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若只如初见,首次的相遇总是美好而又充满惊奇,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其他的事物。就像一个人遇到演戏这个职业,或许就在那么一瞬间,就在她还似懂非懂、懵懂于世的年纪,那初见的时刻,却早已无法自拔。
杨若雯,山东省话剧院的青年演员之一,初中的时候(她是绍兴人,在济南大学毕业后分配留在省话),当时是绍兴晚报记者的姑姑带她去看谢晋老师恒通艺术学校的电影《女儿谷》的首映式。这是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电影、接触演员,那时候赵薇他们年龄还很小,演戏也很稚嫩,而若雯那时候更是属于门外汉,什么也不明白,最后影片放映结束了,谢晋老师上来讲话,具体说的什么她也完全听不明白,但她觉得一切都很奇妙、很新鲜。这场首映式给杨若雯上了表演的第一课,拉近了她与演员这个职业的距离。点燃了她心中跳动的青春梦想。
若雯有个远房的表姐正是唱越剧的,她去学戏的时候若雯还很小,但她每次放假回来都要教她唱几句,象《我家有个小表妹》《问紫鹃》什么的她到现在还能哼唱几旬。小表姐还经常和她聊起上台唱戏的感觉,让小若雯羡慕不已,这也更加坚定了她学表演的想法。考大学时,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表演专业,毕业后留在了省话,开始作为一名专业演员去演出。她告诉我说,舞台艺术的魅力是任何东西比不了的,它是真实的,是最能展现一个演员的表演素质和才能的,而且舞台戏剧要求演员的功底要扎实,属于一辈子探索都探索不完的奇妙的一种东西。如果说电影电视是演员成名走红的最好途径的话。那么话剧则是演员展现职业素养的最佳现场,是与观众能够产生心灵上的互动与交流的最好平台。从她坚定而执着的眼神我能看出,她真正的明白一个话剧演员应该要做什么,因为她真的爱这个舞台。
谈及小剧场话剧节时,她作为一个亲历者,感触颇多:“我们单位举办了3届小剧场话剧节了,作为一个省话人我感到很骄傲,第两届话剧节我只是作为一个观众在看戏,第三届的时候我是作为一位服务和接待人员在工作,从去车站接站到安排食宿。到装台走台和演出。我们几个一直全程的为他们提供我们最周到的服务。我觉得这3届我们做得越来越完美,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周到,剧院带来的剧目也越来越严谨。这次我的朋友来看了,都说剧目很好,他们说以后要是泉城经常有这样的演出就好了,比看电影要好的多,至少他会被演员去感动,觉得这个价钱买话剧的门票很值!我相信我们的小剧场话剧会越办越好!我的建议是,还是要对一些剧目要审核的严格点,这样是对我们的小剧节负责任,更是对广大的话剧爱好者负责任。”
一个年轻演员懂得要对观众负责,这是难能可贵的。若雯心中第一位的似乎永远都是戏剧。她进院比较早。那时候王玉梅老师还在单位工作,她们合作过两个话剧,一部是《圣火》,一部是《流放中的回忆》,在排练《圣火》时她刚毕业没多久,而且在戏中的戏份还比较重,和王老师有直接的对手戏,因为若雯年龄小没经验,所以特紧张,根本找不到人物感觉。而王老师很耐心地指导她,帮她分析人物性格。慢慢的她也就不紧张了,戏也就这么演成了。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时候的化妆室是不允许大声说话的,王老师在化妆的时候就已经慢慢的进人默戏的状态,画完妆后还在边幕条那坐着默戏。她说:“这些老艺术家身上宝贵的艺术情操是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去学习和崇敬的,戏比天大,生活中再多的不满的情绪都不能带到舞台上,在生活中做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你饰演的角色,好的演员一定是人格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在舞台上就是你饰演的那个人,而不是生活中的你,要区分的开才是好演员。”
若雯除了参加一些大戏的排演,还积极的参与到了省话亲子剧场的儿童剧剧目排演中,她认真去揣摩每一个角色,用心地去演绎每一个角色。她说:“中国的儿童剧很薄弱,现在我们的剧本都是采集于国外的名著,其实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好的漫画作品,比如《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但好像我们那一辈的孩子读的比较多一点,现代的家长给孩子灌输的好像都是西方漫画,我提倡原创,但原创的儿童剧作品需要给家长和孩子一定的接受过程,也许比较的漫长,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除了排演工作,她还借助一些电影和演员传记来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她最喜欢的《阿甘正传》里面主人公的执着精神,而且演员汤姆汉克斯正是她最喜欢的国外的演员。最近她在看濮存昕的自传,写他从小儿麻痹症到下乡到分配到海政文工团,到被人艺借调看中后转调过去的经历。还有他对饰演过的角色的透彻分析,和对中国话剧艺术的前景的看好,她觉得很受感动,她说:“这才叫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不畏艰苦,迎难而上,永远保持对戏剧的热情和忠诚,相信有了目标和坚守梦想的杨若雯会坚定地走下去。
