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高级中学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项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题研究主要着眼于这些能力与意识的培养,而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材 课题研究
一、课题中有一些探索性实验
以往的学生实验,除了某些单纯的技能训练性实验外,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即在学过相应的知识之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例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另一类则是知识的应用,例如“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两类实验的前提都是认为学生已经掌握所涉及的知识,因此实验的目的不是探索新的知识.这些实验对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没有很大的作用.
按照过去对于验证性实验的处理,必须先学习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前就知道相应曲线的形状,实验后假若有的点不在这条曲线上,则要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但是,在这个研究课题中,学生事先并不知道它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只是在看到这些点的分布和走向之后才意识到它也许能用某个二次函数来近似地表示.在这种想法的鼓舞下,有些学生会尝试作出T2和m的关系曲线,在这之后就会明确地得到周期与小球质量的定量关系.
在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这两种不同的作法中,实验内容可能相似,但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去设计,学生的心理活动不一样,得到的训练也不一样.中学阶段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但是这个实验所用的方法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方法,学会这个方法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大纲安排这个实验,目的是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多学一个知识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也是这样的课题.
二、许多课题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
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大多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权衡利弊进行评价.我们过去的科学技术教育却把这样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要么对,要么错,没有选择.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脱离实际,思想方法绝对化,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大纲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没有惟一正确答案的课题,目的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估测压力锅内水的温度”可以通过测量限压阀的质量而知锅内的压强,进而查表得知水的温度;但是也可以把热敏元件贴在锅外,其外再加保温层来直接测得,还可以把热敏元件直接放入水中;还可能有别的办法.在这些方案中,热敏元件的耐高温问题、直接放入水中时锅的密封问题,等等,都要研究.不同方案测得的水温肯定不会完全相同,这就需要讨论、评价.这些工作在以往的中学科学教育中从未有过.
过去我们认为科学界没有定论的内容不应在中学课程中涉及,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让高中学生接触一些目前还有不同认识的课题,有助于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探索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避免思维的片面化.例如在“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中可以讨论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到底是氟利昂还是喷气式飞机;在“科普报告:温室效应”中可以分析造成气温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活动还是地球本身的周期性变化这样两种学术观点……
三、一些课题是跨学科的
氟利昂不是一种单纯的化学物质,其中有的成份能够破坏臭氧层,有的不能.无氟冰箱中制冷剂的化学成份是什么?它有什么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冷的机理是什么?学生们在“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中可以进行讨论.
“调查研究:灶具的演变”要求研究柴灶、煤球炉、蜂窝煤炉、液化气灶、煤气灶(天然气灶)、电炉、电磁灶、微波炉的燃烧原理(加热原理)和效率,比较燃料的燃烧值.“用电解法测定元电荷”要用化学课中学到的知识测量基本物理常量.这些也是跨学科的课题.
四、与新科学技术相衔接
怎样缩小中学物理课程与当代新科技的距离,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有几个研究课题打算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刹车防抱死系统(ABS)是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在汽车刹车时自动控制摩擦片与轮盘(轮毂)的压力,使车轮不与地面产生滑动摩擦,这样司机仍然能够控制车的运动方向.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机械能消耗在摩擦片与轮盘的摩擦上.这项技术虽然很新,但是它的物理模型并不复杂,利用高中物理知识可以做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就是基于这种考虑设计的。
“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科普报告:温室效应”、“科普报告:阿尔法磁谱仪与反物质”等几个课题也都和科技与环境的最新热点有关。
研究课题涉及的物理知识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有的课题甚至不是纯粹的物理学问题,它们只能说是与物理学相关的.提出这些问题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某些意识和能力,主要不是为使学生学到某些具体的知识.在带领学生做课题研究时,这点应该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材 课题研究
一、课题中有一些探索性实验
以往的学生实验,除了某些单纯的技能训练性实验外,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即在学过相应的知识之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例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另一类则是知识的应用,例如“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两类实验的前提都是认为学生已经掌握所涉及的知识,因此实验的目的不是探索新的知识.这些实验对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没有很大的作用.
按照过去对于验证性实验的处理,必须先学习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前就知道相应曲线的形状,实验后假若有的点不在这条曲线上,则要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但是,在这个研究课题中,学生事先并不知道它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只是在看到这些点的分布和走向之后才意识到它也许能用某个二次函数来近似地表示.在这种想法的鼓舞下,有些学生会尝试作出T2和m的关系曲线,在这之后就会明确地得到周期与小球质量的定量关系.
在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这两种不同的作法中,实验内容可能相似,但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去设计,学生的心理活动不一样,得到的训练也不一样.中学阶段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但是这个实验所用的方法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方法,学会这个方法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大纲安排这个实验,目的是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多学一个知识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也是这样的课题.
二、许多课题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
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大多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权衡利弊进行评价.我们过去的科学技术教育却把这样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要么对,要么错,没有选择.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脱离实际,思想方法绝对化,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大纲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没有惟一正确答案的课题,目的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估测压力锅内水的温度”可以通过测量限压阀的质量而知锅内的压强,进而查表得知水的温度;但是也可以把热敏元件贴在锅外,其外再加保温层来直接测得,还可以把热敏元件直接放入水中;还可能有别的办法.在这些方案中,热敏元件的耐高温问题、直接放入水中时锅的密封问题,等等,都要研究.不同方案测得的水温肯定不会完全相同,这就需要讨论、评价.这些工作在以往的中学科学教育中从未有过.
过去我们认为科学界没有定论的内容不应在中学课程中涉及,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让高中学生接触一些目前还有不同认识的课题,有助于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探索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避免思维的片面化.例如在“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中可以讨论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到底是氟利昂还是喷气式飞机;在“科普报告:温室效应”中可以分析造成气温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活动还是地球本身的周期性变化这样两种学术观点……
三、一些课题是跨学科的
氟利昂不是一种单纯的化学物质,其中有的成份能够破坏臭氧层,有的不能.无氟冰箱中制冷剂的化学成份是什么?它有什么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冷的机理是什么?学生们在“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中可以进行讨论.
“调查研究:灶具的演变”要求研究柴灶、煤球炉、蜂窝煤炉、液化气灶、煤气灶(天然气灶)、电炉、电磁灶、微波炉的燃烧原理(加热原理)和效率,比较燃料的燃烧值.“用电解法测定元电荷”要用化学课中学到的知识测量基本物理常量.这些也是跨学科的课题.
四、与新科学技术相衔接
怎样缩小中学物理课程与当代新科技的距离,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有几个研究课题打算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刹车防抱死系统(ABS)是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在汽车刹车时自动控制摩擦片与轮盘(轮毂)的压力,使车轮不与地面产生滑动摩擦,这样司机仍然能够控制车的运动方向.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机械能消耗在摩擦片与轮盘的摩擦上.这项技术虽然很新,但是它的物理模型并不复杂,利用高中物理知识可以做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就是基于这种考虑设计的。
“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科普报告:温室效应”、“科普报告:阿尔法磁谱仪与反物质”等几个课题也都和科技与环境的最新热点有关。
研究课题涉及的物理知识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有的课题甚至不是纯粹的物理学问题,它们只能说是与物理学相关的.提出这些问题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某些意识和能力,主要不是为使学生学到某些具体的知识.在带领学生做课题研究时,这点应该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