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曦/策划
赵曦 李雪野 贾延壮/执行
武跃红 田昕 王新/摄影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出行难度与成本的增加;面对倡导环保节能的需求,拼车这一生活方式正悄然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大中城市风行,但昆明却是一个例外:昆明人大多对拼车不感冒。
昆明人为什么不拼车?
王小姐在人民路某百货商场的专柜工作,晚上十时下班都坐一辆长安面包车回家。这辆车的司机是个中年男子,大家叫他陈老板,白天陈老板开车跑自己小公司的业务,晚上回家见这里有不少员工可以顺路带回去,就顺便赚点汽油钱。车子从人民路开到高新区,5个人全部都是固定乘客。王小姐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通常下班后没有公交车只能打车回家,每次不少于20元,一个月最低也在500元上下,拼车每月只需支付100元油费,立竿见影就节省了400元。“要是不拼车,真不知道该怎么回家。”王小姐说。
拼车热潮轰轰烈烈、好处众多,可在昆明像王小姐这样的拼车族却非常鲜见。《车与人》记者在昆明某拼车网站上看到一则征集拼车的消息,起点为明波加油站,途经东陆桥、新闻路、昆都、五一路、人民中路、交三桥、白塔路、延安医院,终点为集大广场。可以说这是一条非常黄金的线路,但就这样挂在网上两个多月也无人问津。而云南各门户网站的拼车板块相对于外省的也异常冷清。
昆明拼车有点难
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昆明人大多闲适悠哉,性格“温温吞吞”,还有些许好面子,这个收入不高的城市,私家车保有量位居全国前位或许可以说明些问题。在昆明人眼里,一辆私车就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哪里好意思“蹭”别人的车坐呢!另一方面,昆明经济实力不如国内一线城市,生存竞争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城市经济实力还未达到催生大量“拼车族”的程度。
此外,对于陌生人,人们普遍缺乏信任感,接触陌生人,首先会有提防的警觉,总会想想这人是不是坏人?要不要防着他(她)?另外,还有文化观念的原因。有些车主认为拼车是别人占了自己的便宜,人情交往不浓厚,地域文化观念保守,这些都成为制约昆明“拼车族”发展的因素。
拼车的是与非
正方总观点:“拼车”环保节能、利国利民,应该鼓励。
正方观点之一:“拼车”可以方便出行,节省人们的时间,减少对公共道路的占用,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社会需求。“拼车”是一种利己、利民、利国的行为,对这种合理的现象,不该禁止,而要鼓励。
正方观点之二:“拼车”行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一种社会互助行为,这种行为与交通运营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从营运管理的角度去看待它。“拼车”作为一种民间自发的行为,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有助于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正方观点之三:“拼车”现象在国外非常普遍,德国、新加坡等国对这种“拼车”现象大力鼓励,上世纪70年代出现能源危机时,美国政府就鼓励民间“拼车”出行。基于我国能源、环保和交通的现状,应鼓励和推广“拼车”,让“拼车”行为合法化和规范化。
反方总观点:“拼车”扰乱了营运市场,不应该鼓励。
反方观点之一:收费“拼车”实质上是一种客运关系,应该根据我国《道路运输条例》规定,配发车辆运营证,驾驶员要有一定的资质,这样才能够进行客运。民间自发的“拼车”显然不符合这些法定条件。
