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黄侃与民国女侠黄绍兰的爱情悲剧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m9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绍兰原名黄学梅,字梅生,湖北蕲春人。其父黄笑春,是晚清宿儒,精易学、岐黄,门生甚众。
  1907年,15岁的她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堂。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学校行“哭灵”礼,师生皆跪拜如仪。唯她独自背灵席地而坐。校方本来是要开除她的学籍,幸得一些教师为其开脱,方得免。自此益发勤奋自励,除课业全优外,还精于骑马舞剑。
  1911年,武昌首义,时在河南女子师范任教的她,毫不犹豫,轻装简行,星夜赴鄂。旋由黄兴派往上海,与陈其美、黄可萼等人成功地策动了上海反正。上海光复后,她即在陈、黄主持的都督府供职。同年,组建上海女子军事团,被推为团长。后孙文辞让大总统,沪宁地区各路民军及女子军事团相继解散。她遂至南京,任职于黄兴主持之南京留守府。
  黄侃,初名乔鼐,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号量守居士,也是湖北蕲春人。一代国学宗师,又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辛亥先驱。早年师从章太炎,精小学,范文澜、金毓黻、杨伯峻、龙榆生、陆宗达、殷孟伦、程千帆等人,均出诸门下。
  然而,如此名满学界的大师,生活中却是一个极其顽劣之人。他一生结过9次婚(含同居),其中尤以与黄绍兰的情史最为惊世骇俗。他们的结合,于黄侃而来说,不过是桩风流韵事,而对于绍兰来说,则是终生的恨与痛。
  黄侃与黄绍兰既是同乡,也是同族。当年,黄笑春在汉口行医时,侃亦在武昌高师任教,并曾做过绍兰的国文塾师。自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侃虽有发妻,与之聚少而离多。时,绍兰正俏豆蔻年华,情窦初开,引得侃在为她上课时,经常是心猿意马而语无伦次。侃不仅学问好,长得也是如玉树临风一般。师生之间,眉目传情,兼以丽词佳句,才情挑逗,渐渐地便搞到了一处。后来,绍兰考入北女师大,黄侃亦在那里任教,至于是绍兰先于侃,还是侃先去绍兰去的北女师大,已成民国迷局之一。
  侃事母(生母和继母)至孝,但在男女关系上却离经叛道。张勋复辟后,绍兰移居上海。侃闻讯亦暂时辞了北女师大的教职,追踪而至。不久,侃即以—假名与绍兰登记结婚了。对此他的解释是:“因你也明知我有妻未休。若用真名,则我就犯了重婚罪。而你明如故犯,也不能不负责任。”
  两人“结婚”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你侬我侬。侃甚至编出各种借口,拒绝上馆子,宁可让餐馆的伙计送菜上门。但不到半年,侃就对绍兰的身体失去了興趣。于是,找了个借口,“北平那边,学校的事情有点麻烦,我需要去处理一下”。
  “应该的,男人就应该以事业为重。”绍兰全然没有戒心。但侃一去,就再没回来。不久绍兰便听说,侃在北京,又与一个名叫彭欣的女学生结合了。
  已际有了身孕的绍兰立即赶到北平,欲对侃兴师问罪。但她只见到也已被侃抛弃、也已怀有了身孕的彭欣,侃已不知去向!
  彭欣是个普通的女孩,望着她隆起的腹部,绍兰竟不山对她生出了几分同情。两个受伤的女人相拥而泣!
  两个女人越想越来气,就决定—起去控告侃的重婚罪。及至此时,绍兰才忽然悟到,她们是求告无门的,因为她们手里的结婚证是假的。
  绍兰回到上海不久,就产下一女,即黄允中。之时,黄笑春来上海看女儿,目睹此景,认为她败坏门风,恼怒不堪,当场就与她断绝了父女关系,拂袖而去,不久罹病身亡。这一年,是1915年,绍兰仅23岁。其时,黄侃正在北京带头反对刘师培拥戴袁氏称帝,大节不亏。
  最初一段日子里,绍兰几乎夜夜在梦中哭醒。至此,她是真正尝到了人生的五味!
  又,侃与绍兰的情变,惹恼了绍兰身边一群朋友,其中尤以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反应最激,其言辞锋利向不让乃夫,激愤之下,将丈夫的这个得意门生斥之为“小有才适足已济其奸”!而太炎先生本人则称侃类晋之竹林七贤,语中仍含惜才之意。后在汤氏力劝之下,作为对侃荒诞不经行为的补笔,太炎先生遂将绍兰收为学生,绍兰乃是他平生唯一的一位女学生。
  1947年残秋,侃与发妻王氏所生二子来沪探视绍兰。对着一双不期而至、容貌酷似侃的年轻人,绍兰如遭电击,站在她面前的,分明就是她恨极爱极,思念了一生的黄季刚啊!
