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间美术传承与美术新课程实施互动研究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o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羌族具有优秀灿烂的民间美术成果、资源丰富,是羌族地区中小学美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羌族的民间美术品种主要有挑绣、木锁、碉楼、“释比”图经等;羌族地区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存在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优势,没有凸显民族特色,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彻底,美术开课率不高,美术教师教非所学现象突出等问题;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是传承羌族民间美术的创新途径,羌族民间美术是美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具有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羌族;互动;民间美术;美术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70-03
  四川的羌族分布范围较广,主要的羌族人口分布在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茂县和北川是四川羌族的主要聚居地,羌族地区大都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水平低下,信息闭塞。但源远流长的羌族文化具有十分灿烂的成果,羌族民间美术以精美的羌绣著称于世,但传统的羌族民间美术在现代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如何保护羌族民间美术的民族特色,彰显民族特色,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四川羌族民间美术的留存与传承
  (一)四川羌族主要民间美术品种的留存
  1.挑绣
  挑绣是羌族服饰留存下来的主要品种。挑绣在明清时代已经盛行,主要为女性所擅长,羌人从头到脚都被羌绣所包装, 羌族妇女心灵手巧, 人人能刺绣, 从小就学会了挑绣的手艺, 挑花时用五色丝线或棉线在蓝色、白色、红色、 黑色的棉布底子上绣成各种图案,绣时不打样,全凭临时发挥制成,图案主要取自现实生活中的动植物。除此以外,还吸收了如字纹(寿、贵、万)、云纹、夔纹等图案样式,大概有一百多种图案。挑绣方法有扎花、 十字挑花、 盘花、 帖花四种。羌族传统服饰的头帕、腰带、围腰、云云鞋、婴儿头盖、 手帕、 长衫长裤、坎肩的滚边、围裙、飘带、袖笼子、绣包、香囊、 绣花鞋、鞋垫、香包和出嫁时陪嫁的绣花枕头、被罩等都是她们一针一线地绣出来的。
  2.碉楼
  碉楼是羌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建筑。早在两千多年以前, 羌族就以其精湛的建筑技术著称于世。羌族的碉楼具有抵御外敌、保护家园、 贮存物品、保护妇孺、压龙脉、民族象征等功能,人文价值很高。羌族修碉楼时, 充分考虑到地形地势, 一般选在沿河谷的高山上或半山腰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依山而建, 数十家聚居为一寨, 然后分台筑室。选材时充分利用河边取之不尽的石块和山上的黄土, 施工时不绘图、不吊线, 也不用柱架支撑, 全凭经验修建。羌族的这种建筑技术被周围的其他兄弟民族所学习,形成了川西北藏东南的高碉文化圈。
  3.木锁
  羌族地区在大门上普遍使用木锁而不用铁锁,精巧的木锁质地坚硬、不易损坏、不易腐烂、用时长久,由于木锁的使用寿命能和碉楼相始终,而碉楼往往能伫立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不倒,因此木锁就被冠以“千年木锁”的美誉。
  4. “释比”的图经
  《刷勒日》是羌族“释比”的宗教经典, 是一部无文字说明的图像经典。该图经为折叠式两面绘图,长176 公分, 宽16 公分, 有图108 张, 分为九个部类, 主要有《祭祀图》、《大葬图》、《婚配图》、《幸运图》、《箭位图》、《蛇神图》、《驱邪图》、《生肖图》、《属相图》等, 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羌族原始宗教内核, 羌族的所有宗教经典均在此经上展开诠释, 被“释比”视为圣书, 是羌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二)四川羌族主要民间美术品种的传承
  羌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因此,羌族的民间美术都是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传心授, 一代一代地不断传承。
  口传心授相授是羌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民间美术技艺的传授方式,其中既有师徒相授又有父子之教,传授的首先是当下生活中适用或精华的技艺,这是羌族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承形式,这也是中国民间各种美术品种传授和技艺训练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长期不变的传统。
  但在四川羌族,尤其是茂县羌族集聚的偏远农村及小型市镇等地方,父(母)子相传的祖传制和师徒制仍然是民间美术传承的主要途径。父(母)子相传的祖传制往往在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遭遇很多尴尬,子女不愿学,觉得太“土”,学了也挣不到钱,外出务工又不好找到相应的工作。民间美术在社会生产中的“无用论”,对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随着本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现代外来文化的渗透和现代化运动,羌族的部分民间美术因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被淘汰,只有一部分得以传承与保留下来,有的品种面临失传或灭绝的境地。
  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羌族民间美术的外界社会需求明显增加,其传承逐渐与社会生产结合起来,这种发展变化使个体的单传式教育与产品生产结合,融传承教育于劳动生产之中成为可能。[1]
  二、茂县羌族美术新课程
  实施的现状与问题(一)美术新课程实施的现状
  1.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优势,没有凸显民族特色
  据笔者所进行的调查,茂县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主要还是以课标教材为主,羌族丰富灿烂的民间美术没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少量的涉及,在对初中和高中所做的调查中,都没有涉及羌族民间美术的内容。在对其他内容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情况的调查中,主要是对卡通、漫画等外来美术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与利用。
  2. 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彻底,美术开课率不高
  按照四川省中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要求,小学每周2节美术课,一学年以40周计算,总课时应为80节;初中每周1节美术课,一学年以40周计算,总课时应为40节;高中按美术新课程的要求,高中学生三年学习美术的课时总数不少于54节;从笔者调查情况来看,茂县地区中小学美术的开课情况十分不理想,不少学校没有按要求开齐、开足美术课,美术课被其他学科老师占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3. 美术教师“教非所学”现象突出
  “教非所学”,是指美术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是自己所“学”的专业,也就是学科专业不对口。根据笔者的调查,茂县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学历合格率逐年在提高,中小学美术专任教师的主业(指主要任教的学科)对口率每年都略有增加。茂县地区的绝大部分地方的小学美术教师存在学历合格但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美术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二)问题与分析
