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优势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fas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学校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利用多媒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成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优势,在帮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培养数学思维、提高解应用题能力等方面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在网上下载或自己制作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料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整合,用于辅助传统的讲学模式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轻松,便于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优化平面图形演示,简化理解
  平面图形的认识理解及其公式掌握是小数数学知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但是教师的人工作图的不规范性会引起学生视觉上的一些错觉。而利用Office上的作图工具,教师可以快速做出规范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图形,为学生能准确认识图形的特点、性质提供了保证。此外,多媒体还能够突破静态图像的限制,让图片动起来,这为教师能更直观生动地进行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动态还原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对称、平移、旋转”的实际意义。如图1的这两个图案是由阴影部分的小三角形经过多次对称、平移和旋转得来的,教师通过在白色平面上留下的印记这一凸显方式,将小三角形的位置变化过程制作成一个动态视频向学生展示。
  在学生观看时,教师结合视频对图形的变换进行实时讲解,哪一个是平移、哪一个是对称都要讲清楚,对于学生没看明白的地方可以重复多次演示,直到学生完全明白一个小三角形是如何一步步经过平移、旋转和对称变成复杂的图案的。这样的图形演示学习模式,相比动手剪纸操作,既节约了纸张又节约了时间,而且全部学生都能完整地观察到图形的变换过程,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在结束了演示和讲解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操纵鼠标将小三角形进行变换,制作出教师规定的图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检验。这种动态的图形教学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具体,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消化速率和听课效率。
  二、生动立体图形教学,培养空间观
  “空间与几何”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技术能弥补黑板的劣势,成功突破二维平面的限制,将立体图形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以便用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图形空间观,理解立体图形的性质和概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对于“用不同的切割方法去切割同一立体图形,其表面积的增减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个概念不是很理解,便可用多媒体做以下的示意图。
  图2中的(1)(2)(3)是同一块长方体砖,但是被工人师傅分别用如图2所示不同的方式切割成了两块长方体。(1)到(3)被切割后的砖块我们依次可以称它们为“高瘦型”“矮胖型”和“匀称型”,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这三个长方体拥有形状各不相同的长方形表面,其表面积也不尽相同。
  如此直观的展示方式,虽无一言一语作解释,但实际已经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有一些数学概念越解释越复杂,学生也没耐心听,还容易把教师自己绕进去,倒不如直接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一目了然。从表象图形启发学生内在思维,使其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数学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立体图形,使学生不再只是根据书本上和黑板上通过虚线画法来实现的三维效果的平面图形去想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因此以具体的图形做依托,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训练过程,是学习数学必须掌握的思维方式。
  三、还原数学思维的过程,
  实现能力提升
  数学的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还应注意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但是这些内在联系的隐秘性和思维推理过程的虚幻性,教师只凭空口讲说,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大之处便在于此,它能够将数学教学中所涉及的概念、运算定律、公式推导过程等再现于课堂之上,对我们的传统教学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例如,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用课件演示这样一组动画:一个圆柱,底面被不断地等分成一个个扇形,从16份到32份,到64份……以此类推,从而变成一个个越来越小的圆柱体。但是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圆柱体”越来越接近于长方体。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进而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出圆柱的体积就等于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于是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学生的思维跟随着画面效果在动,
  在动态效果的引导下进行着公式的推导过程,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一步步清晰起来,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思维训练过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处在不仅是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知识的阶段中,通过这样的前后推理和举一反三,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得到开发,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形象创设问题情境,巧解应用题
  应用题很多涉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并对学生构建空间、想象情境的能力要求都很高。有了多媒体课件,数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创设空间和情境上的便利性,通过还原题目中的场景,来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例如,追及问题中,速度、路程和时间这三个概念都是十分生活化的,教师应根据具体的题目来创设相应的情境:早上7点,小明从家出发,以平均100米/分
  的速度去上学。五分钟后妈妈发现小明有一本书忘记带,于是以200米/分的速度跑出门去追小明,请问几点钟的时候妈妈能追上小明。
  针对这一应用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Flash动画片段来还原情境。小明出门,以匀速向前走,走过的路用蓝色标出;5分钟后妈妈出门,以匀速向前跑。这时画面被切成两块:一边是小明在走,一边是妈妈在跑,这以后的路线用红色标出。当妈妈追上小明时画面静止,这时两条红线的长度刚好一致。这时我们就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小明5分钟先行的路程 追赶时间内后行的路程=后行者在追赶时间内行的路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能顺利解出追及时间。但由于还涉及时刻问题,教师还可以在画面右上角设置一个钟,来提示时间的消耗。这样多媒体设备以其无可比拟的仿真还原功能,形象地把两个人的追赶过程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这一过程,并通过“蓝”“红”的提示来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关键,这无疑是利用多媒体设备解应用题的成功范例。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象性在一定层面来说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最大障碍,但应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可以成功化解这一对矛盾关系。所以数学教师要积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制作图形、建立空间、创设情境等方面的优势,切实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为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修 影.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评价方法改革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任 爽.多媒体环境下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泰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1 临床资料 某男,50岁,运-图154,飞行13000h,来院健康疗养常规做超声检查。祖籍上海,10岁曾患“血吸虫病”。超声表现:肝大小形态正常,包膜不光滑,肝内可见大小不一的网格状增强光带,
无公害优质马铃薯栽培技术以传统马铃薯栽培技术为基础,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施化肥,选用抗品质优、抗病性强的品种,综合化学、物理等方法全面施行安全控制的一项栽培技术。
2016年11月30日,广东省农业厅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称“中心”)在广州签约“广东超级杂交稻绿色安全高产高效示范工程合作项目”。广东省农业厅厅长郑伟仪,中国工程
通过对Al-Ti系和Al-TiO2系进行高能球磨和压制烧结制备了固态原位反应生成的纳米晶块体Al3Ti/Al复合材料.研究表明:Al-Ti合金系高能球磨后,各组元晶粒得到细化,并且Ti在Al中
水稻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粮食作物,在全球粮食生产与消费体现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国稻区分布辽阔,各地均有水稻种植,而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大大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课外阅读指导课.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家的不断探索下,呈现出
糖尿病是老年人面临的重要慢性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7年公布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平均患病率较1994年升高了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