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民华 小切口里闯出大江湖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民华有很多“抬头”。从医院到学校,从国内到国际,这些年他获得了不少荣誉。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被称做“郑医生”。
  当初选择读医,是因为看了电影《无影灯下颂银针》后,对医院有一种好奇,就想去做医生。1986年顺顺当当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法文班毕业后,在法国的工作经历,又坚定了他做医生的志向。“法国医生的地位非常高,患者见到医生总是先鞠一躬或是打声招呼。这种受尊敬的感觉我以前似乎没有得到过,所以内心感觉是很棒的。”就是这么一种情结,让他在从医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
  人们印象中,外科手术往往和“开膛剖肚”“刀光血影”等联系在一起。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郑民华追求的是,创伤少一点、再少一点。在一个个小切口里,他闯出了微创外科手术发展的大江湖。
  创造一个又一个“第一”
  “腹腔镜嘛,就是回家有大门不走,偏要爬窗户!”在这样的调侃声中,1989年,郑民华成为第一个掌握腹腔镜手术的中国人。学成回国的他,面对的不光是白手起家的艰辛,还有人们对腹腔镜的不熟悉、不理解甚至质疑。要器械,没有,于是他收集起一套其他医院不要的、由国外慈善组织捐赠的手术器械;发文章,遭遇退稿,一些专业杂志将微创视作“雕虫小技”不加重视……困难面前,郑民华坚持着自己的探求,用事实证明着,腹腔镜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减少患者可能遭受的手术创伤,郑民华还要努力把腹腔镜技术向全国推广。在院内,他向妇产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普及腹腔镜技术;在院外,他一个一个城市地宣讲、演示,让外科医生都了解、都认可、都会做。2001年,他通过层层打擂,获得上海市政府的大力资助,将上海瑞金医院微创外科建设成为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凭着这样一股子实干精神,郑民华创造了中国微创外科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上世纪90年代,腹腔镜显示器还停留在VCD画质的分辨率,手术器械仅有电钩电凝,腹腔镜技术还仅仅在治疗良性疾病,如胆囊切除方面有所开展。但就在1993年,郑民华实施了国内首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率先将中国的微创外科从良性疾病推进到恶性肿瘤领域。两年前,接受手术的这位患者前来看望郑民华。当她双手颤抖着捧出被她珍藏了22年的出院小结时,在场的郑民华的学生们一个个都被震撼了。微创外科的臧潞感慨地说:“这一幕让我觉得,做医生再苦再累,都值了。”
  2004年,郑民华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是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手术历时5个半小时,出血量仅50毫升,病人20天后顺利出院。当时,全世界开展同类手术尚不足百例。2007年,郑民华再次突破医学禁区,为罹患胃癌和直肠癌的患者通过一次手术同时解决了两处消化道原发性恶性肿瘤,并发表了世界首例报道。
  2012年,3D影院在社会上风行,郑民华也为自己的微创手术加上一副3D眼镜,实施了国内首例3D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这当然不是哗众取宠。郑民华说,3D手术恢复了自然视觉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损伤血管的风险,使医生分离血管、肠壁乃至操纵体内缝合时更加得心应手,也有助于更为干净地清扫淋巴,减少各步骤所需时间,为实现复杂程度更高的手术提供硬件准备。
  在郑民华看来,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秉持的都是同一个目标:让患者少遭罪。在这一思路的贯通下,单孔手术、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手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使用让外科手术更为精准。
  从不知“微创”为何物,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为首选术式;从质疑恶性肿瘤微创手术根治的效果,到外科手术的“微创比例”成为衡量学科先进性的客观指标。郑民华引领中国微创外科界,制定中国标准,规范手术,减少创伤,造福患者。2009年,他当选为亚洲腹腔镜与内镜外科主席,第一次在中国成功主办亚太年会。去年,郑民华代表中国,成功申办了2016年世界内镜外科大会。这个世界微创外科的奥林匹克盛会首次花落中国,体现的是中国微创外科的实力。
  疑难重症患者的“终点站”
  现代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医院里的高龄患者也越来越多。一些老人因开腹手术风险大,主动要求做腹腔镜。但高龄加上基础疾病多,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每每遇到这样的患者,郑民华总不忍拒绝。一方面,他觉得老年患者体质弱,接受微创手术无疑更好;另一方面,为患者勇冒风险,是医生的基本担当。在他看来,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还坐在现有成就上面求“跑量”,技术创新就会失去动能。只有勇于挑战危重病例,技术才能进步。这些年,他收治了很多疑难杂症患者,上海瑞金医院也因此成为患者口口相传的“终点站医院”。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种鞭策。
