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发现的古代美食(下)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400年的骨头汤


  酒能放几千年,那骨头汤能放多久?一天?两天?还是三天?考古证明,骨头汤能放2400年!
  2013年6月21日是农历夏至日,广西玉林在这一天迎来了传统的“荔枝狗肉节”。但这个传统节日立刻引来了动物保护者的强烈抗议,称吃狗肉的行为是“舌尖上的罪过”。而在2400年前,吃狗肉就不是个事儿了。
  2010年11月25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在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清理一座战国秦墓时,出土了铜锺、铜鼎两件青铜器,器物内分别盛有疑似“酒”的液体和“骨头汤”。
  随后,考古人员将器物运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打开后发现铜锺内有二分之一容积的液体,液体微浊,无味,半透明,隐约见器底,锺底有一个残碎的小陶器。考古专家说,锺是古代一种酒器。他们推测,这些液体可能是当时的“佳酿”,里面的小陶器可能是打碎的小碗,推测是故意打碎放进去的,以方便墓主人“飲酒”。
  而打开铜鼎盖,发现鼎内有半鼎汤,汤内浸有数根骨头。汤色浑浊,表面漂浮铜鼎脱落的绿斑锈,鼎内骨头由于绿锈浸渍,部分已变为绿色,经过对比发现,里面的骨头就是狗骨头,而这半鼎汤便是狗骨头汤。
  其实,根据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殡葬制度,用“骨头汤”、“酒”陪葬应是当时的一种墓葬风俗,此前也出土过装有骨头的青铜器,但带汤的骨头还是第一次发现。
  不说骨头汤有多稀奇,就是这汤能放2400年就已经够稀奇的了。

“见光死”的莲藕汤


  汤可不是陕西独有的,湖南马王堆出土的莲藕汤,虽然没有骨头汤保存的时间长,但其神秘色彩却不可小觑。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尊云纹漆鼎,当考古工作人员揭开鼎盖时,发现鼎里面居然有近10片莲藕浸泡在水中,这可是名符其实的“莲藕汤”。
  就在工作人员将漆鼎搬到墓坑外面后,发现里面的莲藕居然少了一大半。再急急忙忙的运回博物馆,里面的藕片已经全部消失了。这莲藕在地底下埋了几千年都还在,怎么一挖出来就消失了呢?
  有研究者认为,鉴于浸泡在漆鼎中的藕片能长久的保存下来,因此能推断自公元477年汉墓下葬至1970年出土之间的这1493年中,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强烈的地震。但这一推论立刻得到了反对。
  反对者认为,仅仅依据藕片没有消失就断定长沙在1493年中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是缺乏根据的。而导致藕片消失的原因可能是氧化,也有可能是在搬运过程中造成的震荡使其消失。
  但在非专业者来看,这藕片就是现在俗称的“见光死”。

新疆的花式点心


  其实,在新疆,食品保存几千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2007年,在新疆吐鲁番洋海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根保存完好的葡萄藤,而这座古墓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这根古葡萄藤深褐色,扁的藤略有弯曲,长115厘米,最大径2.3厘米,藤上有5个芽节。专家认为,这根葡萄藤的具体年代应在公元前500年前,这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
  吐鲁番文物局局长李肖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葡萄的传播不是用葡萄种子,而是靠葡萄藤来无性繁殖的。所以墓主人要带一根葡萄藤到另外一个世界去种葡萄,然后继续安享葡萄美味。”
  北方人向来好面食,新疆当然也不例外,除了水果葡萄之外,还有各种面食点心。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了一个直径19.5厘米的馕,呈圆形,出土时碎为12块,土黄色,已经脱水干化。其原料为小麦粉,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它中心薄,边缘厚,中央戳有花纹,样子与现在新疆人日常所吃的馕完全一样。
  馕是新疆人的主食,在波斯语中是“面包”的意思。维吾尔族谚语中有“一日不可无馕”的说法,足以见得馕对于新疆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食物。而考古中发现的馕也表明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并没有对新疆人的口味造成多大影响。
  虽说南北文化有差异,但是,饺子似乎已经进军全国市场,成为特定节日全国通吃的一种食物,1959年,阿斯塔那唐墓中就出土了饺子,其质地为小麦面,形如月牙,长约5厘米、中宽1.5厘米,与史书记载的样式颇为相同。
  实际上,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食物不在少数。除了上述的饺子和馕之外,还有烧饼、馄炖、月饼、莲花状的点心、干果等等,可以说,古人吃的一点也不比我们差!