反方观点之二:昆明大约有近6900辆出租车,如果每辆车有两个驾驶员,就有13800名驾驶员靠开出租车谋生,如果鼓励“拼车”,那么出租车行业,乃至公交车行业都会受到影响,整个城市交通营运市场就会发生混乱。
反方观点之三: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车辆在运营当中乘客受了伤,运营方就要承担责任。而民间“拼车”缺乏这方面的保障,搭车人发生了人身意外或者财产损失,就会处于一种不利的处境。“拼车”现象存在很多隐患,在这些隐患不能很好解决的前提下,“拼车”不应该鼓励。
“拼”的麻烦事儿
女孩小芸住在龙泉路高校小区,在人民中路一家商贸公司上班。每天要走一公里路去乘坐公交,中途还得换乘一次,十分不方便,有时她也选乘“黑车”,可是一个月200多元的车费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小芸得知同住一个小区的杨女士,在东风西路上班,正在寻找一位“拼车”的人后,当即就和杨女士取得了联系,她们约定每天往返一趟,小芸每月给杨女士加一箱油。小芸当时很开心,虽然这样的费用是乘公交的好几倍,但是再也不用早起,也不怕刮风下雨了……小芸记得很清楚,开始“拼车”的时间是2007年11月3日。
可是很快麻烦就出现了,首先是两人的下班时间很难统一,小芸常常出门办事提前或者延后回家,“等还是不等”成为两人之间需要心平气和探讨的话题。杨女士也有自己的怨气:小芸生活没规律,总是要自己在楼下喇叭甚至电话呼唤才姗姗来迟;在车上吃早点,食物的碎屑掉在车里很难清洁。再加上小芸大大咧咧的性格,开关车门没有个轻重,“呯”的响声总会让杨女士心痛不已,“轻点、轻点,你以为是‘挖坂田’嘎!”杨女士开始还是以开玩笑的口吻来化解心头的不快;可下雨天小芸一脚的泥水,跨踩在车内漂亮的地毯上,留下了难以清理的痕迹;湿淋淋的雨伞拎着进来,还拒绝了杨女士递过去的塑料袋,就将雨伞丢在车内;一次,杨女士的坤包遗留在座位上忘记拿,小芸马马虎虎一屁股坐了上去,将里面的护肤品挤压得一塌糊涂!长久积淀的矛盾终于爆发。两人吵了一架,就这样,拼车“蜜月”合作提前结束了。
小芸说感觉 “拼车”是给自己订立的一条时间契约,有了约束很不自由和方便。杨女士则觉得,人和人之间很难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自己想要省钱省事,结果却适得其反,闹出了这么多的是非和不愉快。她俩之间的拼车合作,仅仅维持了两个月零七天。
陌生人难得一“拼”
潘先生家住金安小区,在黄土坡上班。2004年7月,他们小两口在父母的资助下买了辆奇瑞旗云。说起养车费用,潘先生感慨万千,保险费全年2800元;养路费和年检审费1100多元;保养和更换易损件费用每年不定数1500元左右;再加上燃料费、停车费,一年约支出15000多元。
有车的“新鲜劲”过后,高额的养车费用让潘先生一家感到经济上的压力。朋友王阿金是个外来务工人员,几乎每天都搭顺风车,每月付100元贴补油费。2008年初,小王购买了一辆本田飞度“单飞”了。潘先生就试着在云南信息港发帖,罗列出每天经过的路线行程和时间,盼望高素质的同路人“拼车”,几个月下来都没人“接招”。最后联系到了个外地小伙子,答应每月支付一箱油钱,但却要潘先生指导他每天下班回程时“摸一把方向盘”,潘先生出于安全角度等考虑,没答应。那“拼车”的事也就作罢。
后来潘先生和王阿金商定,两人每周交换乘车:第一周自己和家人上班乘坐小王的车,到下周又换成自己接送小王。这样下来,每月能够节省下200多元的费用。潘先生甚至在考虑,将双方换乘时间延长至一个月,那样就可以把车辆挂靠给租车行挣钱了。
群“拼”才好玩
在昆明拼客网的QQ群上,记者碰到了小曹,作为典型的“80后”,他的观点是:反正攒不了几个钱,不如有空放松放松。
小曹一直强调对拼车不太了解,以前只是和朋友拼车去过大理、丽江等地,通常都是朋友拼他的车,过路费、油费都是大家凑的,到吃饭的时候,大家再一起“拼饭”。难得碰到长假,就想出去走走,油费、餐费、住宿费这些花销也挺大的。刚好那段时间有朋友约小曹,就聚到一起了,他发现人多了好玩些,而且费用也可以大家“拼”。