杨若雯,山东省话剧院的青年演员之一,初中的时候(她是绍兴人,在济南大学毕业后分配留在省话),当时是绍兴晚报记者的姑姑带她去看谢晋老师恒通艺术学校的电影《女儿谷》的首映式。这是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电影、接触演员,那时候赵薇他们年龄还很小,演戏也很稚嫩,而若雯那时候更是属于门外汉,什么也不明白,最后影片放映结束了,谢晋老师上来讲话,具体说的什么她也完全听不明白,但她觉得一切都很奇妙、很新鲜。这场首映式给杨若雯上了表演的第一课,拉近了她与演员这个职业的距离。点燃了她心中跳动的青春梦想。
若雯有个远房的表姐正是唱越剧的,她去学戏的时候若雯还很小,但她每次放假回来都要教她唱几句,象《我家有个小表妹》《问紫鹃》什么的她到现在还能哼唱几旬。小表姐还经常和她聊起上台唱戏的感觉,让小若雯羡慕不已,这也更加坚定了她学表演的想法。考大学时,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表演专业,毕业后留在了省话,开始作为一名专业演员去演出。她告诉我说,舞台艺术的魅力是任何东西比不了的,它是真实的,是最能展现一个演员的表演素质和才能的,而且舞台戏剧要求演员的功底要扎实,属于一辈子探索都探索不完的奇妙的一种东西。如果说电影电视是演员成名走红的最好途径的话。那么话剧则是演员展现职业素养的最佳现场,是与观众能够产生心灵上的互动与交流的最好平台。从她坚定而执着的眼神我能看出,她真正的明白一个话剧演员应该要做什么,因为她真的爱这个舞台。
谈及小剧场话剧节时,她作为一个亲历者,感触颇多:“我们单位举办了3届小剧场话剧节了,作为一个省话人我感到很骄傲,第两届话剧节我只是作为一个观众在看戏,第三届的时候我是作为一位服务和接待人员在工作,从去车站接站到安排食宿。到装台走台和演出。我们几个一直全程的为他们提供我们最周到的服务。我觉得这3届我们做得越来越完美,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周到,剧院带来的剧目也越来越严谨。这次我的朋友来看了,都说剧目很好,他们说以后要是泉城经常有这样的演出就好了,比看电影要好的多,至少他会被演员去感动,觉得这个价钱买话剧的门票很值!我相信我们的小剧场话剧会越办越好!我的建议是,还是要对一些剧目要审核的严格点,这样是对我们的小剧节负责任,更是对广大的话剧爱好者负责任。”
一个年轻演员懂得要对观众负责,这是难能可贵的。若雯心中第一位的似乎永远都是戏剧。她进院比较早。那时候王玉梅老师还在单位工作,她们合作过两个话剧,一部是《圣火》,一部是《流放中的回忆》,在排练《圣火》时她刚毕业没多久,而且在戏中的戏份还比较重,和王老师有直接的对手戏,因为若雯年龄小没经验,所以特紧张,根本找不到人物感觉。而王老师很耐心地指导她,帮她分析人物性格。慢慢的她也就不紧张了,戏也就这么演成了。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时候的化妆室是不允许大声说话的,王老师在化妆的时候就已经慢慢的进人默戏的状态,画完妆后还在边幕条那坐着默戏。她说:“这些老艺术家身上宝贵的艺术情操是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去学习和崇敬的,戏比天大,生活中再多的不满的情绪都不能带到舞台上,在生活中做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你饰演的角色,好的演员一定是人格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在舞台上就是你饰演的那个人,而不是生活中的你,要区分的开才是好演员。”
若雯除了参加一些大戏的排演,还积极的参与到了省话亲子剧场的儿童剧剧目排演中,她认真去揣摩每一个角色,用心地去演绎每一个角色。她说:“中国的儿童剧很薄弱,现在我们的剧本都是采集于国外的名著,其实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好的漫画作品,比如《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但好像我们那一辈的孩子读的比较多一点,现代的家长给孩子灌输的好像都是西方漫画,我提倡原创,但原创的儿童剧作品需要给家长和孩子一定的接受过程,也许比较的漫长,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除了排演工作,她还借助一些电影和演员传记来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她最喜欢的《阿甘正传》里面主人公的执着精神,而且演员汤姆汉克斯正是她最喜欢的国外的演员。最近她在看濮存昕的自传,写他从小儿麻痹症到下乡到分配到海政文工团,到被人艺借调看中后转调过去的经历。还有他对饰演过的角色的透彻分析,和对中国话剧艺术的前景的看好,她觉得很受感动,她说:“这才叫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不畏艰苦,迎难而上,永远保持对戏剧的热情和忠诚,相信有了目标和坚守梦想的杨若雯会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