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郡之上遥望秦时的那一轮明月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wewrasf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溯历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之一上郡,就是现在以陕北绥德为中心的一带地方。
  秦朝大将蒙恬,受命于秦始皇圣旨,率领着三十万大军从咸阳出发,浩浩荡荡,挺进北上,去平定北陲要塞。一路上,将士们日夜兼程,爬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踏上了陕北黄土高原。据史料记载,他们最初来到铁茄坪村这一带地方。
  铁茄坪村,位于绥德县城东南五十里处,在地理和风水上占着优势。环顾四周,不少村子相互毗邻,依山傍水,不仅前后村有五千多亩宽阔的平川大地,一眼望不到头。还被一条昼夜奔腾、波涛汹涌,川流不息的大河——无定河环绕、穿过、滋润着。真是山高川平水长,美景如画,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可见,风景这边独好。
  大将蒙恬,就此选择了这块大自然造化的沃野宝地,安营扎寨。一时间内,在川道上,村庄间,搭建的帐幔林立,小路大道,大兵压境,盛况空前。随之操练兵马,一场旷世之战——平定北陲的战事,即将拉开帷幕!
  当蒙恬的大军驻扎不久,忽有军营探马报信,不几日,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要来上郡之地,他是奉命来边陲监军的。蒙恬一听后,又惊又喜,一方面他料想皇子戎边,其中必有蹊跷:另一方面,不管朝况如何,可与皇子一起驻守边陲,真乃三生有幸,此为缘分。于是他企盼着,等待着与皇子扶苏相见。
  连续几日来,蒙将军身披战袍盔甲,战刀,骑着战马在川道上行走着,徘徊着……一天天临近,皇太子扶苏他们就快到了,已经离开咸阳皇宫许多天了。
  那一日,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一路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的一队人马终于闪现出来。蒙将军惊喜不已地大声喊道:“啊,来了,来了,是皇子扶苏他们来了啊!”他将马的缰绳一扯,马镫一蹬,战马四蹄飞扬,一声长嘶,迎了上去!此时此刻,两人下得马来,相互问候,拥抱。皇子扶苏到来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军营上下,倍受鼓舞。这下军队如虎添翼,全军上下激情高涨,士气大增。
  数日内,在偏远的陕北一偶,蒙恬与扶苏相聚在帐幔里,切切交谈,大有相遇恨晚之感。交谈中,蒙恬方知扶苏是因劝谏被贬。蒙恬对扶苏深感同情,又十分佩服。事已至此,两人互相勉励,人生之不如意的事儿暂搁一旁,来则安之。眼下之事,就是共商守卫北陲大事,抵御外侵!
  蒙恬家世显赫,乃将门虎子,上有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号称三代大将军。
  身在咸阳皇宫的秦始皇,一直关注着边陲要塞的安危。特别是北方匈奴、东胡与月氏等,亡秦野心不死,虎视眈眈地盯着北疆之地,甚至大秦江山。而方士一则“亡秦者胡”的谶语,更让秦始皇忧虑重重,放心不下。于是便命蒙恬将军亲率三十万大军北上,驱逐匈奴。当时的匈奴分布在山西、陕西北部到漠南地区。战国时期秦国击败了燕国、赵国两国,这两国曾兴建过长城以御北疆。在秦灭六国之战时,列国忙于内战,匈奴趁机坐大。面对北疆岌岌可危之时,蒙恬将军亲自上阵来平定骚乱,可谓临危受命,堪当重任。
  扶苏这位忧国忧民的皇长子,满腹惆怅,无限牵挂。一腔热血和正义感虽然没有改变父皇的态度,可是何以怨得其父?何以体谅其父的初衷?面对时下的边陲也好,军营也好,这岂不正是他锻炼自己,养精蓄锐,方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好时机吗?只有想得开才能志存高远:看得开才能海阔天高。
  传说扶苏得名,是他降生后,因其母姓郑,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父亲秦始皇便将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父以此命名,显见对其子寄予着厚望。年轻的扶苏机智聪颖,风度翩翩,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可相反的一面,他又生具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
  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扶苏多次劝诫。可是父亲偏执地认为儿子扶苏年轻幼稚,性格软弱,缺少磨炼,让他心里爱怨交加,便忍爱下旨,使其北监蒙恬于上郡。