小曹不喜欢和不熟悉的人拼车。有一次,小曹的朋友带上另外两个朋友一起拼车去大理。在大理住了2天,小曹觉得该玩该吃的都玩过了,刚好还有点事想回昆明,大家简单的说了一下,可那两朋友硬是要再玩两天,小曹后来没办法只能硬在那多待了两天,“但总不能把他们扔在那自己回来吧!”小曹说。最后,小曹得到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和熟悉的朋友拼车,朋友好说话些。虽然去的地方挺远,但除了爆车胎之外的小事儿,小曹也没碰到过什么大麻烦。
经过这么多次的拼车,无论好的坏的,小曹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他认为拼车的好处是费用低,人多好玩;坏处是大家想法不太一样,如果意见不合就不要拼车。如果是新手,尽量不要选择太远的地方,而且事先要把可能涉及的费用列出来,特别是一些细节的东西,比如停车费、过路费、矿泉水等,最好大家先把钱“斗好”。
我们被迫干的那些事
公交进不去,的士不愿来,私家没有车,黑车连成排。这就是昆明市一些城郊接合部,特殊地段的交通尴尬状态。
家住望城坡的邓女士,孩子在官庄小学上学,从她家到官庄的公交车曾经有4条线路,但是狭窄的海埂路,超级饱和的车流,使得每趟公交车的发车间距通常是在3、40分钟以上;从居住地到学校,短短一公里多路,正常情况下都需要40多分钟才能到达。今年来,这一带开工建设海埂路下穿南过境干道隧道,公交车干脆就临时性改道行驶。彻底告别公交通行的时间里,选择“黑车”,也是被迫的选择。邓女士直言不讳。
“黑车屡禁不止,说明百姓的交通需求没有被满足。”海埂路马洒营居民段文东说。昆明市已经拥有“三接头”和“双层车”这一类大容量、大功率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主干道“公交专线大动脉”的公交输送能力,开始得到良好的发挥。但在“毛细血管”型交通网络的构筑上,仍存在明显不足。就比如海埂路就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交通瘫痪成为每天的常态。的士司机没人会跑这条线路。公交专线小巴运营也是勉为其难。现在南过境干道下穿工程开工,这一带更是彻底断绝了公共交通线路。这就给“黑车”运营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车与人》记者从昆明公交集团公司了解到,现在“黑车”拉客的地点,就是公交线路设置的盲点,但是要开辟一条公交线路,就必须要考虑道路条件、停车场和客源等多方面的问题,条件不成熟的地方,一时半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专家支招
拼车好处众多,最直接的就是有利于减少车辆出行、减轻交通负担,还可以为车主减轻经济负担、加强汽车的使用效率,“互助乘车”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等等,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拼车人彼此不熟悉,很容易发生纠纷,此外,万一在拼车途中发生车祸,双方之间产生经济纠纷可就得不偿失了。对此,《车与人》记者采访了云南大学法学院原副院长、法学教授博导、现任云大出版社总编辑杨临宏。
《车与人》:您认为拼车存在哪些问题?
杨临宏:拼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交通事故上,拼车一旦出现事故或者摩擦不好处理,缺少相关法律规范作为依据,针对拼车出台法律又有些小题大做。
《车与人》:如何避免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杨临宏:拼车之前,拼车各方最好进行书面约定,对可能出现的事故明确责任和权利,但不应该属于合同关系。在国外,拼车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各方各自对自己负责任,因为拼车的前提是自愿,不是合同关系,除非各方事前已经对拼车进行了约定。或者制定类似于车票的凭证,拼车各方签字,以作为相互间的约定。
《车与人》:“拼车”过程中,当事人双方之间应该注意些什么事项呢?
