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由于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教改中比单纯的理论课程具有优势。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为课程的后续改革奠定基础,也给相关课程经验借鉴。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一 教学目标改革
过去,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知识方面,通过教改,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而且包括能力方面和素质方面,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个业务环节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掌握出口和进口交易的程序和方法;深入了解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及法律知识:了解其它贸易方式。
1.2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对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初步具备进行出口与进口交易的实际能力。具体要求是:熟悉国际贸易惯例、法律、法规:具有国际贸易进口与出口的一般认识能力:具有贸易谈判及合同签订能力、具有价格核算、运费、保险费及佣金的计算能力:具有根据合同缮制发票、箱单、汇票等相关单证具体操作能力:并能取得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货运代理等相关的资格证书。教改后的教学总体目标尤其侧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如图1所示,以让学生具备各种能力为目标,进行每一个任务的学习,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而不象过去为了掌握知识点而学习,如果不会运用知识点,把知识点转变为能力,也就是说不会学以致用的话,知识点永远还是知识点。
1.3 素质方面:具有从事对外贸易专业所必需的贸易理论及实务操作应用的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中所涉及业务活动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独立获取新知识素质;具备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素质。
2 教学模式改革
本课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全新模式进行综合化改革,以国际贸易流程重组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从职业能力出发,提炼课程的核心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
2.1 理论方面
本门课理论教学采用“项目引导、工作任务驱动、案例结合、技能训练”组织教学内容,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项目内容——出口贸易项目、进口贸易项目及其他贸易方式项目,每个项目均以典型的外贸工作实例导入,贯穿该项目教学的全过程。如图2所示,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大致为:教师提出各项目、模块及单元工作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工作任务,提出实现任务的途径:教师讲解实现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完成工作任务;最后由教师点评,提出努力方向。
这种教学组织与安排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当所有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既掌握了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合同条款及合同履行知识点内容,又具备了一定出口交易实际工作能力。
2.2 实践方面
实践方面,本门课程采用“工学结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实训课程的开设,本课程安排了26课时的实训课程,利用浙科国际贸易系统平台,要求学生进行制作单据和国际贸易流程模拟的实训。
2.2.2 引进外贸企业的专业老师,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进出口贸易工作经验,把实际操作做法传授给学生,使得理论教学生动活泼。同时他们充分发挥长期在外贸企业工作的优势,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见习和实习,将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2.3 抓住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校企合作双赢模式。
2.2.4 学院聘请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的行家成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兼职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这些行家参与国际贸易实务理论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建议、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还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参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为本门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的整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2.5 每年安排《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生到这些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行家
指导下,参与企业外贸业务操作。如,参与租船订舱、保险、企业制单结汇等工作;有报关员及报检员资格证书的同学协助企业报关、报检工作。由于这些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前介入企业的实际业务,基本掌握贸易业务流程,许多学生被企业选中,毕业后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保证了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教学过程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一致,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21世纪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入世后对各类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教育要联系实际,教育要学以致用。为适应这一要求,我们需要将课程建设和社会实际发展的要求紧密相连,工学结合,不断改进、提炼、丰富、发展课程内涵,加大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经验,本课程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
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习,最突出的優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这种方式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高度投入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我们在单元理论教学结束后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例如:“在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单元理论部分教学结束后,我们会安排案例“对逾期接受处理不当致损案”及“对有条件接受处理不当致损案”分析;在“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单元理论部分教学结束后,我们会安排案例“合同品质条款签订不当引起的纠纷案”及“因交货规格不符造成索赔案”分析;同样在其他单元理论部分教学结束后都会安排1-2个相应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责 任感,最后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评述。
案例讨论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的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参与讨论。通过剖析案例,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仅仅依赖教师的教学方法,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变依赖式教学方法为参与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主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于教学难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贸易术语怎样选用?”、“支付工具及支付方式如何选择?“等内容,就可以采用研讨互动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诱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善于理清学生思考问题的脉络,把握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多维互动,不仅实现了知识、信息、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相互交流,而且实现了这些信息的相互构建。同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往,还重建了民主的、和谐的平等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3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训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的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仿真模拟的环境内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掌握合同履行各个环节中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外贸及相关工作。
情景模拟教学的仿真模拟的环境由商务系统(进口方、出口方)、国家机关系统、外汇管理系统、银行系统、运输系统、保险系统、检验检疫系统、海关系统、税务系统等组成。例如:我们在理论、实验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训,实训在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训中心进行。该中心布置了职场化的工作环境,分别设置了进出口公司办公室,国家机关、海关、商检、外运公司、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局、国税局、银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职能部门;硬件有服务器、终端电脑、传真机、打字机、电话等;实训中心软件由本课程组资深教师同江苏某知名教育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完成,模拟现今出口、进口、加工贸易的真实做法。老师把学生分组,在项目组长的带领下,在模拟实训室完成三笔进出口业务操作。
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并保证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的准确性,使学生能独立履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熟练地与有关方面当事人(上述九个系统)建立各种工作关系,增强学生公关意识及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学生能独立处理履约过程中出现的各種技术问题,正确进行索赔和理赔工作。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每学期邀请业内资深专家或经理举办三次以上学术报告,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市场调查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一 教学目标改革
