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广薯87甘薯是福建省云霄县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主推品种之一,从壮苗培育、选地整地、适期扦插、中耕除草及提蔓、科学管水、合理施肥、做好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广薯87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供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 甘薯;广薯87;高效;优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041-01
广薯87是2009年经福建省种子总站引进且通过审定的甘薯优良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等优点[1]。广薯87株型为短蔓半直立,单株分枝数为7~11条,单株结薯4~7个,平均5.3个,薯块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橙黄色,晒干率28.8%,出粉率18.3%[2],一般早薯种植鲜薯平均产量为42 t/hm2左右,比对照增产15.5%;晚薯种植鲜薯平均产量为37.5 t/hm2,加工淀粉平均产量7 050 kg/hm2,比对照增产15.3%;随着2010年云霄县农业局实施《福建省农业五新推广项目——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广薯87高产栽培示范推广》项目以来,云霄县广薯87推广面积逐年递增,截至目前,共累计推广该品种1 000 hm2以上,并呈现出种植面积及生产效益逐年提升的发展态势。现将云霄县广薯87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生产上参考应用。
1 培育壮苗
1.1 育苗地选择
应选择避风向阳、富含有机质且排灌方便的砂壤土及2年以上没种过甘薯的田块作为育苗地。育苗地的周围(特别是上方)50 m范围内没种过甘薯的更佳。
1.2 种薯选择
选择具有该品种特征,表皮光滑,没有须根,没有病虫危害及没有机械损伤的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单个重约50 g的小薯作为种薯。春繁用种量约为900 kg/hm2。常年繁殖可在上年度无病虫薯园中剪其顶端20 cm长的顶蔓作为育苗材料。
1.3 育苗时期
大棚苗圃可在立春时节即排薯育苗,当苗高15~20 cm时剪取进行假植。露地育苗应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20 ℃以上即可开始育苗,土壤及种薯(苗)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进行浇灌(喷施)消毒。苗龄35~40 d,茎粗0.5 cm,长20~25 cm,叶片肥厚,叶色浓绿,没有气生根,无病虫危害,即达到壮苗标准。壮苗发根还苗快,结薯早,为高产奠定物质基础。采苗前3~5 d,用稀薄复合肥水浇施1次,同时喷施好送嫁药。
2 选地整地
地块选择前作是水稻的最为适宜,提倡水旱轮作。耕作前撒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2.5~30.0 t/hm2,再加碳铵750 kg/hm2、过钙750 kg/hm2混合均匀作为底肥,有机肥及农家土杂肥,可作为底肥在扦插前一次性翻压入土壤中。如果前作是水稻、花生,可将稻草、花生藤压入畦心,也可作为栽种后表面覆盖。
田地整成高畦深沟条状,畦宽(带沟)100 cm,畦高35~40 cm,南北走向,这样有利于排灌,可增加土壤中昼夜温差,并使光照均匀,白天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夜间减少呼吸消耗养分,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 适期扦插
早薯在5月中下旬、晚薯在7月中下旬选晴天下午进行扦插。适期早插,可提早达到高产所需的茎叶面积[3],增加叶面积系数,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
在苗圃选取壮苗,剪取顶蔓或第2段作为扦插苗,长20~25 cm,长有6~7片叶为宜。于扦插前1 d剪取,每50条为一捆,直立放置于阴凉处(注意不能平放重叠),这样经过1 d饿苗处理后,更有利于发根返苗。扦插时要求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用脚压紧压实基部3片叶在土壤中,低斜插,插后同时用优质复合肥75~120 kg/hm2施入穴中(于偏向脚后跟处),覆土。广薯87属于短蔓半直立型,可适当密植,株距20 cm,插植4.95万株/hm2左右,扦插后立即用乙草胺进行苗前除草,插后7 d内进行查苗补苗。
4 中耕除草及提蔓
甘薯全生育期需中耕除草2~3次,茎叶封行后只拔除大株草即可。甘薯的膨大受土壤团粒结构影响很大,通过中耕除草,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抗旱保湿,增加昼夜温差,促进茎叶生长及块根形成,使薯皮光滑,可提高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减少柴根的出现,提蔓可切断不定根的形成,控制营养生长,使养分集中储存于块根中,提蔓后均匀放回原处,不得翻蔓。
5 科学管水
甘薯田应开好排水沟,做到雨停水干为宜。土壤含水量一般在70%~80%,茎叶盛长和块根膨大期可略高些,干旱时应及时灌“跑马水”,为畦高的1/3~1/2,切忌漫灌,灌后立即排干。生长后期一般在60%~70%之间,特别是要作为鲜薯食用的,收获前15 d内应控制水分,土壤含水量约为60%,有利于收获后鲜薯储存。
6 合理施肥