穿越时空的面条


  说到那么多的面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没有提及,就是面条。
  美国《考古学》杂志最新评选了2011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的考古发现入围了两个,除了已经说到的在陕西发现的战国时期食物狗肉汤,还有就是在新疆发现的小米面条。
  但早在2002年,考古人员就已经在青海喇家遗址的20号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面条状遗物——一个红陶碗倒扣于地面上,碗里积满了泥土,在揭开陶碗时,发现碗里原来存有遗物,从直观的观察看来,像是面条状的食物。
  虽然当时已经风化成非常微弱的状态,但因为面条全部附着在后来渗进陶碗里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来,陶碗倒扣,因此才有机会和条件保存下来。一番辗转之后,最终确认了食物成分是小米。
  青海喇家遗址发现的小米面条,可以说是目前所知的人类最早的面条。古人向来是“以生事死”的,因此,也难怪古墓中会出土如此花样繁多的食物,就算是在地下,墓主人也要享受人间美食。
其他文献
穿越暴雨到达未来  1935年,当时还是英国皇 家空军中校的维克多·戈达德 被派去巡查爱丁堡以东约20 千米的一个位于德雷姆的废弃 机场。当他飞临这个废弃机场 的上空时,他看到那个机场已 经破败不堪、杂草丛生,草地上 还有牛走来走去。  就在他返航没多久,突然 下起了暴雨。由于雨势太大,他 无法辨别方向,于是他决定返 回德雷姆的废弃机场,以定位 自己的方位。他飞近机场上空 时,暴雨突然散去,耀眼的
“似曾相识”的迷惘   某天午后,坐在电脑前,听着音乐、敲着键盘,恍惚间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很久以前,我就曾经听过同样的音乐,并坐在同一台电脑前,敲下了同样的文字。这样的感觉你是否也曾经有过?突然之间,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包括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   调查显示,有2/3的成年人一生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越有想
千人同赛  最初的英式足球,上场踢球的人数并无限制,动辄以千百计。从郊外一个广场开始,可以一直踢到城内;上午开球,一直踢到黄昏,球员才尽兴收场;千百人同夺一个球,常闹得手断脚折,惨象环生。  每逢赛球之日,城内城外,人们恐慌之至,特别是家庭妇女们更是惊骇,不准孩子外出。1314年,英国政府不得不明令禁踢足球。直到后来有人组织了球会,制定了规则,这项运动才得以恢复。抛帽助攻  有一次,瑞士洛桑举行了
航班起飞  “看上去真是个飞行的好天 气。”机长大卫·桑德思对副驾驶员 吉姆·塔克尔说道。这位出生在德克 萨斯州、49岁的飞行员操着一口南 方口音。“没有比这更理想的了。”塔 克尔神采奕奕地答道。身高近2米, 体格健壮的副驾驶员和机长一样, 曾是位海军飞行员。  这两个空勤人员在一起飞行并 不太久。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增长, “联邦捷运公司”所雇用的空勤人员 已达到两千六百多名,昔日那种公 司里多数
这个故事是酒桌上听来的。讲故事的人是一个姓赵老司机,他为南疆某地区的勘探队开了一辈子的车。50多岁就内退了。  那件事发生在1992年。勘探队决定对罗布泊地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地质勘察。当时的罗布泊,已经彻底干涸,真正成为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勘探队派出了7名队员,两辆北京jeep。老赵就是其中一辆车的司机。  勘探过程很顺利,小队花了三天时间深入罗布泊腹地,取得了第一手的地质资料。但在回来的过程中,发
巴赫奇萨赖也许是克里米亚半岛上最不像俄罗斯的城市了。小城夹在两片连绵的断崖之间,山谷间狭窄的小道、云层下耸立的宣礼塔、果林中红瓦石墙的小房子,乍一看跟土耳其的奥斯曼小城有些相似,区别于半岛上那些大道笔直宽阔、建筑古典庄重的俄式城市。  这也难怪。16世纪时,巴赫奇萨赖是克里米亚汗国的首都,而这个金帐汗国衍生出的国家,一直托庇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城市的中心是规模颇大的汗宫,入口装饰着双龙决斗的图
能举起重达1000吨的反重力技术,在失落许久之后,将被人类再次运用。一万年前的巨石文明建造技术  2015年10月,在哈达克斯坦北部的大草原上,发现了由101个野战工事组成的巨大正方形建筑,名叫图尔盖野战工事的古代建造物,是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从约700千米的上空发现并拍摄下来的。  在其他地方,例如南美玻利维亚的蒂亚瓦纳科遗址的巨石群,还有土耳其哥贝克力巨石阵等闻名世界的遗址,都有着一
日本代子相亲:只面向父母   日本各年龄段男女未婚率近年来呈直线飚升,“代子相亲”宴会是一个仅面向父母们的相亲宴会,组织者将参加者孩子的情况做成一本册子,里面主要记载他们的学历、职历、收入、婚姻状况等信息。父母们在宴会开始之前都会熟读这份册子,好在一开始就瞄准目标。   宴会开始后,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家中有女儿的家长先要“稳坐泰山”,等着家中有儿子的家长过来拜访。册子里不登照片,只有
鸡在历史中的作用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奥利弗·哈诺特指出,没有了鸡肉的供应,我们将面临一个“饥饿的世界”。  人类对鸡这一物种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假如鸡消失占全世界1/3的肉食供应和幾乎全部的蛋类供应将会中止,瘟疫会大流行,饥荒也将导致民众暴乱。  人类和鸡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3000年以前,波利尼西亚人就懂得带着小鸡迁移到太平洋上的各个小岛。除了鸡肉可以吃之外,鸡骨也可以用来做缝纫针、文
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2010年夏,营长吩咐我,让我带两名战士,负责把一个特殊人物送出沙漠,送上麦盖提县城的长途班车。  营长说的这个人物,是一连连长的媳妇,来队探亲,挺着大肚子,殊为不易。部队在沙漠腹地搞训练,一连长走不开,我是营部书记自然无兵可带,差不多是营里唯一一个闲人。我十分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任务。要知道,从训练地到麦盖提有240公里,这还仅仅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  驼工说:“母子两命,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