  陈先生年幼时因坠楼导致体外伤,迫于经济条件未及时接受治疗,后来脊柱变形了,隆起的腰背部宛如龙虾一般,身体血管及脏器组织的生理解剖结构与常人不完全相同。在一次体检中发现左半结肠肿瘤后,陈先生先后奔走于各大医院的消化内科、普外科等。原本很平常的一台手术,却由于陈先生的体型差异而变得极为特殊。他无法正常平卧,剑突与耻骨的距离只有常人的三分之一,手术探查操作空间很小,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风险。他因此屡屡遭遇闭门羹,最终才来到郑民华面前。
  今年7月13日,上海瑞金医院的专家团队在郑民华的带领下,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讨论,制作了多套手术方案,经胃肠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与手术室等多方协作,成功为陈先生完成了腹腔镜下左半结肠肿瘤切除术。手术中,泌尿外科为患者插上“九曲桥”式的特殊输尿管;手术室护士加垫了三个海绵枕,耗时1个小时才摆正体位;麻醉科采用了喉罩,代替传统插管的麻醉方式。4个科室联合参与,各司其职精心配合,最终花了两个小时,顺利将陈先生的肿瘤精确移除。
  还有一位71岁的老先生黑便一年多,在多家医院反复检查胃镜、腸镜、影像学摄片等,都没能发现病因。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后,仍未找到明显病灶。长期失血使他的贫血症状越来越重,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如果按照传统做法,只能剖腹检查了,但这对一个长期贫血的老人而言,实在是对生命的挑战。此时,微创就有了用武之地。郑民华的团队在老人腹部开了三个直径0.5厘米到1.0厘米的小孔,使用腹腔镜技术对患者腹腔进行探查,查出病灶是位于小肠肠腔外的一枚间质肿瘤。再在腹部做一个4厘米的小切口,将病灶拖出腹腔外切除。手术耗时约60分钟,老人术后第二天就坐在了床沿,一周后痊愈出院。
其他文献
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给老年人创造一个包容友爱的环境;老年人自己也行动起来,去追求更加多元、更加充实的晚年生活,变老就不再是问题.rn人生在世,逃不过生老病死.变老,也是
期刊
进入老年,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在变老的路上,每个人会选择不同的风景,是浩瀚的大海还是陡峭的山峰,是羊肠小路还是通天大道.或许,健康的心态才是您手中的指南针.rn现在,中国
期刊
出乎意料的是,看似舒缓的太极拳和爬山却是杨渝平大夫不推荐给老年人的运动.rn受访嘉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杨渝平rn一天,我搭乘北京地铁一号线,经过天安门的时候,上
期刊
老年人对待健康,对待疾病,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接纳自我,接纳老去,直面岁月的侵蚀,和病魔坦然相处,积极治疗,或许才是最好的状态.rn出镜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老年心
期刊
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当年老体弱的您面对疾病侵袭,是无奈等待疾病消磨健康,还是慌了手脚病急乱投医?二者都不可取,有一个正确的应对态度最重要。  82岁的李玉珍(化名)多年前曾因患高血压、糖尿病到北京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了2种降压药,再加上降糖药,治疗效果一直很好,血压和血糖也一直很稳定。直到有一天,李大爷听到身边的朋友告诉他,吃一种中药可以治好糖尿病、高血压,不用吃西药,也可以使血压和血糖降下来。
期刊
“妈妈手”、肩袖断裂、髌骨关节软骨磨损……那些为儿女看孩子的老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因劳动量大带来的运动损伤.是时候帮帮他们了.rn老人帮忙带孩子,帮了不少年轻人的忙.
期刊
通过平衡膳食营养、适度锻炼和养生保健等方法,可以减缓胸腺衰老和外周血T细胞种类减少的速度,从而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老年化的过程更加缓慢。  “长生不老”一直是很多人追求的梦想,但是,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人能逃脱衰老这个命中注定的自然规律。那么,究竟是哪个器官在人体生老病死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呢?对此,有的人会说是大脑或者心脏。可您知道吗?其实,胸腺这个成年人体内很小甚至微不足道的器官,却是在衰老
期刊
文章从设计院企业文化工作者的视角,对企业文化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设计院在企业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企业目前的价值观,在对企业及所处行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越来越先进的医学治疗方式确实可以使我们看起来暂时变得年轻,但内在并没有改变.rn受访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整形外科主任 韩岩rn衰老是自然规律rn2013年,中国老年学学
期刊
出镜专家: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首席专家何兴祥rn《自然》杂志日前发表一项研究,称将“年轻”非洲青鳉鱼的肠道细菌,移植到“中年”非洲青鳉鱼体内后,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