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当我们要求他去做某件事,而孩子不愿意时,就会造成孩子情感上的困惑,为了达到脱离这一环境和逃避做该事的目的,他就以伤害、攻击别人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意”。
关键词:自闭症;功能分析;包容与要求
小海是个患有自闭症的男孩。课堂中的他会大声地叫喊,有时又会烦躁得就地躺下,掐人、撕人,甚至用头去撞墙,挖自己的脸,此时周围人的呵斥制止是无效的。中午,美味的午餐摆放在面前,他却只是用勺子搅来搅去。
一、 案例分析
1. 家庭、外界对他的影响
家长认为孩子可怜,一味在生活上迁就他,造成他的自我放任。同时,父母又急于给孩子治病,带着他不停地更换康复机构。每换一处康复机构,小海必须重新开始,由于他爆发时的歇斯底里,老师们怕别的小朋友受伤,就将他与大家屏蔽、隔离,这种情况下,使他的心扉更加紧闭,他内心的憋闷无处宣泄。而他的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更未做适当的引导,使他被强化了的不适应也一次次爆发得更强烈。
2. 以“功能分析”寻找自虐或攻击他人行为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要自虐或攻击他人?通过观察发现:小海的自伤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对某一活动不满意或某一要求他不愿去做时,就会用力挖自己的脸,直至出血。最初,教师运用“冷处理法”和“物品替代法”阻止他自虐,即自虐时,使用适当的器械来阻止孩子的自伤行为。如给孩子一些布绒玩具,让孩子及时发泄。刚开始也有一些效果,但时间一长就出现了新的问题。他的自虐行为减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掐老师”的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由此可见,小海的自虐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是相互关联的。当要求他去做某件事,而孩子不愿意时,会造成孩子情感上的困惑,为了达到脱离这一环境和逃避做该事的目的,他就以伤害、攻击别人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意”,就会出现极端行为。引发这些行为的问题是“社会性的负强化”因素所造成的——即以逃避为目的的行为,以此回避他不愿做的事,不愿待的环境。
从上述观察所得,通过功能分析得出两点:第一,自闭症儿童的自虐及其伴随的攻击性行为是有规律的。第二,要求或环境改变时,自闭症儿童的自虐及其伴隨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二、 康复教育
1. 爱的浸润
只要我们用心去爱,爱就可以改变一切,无论是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孩子。每天早晨,老师会迎接小海入校,微笑着和他打招呼,并轻轻地爱抚他,再领着他走到座位前,拍拍他的小脸,帮他坐正。课间,老师的眼光随着他动,一旦发现他有异常表现,提前将他拉到身边,手紧紧地牵住他,帮助他平静下来。虽然他还不能正视老师,但他能感觉到,老师在逐渐走进他封闭的世界。
2. 包容与要求并重
小海在学校里不吃饭并不代表他不饿,只是他不安情绪的一种发泄方式。回家后的他,家长给什么吃什么,将在学校中的亏空全都补上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约好:在改变他在校不吃饭的情况期间,家长回家不要太急于给他提供食物,只让他不要饿坏即可,别让他觉得在学校不吃可以回家吃。
同时加大他在校吃饭的改进速度。午餐时,老师和他面对面吃饭。首先向他提出明确的吃饭要求,其次在饭量上做到逐日递增,再者用他喜欢的小卡片、糖果来吸引他。慢慢的,小海从每天吃1/5、1/4、/1/3、/1/2到基本能吃完,和班里其他孩子没有太大的距离了。
3. 温馨的氛围
在课间,教师注意组织集体活动。哪怕5分钟,从简单的围圈拍球、踩影子、对面跑等等,都以班级为单位,所有同学共同参与。小海从最初的跑开,到慢慢站在圈中,再到能在提示下参与,他有了班级的意识,这个氛围也使他逐渐放松。
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克服各种障碍,试着走进他,了解他,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满足他的内心世界——被爱,被了解,被尊重的需要……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关怀,这样他也才能慢慢地克服自身的恐惧感。
4. 系统脱敏
为了让小海主观上减少自虐及其伴随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帮助他学会以一般人所认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通过观察他行为表现的方式,试着从孩子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层面去了解他的行为动机,利用行为改变技术帮助他学习一般人所认定的表达方式。
