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如何进行心理学课程学习与运用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这个演讲题目中“通达”的意思。“通达”出自《周礼·地官·掌节》:“凡通达於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庄子·则阳》中也有“通达”一词:“知游心於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对于“通达”的含义,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能“通行到达”,而后是能“通晓洞达”,进而是能“通情达理”,最终达到“通人达士”的境界。
通达内外
此处通达内外中的“内”,主要是指做学问要融会贯通,不必拘泥于一门学科、一种学派、一位人物或一种理论,而是要将心理学的内部知识打通,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各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在学习基础心理学课程时,要把各个概念和章节理解透彻,并能连接在一起,形成明晰的概念体系。通达内外中的“外”,主要是指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者,不能只了解心理学的相关课程,还要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尤其是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这样至少能够为自己在学习和分析各种心理现象时奠定一个正确的科学观。
比如,大家都学完了基础心理学课程,可是对于“智力到底是什么?”“智商与智力是什么关系?”“智商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等简单的心理学问题,可能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这便反映了我们专业水平的欠缺,也是我们学习时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要特别重视心理学知识的建构,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注重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形成新的、系统的逻辑概念图。学习过基础心理学的学生都知道,零散的知识点容易忘记,而把它们变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就会加深理解,记得更牢。现在比较常见的逻辑思维导图、树形图都是运用这种原理的产物。比如,我们先掌握一个核心的上位概念——心理,然后分解出许多小的下位概念,如个性、需要、动机、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知觉、思维、注意、情绪、意志等,然后梳理这些概念间的关系,看看哪些属于心理过程,哪些属于个性,心理过程内各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个性内各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概念之间既需要分明,又需要分层,要弄清所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意义关系。
如果把心理学看作是一棵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大树,那么广义的社会科学(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和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化学等)便是最大的根基,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史则为树干,衍生出的两大树枝便是群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这两大根系和两大主干的学习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在深刻地学习、了解了身体结构和大脑活动的关系,以及个体和群体、宏观和微观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之后,才能为日后的专业学习铺平道路,实现基础学科内部的“通行到达”“通晓洞达”。
大家会发现,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在基础教育层面,心理学的作用越来越被理解和重视。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者,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因此更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到自助和助人。自助很好理解,就是帮助自己。当你遇到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时,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来摆脱痛苦。助人方面,最直接的就是帮助自己身边的人,通过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来为周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
司马迁编《史记》用了18年,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用了19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用了27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给自己定了“十二条规矩”,每天坚持。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厚积薄发,经历大浪淘沙,方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论语》中也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人读书学习往往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为读书而读书,为记忆而记忆,终究摆脱不了书呆子的命运。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学习的关键是要学会思考,要对知识进行反复推敲、琢磨,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以便做到通晓洞达,再抱着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加强实践锻炼,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仅对人对事能够做到通情达理,而且还能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最终达到“通人达士”的境界。
问道西东
问道西东中的“西东”,可以理解为东西方或者不同学科。“西东”不是我们理解的重点,这里的“道”,才是我们要理解的重点。关于道,我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志道”“得道”和“行道”。
所谓“志道”,就是对方向的把握。《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人在决定做什么之前,一定要明确方向,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告诫人们,生活要有明确的方向。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生涯规划很重要。我们不排斥在黑暗中摸索,但不提倡盲目坚持。如果你发现前方无路、结果不好时,却硬着头皮往前冲,很可能面临失败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认清方向、及时掉头就很重要,这样或许会成就更好的自己。当然,这也不是否认努力的意义,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教导人们要想成功就必须坚定方向,付出大量的心血,这样才不会因为外在的原因和诱惑改变自己的初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强调的是人需要确立一个高远的目标。但我觉得,每个人还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凡是诱惑我们、影响我们进步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浮云”。只有具备“拨云见日”的本领,方可通过自我调整,驱散“浮云”,成就自己。
