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x3572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

2008年6月至2015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及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430例消化道早癌(449处病灶),按术后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内镜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等因素与ESD术后出血的关系。

结果

430例消化道早癌(449处病灶)行ESD治疗,16例(3.7%)发生术后出血。按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成出血组(n=16)和未出血组(n=433)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年龄(t=0.465,P=0.642)、性别构成(χ2=0.035,P=0.642)、是否有糖尿病(χ2=0.647,P=0.421)、是否有冠心病(P=1.000)、病灶大小(t=1.598,P=0.111)、是否≥2个病灶(P=1.000)、病变部位(χ2=6.183,P=0.289)、操作时间(t=1.335,P=0.201)、病理分级(χ2=0.687,P=0.709)、病变浸润深度(χ2=0.134,P=0.714)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是否有高血压病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3,P=0.0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病是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58,95%CI:1.227~9.186,P=0.018)。

结论

高血压与消化道早癌ESD术后出血密切相关,伴有高血压者ESD术后出血风险大。

其他文献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由于其具有诸多显著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磁现象的特性分析。通常,对于涉及边界或局部结构特殊的目标体的电磁问题,FDTD一般对目标结构进行亚网格划分或
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SAR具有侧视成像和相干成像的特点,其图像几何失真较大,并且包含大量的相干斑噪声。传统的图像处理技术处理SAR图像时,难以
DS-CDMA通信系统是一个干扰受限系统,传统的检测技术由于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的影响使系统的性能和容量明显下降。多用户检测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一项关键技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