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施工企业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着眼于研究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构成及特点,分析了其具体来源,通过理性分析决策,提出了严格投标、合同管理,加强施工管理,严格采购等手段,以加强经营风险的管理。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风险;控制
1.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
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给我们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在目前,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法规制度、企业内部机制等尚不完善,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施工企业如何能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那就要看施工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强不强,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识足不足。因此,加强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对提高施工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促使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合同风险建筑市场不够规范和投标过程中各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企业面临着工程质量、工程款拖欠、材料价格等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合同的不规范签订和不正当履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市场上,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等。这些不平等条款使企业在财务上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陷入合同陷阱,直接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
(2)投标风险。投标是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手段,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业主做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等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
(3)诉讼风险。建设单位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施工企业就只能拖欠分包工程款和供料货款。拖欠之风蔓延,一拖再拖,日积月累,数额大了,施工企业随时都面临被分包商和供应商诉讼的风险。近两年,拖欠农民工工资被曝光的施工企业也屡见不鲜。这类诉讼危及施工企业的商业信誉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4)法律风险。企业经营中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5)管理风险。许多施工企业基础管理薄弱,机制不活,人员效率低下,管理漏洞较多。比如,现场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丢失;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返工现象时有发生;工程预决算工作松散;分包工程管理、材料设备管理不到位,效益流失,使企业加大工程成本,利润流失,企业效益低下。
(6)物资供应风险。物资涨价风险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大,时间长,投资数额大,建筑材料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
2.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对策思考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施工企业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合理减少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施工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防范、控制和规避经营风险。
2.1 科学分析,建立合同评审制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
(1)实行合同的集中审查、审批和管理,规范并形成精细、严密、标准的合同文本,减少并逐渐杜绝在合同内容上出现大的漏洞。从合同的订立上防止经济纠纷的产生,降低合同风险。
(2)合同签订前,企业法律顾问要介入,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
(3)工程开工时要组织大家进行合同交底,明确承包人的合同责任和工程范围。在发生合同条件变化时,要及时搜集会议纪要、工程图片、变更通知等重要资料,为合同争议准备证据,也为工程索赔打下基础。
(4)理性分析决策,防范经营投标风险工程招投标是施工企业的重点工作,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能性和可靠性。
2.2 要对建筑项目出资人有一个科学的分类。第一类是政府项目,第二类是国有单位项目,第三类是民营项目,即私人企业、民营开发商等作为出资人。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三类建筑项目,应该对其作严格的风险评估,对他们的信誉度、经营业绩、项目本身的利益空间等,作准确的了解和分析。施工企业必须把项目内存在的经营风险作为取舍项目的先决条件。
2.3 建立民主科学的承接项目的决策机制。决策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建筑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法律政策知识、合同知识,并能够对各类风险有预见性识别。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完善而严格的承接项目程序,并在投标时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靠性,以对资金到位率低、盈利水平低、风险较大的项目坚决否决,最大限度地防范承接任务的决策风险。
2.4 强化资金管理,化解分包商和供应商的诉讼风险。
(1)首先,施工企业必须十分重视资金管理,完善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建立企业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集中开户,统一管理,编制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严格审批制度,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则,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提高履约能力。其次,施工企业应根据不同工程合同中约定的工程款收取条件,在与工程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力争列入支付分 包工程款和货款的限制条款,使分包商和供应商充分明了工程的 低价中标带来的效益风险。
(2)资金状况,以建设单位资金支付程度为前提或按相同比例付款,并不因此追究施工企业的违约责任;或力争让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对分包商和供应商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以回避分包商和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的诉讼风险。
2.5 加强防范,把好法律风险关。
(1)首先应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健全法律事务机构,加大普法力度。其次建立企业法律事务人员参与机制。施工企业应把法律工作的重心从事后补救转移到事前防范,加大法律咨询论证的力度。第三应加强诉讼管理。施工企业应将案件处理与改进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把侧重点转移到防范和控制上来,重视案后的分析与总结,避免错误重复发生。
(2)追求过程精品,强化项目管理在生产组织和现场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小。
2.6 把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效益的源头,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项目部首先要把质量、安全、工期责任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大力开展标准化作业,坚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以一次成优确保全面创优,从而有效规避对业主承诺的质量风险;再者,要选准适合企业实际的核心技术作为培育对象,使之发挥持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后,要把项目管理效益最大化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强化检查控制,消灭亏损项目。
2.7 严格采购管理,防范物资采购风险。要想防范物资采购风险,首先要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单,依法签订供货合同。实行阳光采购,进行内部公开招标,货比三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确保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对发包商指定的供货商要依法收取合理的工程配合费,明确付款方式,坚决制止发包商直接向分包方付款的现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其次是对于大宗材料,一定要在合同中约定按市场价取费,争取发包商签认。
3. 结束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施工企业经营是一项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充满风险的事业。施工企业只有增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机制,加强风险防范,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风险市场中,实现安全、健康和稳步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风险;控制