所谓“得道”,是指对规律的接受与掌握。哲学上常讲“规律”二字,俗语也有“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的说法。这就告诉人们,只有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學会一个东西,我们就要清楚它为何存在。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在不了解歌词和曲调的由来时,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说在学习的每个阶段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由浅入深,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学习要深入到学问里面,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我经常说,“入”要有“三入”:一是“入门”,也就是准确把握每种学科的特点和研究范式;二为“入态”,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研究;三为“入境”,即做到知理悟道,智者自生;知人善道,智者同行;知慧施道,智高达远。“出”要有“三出”:一为“出口”,即善于说话;二为“出文”,做到学思结合,以文见长;三为“出品”,即委心任运,宁静致远。举例来说,学琴时不能只看老师弹,而要自己坚持练。打篮球也是同样的道理,光看怎能投准篮?古代学者关尹子曾说,“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心者,师心不师圣”,这就是说,要射好箭,不是模仿后羿就可做到的,而是掌握弓法;要改变心,必须研究自己的心,梳理自己的心,而不是重复或记住圣人的话。NBA著名球星杜兰特每天练习投篮八千个,所以才可以在场上挥洒自如;“钢琴王子”郎朗可以做到将谱子烂熟于心,并且每天花七个多小时练琴,才有了行云流水般的弹奏技艺。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指要多读经典和好书,在读的过程中必须好好思考,每一次再看时都要有新的体验,都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一个人要“一览众山小”,必须“会当凌绝顶”。在人生奋进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要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迈态度,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欣悦和成功的喜悦。
所谓“行道”,是指在确定了方向、把握了规律之后身体力行,付诸相应的行动,即按照规律做事。每个人都有梦想,可是能实现的人却少之又少,原因在于行动力的差别。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睡觉之前,就想好明天要好好努力,早起、学英语、跑步等等,可是这种想法在第二天却全部化成了泡影,我们总能为自己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而让这份计划束之高阁,久而久之,我们便离最美的自己越来越远。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做个行动派!”这句广告词看似简单,却很难实现。在心理学领域,对拖延症的研究已经不新鲜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拖延症群体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在行动之后,坚持也很重要。我们都熟知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爱迪生始终咬定目标不放松,终于取得了成功,体会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欣慰。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灵成长发展的规律,对于学过心理学的人来说,理应比其他专业的人更懂得生活和生命。中国人讲大道至简,在此愿每个人都能达到“知理悟道,智者自生;知人善道,智者同行;知慧施道,智高达远”的境界。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达内外
此处通达内外中的“内”,主要是指做学问要融会贯通,不必拘泥于一门学科、一种学派、一位人物或一种理论,而是要将心理学的内部知识打通,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各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在学习基础心理学课程时,要把各个概念和章节理解透彻,并能连接在一起,形成明晰的概念体系。通达内外中的“外”,主要是指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者,不能只了解心理学的相关课程,还要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尤其是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这样至少能够为自己在学习和分析各种心理现象时奠定一个正确的科学观。
比如,大家都学完了基础心理学课程,可是对于“智力到底是什么?”“智商与智力是什么关系?”“智商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等简单的心理学问题,可能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这便反映了我们专业水平的欠缺,也是我们学习时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要特别重视心理学知识的建构,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注重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形成新的、系统的逻辑概念图。学习过基础心理学的学生都知道,零散的知识点容易忘记,而把它们变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就会加深理解,记得更牢。现在比较常见的逻辑思维导图、树形图都是运用这种原理的产物。比如,我们先掌握一个核心的上位概念——心理,然后分解出许多小的下位概念,如个性、需要、动机、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知觉、思维、注意、情绪、意志等,然后梳理这些概念间的关系,看看哪些属于心理过程,哪些属于个性,心理过程内各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个性内各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概念之间既需要分明,又需要分层,要弄清所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意义关系。
如果把心理学看作是一棵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大树,那么广义的社会科学(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和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化学等)便是最大的根基,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史则为树干,衍生出的两大树枝便是群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这两大根系和两大主干的学习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在深刻地学习、了解了身体结构和大脑活动的关系,以及个体和群体、宏观和微观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之后,才能为日后的专业学习铺平道路,实现基础学科内部的“通行到达”“通晓洞达”。