杨临宏:“拼车”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车主和乘客起初是陌生的,双方都不完全了解各自的真实情况。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就面临赔偿问题,虽然法律上支持车主要为这样的乘车人负责,但是到时难免是场纠纷。诸如人身意外伤害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保险制度予以解决。根据谁受益谁负责原则,你搭乘了他的车辆,他收取了一定的报酬,就要对你的安全负主要责任,哪怕个人举证困难,只要平时帮助车主加油时产生的票据收集起来,就是证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因为“拼车”引起的诉讼,一般说来,在城市里行驶的车辆速度都不是很快,万一发生了车祸,都仅仅是一般性的擦挂小问题,是车主的责任,没有一定驾驶技术的人是不敢在城市里驾驶的。
此外,个人的隐私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碰到车上有八卦、爱打听的邻居,那你的一些私事,就会变成大家皆知的“秘密”。这个问题只要车主留心还是可以避免的。
1、拼车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4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洛杉矶是以交通拥挤出名的城市,洛杉矶政府将现有高速公路的最快一条左方车道改为拼车车道,也就是只有在两人或者三人以上共用一辆车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这条快车道畅通无阻,可以通达洛杉矶市中心辐射到的任何地方。
于是一个热热闹闹的拼车运动在洛杉矶兴起,每天几万辆汽车实行了拼车,使洛杉矶交通顿时改观。直到今天,洛杉矶的拼车热潮还在继续,拼车道不断增加,拼车已经扩展到世界许多地方。
2、美国许多城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了拼车车道(car pool lanes)。也有些人把它称为大容量车道(High occupancy vehicle lanes,简称HOV)。在这种车道上只能行驶公共汽车或有多名乘客的车辆,这些车可以免费通过收费桥梁或道路等。所以即使在交通阻塞的街区,也能在拼车车道上奔驰。
3、作为德国汽车制造和使用的中心城市,不来梅的城市管理者构思出名为“公共交通拼车(Car-sharing)工程”的解决方案,方法是在手机芯片内预设密码,通过简单呼叫,可让“拼车志愿者”驾车到就近的上车站点停靠,等候其他市民拼车。此法大幅提高了社会车辆的载客效率。”2008年4月初,德国“不来梅拼车方案”成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入围项目。
拼车=黑车?
尽管“拼车”早已经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好处多多,但“拼车”在我国却一直是违法的。根据各地交管部门的规定,如无道路运输证的车辆有偿进行搭客运货即构成非法营运,当事司机要被处以重额罚款。这条规定本来是用来打击和对付非法营运的“黑车”,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实现打击“黑车”和鼓励拼车的两便呢?昆明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副教授、汽车和交通研究专家邹义给广大市民提出建议。
《车与人》:您怎样看待拼车这一社会现象?
邹毅:“拼车”现象凸显了“制度困境”:当“拼车”盛行时,地方路政部门应当自问,如果城市公共交通实惠便利,还会有谁承担着遭遇陌生人的危险和生活习惯的个体差异成本去拼(车)?法律的严肃性在于它的绝对权威,这是一种“执行”层面的要求,而在“立法”层面,法律并非也不应该完全拒绝“合理”;我们可以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拼车”行为,让法律与情理更好地统一、让“拼车”合法而又有约束地运行。
《车与人》:昆明最近正在打击黑车,拼车与黑车应该如何划分?
邹毅:黑车是以盈利为目的,拼车属于搭乘行为,拼车成本要远远低于黑车利润。现实中,黑车与拼车不好区分,黑车也可以采取拼车的方式进行盈利,这时就要看黑车和拼车哪个成本高,哪个成本低了,如果拼车成本高于黑车,那么这种拼车也值得商榷。
《车与人》:拼车对客运行业有什么影响?
邹毅:拼车会对客运行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太大,人人都拼车不太可能。
《车与人》:拼车要如何才能更加规范化?
邹毅:可以出台地方性法规,对拼车采取登记、中介方式管理,如果三个人都有车,三人可以去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如何拼车、行程如何,进行全面登记。另外,相关部门可以试行第三方介绍,即以中介的形式进行管理。管理部门要明确责任划分,自愿拼车的,责任要如何划分,通过中介进行拼车的,责任如何划分,有了依据,一旦出现事故各方都不用吵来吵去的。
赵曦 李雪野 贾延壮/执行
武跃红 田昕 王新/摄影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出行难度与成本的增加;面对倡导环保节能的需求,拼车这一生活方式正悄然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大中城市风行,但昆明却是一个例外:昆明人大多对拼车不感冒。
昆明人为什么不拼车?