按照系统脱敏的步骤,将小海不愿做的事,害怕置身的环境,按难易及害怕程度划分等级,从最低一级开始脱敏。如:小海刚进校时,让他去洗手间他就不高兴,并伴有恐惧的情感。问题行为随之产生。老师就牵着他的手一次次前往,一次、两次、三次,时间久了,小海也就习以为常,主动前往了,教师注意即时强化、鼓励他这一正向的行为。
5. 个别关注
针对小海的交流障碍,老师注意创设机会,“逼”他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交给他恰当的表达方式。如:小海不喜欢吃菜花,老师就教他说:“我不想吃菜花。”一旦能够提出这样的要求,便不再“逼”他吃完。若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教师便及时给予表扬。课堂上,教师会用生动地课堂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其能够认真听课。同时加强对小海的关注,对于他的良好表现及时表扬,强化他的自信心。
小海很有运动天赋,教师就带他打球、轮滑,并进行反复训练,激发他的机能,转移他的注意力,帮助他改善自闭状态。
在学校关注小海的同时,教师频繁与他的家长联系、沟通交流,利用正面引导进行强化,加强对家庭康复的指导,使家长也能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并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康复、转化工作。
三、 转化效果
如今的小海在学校比以前“听话”了许多,中午能按时就餐,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能与他人进行目光交流,不再躲避他人,能回答老师的简单提问。从孩子父母的反馈来看,小海在不断进步,最明显的进步是孩子自虐的次数大大减少了,与他人说话时能注视对方。语言方面能说十几个字的长句,会使用“我”“你”“他”,向亲近的家人主动打招呼。
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种种的原因,这些特殊的孩子总是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空间里,不肯出来,也不让别人进入,在重重的保护层下过自己的生活。而我们要让这个特殊群体及其家庭得到更多关爱,帮助他们重建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仕范.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理论训练的研究综述.
[2]家庭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
[3]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
作者简介:
吕开新,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市青岛三江学校。
关键词:自闭症;功能分析;包容与要求
小海是个患有自闭症的男孩。课堂中的他会大声地叫喊,有时又会烦躁得就地躺下,掐人、撕人,甚至用头去撞墙,挖自己的脸,此时周围人的呵斥制止是无效的。中午,美味的午餐摆放在面前,他却只是用勺子搅来搅去。
一、 案例分析
1. 家庭、外界对他的影响
家长认为孩子可怜,一味在生活上迁就他,造成他的自我放任。同时,父母又急于给孩子治病,带着他不停地更换康复机构。每换一处康复机构,小海必须重新开始,由于他爆发时的歇斯底里,老师们怕别的小朋友受伤,就将他与大家屏蔽、隔离,这种情况下,使他的心扉更加紧闭,他内心的憋闷无处宣泄。而他的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更未做适当的引导,使他被强化了的不适应也一次次爆发得更强烈。
2. 以“功能分析”寻找自虐或攻击他人行为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要自虐或攻击他人?通过观察发现:小海的自伤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对某一活动不满意或某一要求他不愿去做时,就会用力挖自己的脸,直至出血。最初,教师运用“冷处理法”和“物品替代法”阻止他自虐,即自虐时,使用适当的器械来阻止孩子的自伤行为。如给孩子一些布绒玩具,让孩子及时发泄。刚开始也有一些效果,但时间一长就出现了新的问题。他的自虐行为减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掐老师”的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由此可见,小海的自虐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是相互关联的。当要求他去做某件事,而孩子不愿意时,会造成孩子情感上的困惑,为了达到脱离这一环境和逃避做该事的目的,他就以伤害、攻击别人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意”,就会出现极端行为。引发这些行为的问题是“社会性的负强化”因素所造成的——即以逃避为目的的行为,以此回避他不愿做的事,不愿待的环境。
从上述观察所得,通过功能分析得出两点:第一,自闭症儿童的自虐及其伴随的攻击性行为是有规律的。第二,要求或环境改变时,自闭症儿童的自虐及其伴隨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二、 康复教育
1. 爱的浸润
