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字典故,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语义丰富,简明精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而大多都来源于故事,现选几则与大家共赏:
1.三不知。《左传》记载,鲁哀公二十一年,晋荀瑶带领军队攻打郑国。荀文子认为不了解敌情不可以贸然轻进,他说:“君子的谋略,开始、发展、结局,都要全面了解,然后才可以作战。现在,我三不知就要作战,不也太难了吗?”“三不知”,原指“开始”、“发展”、“结局”这三者都不知道。后来泛指什么也不知道。
2.穿小鞋。《中国民间掌故精选》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北宋时,有一个名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后娘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又丑又哑的有钱人,巧玉坚决不从。后娘也没有办法,便暗暗想法子整治她。恰逢有一位媒婆,把巧玉说给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后母却在背地里剪了一双很小的鞋样子,让媒婆带给男方。巧玉出嫁那天,这双鞋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轿。她又羞,又恼,又急,一气之下便上吊自尽了。人们非常惋惜。“穿小鞋”原指穿小的鞋子。后来,比喻受人(多为有职权者)暗中刁难、约束或限制。
3.眼中钉。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唐明宗时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在任期间,他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致使百姓怨声载道、民愤滔天,对赵在礼极其痛恨。当他被罢免时,宋州百姓奔走相告,拍手称快,高兴地说:“眼中拔钉,岂不乐哉!”从此,“眼中钉”这一词便逐代流传下来。“眼中钉”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讨厌的人。
4.孺子牛。据《左传》记载,春秋时,齐景公非常宠爱小儿子荼,不论荼想玩什么,景公总是想方设法满足他的要求。宫中的各种游戏都玩腻了。一天,荼要扮牧童牵牛玩。景公想,如果让儿子牵真牛玩,可能出事,不放心。于是,景公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牛绳”的一端,在地上爬着;荼握着“牛绳”的另一端,在前面牵着。荼牵着“牛”走着,走着,玩得正开心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中的“牛绳”又忘了放松,这样,景公的牙齿就被“牛绳”拉掉了几颗。后来,人们就把甘心为儿子作“牛”的父亲称为“孺子牛”,孺子为小孩的统称。“孺子牛”后来就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5.抱佛脚。宋朝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记载,据传,在云南的南边,有一个国家,无论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非常崇尚佛教。如果有人犯了罪,本应处死,只要临急跑到寺庙里,抱住佛脚忏悔过错,官府便会赦免他的罪行。因此有人就说“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这句俗语,就是由那个国家的和尚到我国传经时传过来的。“抱佛脚”后来比喻平时不作好准备,紧急时候才仓皇补救,很难来得及。
6.戴高帽。唐代李延寿所著的《北史·熊安生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北齐有一位名叫宗道晖的人,平时喜欢头戴一顶很高的帽子,脚上穿一双很大的木屐。每当有高等级官员到来,他都要以这身打扮去谒见。见到官员时,又总是向上仰着头,举着双手,然后跪拜,一直把头叩到木屐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从这以后人们便把吹捧、恭维别人的行为叫做“给人戴高帽”,如果喜欢别人对自己吹牛拍马,夸赞自己,就叫做“喜欢戴高帽”。
7.执牛耳。据《左传》记载,当时各国诸侯订立盟约,必须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先将牛耳割下取血,并将牛耳放在珠盘上,由主盟者执盘,当时便称主盟者为“执牛耳”。主盟者率先将祭拜过天地神灵的牛血涂在口上,与盟者接着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要言而有信。倘若有违约者,必将遭受神灵的惩罚,最终将像牛一样死亡。这种“歃血为盟”的仪式在古代是很隆重的。因此,“执牛耳”原本是一种仪式,后来泛指在某方面居于领导地位之人,也用当作“第一”的代名词。
8.黄粱梦。唐沈既济《枕中记》记载,唐朝开元年间,有个叫卢生的少年,在邯郸旅店中遇见了一个名叫吕翁的道士。言谈期间,卢生自叹穷困,吕翁见这位少年情志不畅,目昏思寐,便从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个两端有孔的青瓷枕头送给卢生。当晚,卢生睡下后即做了如下一个美梦:自己返家数月后,娶了本县望族崔氏的漂亮女儿为妻。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后来由县尉步步高升,还当了十余年宰相。期间,他还统率大军,出征外族,开疆辟土,立下赫赫奇功。自己所生的5个儿子,个个功成名就,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后来,自己又被劾贬谪,历尽曲折,后来皇帝察知冤情,从此更受皇上宠信。执政十余年来,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一直活到80多岁才寿终正寝。卢生一觉醒来,只见自己仍躺在旅店里,店主人在他睡觉前所蒸的黄粱米饭还未熟,卢生这才明白,自己几十年的荣华富贵,竟然是短暂的一场梦。以后,人们就把“黄粱梦”喻作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欲望,只是一场空欢喜而已。