  既来之,则安之。
  蒙恬和扶苏商定,长期安营扎寨,修建郡城,修筑军事堡垒。他们首先要选择一处理想之地修建郡城。连日来,带着跟随扶苏而来负责修建郡城的一名城隍,马不停蹄地奔波于铁茄坪村周围的地方,观察地形,熟悉环境。
  起初,他们把郡城地址选在了附近海则湾村的南阳寺。这里山高水绕,居高临下,向阳面水,地里位置及佳。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水土不服,加之过度疲劳的城隍一病不起,竟然去世。城隍是军队里的建筑人才,为了纪念他,在铁茄坪村的一块空地上修建了祠堂,就是现在的城隍庙。也因此,修建郡城一事暂且搁置下来。
  扶苏来到上郡以后,看到蒙恬训练兵马,震天动地,也深受感染,喜欢上了操练兵马。他和兵士们学骑马,练射箭,耍刀戈,如此的摸爬滚打,磨炼的脱胎换骨,令将士们十分敬佩。
  就在相距不远的党岔一带地方,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时常到现在的绥德城周围地方骚乱,欺凌百姓,搜刮民财。蒙恬、扶苏便带着兵马去驱逐。面对突如其来的秦军大兵,匈奴头领头曼单于自知不是对手,慌忙率众北遁。
  后来蒙恬,扶苏到了绥德城,看到此地群山环绕,地域辽阔。也许想到了城隍死去,那是否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是不是该重新选择郡城地址?所以,他们最终选中了绥德城的疏属山。绥德城,也就变成了北陲上郡的中央之地。
  几年来的艰苦锻炼,塞外征战,让扶苏卓尔不群,他身先士卒、和蒙恬大将军一道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弗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的高尚品行,更是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
  公元210年,秦始皇死在巡视天下的途中。临死前,秦始皇想到了他的长子扶苏。经他口述,让赵高笔录,给扶苏发信,叫扶苏立即返回咸阳来主持后事。其实,就是让扶苏接管政权。可是,赵高发难,胡亥响应,李斯变心,炮制了一份假文,以秦始皇的口气,责备他图谋不轨,,赐其与将军蒙恬自尽。
  目睹诏书,扶苏犹如晴天霹雳,悲愤交加,蒙恬劝之无效,受忠孝影响的他,不得不遵皇命,毅然用刀刃架在脖颈上自刎。悲天跄地,不到三十岁的生命,扬手一抛,酿成了千古悲剧!肯为扶苏造反的蒙恬,却不肯为自己造反,扶苏死后他也了却一生。呜呼哀哉,古代的仁人志士,精神境界是及其纯洁的。扶苏的忠义仁爱等于死,蒙恬的忠义智勇也是等于死。
  蒙恬含恨而死后,部下將士无不悲愤痛切,将其遗体葬于绥德城西大理河畔,他们用战袍兜土成墓,状似山丘。对于这位战功卓著的大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清人阎秉庚则题诗曰:“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臣一片心。”
  而当初扶苏被流放到上郡之时,秦始皇可能想不到是他亲手扼杀了未来的大秦帝国!唐代胡曾在《咏史诗、杀子谷》中悲愤写到:“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树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刚毅勇武,为人仁义的蒙恬,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却把伟大的人格留在了上郡,把人生的悲歌留在了苍茫的陕北黄土高原!令人悲叹,犹如秦时的一轮明月始终悬于上郡的之上,光辉皎洁,让后人永远缅怀!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由于工作原因和生活环境所处,我常常接触社会底层的人并和他们打交道。  老家有一位80岁的老先生,也是我祖上的亲戚,民国时期读的私塾,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可能连小学都没毕业。老先生一辈子种庄稼,也试弄文字,农闲时节武文弄墨,在穷乡僻壤的乡村里算是个文化人。在农业生产之余,他还在乡村人家的丧事上做“加祭先生”。“加祭先生”是一种乡村职业,就是在丧事上或在坟茔里立碑时等为逝者作祭文、祷告,让逝者顺利进入另
期刊
父亲是一个远在异乡的十口之家的顶梁柱,重体力劳动下他饭量很大,但他对吃什么没有多少要求。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天天玉米窝头就咸菜、稀粥,父亲也吃得津津有味。  父亲也从来没有给我们说过他最爱吃什么,在我参加工作带着他出去吃了几顿后,我发现父亲偏爱面食。  小时候,吃面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天天吃白面就是我那时的人生理想。  人往往因爱变勤,因勤而精。一看到母亲做面食,我就会主动在旁边打下手,帮着母亲和面
