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思路,不同需求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出版迈向传媒集团,台湾仍以中小企业在奋战,除了规模差异之外,可逐一胜负的就在人力之上。台湾出版人灵巧创新,在自由市场里搏斗经验丰富;大陆出版人有企业硬底支撑,缠打功夫没话说。兴起的出版春秋时代,两岸出版人才的培养应是迫不及待,并应思考由不同的方向出发。
  
  内地强化上市,广设培训基地
  
  中国出版业从2000年开始至今,对于产业改革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年年都是关键。改革的重点涉及发行市场改善、图书信息汇流、出版国有改制、壮大集团组织、打破区域板块、构筑海外上市,以及海外建立机构等。这些工程目标都只有一个,就是要建立起足够强大的中国出版传媒集团聚落,为将来出版业市场完全实践对外开放,有足够的实力应对国外传媒集团的撞击作准备。
  
  
  为防范体制冲击,除了护筑大陆出版产业围墙外,大陆在出版研究媒介与机构的关注上较其他国家多,加上近年文化产业经济兴起,出版产业在整体产值表现上仍属强势比例,再则就目前大陆市场图书企划领域与发行铺开幅度的情况评估,大陆图书市场的真实性应该比现有市场大。从改制公司管理与市场观点出发,目前与未来大陆出版人才培训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2008年内,大陆广设出版基地进行人才与出版管理培训的规划,如武汉出版文化产业园、广西大学出版人才培养基地;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经上级有关机构批准,被确定为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成为大陆出版界第一家获得此项资格的企业。另外,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首批研究基地,选择了与苏州大学出版合作。以上这些出版培养基地均着重于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训,以及提供出版行业发展咨询服务。
  
  两岸出版教育与行业实践有落差
  
  其实大陆出版教育早于1990年初就开始积极运作,设置出版相关学系所的学校也不下百家,仅设硕士课程的就有31家大学。然而这些大学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数量或是实务操作上并不能完全符合需求。这不只是大陆存在的问题,台湾出版人才也出现这样的衔接困难。根据安徽合肥大学编辑出版系潘文年副教授2007年对大陆、台湾与美国八所出版学研究所硕士课程所做的比较显示:中国大陆出版学所学的课程偏向于理论,实际操作课程以美国大学为最多。虽然台湾出版教育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实务管理课程不少,但由产业实际出版从业人员背景了解的情况看,非专业的编辑为数众多,主要是因为出版类别必须依赖编辑原先所学习的专业科目,而非编辑技术的认知;发行工作者除来自专业出版教育外,来自管理背景的人也不在少数。出版是一个技术应用要求较高的行业,理论的内容必须化为实务工作来体现,同时也如传统技艺一样,强调师徒传承的学习过程。即使是从出版研究所毕业,没有出版经验进入出版社仍要从编辑开始做起,从头摸索出版工作,以对应所学的专业知识串联。在国外大学会以技术教授方式聘任专业人员担任教职,即在解决应用课程理论实践的达成。两岸出版教育专业师资上,只有少数几位教授是实务经验与理论基础兼备的,大都是理论学者,要提升出版人才的培训,教师师资上的提升应该更被列为首位。建教结合的教学方式建议应该要纳入出版教育思考,以免让出版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后,出现极大的认知与职能落差。
  