王小姐在人民路某百货商场的专柜工作,晚上十时下班都坐一辆长安面包车回家。这辆车的司机是个中年男子,大家叫他陈老板,白天陈老板开车跑自己小公司的业务,晚上回家见这里有不少员工可以顺路带回去,就顺便赚点汽油钱。车子从人民路开到高新区,5个人全部都是固定乘客。王小姐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通常下班后没有公交车只能打车回家,每次不少于20元,一个月最低也在500元上下,拼车每月只需支付100元油费,立竿见影就节省了400元。“要是不拼车,真不知道该怎么回家。”王小姐说。
拼车热潮轰轰烈烈、好处众多,可在昆明像王小姐这样的拼车族却非常鲜见。《车与人》记者在昆明某拼车网站上看到一则征集拼车的消息,起点为明波加油站,途经东陆桥、新闻路、昆都、五一路、人民中路、交三桥、白塔路、延安医院,终点为集大广场。可以说这是一条非常黄金的线路,但就这样挂在网上两个多月也无人问津。而云南各门户网站的拼车板块相对于外省的也异常冷清。
昆明拼车有点难
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昆明人大多闲适悠哉,性格“温温吞吞”,还有些许好面子,这个收入不高的城市,私家车保有量位居全国前位或许可以说明些问题。在昆明人眼里,一辆私车就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哪里好意思“蹭”别人的车坐呢!另一方面,昆明经济实力不如国内一线城市,生存竞争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城市经济实力还未达到催生大量“拼车族”的程度。
此外,对于陌生人,人们普遍缺乏信任感,接触陌生人,首先会有提防的警觉,总会想想这人是不是坏人?要不要防着他(她)?另外,还有文化观念的原因。有些车主认为拼车是别人占了自己的便宜,人情交往不浓厚,地域文化观念保守,这些都成为制约昆明“拼车族”发展的因素。
拼车的是与非
正方总观点:“拼车”环保节能、利国利民,应该鼓励。
正方观点之一:“拼车”可以方便出行,节省人们的时间,减少对公共道路的占用,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社会需求。“拼车”是一种利己、利民、利国的行为,对这种合理的现象,不该禁止,而要鼓励。
正方观点之二:“拼车”行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一种社会互助行为,这种行为与交通运营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从营运管理的角度去看待它。“拼车”作为一种民间自发的行为,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有助于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正方观点之三:“拼车”现象在国外非常普遍,德国、新加坡等国对这种“拼车”现象大力鼓励,上世纪70年代出现能源危机时,美国政府就鼓励民间“拼车”出行。基于我国能源、环保和交通的现状,应鼓励和推广“拼车”,让“拼车”行为合法化和规范化。
反方总观点:“拼车”扰乱了营运市场,不应该鼓励。
反方观点之一:收费“拼车”实质上是一种客运关系,应该根据我国《道路运输条例》规定,配发车辆运营证,驾驶员要有一定的资质,这样才能够进行客运。民间自发的“拼车”显然不符合这些法定条件。
反方观点之二:昆明大约有近6900辆出租车,如果每辆车有两个驾驶员,就有13800名驾驶员靠开出租车谋生,如果鼓励“拼车”,那么出租车行业,乃至公交车行业都会受到影响,整个城市交通营运市场就会发生混乱。
反方观点之三: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车辆在运营当中乘客受了伤,运营方就要承担责任。而民间“拼车”缺乏这方面的保障,搭车人发生了人身意外或者财产损失,就会处于一种不利的处境。“拼车”现象存在很多隐患,在这些隐患不能很好解决的前提下,“拼车”不应该鼓励。