  茂县羌族地区目前所采用的美术教科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美术》,大多数学校的美术教师仍然是用“老办法”教“新教材”,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脱离羌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发展需要,没有有效地利用羌族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地激发。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美术教师的美术新课程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树立校本课程和地方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念,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开发适应羌族学生的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二是以羌族民间美术为核心的地方美术文化没有得到弘扬,学生不愿意学这些“找不到钱”的“土玩意儿”,虽然实施的是美术新课程教材,但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又缺乏教学实施的师资和硬件条件。
  这种现状的负面影响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羌族的民间美术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广泛的普及与推广,使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受限;二是使羌族地区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找不到教学内容的“支点”,造成了“新的”学不来、教不下,“旧的”不想学、不想教的两难境地。
  三、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
  美术新课程实施的互动(一)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是传承羌族民间美术的途径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曾在中国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民间美术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羌族神秘厚重、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文化正在慢慢地消失,抢救、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羌族中小学美术新课程实施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羌族中小学生是羌族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承人,中小学校是其接受教育、成长成材的摇篮,具备传承羌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便利条件,在美术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发以羌族民间美术为核心的课程,可以成为羌族民间美术传承的主要途径。
  (二)羌族民间美术是美术新课程实施的内容
  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美术新课程在羌族聚居的地区实施,应当充分利用并适应当地的地方美术文化与学生发展的需要,羌族民间美术文化是羌族地方文化的典型和精华,积淀丰富的羌族民间美术是羌族地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是美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
  (三)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美术新课程的实施相互促进
  美术新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3]在羌族地区开发并实施以羌族民间美术为内容的美术新课程,可以促进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
  学校教育是一种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育,在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施中,实施羌族民间美术教育,是对传承方式的创新,可以极大地扩大传承的广度,对普及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羌族民间美术的丰厚资源和和成果,也为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它们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1]李砚祖.大陆地区工艺美术之传承方式、困境与创新[J].浙江工艺美术,2001, (1).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An Interactive Study on Heritage of Qiang Folk Art in Sichua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A Case Study of Maoxian County, Aba
  TAO Xu-quan
  (College of Fine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10, Sichuan, China)
  Abstract:With the excellent folk art achievements and rich natural resources of Qiang people, the Qiang ethnic area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The Qiang folk art mainly includes Tiaoxiu, wooden locks, watchtowers, and "shibi" graphic lection. But the Qiang region does not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folk ar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art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or highlight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The new curriculum ideas are not embodied thoroughly, and the art commencement rate is relatively low. The phenomenon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what the art teachers have learned and what they teach is outstanding. Now the inheritance of the heritage of the Qiang folk art is continued via oral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of art is an innovative way of the inheritance of the Qiang folk art. The Qiang Folk Art is an important new content of art curriculum. The inheritance of the Qiang folk ar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rt new curriculum promote each other.