  台湾灵巧成熟,内地则不见全貌
  
  台湾出版公司以中小企业居多,人员不多,一人需要担负多重工作,公司作业流程容易一窥全貌,弹性与应变灵巧都是中小企业公司的特质。因此台湾出版工作者对于掌握出版流程细节是清晰的,编辑对发行业务的要求必须了解,而营销对出版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介入;台湾出版产业链紧密与完整,产销专业环环相扣,已经保持相当的密合节奏,因此,出版工作者容易在这种环境下,对出版有完整的逻辑程序,在学习上相对是比较容易且成熟,甚至调任不同的跑道也不成问题,在台湾编辑与营销人员互调职务常有所见。
  大陆的出版基础是在国有事业中发展起来的,组织庞大,人员复杂,企业内部人员对于公司整体性与共同的公司愿景不易理解与认同。面对产业改制和集团化整合时,虽有政策构筑的钢骨,内部流程却显不足。组织越大越需要做流程管理,以细微之处维护基础建设的完备。从最上层的领导开始,到编辑、仓管人员,甚至是前台助理,都应清楚的职务说明,在大陆出版社里面,明显有各部层断裂的情况,虽然不是出版链中每一个工作大家都需要去尝试,但有清楚的产业链关系与各等功能职分的理解,才能有助于各自单位在执行上去思考细节。浑沌理论提到,一瞬间的小决策或是小动作,可能就会影响最后面的结果,“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尤其在内地出版集团上市,欲突破区域板块迈向国际之时,内部的在职训练更是要积极追上改革的速度。
  出版课程培训上,以台湾出版人苏拾平先生所开的课程最为抢手。他近两年在两岸开设《中国书业营运企业化实战演练培训营》专题培训课程(在台湾为《出版经营的十二堂课》),培训课程分为“编辑出版练习题”以及“营销损益练习题”两部分,是目前能够提供给出版人较完整的链条课程。当然这都只是出版人应有的基础认识,凡进入管理或是中层以上的出版人员,就应接受更多创意与管理的在职培训,在台湾这些相对应的课程颇多,比如宣传企划培训、创意课程、中级主管培训、营销经理班、财务报表管理、年度企划经营管理班、绩效管理培训。诸如以上的课程,出版人员应视自己职位、职能选择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公司则应以人才培养、保留与公司发展的视野,为员工作规划。出版不光是做书、卖书、进出货这些事情而已,出版是创意与管理共合的事业。创意与管理绩效一挂上同一根杆子,可就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了,既要有弹性与创意,又要讲经营绩效,求取平衡需要一些管理上的艺术。
  