“拼”的麻烦事儿
女孩小芸住在龙泉路高校小区,在人民中路一家商贸公司上班。每天要走一公里路去乘坐公交,中途还得换乘一次,十分不方便,有时她也选乘“黑车”,可是一个月200多元的车费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小芸得知同住一个小区的杨女士,在东风西路上班,正在寻找一位“拼车”的人后,当即就和杨女士取得了联系,她们约定每天往返一趟,小芸每月给杨女士加一箱油。小芸当时很开心,虽然这样的费用是乘公交的好几倍,但是再也不用早起,也不怕刮风下雨了……小芸记得很清楚,开始“拼车”的时间是2007年11月3日。
可是很快麻烦就出现了,首先是两人的下班时间很难统一,小芸常常出门办事提前或者延后回家,“等还是不等”成为两人之间需要心平气和探讨的话题。杨女士也有自己的怨气:小芸生活没规律,总是要自己在楼下喇叭甚至电话呼唤才姗姗来迟;在车上吃早点,食物的碎屑掉在车里很难清洁。再加上小芸大大咧咧的性格,开关车门没有个轻重,“呯”的响声总会让杨女士心痛不已,“轻点、轻点,你以为是‘挖坂田’嘎!”杨女士开始还是以开玩笑的口吻来化解心头的不快;可下雨天小芸一脚的泥水,跨踩在车内漂亮的地毯上,留下了难以清理的痕迹;湿淋淋的雨伞拎着进来,还拒绝了杨女士递过去的塑料袋,就将雨伞丢在车内;一次,杨女士的坤包遗留在座位上忘记拿,小芸马马虎虎一屁股坐了上去,将里面的护肤品挤压得一塌糊涂!长久积淀的矛盾终于爆发。两人吵了一架,就这样,拼车“蜜月”合作提前结束了。
小芸说感觉 “拼车”是给自己订立的一条时间契约,有了约束很不自由和方便。杨女士则觉得,人和人之间很难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自己想要省钱省事,结果却适得其反,闹出了这么多的是非和不愉快。她俩之间的拼车合作,仅仅维持了两个月零七天。
陌生人难得一“拼”
潘先生家住金安小区,在黄土坡上班。2004年7月,他们小两口在父母的资助下买了辆奇瑞旗云。说起养车费用,潘先生感慨万千,保险费全年2800元;养路费和年检审费1100多元;保养和更换易损件费用每年不定数1500元左右;再加上燃料费、停车费,一年约支出15000多元。
有车的“新鲜劲”过后,高额的养车费用让潘先生一家感到经济上的压力。朋友王阿金是个外来务工人员,几乎每天都搭顺风车,每月付100元贴补油费。2008年初,小王购买了一辆本田飞度“单飞”了。潘先生就试着在云南信息港发帖,罗列出每天经过的路线行程和时间,盼望高素质的同路人“拼车”,几个月下来都没人“接招”。最后联系到了个外地小伙子,答应每月支付一箱油钱,但却要潘先生指导他每天下班回程时“摸一把方向盘”,潘先生出于安全角度等考虑,没答应。那“拼车”的事也就作罢。
后来潘先生和王阿金商定,两人每周交换乘车:第一周自己和家人上班乘坐小王的车,到下周又换成自己接送小王。这样下来,每月能够节省下200多元的费用。潘先生甚至在考虑,将双方换乘时间延长至一个月,那样就可以把车辆挂靠给租车行挣钱了。
群“拼”才好玩
在昆明拼客网的QQ群上,记者碰到了小曹,作为典型的“80后”,他的观点是:反正攒不了几个钱,不如有空放松放松。
小曹一直强调对拼车不太了解,以前只是和朋友拼车去过大理、丽江等地,通常都是朋友拼他的车,过路费、油费都是大家凑的,到吃饭的时候,大家再一起“拼饭”。难得碰到长假,就想出去走走,油费、餐费、住宿费这些花销也挺大的。刚好那段时间有朋友约小曹,就聚到一起了,他发现人多了好玩些,而且费用也可以大家“拼”。
小曹不喜欢和不熟悉的人拼车。有一次,小曹的朋友带上另外两个朋友一起拼车去大理。在大理住了2天,小曹觉得该玩该吃的都玩过了,刚好还有点事想回昆明,大家简单的说了一下,可那两朋友硬是要再玩两天,小曹后来没办法只能硬在那多待了两天,“但总不能把他们扔在那自己回来吧!”小曹说。最后,小曹得到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和熟悉的朋友拼车,朋友好说话些。虽然去的地方挺远,但除了爆车胎之外的小事儿,小曹也没碰到过什么大麻烦。
