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的确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对于麻烦或复杂的问题,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要干好语文教育这件事,就是要把握好“課堂——思考——学习”三个环节。今天我们听了陈秋老师上的《奇妙的对联》,大家在一起讨论和反思,主要关注的是前两个问题,我在这里侧重谈一谈读书学习。
总的想法是:语文教师要做一粒阅读的种子。
暑假去欧洲,在阿姆斯特丹转机的间隙,目睹了外国人读书的现场,去英国曼彻斯特候机厅稀稀落落坐着五六个我不知道国籍的外国人,我发现他们一落座,居然有三四个人拿出书来安安静静地读着……
中国人不读书或阅读量小,已是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我相信许多年轻人阅读量比我大,知识比我鲜活。但是当我们从业若干年后,有了家庭,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我们还能坚持阅读吗?
的确,阅读作为生活方式之一种,我们似乎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因为每日十多个小时泡在学校,备课、上课、管理等诸多事项忙下来,已经够呛了,放松放松,似乎无可厚非了。
但是我想说的是,阅读的确应该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必选方式之一。以我自己的经历,刚刚参加工作,精力旺盛,运动、娱乐、阅读一个也不少,当时正值文化解冻时期,传统经典开始印行,我们从读少儿出版社的唐宋诗词选本起步,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读周振甫的《诗词例话》,一直到李泽厚的“美学三书”,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西方的书则从尼采的《偶像的黄昏》开始读到他的系列著作再到叔本华、弗洛伊德,从西方哲学到西方美学,时新的报刊等等,同一时段阅读的报刊达十多种。一路读下来,似乎也没耽误什么,包括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虽然生活艰辛,但我仍然没有放弃阅读。
现在想起来,我的阅读的确是忙碌而紧张的空隙里进行的,但的确又是最值得回味的。因为它并没有让我的生活因忙碌而紊乱,相反,它使我的生活变得相对宁静。阅读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它让你于斗室之中,心骛八极,驰骋古今。其实古今中外无数读书读得通透的智者,无不是在阅读的世界里洞悉天下而成为大家的。
是的,阅读是一种生活,生活需要阅读。语文教师尤其需要阅读,我们应该成为阅读的种子。语文的另一个确切称呼叫“母语”,在母语里,文史哲、科学、艺术等等几乎所有学科,无所不包。合格的语文教师当然必须都有所涉猎,正如前人所说,语文人应该是“杂家”,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当然是靠阅读!——历来的语文教育家无一例外的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阅读大家,叶圣陶如此,朱自清亦如此,当今的王栋生、于漪、魏书生等人皆是视野开阔之专家!
似乎可以这样说,不读书无以教语文;不广泛而深入阅读,无以教好语文。——作为播种知识的人,首先应该让自己“饱满”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书籍的范围如许广泛,我们如何选择呢?我的看法是,首先读好文学和哲学。
文学书籍包括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前者有首选古典诗词曲和散文等文体,后者首选诗歌理论。语文教师必须有大量的文学作品的感性积累,这当然要靠阅读了。以我的经验,下面书籍可以重点考虑:《诗经》《山海经》《古文观止》、唐宋诗词(主要读《李白全集》《杜甫全集》)、唐宋散文(主要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散文),小说则以“三言二拍”、《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为代表;当然现当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也要读,此处就不作列举了;不仅如此,时鲜的报刊也应成为案头必备读物。
文艺(学)理论对语文教师有着指导作用,不可不看。推荐如下较为适用的书籍:周振甫的《诗词例话》《文章例话》、朱光潜的《诗论》、龙协涛的《文学阅读学》、傅修延的《文本学》,等等。
哲学应是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阅读方向。简单地说,哲学给我们思考问题的视角,帮助人从芜杂中觅得清晰,在零散中找到方向、系统和轨迹。此处特别推荐北大出版社出的张世英的《哲学导论》。
其他的书籍,建议大家读一读美学书,如李泽厚的“美学三书”及《中国美学史》、宗白华的《意境》、刘荣凯的《审美原理》;看一看思维科学的书,如田运写给中学生的系列、美国奥斯本的《创造性想象》;还要看看脑科学的书,如英国苏珊格林菲尔德的《人脑之谜》、韩国李承宪的《脑呼吸》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络阅读。随时浏览各语文教育名家的博客,可以使你一直与语文教育研究前沿接轨,朱永新、王栋生、程红兵、韩军、李镇西、王珺等诸位的博客均可作为阅读的常选项。
书目是开不完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语文,我们一定会在忙里偷闲,少一点偷懒,少一点借口,床头饭余,点点滴滴,细水长流,积少成多,每天读一点,一周周、一月月、一年年,多年下来,你便会有惊人的发现:你的阅读量超乎你的想象!在平平常常中,你变得与众不同了!更为主要的是,带着阅读体验去指导学生阅读,就如播撒阅读的种子,极易收获学生阅读的成功,你的语文教育事业和人生就会成功并幸福了!