  两岸人才培养各有所需
  
  台湾出版业已经进入精致化。“蓝海创意”的开发,各自专业已经到位。缺乏的是整合发挥综效的事业发展人才,当然也可能因为被公司规模所限制,而无法有足够的环境作规划,但下一步能跨媒体与产业的人才,仍应积极进行培养。内地出版产业跨入改制时期,及应该马上进入管理培养期,多年来环境给予足够的培养机会与时间,但培训内容无法跟上,中高层主管与管理逻辑缺乏,上市准备与上市后,企业对于绩效考核、部门年度计划、公司行政流程样样须符合上市规范,虽然有政策扶持,但细节与管理不到位,可能是未来影响发展的最大隐忧。聘用专业执行长、或者向台湾人才招手也许是可解决的方式。台湾产业专业人才外流,未来恐也不只限于高新产业,文化产业人才的西进,将趁文化产业兴起的机会开始攀升。
  管理学上基本的对象只有简单的:产、销、发、财、人五项,但每一项目都扣在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出版的产物也只有图书,却往往出错一个字让老总丢官。也就是一个人出了小小的错,想想“蝴蝶效应”吧,出版也有这样的大效果,人才培训还是赶快做起来吧。
其他文献
1. 这个栏目相当于电影的“预告片”。2. 栏目主要介绍策划中的图书,而非已经出版即将上市的书。3. 书的上市时间必须在介绍它的那期杂志发行之后,否则不做推荐。4. 在栏目中会提示指出栏目中的图书只是策划中的图书,具体图书的设计、上市时间以实际出版的图书为准。5. 杂志截稿日期是每月16号;出版日期是次月10号。6. 本栏目免费提供此平台,歡迎各大出版社及文化公司提供新书策划内容,电子档内容分作者
期刊
好多年以前,我以为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有多么高深莫测,因为它被各种人在各类文章中充满敬意地反复引用,以致几乎成为一个无法触碰的传说。直到有一天,我偶然读到这篇短短的小说,大失所望。时空的多种可能性、在场的同时也可能不在场……这些寓意一点也不新鲜,几乎就是埃弗列特的多宇宙量子论的文学置换——在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以及由此衍生的五花八门的实验小说都匆匆忙忙过时的今天,我完全忘掉博尔赫斯的年代!
期刊
梁羽生语录  侠是什么呢?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览,曾经沧海慨平生。  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  太太是一生一世的,不讲那么多浪漫的。激情可以维持多久?我要比较平静安稳的感情。  他(金庸)是国士,我是隐士。他奔走海峡两岸,我为他祝贺,但我不是这块材料。当年青岛市市长请弘一法师(李叔同)赴宴,应邀的有社会各界名流。弘一法师没去,回信道:老僧只合山中坐
期刊
编辑平台:  《逍遥》杂志于2006年7月在台北创刊,主旨为“历史·时尚·生活”,题材设计主调是传统与当代生活的交集。《逍遥》杂志创刊第一年即获得台湾“新闻局”颁发的2007年“最佳新杂志”金鼎奖。这本月刊在出版了23期之后,于2008年4月暂时停刊,之后又获得2008年的“最佳人文杂志”金鼎奖。原班部分成员继续成立“逍遥文馆”,秉持原本之理念,尝试从多元载体再行创作。        创刊一年后,
期刊
假如你是信仰佛教的信徒或是对佛教感兴趣的人,想了解一下佛教的相关词语、人物、典故、历史等,可以查什么书呢?  流通最广的,是《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在线佛学辞典网站则补充提供《翻译名义集》等。佛学大辞典网站加了《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佛教篇、《三藏法数》等。中华佛教的网站还有《佛学次第统编》、《翻译名义集》等。  看来洋洋洒洒,但这里面,《三藏法数》是明朝一如编的,《佛学次第统编》是明人
期刊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50多年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的出版宗旨,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集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为一体的,在国内外有专业特色和品牌影响的综合性专业出版大社,被政府主管部门授予“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全国优秀出版社”、全国“讲信誉、重服务出版单位”
期刊
假如把所有與書有關的人當成一個大的民族,包括寫書人、出書人、賣書人和買書人等,我們不妨給他們取個好聽的名字,就叫做書族人吧。這是一個書的民族,也是一個書的國度。讓我們欣幸的是,在台灣有如此多的愛書人,甘愿為書奉獻終生,才有如此多書的國度,伴隨每個愛書人的一生。而華文網便是其中的一個。      華文網集團註冊地為英屬開曼群島,為一國際性的企業集團,組織橫跨兩岸三地,包括台灣、大陸、香港、新馬,另於
期刊
最近《南方周末》纪念25周年,特别提出要注重新闻专业背后的人文主义,但是对于《台湾人文出版社三十家》而言,正是延续五四以来的人文主义,从1945年台湾光复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发展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们其实和台湾六十余年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有关,我们依据三十家出版社成立的时间,分成四个时期来介绍:      1.传承与启蒙(1945-1950)  1945年日本投降,
期刊
5月16日下午3点,40多位戴着“海峡论坛”嘉宾证的台湾出版界人士来到厦门外图书城。一进大门,即被安静的阅读人群感动、被一到五层的图书卖场震撼、被分类细致琳琅满目的图书吸引。顿时,40多位嘉宾按照各自的兴趣点,分散到了书城的各个角落。来到五楼亲子阅读区的台湾杂志事业协会张腾龙理事长,看到席地而坐的阅读天使们,他说当时他的眼角就湿润了。阅读文化的传承在这里得到了体现,阅读氛围的营造在厦门外图得到了展
期刊
第17届台北国际书展落幕。每年,主办单位都必定“兴高采烈”地宣称:参观人数、参展摊位数、国家数、营业额创新高,以及动漫馆彻夜排队、人潮汹涌、抢购限量商品,今年果然也照惯例发布新闻稿。  受到金融风暴影响,今年台北国际书展虽然照旧惹来不少“卖书的商业目的远超过版权功能”、“文学区块大幅缩减”、“来访作家无甚看头”、“主题国泰国,读者不熟悉也兴趣缺缺”、“文具教材比书多”、“书展不是动漫展”等等的评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