经过这么多次的拼车,无论好的坏的,小曹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他认为拼车的好处是费用低,人多好玩;坏处是大家想法不太一样,如果意见不合就不要拼车。如果是新手,尽量不要选择太远的地方,而且事先要把可能涉及的费用列出来,特别是一些细节的东西,比如停车费、过路费、矿泉水等,最好大家先把钱“斗好”。
我们被迫干的那些事
公交进不去,的士不愿来,私家没有车,黑车连成排。这就是昆明市一些城郊接合部,特殊地段的交通尴尬状态。
家住望城坡的邓女士,孩子在官庄小学上学,从她家到官庄的公交车曾经有4条线路,但是狭窄的海埂路,超级饱和的车流,使得每趟公交车的发车间距通常是在3、40分钟以上;从居住地到学校,短短一公里多路,正常情况下都需要40多分钟才能到达。今年来,这一带开工建设海埂路下穿南过境干道隧道,公交车干脆就临时性改道行驶。彻底告别公交通行的时间里,选择“黑车”,也是被迫的选择。邓女士直言不讳。
“黑车屡禁不止,说明百姓的交通需求没有被满足。”海埂路马洒营居民段文东说。昆明市已经拥有“三接头”和“双层车”这一类大容量、大功率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主干道“公交专线大动脉”的公交输送能力,开始得到良好的发挥。但在“毛细血管”型交通网络的构筑上,仍存在明显不足。就比如海埂路就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交通瘫痪成为每天的常态。的士司机没人会跑这条线路。公交专线小巴运营也是勉为其难。现在南过境干道下穿工程开工,这一带更是彻底断绝了公共交通线路。这就给“黑车”运营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车与人》记者从昆明公交集团公司了解到,现在“黑车”拉客的地点,就是公交线路设置的盲点,但是要开辟一条公交线路,就必须要考虑道路条件、停车场和客源等多方面的问题,条件不成熟的地方,一时半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专家支招
拼车好处众多,最直接的就是有利于减少车辆出行、减轻交通负担,还可以为车主减轻经济负担、加强汽车的使用效率,“互助乘车”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等等,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拼车人彼此不熟悉,很容易发生纠纷,此外,万一在拼车途中发生车祸,双方之间产生经济纠纷可就得不偿失了。对此,《车与人》记者采访了云南大学法学院原副院长、法学教授博导、现任云大出版社总编辑杨临宏。
《车与人》:您认为拼车存在哪些问题?
杨临宏:拼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交通事故上,拼车一旦出现事故或者摩擦不好处理,缺少相关法律规范作为依据,针对拼车出台法律又有些小题大做。
《车与人》:如何避免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杨临宏:拼车之前,拼车各方最好进行书面约定,对可能出现的事故明确责任和权利,但不应该属于合同关系。在国外,拼车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各方各自对自己负责任,因为拼车的前提是自愿,不是合同关系,除非各方事前已经对拼车进行了约定。或者制定类似于车票的凭证,拼车各方签字,以作为相互间的约定。
《车与人》:“拼车”过程中,当事人双方之间应该注意些什么事项呢?