作者单位:四川郫县第一中学。
总的想法是:语文教师要做一粒阅读的种子。
暑假去欧洲,在阿姆斯特丹转机的间隙,目睹了外国人读书的现场,去英国曼彻斯特候机厅稀稀落落坐着五六个我不知道国籍的外国人,我发现他们一落座,居然有三四个人拿出书来安安静静地读着……
中国人不读书或阅读量小,已是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我相信许多年轻人阅读量比我大,知识比我鲜活。但是当我们从业若干年后,有了家庭,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我们还能坚持阅读吗?
的确,阅读作为生活方式之一种,我们似乎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因为每日十多个小时泡在学校,备课、上课、管理等诸多事项忙下来,已经够呛了,放松放松,似乎无可厚非了。
但是我想说的是,阅读的确应该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必选方式之一。以我自己的经历,刚刚参加工作,精力旺盛,运动、娱乐、阅读一个也不少,当时正值文化解冻时期,传统经典开始印行,我们从读少儿出版社的唐宋诗词选本起步,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读周振甫的《诗词例话》,一直到李泽厚的“美学三书”,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西方的书则从尼采的《偶像的黄昏》开始读到他的系列著作再到叔本华、弗洛伊德,从西方哲学到西方美学,时新的报刊等等,同一时段阅读的报刊达十多种。一路读下来,似乎也没耽误什么,包括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虽然生活艰辛,但我仍然没有放弃阅读。
现在想起来,我的阅读的确是忙碌而紧张的空隙里进行的,但的确又是最值得回味的。因为它并没有让我的生活因忙碌而紊乱,相反,它使我的生活变得相对宁静。阅读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它让你于斗室之中,心骛八极,驰骋古今。其实古今中外无数读书读得通透的智者,无不是在阅读的世界里洞悉天下而成为大家的。
是的,阅读是一种生活,生活需要阅读。语文教师尤其需要阅读,我们应该成为阅读的种子。语文的另一个确切称呼叫“母语”,在母语里,文史哲、科学、艺术等等几乎所有学科,无所不包。合格的语文教师当然必须都有所涉猎,正如前人所说,语文人应该是“杂家”,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当然是靠阅读!——历来的语文教育家无一例外的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阅读大家,叶圣陶如此,朱自清亦如此,当今的王栋生、于漪、魏书生等人皆是视野开阔之专家!
似乎可以这样说,不读书无以教语文;不广泛而深入阅读,无以教好语文。——作为播种知识的人,首先应该让自己“饱满”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书籍的范围如许广泛,我们如何选择呢?我的看法是,首先读好文学和哲学。
文学书籍包括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前者有首选古典诗词曲和散文等文体,后者首选诗歌理论。语文教师必须有大量的文学作品的感性积累,这当然要靠阅读了。以我的经验,下面书籍可以重点考虑:《诗经》《山海经》《古文观止》、唐宋诗词(主要读《李白全集》《杜甫全集》)、唐宋散文(主要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散文),小说则以“三言二拍”、《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为代表;当然现当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也要读,此处就不作列举了;不仅如此,时鲜的报刊也应成为案头必备读物。
文艺(学)理论对语文教师有着指导作用,不可不看。推荐如下较为适用的书籍:周振甫的《诗词例话》《文章例话》、朱光潜的《诗论》、龙协涛的《文学阅读学》、傅修延的《文本学》,等等。
哲学应是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阅读方向。简单地说,哲学给我们思考问题的视角,帮助人从芜杂中觅得清晰,在零散中找到方向、系统和轨迹。此处特别推荐北大出版社出的张世英的《哲学导论》。
其他的书籍,建议大家读一读美学书,如李泽厚的“美学三书”及《中国美学史》、宗白华的《意境》、刘荣凯的《审美原理》;看一看思维科学的书,如田运写给中学生的系列、美国奥斯本的《创造性想象》;还要看看脑科学的书,如英国苏珊格林菲尔德的《人脑之谜》、韩国李承宪的《脑呼吸》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络阅读。随时浏览各语文教育名家的博客,可以使你一直与语文教育研究前沿接轨,朱永新、王栋生、程红兵、韩军、李镇西、王珺等诸位的博客均可作为阅读的常选项。
书目是开不完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语文,我们一定会在忙里偷闲,少一点偷懒,少一点借口,床头饭余,点点滴滴,细水长流,积少成多,每天读一点,一周周、一月月、一年年,多年下来,你便会有惊人的发现:你的阅读量超乎你的想象!在平平常常中,你变得与众不同了!更为主要的是,带着阅读体验去指导学生阅读,就如播撒阅读的种子,极易收获学生阅读的成功,你的语文教育事业和人生就会成功并幸福了!
作者单位:四川郫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