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授之以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径入厅堂,提高预习效果。
第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读”,主线也是“读”。对一篇课文,应提倡多读、多看,反复琢磨、体会。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才能得其要领,读懂读好。我每教一课,都要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要求:一篇课文至少要读五遍。第一遍是“认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扫清阅读障碍;第二遍是“熟读”,做到正确、流利、通顺;第三遍是“通读”,掌握课文的大意。探索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第四遍是“品读”,品味文章风格、特色,掌握文章重点,难点,体悟文章词句内涵、思想情感。第五遍是“研读”,使课文了然于心,完成课文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转化,把知识技能初步运用于读写实践。前三遍读书主要是初读课文的预习指导,后两步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深化。
第二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学生在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时,自然会提出许多问题,随着预习的深入又会自主解决掉许多问题,但同时又生发了许多新问题,困惑而没法解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到课堂学习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疑问相生相伴,学生没有疑问不能算学,更不能算读了书,预习中我要求学生把读中产生的疑问写下来,或注上不同的记号,上课时再巧妙地把“预习”中学生出现的疑问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自然会产生共鸣或争议,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就会更积极、更和谐地进行。学生们的“思”与“学”丰富着我的思路,丰厚了我的教学,只有把学生的“思”与“学”当回事,课堂才有可能是属于学生的。
第三言:“研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批注预习法,主要是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认真读、仔细读,逐字逐句钻研,做到深入透彻的理解。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对课文的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符号有特别的感悟,又或者是读书有所收获和思考、批判和质疑等,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专心培养,积极训练。
第四言:“广纳百川,学会信息的搜集与处理。”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上的知识像海洋,博大无比,各类文化书籍也是层出不穷,时时刻刻伴随学生左右,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如:《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大全》等等。因而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或各类书籍进行预习,也是预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作业:上网或查阅资料收集聂将军的有关资料,丰富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形成,并为学生对人物的情感悄悄地埋下伏笔,进而对新课文的学习会抱着一种希望,一种美好的期待。
第五言:“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们利用语文这门工具,学以致用。这是预习的最高要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因人施教。如读了这篇课文,你记住了或者理解了哪些词?能否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句话?当然,也可以尝试用其中两个词语说一段话?或者更高预习要求的引领: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觉得作者哪一句或者哪一段描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你能否也借鉴作者的写法试着写几句话?综合全文,你觉得作者在构段上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这样写的好处怎样?你能否学以致用呢?引领学生逐渐获得一种语文技能,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朝着“自己能读书,不待教师教”的目标前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有效预习是践行减负增效的主阵地,也只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方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总之,依托有效预习,践行减负增效,学生们的学习会更加美好快乐!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大彭实验小学)
第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读”,主线也是“读”。对一篇课文,应提倡多读、多看,反复琢磨、体会。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才能得其要领,读懂读好。我每教一课,都要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要求:一篇课文至少要读五遍。第一遍是“认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扫清阅读障碍;第二遍是“熟读”,做到正确、流利、通顺;第三遍是“通读”,掌握课文的大意。探索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第四遍是“品读”,品味文章风格、特色,掌握文章重点,难点,体悟文章词句内涵、思想情感。第五遍是“研读”,使课文了然于心,完成课文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转化,把知识技能初步运用于读写实践。前三遍读书主要是初读课文的预习指导,后两步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深化。
第二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学生在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时,自然会提出许多问题,随着预习的深入又会自主解决掉许多问题,但同时又生发了许多新问题,困惑而没法解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到课堂学习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疑问相生相伴,学生没有疑问不能算学,更不能算读了书,预习中我要求学生把读中产生的疑问写下来,或注上不同的记号,上课时再巧妙地把“预习”中学生出现的疑问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自然会产生共鸣或争议,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就会更积极、更和谐地进行。学生们的“思”与“学”丰富着我的思路,丰厚了我的教学,只有把学生的“思”与“学”当回事,课堂才有可能是属于学生的。
第三言:“研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批注预习法,主要是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认真读、仔细读,逐字逐句钻研,做到深入透彻的理解。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对课文的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符号有特别的感悟,又或者是读书有所收获和思考、批判和质疑等,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专心培养,积极训练。
第四言:“广纳百川,学会信息的搜集与处理。”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上的知识像海洋,博大无比,各类文化书籍也是层出不穷,时时刻刻伴随学生左右,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如:《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大全》等等。因而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或各类书籍进行预习,也是预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作业:上网或查阅资料收集聂将军的有关资料,丰富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形成,并为学生对人物的情感悄悄地埋下伏笔,进而对新课文的学习会抱着一种希望,一种美好的期待。
第五言:“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们利用语文这门工具,学以致用。这是预习的最高要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因人施教。如读了这篇课文,你记住了或者理解了哪些词?能否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句话?当然,也可以尝试用其中两个词语说一段话?或者更高预习要求的引领: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觉得作者哪一句或者哪一段描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你能否也借鉴作者的写法试着写几句话?综合全文,你觉得作者在构段上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这样写的好处怎样?你能否学以致用呢?引领学生逐渐获得一种语文技能,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朝着“自己能读书,不待教师教”的目标前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有效预习是践行减负增效的主阵地,也只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方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总之,依托有效预习,践行减负增效,学生们的学习会更加美好快乐!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大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