期刊
一曲悠扬的钢琴曲,从楼下儿子的房间里传来,亦如一汪跳动的清溪,涓涓涌向我的耳畔。仿佛是我思念中的故乡的小河水,潺潺流进心间,滋润了我的心田。  故乡的小河,逶迤着从我家屋后流过,自由自在的在这块土地上奔流了多少个世纪。她南北走向,从古老的小镇穿心而过,直奔大潮河,又一起向东汇入苍茫的大海。是清澈甘甜的小河水,哺育了一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杨集儿女。  我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总想把心安放在故乡的这块热
期刊
“这方水土叫杨集”第二届民间春晚,在腊月二十八下午,又一次拉开了序幕,应总策划人邻家弟弟军乐的邀请,我踏上了故乡的归途。在父母离世后,离开家乡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受到家乡亲人般的邀请,一份感动,一抹酸楚,氤氲在心中。  小雨仿若游子的乡愁,丝丝缕缕地缠绕着,点点滴落在心坎上。穿过小雨缱绻的层层薄雾,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到了母校杨集小学的春晚现场。  杨集小学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离春晚开始只剩五分钟,
期刊
走出国门,自己就不再是自己,无论到哪,都抹不去我是中国人,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带着一种特别的姿态。  在阿联酋,只要有老外在,言谈举止,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改变,变得不再随便。似乎有一种力量驱使着,一定要表现出我们中国女性特有的端正和高雅。  即便是在阿治曼的服装分公司,给老外打工,也会用真理去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自己的权益,不受任何人欺负。用自己的努力,去战胜困难,永不言败。  有一次,为了工作和
期刊
突然有一天,发现隐藏在心灵深处的那片灰暗的世界,瞬间有了色彩,渐渐变得缤纷、璀璨。兴趣,像脱缰的野马,从身体的某个角落里奔腾而出。  网络时代,让人吸吮着扑上来的新鲜血液。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钻进网络,夜以继日地学习那些感兴趣的东西。逐渐霸控了好多软件和App。有网络一切皆可无师自通,并玩得执着而认真。  年轻时的书画家梦,歌唱家梦,舞蹈家梦,因受到多种局限性,都没有机会实现。如今,却因有了网
期刊
“吆……嗬……”  停留在记忆深处最遥远最清晰的声音,是姐姐吆喝野兽的声音。那声音清亮而悠长,穿过林隙,飘过旷野,在黄昏的空气中弥漫,弥漫到在生产队干活的父亲母亲的耳朵里。  停留在记忆深处最遥远最清晰的画面,是七八岁的姐姐带着四五岁的我和更小的妹妹,于黄昏中坐在门闸上不停地吆喝的场景。  这是吆喝野兽的声音,也是向父母报平安的声音。听到这声音,父母便知道我们平安,便能够安心的在生产队里干活。那时
期刊
逆境,让有些人认命。残缺,让有些人倒下。生活中也有那极少数人,即便缺胳膊少腿,也不言败,不认输,坚决与命运抗争,逼着自己走出困境。懦弱,是失败者的序言。精彩,是坚强者的凯歌。  我敬畏那些有顽强毅力,身残志坚的强者,更敬畏那些无私奉献的善良人。在我的故乡小镇上,就有这样形形色色,让我为之而感动的人。  故乡对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那里的家人都已故去,又离开的太久,经历了多少年风风雨雨,朋友同学
期刊
结婚是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古往今来其中都有不少门道,但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有钱人家还是贫穷光景,在当时可以说都会尽心尽力来对待和操办,只是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让一代代人的结婚账单千差万别。  70年代  70年代初期,那时穷人家娶一个媳妇基本不用花钱,奉上几本红宝书,有个证婚人就能结婚了。  稍后但也开始了讲究,还有准备老三样,就是自行车
期刊
《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此以后,国人常以“三”列举凡事之典型者,“三乐”就是其中之一。  《列子·无瑞篇》中说:孔子游泰山,见荣启期行年九十,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何乐也?”启期曰:“吾乐最多。天生万物,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九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