杨临宏:“拼车”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车主和乘客起初是陌生的,双方都不完全了解各自的真实情况。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就面临赔偿问题,虽然法律上支持车主要为这样的乘车人负责,但是到时难免是场纠纷。诸如人身意外伤害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保险制度予以解决。根据谁受益谁负责原则,你搭乘了他的车辆,他收取了一定的报酬,就要对你的安全负主要责任,哪怕个人举证困难,只要平时帮助车主加油时产生的票据收集起来,就是证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因为“拼车”引起的诉讼,一般说来,在城市里行驶的车辆速度都不是很快,万一发生了车祸,都仅仅是一般性的擦挂小问题,是车主的责任,没有一定驾驶技术的人是不敢在城市里驾驶的。
此外,个人的隐私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碰到车上有八卦、爱打听的邻居,那你的一些私事,就会变成大家皆知的“秘密”。这个问题只要车主留心还是可以避免的。
1、拼车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4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洛杉矶是以交通拥挤出名的城市,洛杉矶政府将现有高速公路的最快一条左方车道改为拼车车道,也就是只有在两人或者三人以上共用一辆车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这条快车道畅通无阻,可以通达洛杉矶市中心辐射到的任何地方。
于是一个热热闹闹的拼车运动在洛杉矶兴起,每天几万辆汽车实行了拼车,使洛杉矶交通顿时改观。直到今天,洛杉矶的拼车热潮还在继续,拼车道不断增加,拼车已经扩展到世界许多地方。
2、美国许多城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了拼车车道(car pool lanes)。也有些人把它称为大容量车道(High occupancy vehicle lanes,简称HOV)。在这种车道上只能行驶公共汽车或有多名乘客的车辆,这些车可以免费通过收费桥梁或道路等。所以即使在交通阻塞的街区,也能在拼车车道上奔驰。
3、作为德国汽车制造和使用的中心城市,不来梅的城市管理者构思出名为“公共交通拼车(Car-sharing)工程”的解决方案,方法是在手机芯片内预设密码,通过简单呼叫,可让“拼车志愿者”驾车到就近的上车站点停靠,等候其他市民拼车。此法大幅提高了社会车辆的载客效率。”2008年4月初,德国“不来梅拼车方案”成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入围项目。
拼车=黑车?
尽管“拼车”早已经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好处多多,但“拼车”在我国却一直是违法的。根据各地交管部门的规定,如无道路运输证的车辆有偿进行搭客运货即构成非法营运,当事司机要被处以重额罚款。这条规定本来是用来打击和对付非法营运的“黑车”,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实现打击“黑车”和鼓励拼车的两便呢?昆明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副教授、汽车和交通研究专家邹义给广大市民提出建议。
《车与人》:您怎样看待拼车这一社会现象?
邹毅:“拼车”现象凸显了“制度困境”:当“拼车”盛行时,地方路政部门应当自问,如果城市公共交通实惠便利,还会有谁承担着遭遇陌生人的危险和生活习惯的个体差异成本去拼(车)?法律的严肃性在于它的绝对权威,这是一种“执行”层面的要求,而在“立法”层面,法律并非也不应该完全拒绝“合理”;我们可以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拼车”行为,让法律与情理更好地统一、让“拼车”合法而又有约束地运行。
《车与人》:昆明最近正在打击黑车,拼车与黑车应该如何划分?
邹毅:黑车是以盈利为目的,拼车属于搭乘行为,拼车成本要远远低于黑车利润。现实中,黑车与拼车不好区分,黑车也可以采取拼车的方式进行盈利,这时就要看黑车和拼车哪个成本高,哪个成本低了,如果拼车成本高于黑车,那么这种拼车也值得商榷。
《车与人》:拼车对客运行业有什么影响?
邹毅:拼车会对客运行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太大,人人都拼车不太可能。
《车与人》:拼车要如何才能更加规范化?
邹毅:可以出台地方性法规,对拼车采取登记、中介方式管理,如果三个人都有车,三人可以去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如何拼车、行程如何,进行全面登记。另外,相关部门可以试行第三方介绍,即以中介的形式进行管理。管理部门要明确责任划分,自愿拼车的,责任要如何划分,通过中介进行拼车的,责任如何划分,有了依据,一旦出现事故各方都不用吵来吵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