只要我们用心去爱,爱就可以改变一切,无论是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孩子。每天早晨,老师会迎接小海入校,微笑着和他打招呼,并轻轻地爱抚他,再领着他走到座位前,拍拍他的小脸,帮他坐正。课间,老师的眼光随着他动,一旦发现他有异常表现,提前将他拉到身边,手紧紧地牵住他,帮助他平静下来。虽然他还不能正视老师,但他能感觉到,老师在逐渐走进他封闭的世界。
2. 包容与要求并重
小海在学校里不吃饭并不代表他不饿,只是他不安情绪的一种发泄方式。回家后的他,家长给什么吃什么,将在学校中的亏空全都补上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约好:在改变他在校不吃饭的情况期间,家长回家不要太急于给他提供食物,只让他不要饿坏即可,别让他觉得在学校不吃可以回家吃。
同时加大他在校吃饭的改进速度。午餐时,老师和他面对面吃饭。首先向他提出明确的吃饭要求,其次在饭量上做到逐日递增,再者用他喜欢的小卡片、糖果来吸引他。慢慢的,小海从每天吃1/5、1/4、/1/3、/1/2到基本能吃完,和班里其他孩子没有太大的距离了。
3. 温馨的氛围
在课间,教师注意组织集体活动。哪怕5分钟,从简单的围圈拍球、踩影子、对面跑等等,都以班级为单位,所有同学共同参与。小海从最初的跑开,到慢慢站在圈中,再到能在提示下参与,他有了班级的意识,这个氛围也使他逐渐放松。
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克服各种障碍,试着走进他,了解他,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满足他的内心世界——被爱,被了解,被尊重的需要……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关怀,这样他也才能慢慢地克服自身的恐惧感。
4. 系统脱敏
为了让小海主观上减少自虐及其伴随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帮助他学会以一般人所认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通过观察他行为表现的方式,试着从孩子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层面去了解他的行为动机,利用行为改变技术帮助他学习一般人所认定的表达方式。
按照系统脱敏的步骤,将小海不愿做的事,害怕置身的环境,按难易及害怕程度划分等级,从最低一级开始脱敏。如:小海刚进校时,让他去洗手间他就不高兴,并伴有恐惧的情感。问题行为随之产生。老师就牵着他的手一次次前往,一次、两次、三次,时间久了,小海也就习以为常,主动前往了,教师注意即时强化、鼓励他这一正向的行为。
5. 个别关注
针对小海的交流障碍,老师注意创设机会,“逼”他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交给他恰当的表达方式。如:小海不喜欢吃菜花,老师就教他说:“我不想吃菜花。”一旦能够提出这样的要求,便不再“逼”他吃完。若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教师便及时给予表扬。课堂上,教师会用生动地课堂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其能够认真听课。同时加强对小海的关注,对于他的良好表现及时表扬,强化他的自信心。
小海很有运动天赋,教师就带他打球、轮滑,并进行反复训练,激发他的机能,转移他的注意力,帮助他改善自闭状态。
在学校关注小海的同时,教师频繁与他的家长联系、沟通交流,利用正面引导进行强化,加强对家庭康复的指导,使家长也能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并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康复、转化工作。
三、 转化效果
如今的小海在学校比以前“听话”了许多,中午能按时就餐,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能与他人进行目光交流,不再躲避他人,能回答老师的简单提问。从孩子父母的反馈来看,小海在不断进步,最明显的进步是孩子自虐的次数大大减少了,与他人说话时能注视对方。语言方面能说十几个字的长句,会使用“我”“你”“他”,向亲近的家人主动打招呼。
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种种的原因,这些特殊的孩子总是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空间里,不肯出来,也不让别人进入,在重重的保护层下过自己的生活。而我们要让这个特殊群体及其家庭得到更多关爱,帮助他们重建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仕范.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理论训练的研究综述.
[2]家庭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
[3]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
作者简介:
吕开新,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市青岛三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