[作者单位:河北安国药城学校]
1.三不知。《左传》记载,鲁哀公二十一年,晋荀瑶带领军队攻打郑国。荀文子认为不了解敌情不可以贸然轻进,他说:“君子的谋略,开始、发展、结局,都要全面了解,然后才可以作战。现在,我三不知就要作战,不也太难了吗?”“三不知”,原指“开始”、“发展”、“结局”这三者都不知道。后来泛指什么也不知道。
2.穿小鞋。《中国民间掌故精选》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北宋时,有一个名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后娘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又丑又哑的有钱人,巧玉坚决不从。后娘也没有办法,便暗暗想法子整治她。恰逢有一位媒婆,把巧玉说给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后母却在背地里剪了一双很小的鞋样子,让媒婆带给男方。巧玉出嫁那天,这双鞋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轿。她又羞,又恼,又急,一气之下便上吊自尽了。人们非常惋惜。“穿小鞋”原指穿小的鞋子。后来,比喻受人(多为有职权者)暗中刁难、约束或限制。
3.眼中钉。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唐明宗时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在任期间,他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致使百姓怨声载道、民愤滔天,对赵在礼极其痛恨。当他被罢免时,宋州百姓奔走相告,拍手称快,高兴地说:“眼中拔钉,岂不乐哉!”从此,“眼中钉”这一词便逐代流传下来。“眼中钉”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讨厌的人。
4.孺子牛。据《左传》记载,春秋时,齐景公非常宠爱小儿子荼,不论荼想玩什么,景公总是想方设法满足他的要求。宫中的各种游戏都玩腻了。一天,荼要扮牧童牵牛玩。景公想,如果让儿子牵真牛玩,可能出事,不放心。于是,景公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牛绳”的一端,在地上爬着;荼握着“牛绳”的另一端,在前面牵着。荼牵着“牛”走着,走着,玩得正开心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中的“牛绳”又忘了放松,这样,景公的牙齿就被“牛绳”拉掉了几颗。后来,人们就把甘心为儿子作“牛”的父亲称为“孺子牛”,孺子为小孩的统称。“孺子牛”后来就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5.抱佛脚。宋朝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记载,据传,在云南的南边,有一个国家,无论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非常崇尚佛教。如果有人犯了罪,本应处死,只要临急跑到寺庙里,抱住佛脚忏悔过错,官府便会赦免他的罪行。因此有人就说“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这句俗语,就是由那个国家的和尚到我国传经时传过来的。“抱佛脚”后来比喻平时不作好准备,紧急时候才仓皇补救,很难来得及。
6.戴高帽。唐代李延寿所著的《北史·熊安生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北齐有一位名叫宗道晖的人,平时喜欢头戴一顶很高的帽子,脚上穿一双很大的木屐。每当有高等级官员到来,他都要以这身打扮去谒见。见到官员时,又总是向上仰着头,举着双手,然后跪拜,一直把头叩到木屐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从这以后人们便把吹捧、恭维别人的行为叫做“给人戴高帽”,如果喜欢别人对自己吹牛拍马,夸赞自己,就叫做“喜欢戴高帽”。
7.执牛耳。据《左传》记载,当时各国诸侯订立盟约,必须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先将牛耳割下取血,并将牛耳放在珠盘上,由主盟者执盘,当时便称主盟者为“执牛耳”。主盟者率先将祭拜过天地神灵的牛血涂在口上,与盟者接着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要言而有信。倘若有违约者,必将遭受神灵的惩罚,最终将像牛一样死亡。这种“歃血为盟”的仪式在古代是很隆重的。因此,“执牛耳”原本是一种仪式,后来泛指在某方面居于领导地位之人,也用当作“第一”的代名词。
8.黄粱梦。唐沈既济《枕中记》记载,唐朝开元年间,有个叫卢生的少年,在邯郸旅店中遇见了一个名叫吕翁的道士。言谈期间,卢生自叹穷困,吕翁见这位少年情志不畅,目昏思寐,便从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个两端有孔的青瓷枕头送给卢生。当晚,卢生睡下后即做了如下一个美梦:自己返家数月后,娶了本县望族崔氏的漂亮女儿为妻。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后来由县尉步步高升,还当了十余年宰相。期间,他还统率大军,出征外族,开疆辟土,立下赫赫奇功。自己所生的5个儿子,个个功成名就,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后来,自己又被劾贬谪,历尽曲折,后来皇帝察知冤情,从此更受皇上宠信。执政十余年来,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一直活到80多岁才寿终正寝。卢生一觉醒来,只见自己仍躺在旅店里,店主人在他睡觉前所蒸的黄粱米饭还未熟,卢生这才明白,自己几十年的荣华富贵,竟然是短暂的一场梦。以后,人们就把“黄粱梦”喻作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欲望,只是一场空欢喜而已。
[作者单位:河北安国药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