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带出一个优秀的班级,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每位为人师表者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教师优良的品质,健康的人格特征和严谨的教学风范是其教育学生之灵魂,对学生的性格和人生意识的形成,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既是良师,更是益友。教师的人格、道德、风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一是靠教育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所谓人格力量,是指以教师的政治思想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等,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通过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对教师提出的六大精神支柱:这六大精神支柱充分的体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师生间恰当的师生伦理关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要履行好这一职责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优良的政治思想品格,在政治思想、个人品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作好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不去做,真正做到言与行的高度统一。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自己却为了提高自己所教科目的考试成绩而占用了音、体、美等科目的学习时间;要求学生要讲究卫生,自己却经常在教室、校园里乱扔纸屑、烟头或者随地吐痰,这样做,学生就会产生困惑和不解,怀疑教育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甚至怀疑这位教师的人格和道德修养,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就应该“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
教师要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感人者,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遵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人格力量形成的根本保障,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教育。热爱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出发点,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金钥匙,是架起师生友谊的桥梁,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动因。爱学生就应该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亲切的师生关系,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长期的实践证明:爱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滋润学生心田的巨大力量,教师真挚、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用发自内心的真情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最大呵护和关心,从而发奋学习。
教师的威信要建立在宽中求严的基础之上。宽并不是纵容和包庇,严也不是与学生斤斤计较、纠缠不休。而是要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尽量去找机会接触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及生活规律的变化,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一视同仁和及时纠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在学生面前摆架子、耍威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隐私。对学生的错误,要满腔热忱地进行严而有度,严而有方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感到这是老师对自己的体贴、宽容和关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自我完善。
教育家加里宁说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格,他的生活,他对某一件事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的影响学生,如果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有的教师的人格力量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强烈。有时通过一件事、一个眼神而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是语言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观念、博学多才、严于律己,并且热爱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真情投入,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2008版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既是良师,更是益友。教师的人格、道德、风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一是靠教育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所谓人格力量,是指以教师的政治思想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等,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通过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对教师提出的六大精神支柱:这六大精神支柱充分的体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师生间恰当的师生伦理关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要履行好这一职责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优良的政治思想品格,在政治思想、个人品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作好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不去做,真正做到言与行的高度统一。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自己却为了提高自己所教科目的考试成绩而占用了音、体、美等科目的学习时间;要求学生要讲究卫生,自己却经常在教室、校园里乱扔纸屑、烟头或者随地吐痰,这样做,学生就会产生困惑和不解,怀疑教育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甚至怀疑这位教师的人格和道德修养,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就应该“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
教师要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感人者,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遵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人格力量形成的根本保障,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教育。热爱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出发点,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金钥匙,是架起师生友谊的桥梁,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动因。爱学生就应该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亲切的师生关系,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长期的实践证明:爱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滋润学生心田的巨大力量,教师真挚、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用发自内心的真情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最大呵护和关心,从而发奋学习。
教师的威信要建立在宽中求严的基础之上。宽并不是纵容和包庇,严也不是与学生斤斤计较、纠缠不休。而是要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尽量去找机会接触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及生活规律的变化,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一视同仁和及时纠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在学生面前摆架子、耍威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隐私。对学生的错误,要满腔热忱地进行严而有度,严而有方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感到这是老师对自己的体贴、宽容和关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自我完善。
教育家加里宁说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格,他的生活,他对某一件事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的影响学生,如果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有的教师的人格力量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强烈。有时通过一件事、一个眼神而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是语言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观念、博学多才、严于律己,并且热爱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真情投入,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20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