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德华:与音乐大师的沉默对话

来源 :玉龙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l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系的枯燥沉重课堂里逃离出来,和德华走上了他和乐队的摇滚黄金时代。高三起就弹吉他,大学里始建乐队,辗转在各个场合张扬青春期的摇滚精神,青春是人生的实验课。
  热衷音乐,热衷摇滚,放弃了象牙塔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历史系退学下来就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的歌唱生涯。1996年开始做乐队,一直到2002年,一段漫长的乐队时间。在那个主张个人主义,展示自己,张扬个性的年代里,摇滚成为了最佳的寄托符号。那是个疯狂的年代,那是个毫无顾虑的年纪,不回首从前,不规划未来,这些在那个时候都被摇滚精神完全取代。但总有一天还是面临起真正的人生,或者开始了解到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于是寻找另外一种类型的生活。这种生活没有远离音乐,似乎是与完整的音乐体系更加接近。从此是另一个阶段的音乐生涯,摸索音乐、制作音乐。
  


  多年的乐队生活是一种宝贵的经验,他在长久的乐队排练与磨合中渐渐领悟到更多的音乐世界,积累了很多实在的音乐感悟。所以对于没有上过音乐学院专业研修音乐,他没有后悔过。他觉得如果没有这些年做乐队的经历,现在的他也不可能是这个样子,或者只是在学校当音乐教师,或者在琴行教学生。后来他买了电脑,开始自己制作音乐合成,视频、音频……那个时候,国内的数字音乐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了,从卡带跨越到了电脑做音乐的时代,他自己说感谢还能搭上数字音乐的末班车,从此在他面前打开了另一个更大的音乐空间。上网了解数字音乐,开始当起音乐制作人、歌手、和声、监制等。这样的日子已经很不同于以往只与摇滚为伍的生活了吧!从昆明回到香格里拉,那个他成长的地方,后到北京进修,最后是回到他出生的城市丽江。和德华这个名字,丽江人大多知道,这个在幕后默默的“音乐教父”在这个领域的音乐才华是很多人有目共睹的,很多人欣赏他,称赞他,希望更多地了解他。
  2004年,他邀约丽江一群热爱音乐的朋友,制作了第一张专辑《纳西•净地》,之后是《丽江心情》、《纳西•净地II》、《乐土•家园》、《丽江礼物》、《样怪样嘻》、《纳西吉祥》等等十多张专辑。他说音乐是很微妙的东西,它有一个我们无法看到的画面,比如风,树叶摆动的画面就能够让人知道起风了,雨也是。但音乐不同,只有怀有一颗最诚挚的心才能够去感受到,甚至勾勒出图景。
  将取得的成绩轻描淡写过,他也是个低调且沉默的人。有着只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沉浸在其中并且乐此不疲。他说自己至今都没有满意的专辑,一直都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上进。网络软件更新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只有怀着这样不停臻于完善的心态才能在这般迅捷发展的数字音乐世界中获得创新。对于音乐,他每天都还要谈上15分钟的吉他,要在音乐殿堂里充实自己,更多接触了解本土民俗音乐,获得新鲜的音乐养分。丽江文化气氛,音乐氛围是很好的,云南很多丢失了的碟片在丽江却能买到,这个神奇的地方有很大的一个音乐市场。但面临网络世界的冲击,实物的唱片还是会失去一部分市场,很多音乐已经不再需要去买来碟片放到机子中去聆听。技术的推陈出新,让唱片市场面临挑战,那么接下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形式被流行起来呢?他觉得此后或者会回到现场音乐的世界中,人们去现场切身感受歌者的真实声音,真正将自己用音乐包围起来。已经厌倦了传统的听歌形式,或者更多人想回归到原生态的演唱现场里去……
  


  已经制作了很多音乐,接下来,和德华希望能有时间来整理整理自己的作品,多搜集一些原生态的民俗音乐。一直都处于创作状态中,他希望可以停留下来,那并不是说他要停止创作。相反的,他是在蓄积力量。太长时间宅在家里创作音乐,很久没有出去过,因此现在他最大的希望是可以带着自己的音乐器材到民间采风,首先是要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去寻找更多不被人所知的音乐元素。他希望在行走中发现,在山水间休息和放松心情的同时获得顿悟和灵感,对音乐有更多的理解。他说要做一张真正只属于自己的音乐,一张唯独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关于这个理想,我们期待着。
  