  Keywords:Qiang ethnic people; interactive study; folk art; new art curriculum
  〔责任编辑:李官〕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的15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试图对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获得的心理成长做一个探索性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在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以及民族心理方面均获得了成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稳定志愿者队伍的策略。  关键词:志愿者;志愿服务;心理成长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84-04  志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的时代开展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必须正视文化在冲突中逐步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以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的巨大张力为致思背景;在深刻反思和转换哲学观的基础上,去敞开少数民族文化的哲学意蕴。少数民族哲学集中体现在其文化的生存意识和超越意识之中,生存意识展现了人的始源性生命本性和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超越意识表达了人类强烈的生命冲动和面向未来的生存意向。它们以别样的方式提示了早已被现代人遗忘了
期刊
摘要: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 逐步构建的中央、地方、学位授予单位相结合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体制,其中省级政府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一现象为切入点。以湖北省为个案,通过对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调查分析,结合国内外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已有的工作经验,提出建立与健全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理论构想。  关键词: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
期刊
摘要:社会科学评价动机既是评价社会科学的目标和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评价导向标,决定着社会科学评价的方向和结果,进而决定着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马克思评价主体论认为评价主体是现实中的人或由其组成的群体,在系统观念下社会科学是一个存在于特定环境并与之发生着各种作用的系统,角色理论认为社会科学系统下的各评价主体在系统里面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处于不同角色的评价主体会因角色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评价动机
期刊
摘要: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人才需求量也将大大增加,因此对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需求趋势预测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影响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需求数量的几个变量,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需求趋势进行预测,并在人才需求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云南省应对措施。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需求预测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态势良好。但由于社会转型、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以及大学生自律理性偏弱等,导致了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功利性特征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明显脱节等问题的出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加大高校德育的实践力度、培养一支立场坚定、愿意扎根边疆的教师队伍以及强化公民
期刊
摘要:明吴门画派画家以园林庭院山水画建构理想心斋,守护理想人格心性的人文生态艺术美,剖析吴门画派文人画家追求守护的人格美、艺术美与创生人文艺术美理想境界的生态美,对中国大美术观深入哲学式思考。  关键词:吴门画派;园林;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001-03  明吴门画派画家游园、居园、构园、绘园,园林山水是其理想心斋,建构其
期刊
摘要:海外信息技术援助是网络时代美国进行政治输出的新途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援助正在成为美国政府的外交新创意和海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效果不容忽视和低估。美国政府的策略将加深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技术依附,影响发展中国家内政,却无法从根本上阻挡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美国霸权不断衰落的历史命运。  关键词:美国;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援助;政治输出  中图分类号:D035-039 文献
期刊
摘要: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社会从农村结构向城镇结构发展,体现着经济社会结构模式从农业生产向工业、商业模式升级的外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主要的功绩就在于工业化促动下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大中城市数量、规模、发展速度和经济贡献率都是功绩的表现指标。而在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可以看到,城市化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文化与经济发展脱节、文化建设滞后和淡漠等
期刊
摘要:苏联解体后解密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孙中山的农民土地思想,是研究孙中山农民土地思想的重要视角。档案显示:孙中山晚年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础,但农民尚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力量,难以对抗地主民团。孙中山也完全不同意共产国际提出的“分配地主土地给农民”的激进土地革命政策,而是坚持以税收和赎买来消除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中的不公正现象。  关键词:孙中山;农民土地思想;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