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见真情 朗读知父爱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jing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讲述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过后,一位父亲为了心中那个爱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历尽艰辛、坚持不懈地救援等待生命转机的儿子,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父爱。父亲坚持长达8小时的救助,像电影画面般“精彩”。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充分地运用让学生品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父爱进行解读。
  
  一、品读“父亲”的内心
  
  师:他挖了8小时。艰难、疲惫的8小时,危险和伤痛的8小时。面对一片废墟和渺茫的希望,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因为他常对儿子说——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他挖了12小时,艰难、疲惫、焦渴的12小时,危险和伤痛的12小时。面对一片废墟和渺茫的希望,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坚定地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因为他常对儿子说——
  生:(语重心长地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内心世界。课文中“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看似平淡的数字,实则蕴含了浓烈的情感。师生反复地品读,体会父亲在挖掘过程中的艰难和执著,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父亲”的内心情感。
  
  二、品读“父亲”的语言
  
  师:(深情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请大家回顾前文。都有谁阻挡过他?让我们再现当时的情境,好吗?
  师: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就在他挖掘的时候,有些人上来拉住他,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齊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指导生体会“父亲”双眼直直地的神态和内心。读好这句话。)
  师: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齐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指导生领会那是父亲为了孩子而发出的恳求,甚至是哀求。)
  师: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生:(齐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你仿佛看到“父亲”怎样的神态?
  (生思索片刻后纷纷发言。)
  师: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他因为失去儿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就这样,他独自一人在废墟和瓦砾中,冒着生命危险,挖呀,挖呀。他挖了8小时——
  生:(接读)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土,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的朗读,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而变得深情。)
  评析:这种情境再现式的品读,引导学生对文中父亲“语言”进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深刻感受文中父亲因爱而执著地救援儿子的行为。
  
  三、品读“父亲”的形象
  
  (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请大家再次静心地品读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引导生揣摩“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和“到处都是血迹”的形成原因,结合文中的动态描述进行想象。通过揣摩想象而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温度,感受文中电影画面般的质感。)
  师:他挖了8小时,在寒风吹拂的中午,人们会看到在地震后的瓦砾堆中——
  生:(接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12小时过去了,在夕阳照耀下的废墟里,你们仍然看到一个疲惫不堪但坚持不辍的身影——
  生:(接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24小时过去了,又一个黎明即将来临,在仍很昏暗的废墟瓦砾中,你会吃惊地发现——
  生:(接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评析:教师通过电影剪辑式的引读,把一幅幅动态画面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学生心中树起一个伟大父亲的形象。
  以上教学环节,分层次地品读“父亲”的内心、语言和形象,引导学生的解读走向文本的深处,达到“目视其文,心同其人”的境界。
  
  (责编 李景和)
其他文献
柳州市委、市政府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将免费午餐列入柳州市“十大民生工程”,对融安、融水、三江三县10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施免费午餐制度,标准为每生每天2元。三个学期以来,三县共投入免费午餐资金6 000多万元,由市财政承担85%,县财政承担15%,确保了广大贫困山区学生吃饱午饭、学有所成。    一、柳州市实施免费午餐制度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统筹领导。2008年8月,市、县两级人民政府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学生知识平台,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发展,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问题提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设计,都应围绕
期刊
教学反思的五个维度    杜志强在《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一线教师对教学的反思需要有明确、清楚的反思维度,才能使其反思行为更具体、更具操作性。①教学知识维度的反思。反思行为特别强调知识推理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对推理进行评价,并给出推理的理由,这种充满理性的思考是推动教师对教学知识维度作批判性反思的力量源泉。②教学技巧维度的反思。技术维度的反思是对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反思,包括
期刊
融安县共有11所初中、11所中心小学、143所村完小及教学点实施了免费午餐制度,21189名农村学生享受到了免费午餐,符合享受免费午餐对象的覆盖率达100%。免费午餐制度的实施,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融安县委、县政府将免费午餐制度作为惠民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在“组织领导,舆论宣传、经费保障、灵活指导、发动群众、监督管理”等方面下工夫,制定八项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免费午餐制度的实施
期刊
在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由学习调研向分析检查转段的关键时刻,在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梧州市蒙山县召开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桂东北片区现场会,具有特殊意义。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进一步推动各地各学校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努力开创义务教育学校常
期刊
成功、幸福、美滿的人生,是人的永恒追求。小学教育应为孩子们的人生追求做什么呢?韦武平校长的《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以下简称《韦文》)做了很好的回答:为学生的成功、幸福、美满“奠基”。怎样夯实小学教育的“奠基”工程?南宁市逸夫小学进行了可贵的实践和探索。    一、牢固树立“奠基”理念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的发展、成功、幸福奠
期刊
教育案例:  周三,我在出黑板报。数学老师走了过来,“梁云这家伙!”  我的心不由得一颤:“又咋了?该不是又闯祸了吧?”想到这,心咯噔一下就拔凉拔凉的。  数学老师笑容可掬:“我刚才在检查工作,你猜梁云和我说啥来着?”还在卖关子,我的心早已晾在悬崖上了。  “他说‘黄老师,明儿是端午节,祝你节日快乐。’”  噢——我如释重负,真是捏了一把汗。  “这小子真懂事!”数学老师意欲犹存。  梁云,在班里
期刊
误区——只见景美、情美,不见言美    一位教师教四年级《乡下人家》一课。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乡下人家美不美?”学生齐声回答:“美!”教师顺势板书一个“美”字,然后问:“那么我们先学课文第一段,看看乡下人家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匆忙读一遍之后,便议论开了:有的说瓜架很美,有的说瓜藤很美,有的说结出的瓜颜色很美。这样学完一段,再学第二段,直至学完全文。  这样以感悟美景为
期刊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5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又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教学中我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对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感悟文本的内容、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新课
期刊
时下,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同课异教。笔者最近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两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出现一些令人深思的教学现象。她们执教的课文都是《谁的本领大》,经教研员的及时点拨,我们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教师甲(朗读训练)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1-3小节。想想风和太阳第一次比的是什么?  生:他们比的是谁能脱下孩子的表服。  师:听到太阳这样说,风是怎么说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那还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