广薯87结薯早且集中,施肥应采用攻头补尾。施足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70%;结合中耕除草重施“夹边肥”,插后约30 d,施尿素225 kg/hm2,硫酸钾375 kg/hm2,下次(插后55~60 d)在畦的另一侧挖穴施入,用硫酸钾或复合肥150 kg/hm2,甘薯喜钾忌氯,不施用含氯的化肥。巧施“裂缝肥”,视长相长势补施壮尾肥。9月中下旬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根系吸收能力差,地上部茎叶生长缓慢,但此时需钾量为最大,可采用0.3%~0.5%磷酸二氢钾液进行根外追肥2~3次,每次间隔7~10 d,根据薯叶长相,也可加入0.5%尿素,对防止早衰、提高产量起到重要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合理配施才能取得最佳的增产效果。云霄县水稻田种植甘薯的最佳施肥量为:N 150~189 kg/hm2,P2O5 45~75 kg/hm2,K2O 210~255 kg/hm2;配方施肥分3种:高肥力地区推荐施肥量为N 150 kg/hm2,P2O5 45 kg/hm2,K2O 210 kg/hm2;中等肥力地区推荐施肥量为N 165 kg/hm2,P2O5 60 kg/hm2,K2O 225 kg/hm2;低肥力地区推荐施肥量为N 189 kg/hm2,P2O5 75 kg/hm2,K2O 255 kg/hm2。
7 做好病虫害防治
广薯87抗蔓割病[4],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黑斑病和薯瘟。培育无病壮苗,增施有机肥及合理的耕作制度是防病的基础。防治黑斑病和薯瘟,秧苗可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浸种5~10 min后再扦插,大田用1 000倍液喷雾,防治根腐病可用瑞毒霉1 000倍液喷雾。大田生产上主要虫害有甘薯小象虫、斜纹夜蛾及蚜虫等,防治甘薯小象虫可用性诱剂进行集中诱杀,保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可有效降低小象虫的发生与危害;防治斜纹夜蛾可用皇功、大功臣、杜邦安打等,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
8 适时收获
当茎叶自然褪黄,气温下降至20 ℃以下时,即可开始收获,时间在10—11月,全生育期130~150 d。闽南沿海地区,气温下降较慢,对于迟插的晚薯甚至可延迟至12月收获(霜冻前)。作为鲜薯出售的,可在扦插后100 d即可开始收获[5],此时表皮光滑,色泽鲜艳,品质最好,商品性好,但产量略低。需要储存一段时间的,在收获前15 d切忌灌水,收获时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并分级装箱,做好储藏工作。
9 参考文献
[1] 罗维禄.优质甘薯广薯87品种特性及其高产栽培农艺措施[J].福建农业学报,2012(2):135-136.
[2] 张荣宗.广薯87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9(5):8-9.
[3] 李培德.广薯87春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2(3-4):3.
[4] 张宁弟.广薯87高产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12(8):49.
[5] 姚智雄,周录红,廖劲萍.甘薯新品种广薯87丰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72.
关键词 甘薯;广薯87;高效;优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041-01
广薯87是2009年经福建省种子总站引进且通过审定的甘薯优良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等优点[1]。广薯87株型为短蔓半直立,单株分枝数为7~11条,单株结薯4~7个,平均5.3个,薯块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橙黄色,晒干率28.8%,出粉率18.3%[2],一般早薯种植鲜薯平均产量为42 t/hm2左右,比对照增产15.5%;晚薯种植鲜薯平均产量为37.5 t/hm2,加工淀粉平均产量7 050 kg/hm2,比对照增产15.3%;随着2010年云霄县农业局实施《福建省农业五新推广项目——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广薯87高产栽培示范推广》项目以来,云霄县广薯87推广面积逐年递增,截至目前,共累计推广该品种1 000 hm2以上,并呈现出种植面积及生产效益逐年提升的发展态势。现将云霄县广薯87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生产上参考应用。
1 培育壮苗
1.1 育苗地选择
应选择避风向阳、富含有机质且排灌方便的砂壤土及2年以上没种过甘薯的田块作为育苗地。育苗地的周围(特别是上方)50 m范围内没种过甘薯的更佳。
1.2 种薯选择
选择具有该品种特征,表皮光滑,没有须根,没有病虫危害及没有机械损伤的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单个重约50 g的小薯作为种薯。春繁用种量约为900 kg/hm2。常年繁殖可在上年度无病虫薯园中剪其顶端20 cm长的顶蔓作为育苗材料。
1.3 育苗时期
大棚苗圃可在立春时节即排薯育苗,当苗高15~20 cm时剪取进行假植。露地育苗应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20 ℃以上即可开始育苗,土壤及种薯(苗)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进行浇灌(喷施)消毒。苗龄35~40 d,茎粗0.5 cm,长20~25 cm,叶片肥厚,叶色浓绿,没有气生根,无病虫危害,即达到壮苗标准。壮苗发根还苗快,结薯早,为高产奠定物质基础。采苗前3~5 d,用稀薄复合肥水浇施1次,同时喷施好送嫁药。
2 选地整地
