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悠悠五千载,中国民族在东方大地上繁衍生息,凝结出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传承与发展扎下了根、埋下了魂。近年来,越来越多西方思潮进入国内,给国内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依旧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挖掘其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7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形成的血脉根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谓价值深远、意义悠长。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其提供指导。且在物质财富不断发展,但民族精神日渐荒芜下,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目标而做出贡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发展历程
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指的是人类活动轨迹下形成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文明;但狭义上文化主要是指观念形态,是价值、理念、意义、精神与思想的成果。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丰富性,不仅体现在主观意识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道德、艺术审美等方面。文化可以作为物质形态载体,但对于非物质形态也并不排斥。
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古代文明诞生之日起一直传承至今,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发现,中华文化在远古时期就开始萌芽,甲骨文的出现表示文化开始通过文字的方式发展。经历了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各方饱学之士都为救世治世提出自己的理论思想,也开创了百家争鸣时代,诸子百家、百花齐放,而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农家、阴阳家、小说家、纵横家、杂家,更是在那个时代绽放出耀目的光辉,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积累了大量的底蕴。秦一统六国,文化逐渐趋于同性,经历了秦汉朝代的辉煌,尽管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让孔子、孟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在我国文化思想领域处于长时间的统治地位。随着汉王朝衰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纷乱时期,道家、佛家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隋唐时期后期,基本上奠定了儒家、佛家、道家在中国文化中并立的局面。当然,由于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和同化边疆少数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多民族相互交融的特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体现
(一)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文化基础
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于其文化源是建立于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之上,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改革与发展创造中形成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起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是近代共产党经过艰苦奋斗,在不断弘扬、传承以及创新下的结果。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就十分重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经历了数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中国特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等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引用了名言警句、传统文化中的俗语、成语等,更是强调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且诚信、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等思想都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到国家三个层面加以倡导,是新时期全国人民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自由民主富强,都是建立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孝道、公平、爱国、友善、和谐等传统文化美德和当前核心价值观内容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用心传承这些文化精华,才能保证其作用的发挥。
(三)对现代化文化事业起到有效的促进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是实现我国文化大繁荣的前提,文化产业的多寡、文化事业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是提升国家文化在国际上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而在文化事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符合广大群众客观需求,并且与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相适应。那么如何能够找到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凝聚了中国智慧,具有较为结实的群众基础,是中国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文化类型。尽管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型文化,但很多风俗习惯、中庸之道都在无时无刻地指导着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例如,东北二人转、天津相声等,都是依托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际的竞争很多时候体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只有不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才能抵御外来文化的渗透。当前世界各国都将民族文化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在世界上进行大肆地传播,包括韩国游戏文化、日本漫画文化、美国漫威文化,将世界带入了文化产业井喷式发展新时期。中国也必须将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不断创建属于自身的文化品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意义的发扬
(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历来就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对待问题。对于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主要是存在三种状态。其一,认为传统文化具有历史虚无的元素,对历史中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发展没有丝毫裨益;其二,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正是由于其思想的重要性,无论是否与当前社会相适应,都需要继承和发扬;其三,传统文化有利有弊,但无法分清传统文化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当代世界不断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作为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遗產,应该需要学习会认真的鉴别。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做好抵制和批判,而对于传统文化精华则需要大力的继承和弘扬,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有效发展。对于契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精华,必须具有鲜明的态度,而对于落后的传统文化糟粕,则需要及时地将其剔除。文化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社会氛围,可能曾经对当时社会有益的文化,并不适用于当前社会,更应该保持扬弃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同时,为了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需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挖掘工作,且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一方面,对现有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整合,并采用分类、分层的思想加以处理,认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本质思想,同时赋予这些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意义。另一方面,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中,需要保证其当代价值发挥,增强传统文化的现实活力。通过人文社会引领作用,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都能够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到接受和喜欢,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二)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并非是盲目推崇,更不是食古不化,将传统文化内容直接复制到现代化社会之中。而是要从内心中给予传统文化足够的尊重,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上,对其实施创造性转化,确保其能够在新时代发展中发光增彩。所谓的创造性转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现代化改造,赋予这些传统文化服务新的生命力,将其变为一颗种子重新植根于社会当中,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肯定是经历了筛选、转化和创造的过程。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导致传统文化中很多受到封建思想束缚,这对现代化社会发展不利,而为了能够保证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利用先进思想对其进行创新转化,从中挖掘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成果,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现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发明创造,做好文化开发与延伸工作。这些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中,必须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合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发展不能局限在理论层面,更需要立足于实践,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老式重弹,更不能客观守旧,需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总结
自新石器时代发展以来,在华夏大地上构建出丰富的文化系统,经历几千年而延绵不绝,不同文化系统进行相互渗透,可谓是和而不同、交而遂通。就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万象争春,儒道两家逐渐脱颖而出;秦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兴盛,到隋唐时期就形成了儒道佛三家鼎力的局面。在今后的几百上千年,不同文化进行相互消融,其中儒学更是发展到顶峰,泽被邻邦。自清代闭关锁国被打破后,不断有西方学术被引入中国,不同的文化体系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但中华文化亘古亘今、延绵不绝,是其具有和而不同、交而遂通的优秀品质,不仅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允许其他文化体系合理性存在;同时注重对话和沟通,在相互学习中中和与滋养。
参考文献:
[1]陈亚楠.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J].语文建设,2019,10(8):102-103.
[2]张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发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3(2):36-38.
[3]张田田,陈琳.论新时代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J].理论观察,2019,20(3):154-155.
[4]安丽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論述[J].教学与研究,2020,11(3):58-60.