过去,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知识方面,通过教改,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而且包括能力方面和素质方面,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个业务环节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掌握出口和进口交易的程序和方法;深入了解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及法律知识:了解其它贸易方式。
1.2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对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初步具备进行出口与进口交易的实际能力。具体要求是:熟悉国际贸易惯例、法律、法规:具有国际贸易进口与出口的一般认识能力:具有贸易谈判及合同签订能力、具有价格核算、运费、保险费及佣金的计算能力:具有根据合同缮制发票、箱单、汇票等相关单证具体操作能力:并能取得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货运代理等相关的资格证书。教改后的教学总体目标尤其侧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如图1所示,以让学生具备各种能力为目标,进行每一个任务的学习,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而不象过去为了掌握知识点而学习,如果不会运用知识点,把知识点转变为能力,也就是说不会学以致用的话,知识点永远还是知识点。
1.3 素质方面:具有从事对外贸易专业所必需的贸易理论及实务操作应用的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中所涉及业务活动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独立获取新知识素质;具备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素质。
2 教学模式改革
本课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全新模式进行综合化改革,以国际贸易流程重组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从职业能力出发,提炼课程的核心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
2.1 理论方面
本门课理论教学采用“项目引导、工作任务驱动、案例结合、技能训练”组织教学内容,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项目内容——出口贸易项目、进口贸易项目及其他贸易方式项目,每个项目均以典型的外贸工作实例导入,贯穿该项目教学的全过程。如图2所示,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大致为:教师提出各项目、模块及单元工作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工作任务,提出实现任务的途径:教师讲解实现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完成工作任务;最后由教师点评,提出努力方向。
这种教学组织与安排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当所有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既掌握了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合同条款及合同履行知识点内容,又具备了一定出口交易实际工作能力。
2.2 实践方面
实践方面,本门课程采用“工学结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实训课程的开设,本课程安排了26课时的实训课程,利用浙科国际贸易系统平台,要求学生进行制作单据和国际贸易流程模拟的实训。
2.2.2 引进外贸企业的专业老师,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进出口贸易工作经验,把实际操作做法传授给学生,使得理论教学生动活泼。同时他们充分发挥长期在外贸企业工作的优势,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见习和实习,将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2.3 抓住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校企合作双赢模式。
2.2.4 学院聘请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的行家成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兼职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这些行家参与国际贸易实务理论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建议、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还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参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为本门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的整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2.5 每年安排《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生到这些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行家
指导下,参与企业外贸业务操作。如,参与租船订舱、保险、企业制单结汇等工作;有报关员及报检员资格证书的同学协助企业报关、报检工作。由于这些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前介入企业的实际业务,基本掌握贸易业务流程,许多学生被企业选中,毕业后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保证了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教学过程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一致,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21世纪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入世后对各类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教育要联系实际,教育要学以致用。为适应这一要求,我们需要将课程建设和社会实际发展的要求紧密相连,工学结合,不断改进、提炼、丰富、发展课程内涵,加大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经验,本课程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
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习,最突出的優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这种方式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高度投入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我们在单元理论教学结束后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例如:“在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单元理论部分教学结束后,我们会安排案例“对逾期接受处理不当致损案”及“对有条件接受处理不当致损案”分析;在“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单元理论部分教学结束后,我们会安排案例“合同品质条款签订不当引起的纠纷案”及“因交货规格不符造成索赔案”分析;同样在其他单元理论部分教学结束后都会安排1-2个相应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责 任感,最后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评述。
案例讨论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的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参与讨论。通过剖析案例,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仅仅依赖教师的教学方法,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变依赖式教学方法为参与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主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于教学难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贸易术语怎样选用?”、“支付工具及支付方式如何选择?“等内容,就可以采用研讨互动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诱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善于理清学生思考问题的脉络,把握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多维互动,不仅实现了知识、信息、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相互交流,而且实现了这些信息的相互构建。同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往,还重建了民主的、和谐的平等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3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训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的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仿真模拟的环境内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掌握合同履行各个环节中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外贸及相关工作。
情景模拟教学的仿真模拟的环境由商务系统(进口方、出口方)、国家机关系统、外汇管理系统、银行系统、运输系统、保险系统、检验检疫系统、海关系统、税务系统等组成。例如:我们在理论、实验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训,实训在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训中心进行。该中心布置了职场化的工作环境,分别设置了进出口公司办公室,国家机关、海关、商检、外运公司、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局、国税局、银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职能部门;硬件有服务器、终端电脑、传真机、打字机、电话等;实训中心软件由本课程组资深教师同江苏某知名教育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完成,模拟现今出口、进口、加工贸易的真实做法。老师把学生分组,在项目组长的带领下,在模拟实训室完成三笔进出口业务操作。
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并保证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的准确性,使学生能独立履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熟练地与有关方面当事人(上述九个系统)建立各种工作关系,增强学生公关意识及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学生能独立处理履约过程中出现的各種技术问题,正确进行索赔和理赔工作。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每学期邀请业内资深专家或经理举办三次以上学术报告,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市场调查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