  和德华:《金唱盘》音乐制作
其他文献
傍晚的时候花马街最是热闹,丽江人也好,进驻在丽江的外地人也好,大多邀约着来这里晚餐了。不愧为美食街,只是因为太多美食铺了,到底在哪家吃好呢?这给彷徨在花马街上的人们带去了幸福的烦扰。  取名叫“花马街”,那是不是这里曾经有皮毛花绿的马匹行走过?在靠近黑龙潭的路口,看到有马儿的塑像,这个最能代表花马街的路标性建筑。也有老人带着孩童在这玩耍,问起“花马街”,老纳西人简单道来,很早以前的丽江原叫“花马市
期刊
站在古老记忆的背后,一个新的丽江已经傲然挺立。她饱含着丽江人对时代进步的追求,凝聚着对丽江人关于美好生活的心血智慧,向人们展示着这个背负着厚重历史使命的城市的时代活力。尽管这样一个划时代的新丽江因为世界对古老丽江的深刻印象而缺少应得的喝彩,但丽江人并没有失落,他们以一贯的悠然自得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美妙新生活,并为外人未能感知这种变化而满怀骄傲。    一面俘虏整个世界,一面又把自己奉献给世界;一面保
期刊
泸沽湖,历来与“女儿国”、“走婚”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泸沽湖,被太多人翻来覆去书写和赞美;泸沽湖,有人说她是“掉落在地上的蓝天”,有人说她是“人间最后一片神秘的净土”,有人说她有着“绝望的深蓝”,还有人说“看到她就有想哭的冲动”……那么多种形容里,我们怀着太多遐想欣然前往了。        听到泸沽湖的宁静话语    艰难的路途颠簸过去之后,泸沽湖安静地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没有过多华丽的姿态,没有
期刊
站在泸沽湖景区的观景台上,远望泸沽湖的第一眼,便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因为只是静静地望着她,便能听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而当我们再继续绕过那盘山的公路在傍晚时分到达泸沽湖畔的落水村时,我们更会忍不住想在第一时间来到湖边近距离看她一眼。而此时的泸沽湖呈现于我们眼前的,不再只是站在高处我们望见她的那种只会惹人伤感的平静。在晚风的吹拂下,湖水拍打着岸边的石头,水鸭随着波浪的起伏仍旧一动不动,仿佛是在
期刊
60年代,我们大喊口号,听京剧,唱样板戏,声音洪亮、高亢。当时谁都抢着演李玉和、阿庆嫂,没有谁愿意去饰演鸠山、刁德一……《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样板戏流行了一代人。受此影响,和占强老师至今还那么酷爱着京剧艺术。或者也是从这样一个年代开始,老师有了最初自己梦想的雏形。    “我是从18岁开始才会讲汉语的”。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的丽江也只是如同一颗沙粒般渺小的边缘城镇。那个年
期刊
在大多数人的误解之中,泸沽湖畔的落水村如今已经被笼上了“太过商业化”的影阴,于是越来越多游客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只是选择在落水村稍作停留了。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放弃要从落水开始找回真正的泸沽湖记忆。不知道在落水村的沿湖路上走了多少回,终于在一个夜晚决定要到一家酒吧小坐一会儿,没有太多企图,只想换一种更现代时尚的方式接触一下这里的人群,没想到的是这一坐却有一个意外收获。      落水村湖畔的一家名叫湖
期刊
线路推荐:  丽江——九十九龙潭——鳄龙海子——小桥头——利苴村——三岔河——凤舞山庄——金丝厂姊妹湖——七仙湖——金丝猴瞭望台——金丝猴观测站——大羊场——代白启——黎明——色冲洛基督教堂——芦笙村——黎明红石街——返丽江    推荐人:della  推荐指数:★★★★★  旅途分享:    老君山徒步是一段极度考验人们忍耐力与毅力的行程,但同时也是一段能够真正体验野外生存刺激的极佳行程。丽江老
期刊
两个准确的经纬度能够让你寻找到一个城市,两个坐标可以定位一个点。可是生活不是简单的两维,有时候我们忘了去寻找那个隐形的第三点甚至第四点。爱因斯坦相对论上说:我们生活中所面对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构成所谓的四维空间。四维究竟是个怎样的维度,那是哲学家探讨的命题;然而我们每天都在解答的生活这个命题,是比四维空间更复杂的练习题。  疯狂热闹的舞台剧人生里,也总存在不够知足不够响亮的现实,所以还在不停追寻所谓
期刊
他说他不喜欢修饰伪装自己,他说他外表和性格都喜欢张扬,他说他的音乐历程是戏剧化的,他说他的故事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他说他要感谢很多老师,和文光老师、宣科老师、李承翰老师、杨振文老师等等。金甲劲松,他的故事模糊,却让人觉得异常有趣。    八岁那年,他砍了屋后一根半干的竹子,摸索着做了一支笛子,虽然五音不太全,但也能吹出旋律。乡里老人吟唱的山歌调子,他听一两遍就能自己唱出,节庆时篝火晚会上唱歌时乡民
期刊
一张《纳西净地》的碟片,成就了一个酒店老总向职业歌手的转行;一个已经考取了国家二级厨师资格证的纳西小伙后来开始了音乐创作。    KTV里,纳西人都爱哼哼的《溜达》;古城里,首次响起的纳西语歌。大家都自然地想到了一个名字“肖煜光”。当2007“草根”一词正在流行的时候,肖煜光,也像是纳西族的草根歌者一样,他的歌被大众广泛传唱。草根代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知道自己很优秀,舞台比别人大。但他们简单,热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