  自那以后,绍兰日夜神情恍惚,口中念念有词,分明已神经错乱,未几,家人将她送至虹桥疗养院救治,不久即行弃世,年仅55岁。据说其去世前数日,精神时而清醒时而恍隐,仍反复连呼:“季刚负我!季刚负我!”闻者莫不唏嘘。
其他文献
我出生在河北农村,我上有两哥,两姐。大哥结婚后,娘才生的我。在旧社会,娶了儿媳的婆婆再生孩子,叫人多有笑谈,我便成了一个“不敢见人”的娇娇女。1955年,我去内蒙古包头市,投奔在铁路部门工作的二哥治安兄嫂。哥哥工资不高,嫂子沒有工作,那时他们己有两个孩子,还要培养我上学,含辛茹苦把我培养到中专毕业,回想当初实属不易。  那时,哥哥一家有什么好吃的先让我吃。那里的环境比较差,缺水,风大,吃莜面,烧牛
期刊
米南阳,1946年出生于书法世家。书法所学严谨、博古通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几十年如一日苦练,逐步形成隽秀独特的笔墨风格。他一慣追求书写格调,用笔、结体、章法力求多变,雄浑豪放,气韵生动。他个性率真拙朴,诗书画酣畅淋漓,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催人奋发向上。米南阳先生在日本曾以一幅《精气神》荣获“东邦书展”最高荣誉奖,而后五连冠夺得国际书法金奖。2002年被评为《威功之星》光荣称号。2003年获中
期刊
地铁站长长的站台上,乱哄哄地拥挤着肩背、背扛、手拎着大包小包准备返乡过年的男女老少。节前的高峰时段,返乡大军裹挟着还得上班的人们,连挪个步都显得十分困难,心里不自觉地心疼起那些拖着超大行李,心里着急脸上无奈脚下无力的老年人和年轻的女孩子,  正往前蹭着,突然前面的人停住了,我还在往前迈步,不小心踩到了前面小伙子的鞋,他回头正要发火,我赶忙赔不是:“对不起,对不起,没想到您会突然停下……”小伙子一听
期刊
女儿学书法,常以課代练,多靠课上时间“穷追猛赶”。后来我想了个法子,我说爸爸画水墨肖像,到年底可积百幅,你来题款,咱们合作印一本台历。女儿爽快地答应了。  自此,我把散碎的时间几乎都用于绘制水墨人物肖像。一个月后,我有些泄气,因为女儿照玩儿不误。又过了两个月,我已经画了将近50幅,女儿常常有意无意地在我身边转悠。 我说:你也可以跟爸爸一起画,爸爸不敢说教你,但爸爸可以和你互相促进啊。女儿摇头,继而
期刊
许多年以前,我还在东北一座小城的学校上学,每到秋天,学校都会停课组织学生列队去郊外“打柴火”。我们的装备不是割草机和黑塑料袋,而是各自借来生了锈的镰刀和一段捆扎柴草的麻绳。  我没赶上大冬天用卡车将城里的积雪运到郊区农田保墒的年代,但我的学生时代,学校还没有集中供热的暖气,一到冬天就得在教室里搭建炉子保持室温。用过炉子的人都知道,想生火,光有煤炭是不行的,还需要用一些柴草垫底引火,学校组织学生“打
期刊
本刊独家专访原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谭利华  封面摄影/贺田 礼服图片提供/北交  开篇适合先舒缓,因为人物要翻转。  采访那天的外景、内景,并不乏音乐意境:  国家大剧院以银色巨蛋的憨萌,卧在水里;大大的夕阳缓行而下,金灿灿的暖,被微风均匀涂抹于水系;水边甬道,或散步或跑步的行人,添补了动感与节奏。大剧院门口,北京交响乐团的乐手们鱼贯而入。如果忽略他们每个人的背包,他们和邻家兄弟姐妹无异
期刊
民国诗人戴望舒声名远扬,但他因小时候患天花而落下一张麻脸,始终有自卑感。  一次,他邂逅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大学生,名叫施绛年,戴对她一见钟情。  但当时有很多英俊潇洒的男子都在追求施。戴虽在施面前碰了好多次钉子,但仍然坚持每天给施写一封情书。  起初,施一见是他的来信,就会连拆都不拆,转手丢进垃圾箱。后来,时间长了,施见戴依然坚持给她写信,就姑妄拆之,姑妄看之,但从不回信。  那時,戴在文坛已经颇
期刊
有一对翁婿,家藏无数珍宝。为了一句话,二人先后为国捐献价值百亿的珍宝,却一直默默无闻。对于这样的举动,二人却说从来不后悔。这二人是谁呢?他们就是胡惠春和范季融。  胡惠春生于1910年,字仁牧,名惠春。胡惠春生于豪门之家,父亲是上海滩银行大亨胡笔江。胡笔江当时被称为“中国十大银行家”之一,家中非常富有。1930年,胡惠春考入燕京大學攻读地质。虽然读的是地质,但他的兴趣在收藏。从大学时候起,胡惠春就
期刊
德国音乐大师舒曼在担任《音乐新报》主编时,爱上了自己以前的钢琴老师赫尔·威克的女儿克拉拉·威克。可是,克拉拉的父亲却极力反对这桩婚事,并扬言,如果再让他见到舒曼和克拉拉在一起,就会要了舒曼的性命。  伤心之余,舒曼创作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抒情音乐,克拉拉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在她的演奏会中,全都是舒曼的作品,而舒曼则扮作听众,混在人群中,与克拉拉一起分享大家的喝采與欢呼。  而克拉拉的父亲仍坚决反
期刊
老同事微信发来的一张旧照片:1983年夏日,我们同赴羊城广州东方宾馆学习厨艺,拍摄于海珠广场的照片。往事如烟,回首再看,追不回的青春岁月美好时,感慨不尽的春风得意过去时。  照片从左至右分别是高士才、牛贵明、王占元、我、程永顺、张来顺、温建玉,看着照片上多年未见的同事,备感亲切。  那一年,是我第一次踏上广州这片南国热土,之前知道广州,还是通过观看老电影《羊城暗哨》。我们住宿的胜利宾馆,地处广州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