1.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
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给我们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在目前,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法规制度、企业内部机制等尚不完善,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施工企业如何能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那就要看施工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强不强,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识足不足。因此,加强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对提高施工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促使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合同风险建筑市场不够规范和投标过程中各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企业面临着工程质量、工程款拖欠、材料价格等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合同的不规范签订和不正当履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市场上,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等。这些不平等条款使企业在财务上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陷入合同陷阱,直接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
(2)投标风险。投标是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手段,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业主做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等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
(3)诉讼风险。建设单位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施工企业就只能拖欠分包工程款和供料货款。拖欠之风蔓延,一拖再拖,日积月累,数额大了,施工企业随时都面临被分包商和供应商诉讼的风险。近两年,拖欠农民工工资被曝光的施工企业也屡见不鲜。这类诉讼危及施工企业的商业信誉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4)法律风险。企业经营中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5)管理风险。许多施工企业基础管理薄弱,机制不活,人员效率低下,管理漏洞较多。比如,现场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丢失;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返工现象时有发生;工程预决算工作松散;分包工程管理、材料设备管理不到位,效益流失,使企业加大工程成本,利润流失,企业效益低下。
(6)物资供应风险。物资涨价风险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大,时间长,投资数额大,建筑材料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
2.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对策思考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施工企业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合理减少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施工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防范、控制和规避经营风险。
2.1 科学分析,建立合同评审制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
(1)实行合同的集中审查、审批和管理,规范并形成精细、严密、标准的合同文本,减少并逐渐杜绝在合同内容上出现大的漏洞。从合同的订立上防止经济纠纷的产生,降低合同风险。
(2)合同签订前,企业法律顾问要介入,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
(3)工程开工时要组织大家进行合同交底,明确承包人的合同责任和工程范围。在发生合同条件变化时,要及时搜集会议纪要、工程图片、变更通知等重要资料,为合同争议准备证据,也为工程索赔打下基础。
(4)理性分析决策,防范经营投标风险工程招投标是施工企业的重点工作,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能性和可靠性。
2.2 要对建筑项目出资人有一个科学的分类。第一类是政府项目,第二类是国有单位项目,第三类是民营项目,即私人企业、民营开发商等作为出资人。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三类建筑项目,应该对其作严格的风险评估,对他们的信誉度、经营业绩、项目本身的利益空间等,作准确的了解和分析。施工企业必须把项目内存在的经营风险作为取舍项目的先决条件。
2.3 建立民主科学的承接项目的决策机制。决策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建筑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法律政策知识、合同知识,并能够对各类风险有预见性识别。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完善而严格的承接项目程序,并在投标时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靠性,以对资金到位率低、盈利水平低、风险较大的项目坚决否决,最大限度地防范承接任务的决策风险。
2.4 强化资金管理,化解分包商和供应商的诉讼风险。
(1)首先,施工企业必须十分重视资金管理,完善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建立企业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集中开户,统一管理,编制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严格审批制度,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则,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提高履约能力。其次,施工企业应根据不同工程合同中约定的工程款收取条件,在与工程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力争列入支付分 包工程款和货款的限制条款,使分包商和供应商充分明了工程的 低价中标带来的效益风险。
(2)资金状况,以建设单位资金支付程度为前提或按相同比例付款,并不因此追究施工企业的违约责任;或力争让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对分包商和供应商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以回避分包商和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的诉讼风险。
2.5 加强防范,把好法律风险关。
(1)首先应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健全法律事务机构,加大普法力度。其次建立企业法律事务人员参与机制。施工企业应把法律工作的重心从事后补救转移到事前防范,加大法律咨询论证的力度。第三应加强诉讼管理。施工企业应将案件处理与改进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把侧重点转移到防范和控制上来,重视案后的分析与总结,避免错误重复发生。
(2)追求过程精品,强化项目管理在生产组织和现场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小。
2.6 把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效益的源头,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项目部首先要把质量、安全、工期责任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大力开展标准化作业,坚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以一次成优确保全面创优,从而有效规避对业主承诺的质量风险;再者,要选准适合企业实际的核心技术作为培育对象,使之发挥持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后,要把项目管理效益最大化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强化检查控制,消灭亏损项目。
2.7 严格采购管理,防范物资采购风险。要想防范物资采购风险,首先要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单,依法签订供货合同。实行阳光采购,进行内部公开招标,货比三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确保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对发包商指定的供货商要依法收取合理的工程配合费,明确付款方式,坚决制止发包商直接向分包方付款的现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其次是对于大宗材料,一定要在合同中约定按市场价取费,争取发包商签认。
3. 结束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施工企业经营是一项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充满风险的事业。施工企业只有增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机制,加强风险防范,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风险市场中,实现安全、健康和稳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