[5]肖珍.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J].昌吉学院学报,2020,13(11):99-101.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7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形成的血脉根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谓价值深远、意义悠长。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其提供指导。且在物质财富不断发展,但民族精神日渐荒芜下,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目标而做出贡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发展历程
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指的是人类活动轨迹下形成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文明;但狭义上文化主要是指观念形态,是价值、理念、意义、精神与思想的成果。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丰富性,不仅体现在主观意识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道德、艺术审美等方面。文化可以作为物质形态载体,但对于非物质形态也并不排斥。
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古代文明诞生之日起一直传承至今,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发现,中华文化在远古时期就开始萌芽,甲骨文的出现表示文化开始通过文字的方式发展。经历了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各方饱学之士都为救世治世提出自己的理论思想,也开创了百家争鸣时代,诸子百家、百花齐放,而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农家、阴阳家、小说家、纵横家、杂家,更是在那个时代绽放出耀目的光辉,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积累了大量的底蕴。秦一统六国,文化逐渐趋于同性,经历了秦汉朝代的辉煌,尽管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让孔子、孟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在我国文化思想领域处于长时间的统治地位。随着汉王朝衰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纷乱时期,道家、佛家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隋唐时期后期,基本上奠定了儒家、佛家、道家在中国文化中并立的局面。当然,由于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和同化边疆少数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多民族相互交融的特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体现
(一)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文化基础
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于其文化源是建立于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之上,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改革与发展创造中形成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起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是近代共产党经过艰苦奋斗,在不断弘扬、传承以及创新下的结果。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就十分重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经历了数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中国特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等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引用了名言警句、传统文化中的俗语、成语等,更是强调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且诚信、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等思想都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到国家三个层面加以倡导,是新时期全国人民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自由民主富强,都是建立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孝道、公平、爱国、友善、和谐等传统文化美德和当前核心价值观内容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用心传承这些文化精华,才能保证其作用的发挥。
(三)对现代化文化事业起到有效的促进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是实现我国文化大繁荣的前提,文化产业的多寡、文化事业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是提升国家文化在国际上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而在文化事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符合广大群众客观需求,并且与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相适应。那么如何能够找到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凝聚了中国智慧,具有较为结实的群众基础,是中国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文化类型。尽管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型文化,但很多风俗习惯、中庸之道都在无时无刻地指导着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例如,东北二人转、天津相声等,都是依托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际的竞争很多时候体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只有不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才能抵御外来文化的渗透。当前世界各国都将民族文化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在世界上进行大肆地传播,包括韩国游戏文化、日本漫画文化、美国漫威文化,将世界带入了文化产业井喷式发展新时期。中国也必须将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不断创建属于自身的文化品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意义的发扬
(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历来就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对待问题。对于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主要是存在三种状态。其一,认为传统文化具有历史虚无的元素,对历史中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发展没有丝毫裨益;其二,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正是由于其思想的重要性,无论是否与当前社会相适应,都需要继承和发扬;其三,传统文化有利有弊,但无法分清传统文化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当代世界不断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作为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遗產,应该需要学习会认真的鉴别。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做好抵制和批判,而对于传统文化精华则需要大力的继承和弘扬,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有效发展。对于契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精华,必须具有鲜明的态度,而对于落后的传统文化糟粕,则需要及时地将其剔除。文化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社会氛围,可能曾经对当时社会有益的文化,并不适用于当前社会,更应该保持扬弃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同时,为了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需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挖掘工作,且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一方面,对现有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整合,并采用分类、分层的思想加以处理,认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本质思想,同时赋予这些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意义。另一方面,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中,需要保证其当代价值发挥,增强传统文化的现实活力。通过人文社会引领作用,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都能够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到接受和喜欢,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二)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并非是盲目推崇,更不是食古不化,将传统文化内容直接复制到现代化社会之中。而是要从内心中给予传统文化足够的尊重,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上,对其实施创造性转化,确保其能够在新时代发展中发光增彩。所谓的创造性转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现代化改造,赋予这些传统文化服务新的生命力,将其变为一颗种子重新植根于社会当中,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肯定是经历了筛选、转化和创造的过程。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导致传统文化中很多受到封建思想束缚,这对现代化社会发展不利,而为了能够保证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利用先进思想对其进行创新转化,从中挖掘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成果,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现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发明创造,做好文化开发与延伸工作。这些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中,必须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合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发展不能局限在理论层面,更需要立足于实践,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老式重弹,更不能客观守旧,需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总结
自新石器时代发展以来,在华夏大地上构建出丰富的文化系统,经历几千年而延绵不绝,不同文化系统进行相互渗透,可谓是和而不同、交而遂通。就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万象争春,儒道两家逐渐脱颖而出;秦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兴盛,到隋唐时期就形成了儒道佛三家鼎力的局面。在今后的几百上千年,不同文化进行相互消融,其中儒学更是发展到顶峰,泽被邻邦。自清代闭关锁国被打破后,不断有西方学术被引入中国,不同的文化体系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但中华文化亘古亘今、延绵不绝,是其具有和而不同、交而遂通的优秀品质,不仅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允许其他文化体系合理性存在;同时注重对话和沟通,在相互学习中中和与滋养。
参考文献:
[1]陈亚楠.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J].语文建设,2019,10(8):102-103.
[2]张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发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3(2):36-38.
[3]张田田,陈琳.论新时代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J].理论观察,2019,20(3):154-155.
[4]安丽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論述[J].教学与研究,2020,11(3):58-60.
[5]肖珍.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J].昌吉学院学报,2020,13(1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