大家会发现,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在基础教育层面,心理学的作用越来越被理解和重视。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者,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因此更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到自助和助人。自助很好理解,就是帮助自己。当你遇到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时,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来摆脱痛苦。助人方面,最直接的就是帮助自己身边的人,通过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来为周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
司马迁编《史记》用了18年,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用了19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用了27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给自己定了“十二条规矩”,每天坚持。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厚积薄发,经历大浪淘沙,方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论语》中也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人读书学习往往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为读书而读书,为记忆而记忆,终究摆脱不了书呆子的命运。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学习的关键是要学会思考,要对知识进行反复推敲、琢磨,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以便做到通晓洞达,再抱着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加强实践锻炼,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仅对人对事能够做到通情达理,而且还能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最终达到“通人达士”的境界。
问道西东
问道西东中的“西东”,可以理解为东西方或者不同学科。“西东”不是我们理解的重点,这里的“道”,才是我们要理解的重点。关于道,我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志道”“得道”和“行道”。
所谓“志道”,就是对方向的把握。《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人在决定做什么之前,一定要明确方向,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告诫人们,生活要有明确的方向。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生涯规划很重要。我们不排斥在黑暗中摸索,但不提倡盲目坚持。如果你发现前方无路、结果不好时,却硬着头皮往前冲,很可能面临失败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认清方向、及时掉头就很重要,这样或许会成就更好的自己。当然,这也不是否认努力的意义,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教导人们要想成功就必须坚定方向,付出大量的心血,这样才不会因为外在的原因和诱惑改变自己的初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强调的是人需要确立一个高远的目标。但我觉得,每个人还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凡是诱惑我们、影响我们进步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浮云”。只有具备“拨云见日”的本领,方可通过自我调整,驱散“浮云”,成就自己。
所谓“得道”,是指对规律的接受与掌握。哲学上常讲“规律”二字,俗语也有“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的说法。这就告诉人们,只有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學会一个东西,我们就要清楚它为何存在。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在不了解歌词和曲调的由来时,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说在学习的每个阶段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由浅入深,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学习要深入到学问里面,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我经常说,“入”要有“三入”:一是“入门”,也就是准确把握每种学科的特点和研究范式;二为“入态”,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研究;三为“入境”,即做到知理悟道,智者自生;知人善道,智者同行;知慧施道,智高达远。“出”要有“三出”:一为“出口”,即善于说话;二为“出文”,做到学思结合,以文见长;三为“出品”,即委心任运,宁静致远。举例来说,学琴时不能只看老师弹,而要自己坚持练。打篮球也是同样的道理,光看怎能投准篮?古代学者关尹子曾说,“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心者,师心不师圣”,这就是说,要射好箭,不是模仿后羿就可做到的,而是掌握弓法;要改变心,必须研究自己的心,梳理自己的心,而不是重复或记住圣人的话。NBA著名球星杜兰特每天练习投篮八千个,所以才可以在场上挥洒自如;“钢琴王子”郎朗可以做到将谱子烂熟于心,并且每天花七个多小时练琴,才有了行云流水般的弹奏技艺。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指要多读经典和好书,在读的过程中必须好好思考,每一次再看时都要有新的体验,都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一个人要“一览众山小”,必须“会当凌绝顶”。在人生奋进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要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迈态度,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欣悦和成功的喜悦。
所谓“行道”,是指在确定了方向、把握了规律之后身体力行,付诸相应的行动,即按照规律做事。每个人都有梦想,可是能实现的人却少之又少,原因在于行动力的差别。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睡觉之前,就想好明天要好好努力,早起、学英语、跑步等等,可是这种想法在第二天却全部化成了泡影,我们总能为自己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而让这份计划束之高阁,久而久之,我们便离最美的自己越来越远。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做个行动派!”这句广告词看似简单,却很难实现。在心理学领域,对拖延症的研究已经不新鲜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拖延症群体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在行动之后,坚持也很重要。我们都熟知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爱迪生始终咬定目标不放松,终于取得了成功,体会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欣慰。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灵成长发展的规律,对于学过心理学的人来说,理应比其他专业的人更懂得生活和生命。中国人讲大道至简,在此愿每个人都能达到“知理悟道,智者自生;知人善道,智者同行;知慧施道,智高达远”的境界。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