地块选择前作是水稻的最为适宜,提倡水旱轮作。耕作前撒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2.5~30.0 t/hm2,再加碳铵750 kg/hm2、过钙750 kg/hm2混合均匀作为底肥,有机肥及农家土杂肥,可作为底肥在扦插前一次性翻压入土壤中。如果前作是水稻、花生,可将稻草、花生藤压入畦心,也可作为栽种后表面覆盖。
田地整成高畦深沟条状,畦宽(带沟)100 cm,畦高35~40 cm,南北走向,这样有利于排灌,可增加土壤中昼夜温差,并使光照均匀,白天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夜间减少呼吸消耗养分,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 适期扦插
早薯在5月中下旬、晚薯在7月中下旬选晴天下午进行扦插。适期早插,可提早达到高产所需的茎叶面积[3],增加叶面积系数,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
在苗圃选取壮苗,剪取顶蔓或第2段作为扦插苗,长20~25 cm,长有6~7片叶为宜。于扦插前1 d剪取,每50条为一捆,直立放置于阴凉处(注意不能平放重叠),这样经过1 d饿苗处理后,更有利于发根返苗。扦插时要求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用脚压紧压实基部3片叶在土壤中,低斜插,插后同时用优质复合肥75~120 kg/hm2施入穴中(于偏向脚后跟处),覆土。广薯87属于短蔓半直立型,可适当密植,株距20 cm,插植4.95万株/hm2左右,扦插后立即用乙草胺进行苗前除草,插后7 d内进行查苗补苗。
4 中耕除草及提蔓
甘薯全生育期需中耕除草2~3次,茎叶封行后只拔除大株草即可。甘薯的膨大受土壤团粒结构影响很大,通过中耕除草,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抗旱保湿,增加昼夜温差,促进茎叶生长及块根形成,使薯皮光滑,可提高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减少柴根的出现,提蔓可切断不定根的形成,控制营养生长,使养分集中储存于块根中,提蔓后均匀放回原处,不得翻蔓。
5 科学管水
甘薯田应开好排水沟,做到雨停水干为宜。土壤含水量一般在70%~80%,茎叶盛长和块根膨大期可略高些,干旱时应及时灌“跑马水”,为畦高的1/3~1/2,切忌漫灌,灌后立即排干。生长后期一般在60%~70%之间,特别是要作为鲜薯食用的,收获前15 d内应控制水分,土壤含水量约为60%,有利于收获后鲜薯储存。
6 合理施肥
广薯87结薯早且集中,施肥应采用攻头补尾。施足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70%;结合中耕除草重施“夹边肥”,插后约30 d,施尿素225 kg/hm2,硫酸钾375 kg/hm2,下次(插后55~60 d)在畦的另一侧挖穴施入,用硫酸钾或复合肥150 kg/hm2,甘薯喜钾忌氯,不施用含氯的化肥。巧施“裂缝肥”,视长相长势补施壮尾肥。9月中下旬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根系吸收能力差,地上部茎叶生长缓慢,但此时需钾量为最大,可采用0.3%~0.5%磷酸二氢钾液进行根外追肥2~3次,每次间隔7~10 d,根据薯叶长相,也可加入0.5%尿素,对防止早衰、提高产量起到重要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合理配施才能取得最佳的增产效果。云霄县水稻田种植甘薯的最佳施肥量为:N 150~189 kg/hm2,P2O5 45~75 kg/hm2,K2O 210~255 kg/hm2;配方施肥分3种:高肥力地区推荐施肥量为N 150 kg/hm2,P2O5 45 kg/hm2,K2O 210 kg/hm2;中等肥力地区推荐施肥量为N 165 kg/hm2,P2O5 60 kg/hm2,K2O 225 kg/hm2;低肥力地区推荐施肥量为N 189 kg/hm2,P2O5 75 kg/hm2,K2O 255 kg/hm2。
7 做好病虫害防治
广薯87抗蔓割病[4],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黑斑病和薯瘟。培育无病壮苗,增施有机肥及合理的耕作制度是防病的基础。防治黑斑病和薯瘟,秧苗可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浸种5~10 min后再扦插,大田用1 000倍液喷雾,防治根腐病可用瑞毒霉1 000倍液喷雾。大田生产上主要虫害有甘薯小象虫、斜纹夜蛾及蚜虫等,防治甘薯小象虫可用性诱剂进行集中诱杀,保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可有效降低小象虫的发生与危害;防治斜纹夜蛾可用皇功、大功臣、杜邦安打等,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
8 适时收获
当茎叶自然褪黄,气温下降至20 ℃以下时,即可开始收获,时间在10—11月,全生育期130~150 d。闽南沿海地区,气温下降较慢,对于迟插的晚薯甚至可延迟至12月收获(霜冻前)。作为鲜薯出售的,可在扦插后100 d即可开始收获[5],此时表皮光滑,色泽鲜艳,品质最好,商品性好,但产量略低。需要储存一段时间的,在收获前15 d切忌灌水,收获时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并分级装箱,做好储藏工作。
9 参考文献
[1] 罗维禄.优质甘薯广薯87品种特性及其高产栽培农艺措施[J].福建农业学报,2012(2):135-136.
[2] 张荣宗.广薯87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9(5):8-9.
[3] 李培德.广薯87春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2(3-4):3.
[4] 张宁弟.广薯87高产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12(8):49.
[5] 姚智雄,周录红,廖劲萍.甘薯新品种广薯87丰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