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对"十八反、十九畏"的中药用药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使用、药理及临床应用情况等方面综述了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249-01
在中医中药临床工作中,作为中医中药工作人员,把中药十八反、十九畏,被认为属于配伍禁忌,是十分谨慎和注意的,稍有不慎,出现意外情况,将要承担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但自古以来,很多医家将其同配于一方之中,不仅有作外用剂,而且更多的是作内服剂。早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已注意到“旧方用药,并亦有相恶、相反者,服之不乃为忤。”李时珍说:“古人多用相恶、相反者。”从汉至宋的千余年间,十八反、十九畏并不受医家所重视。张志聪说:“考伤寒、金匮、千金方,相畏,相反者多并用”。如《金匮要略》中将半夏与乌头同用一方的有“赤丸”,甘遂与甘草同方的有“甘遂半夏汤”;“《千金要方》中藜芦、人参同用的有鸡鸣紫丸。虞抟谓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认为攻坚积药。“四物汤”中加人参、五灵脂,能治血块。可见,利用配伍禁忌是早有先例的。据统计,宋以前的《金匮要略》等医书中,含有十八反组对药物的内服方就达二百余方。自宋以后,使用“反”、“畏”组对制方仍不鲜见,仅《普济方》中就有数百方。还有对清代方书中方剂统计,载“十八反”组对的处方共有近百个。而内服十九畏组对的方剂更不乏其例,而且各个组对配伍都有。至今,我国药典一部分也仍有内服的。如内消瘰疬丸,即有海藻与甘草。更值得提及的是,有的含十八反、十九畏组对的成方有着长期应用的历史。如青洲的白丸子,始见于公元十二世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味药中有生半夏、生川乌,用治半身不遂、口眼歪邪、痰涎壅塞及一切风证。实际上用川乌、半夏合用治疗中风、痰厥的古方很多,如《太平惠方》的半夏圆、《妇人大全良方》中的七生丸、都是以半夏、川乌为主体组方。《温病条辨》中化瘀固生丹,方中人参、五灵脂属十九畏,实际上此方为《万病回春》回生丹加味,回生丹也含人参、五灵脂。可见此方沿用已经多个世纪。
从以上资料可知,中药中十八反、十九畏组对配方,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应用,而且也并没有因为十八反、十九畏的提出而减少。象《千金方》等都曾宣称“药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但都记载有不少的“反”“畏”方剂。因此,中药中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
1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在主治病证中的应用
古今医学文献中,记载十八反、十九畏药物组对的临床应用很广,其所主治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一般认为,运用十八反、十九畏所治病症多属痼症、险症、急症。但是“反”、“畏”药对往往有其自己的适应症,并不是完全无区别的应用。明清以后,治疗组对最多的案例有乌头配半夏以治疗风寒湿痹及中风瘫痪;附子配半夏以治疗伤寒及痰饮;附子配瓜蒌以治疗心肌梗塞;甘草配甘遂以治疗息肉;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甘草配海藻,除治疗瘰疬最多外,尚可用于瘿瘤、乳痈、甲状腺多属现代医学中的腺体病变。同样,赤白带下、月经不调、崩漏、虚损等几乎为肉桂配石脂所专治,如“女金丹”方中即有肉桂,赤(白)石脂,《中国药典》仍有收载。由此说明,“反”、“畏”各组对配伍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适应证。
此外,对于部分病症,也有以多对反药共同治疗。尚有将乌头、白蔹、白芍同用,治疗脑疽、流注;将甘草、甘遂、附子、半夏同用,治疗噎膈反胃;将附子、半夏、瓜蒌同用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将甘草、甘遂、芫花、大戟同用,治疗消渴、水肿,将藜芦、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同用,治疗心悸等。说明各对反药除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外,在某些复杂的病症中可能又有协同作用。
2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在主治病证中的不良反应
从临床报道来看,应用“反”、“畏”治病,引起不良反应者较少见。虽然一些资料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反药配伍,甚至甘草与海藻配伍也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如出现口干、恶心、腹胀、腹痛、乏力、便秘等胃肠反应,但仅见于部分患者,与全部应用反药的病例比较,所占比例很小,而且这些副反应一般可自行消失,中毒反应极为少见。
3讨论
中药中十八反、十九畏究竟是否配伍禁忌,从其产生以来,始终纷争未休,迄今尚未得统一的结论。在临床上既将其视作禁区者,也有用之力挽冗疴、驱邪除疾。因此,应当以辨证的观点对待之,即不应将它当作绝对的配伍禁忌,也不应在尚未弄清其作用机制之前,全盘否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3. 1不应将“反”、“畏”视作一个整体,因为限于历史条件,古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具体到十八反、十九畏,很可能有些部分是错误的。从“反”、“畏”各组对药物的药性、化学成分上看,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几乎没有一组对配伍可能作为全部“反”、“畏”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的代表。因此,应该具体分析研究每对配伍,这一对配伍的结论未必适用于另一配伍。
3. 2大多数“反”、“畏”药本身就有毒,即使不与相反、相畏药配伍也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如乌头、硫黄、大戟、芫花、藜芦、巴豆、牵牛、水银、砒霜等都是毒性极强的药物,即便是海藻,也有可能在春夏之间采服的藻类粘附河豚卵而发生中毒。因此,在应用时应予以注意。
3. 3剂量不宜过大,这不仅限于“反”、“畏”药中的有毒物,对其它无毒性的药物也应注意。如有资料表明,甘草剂量增大,其与大戟、芫花、甘遂配伍后的毒性也增强,这与甘草所含的草甘次酸有关。
总之,临床上如涉及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应用,在有明确其适应范围,没有足够的把握时,应当严肃对待,谨慎小心为是。
以上是本人在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在主治病证中的一点浮浅认识,以供大家参考。真正做好应用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在主治病证中这方面的工作,还要在实践工作中,根据每对十八反、十九畏中药材的各自特点,具体分析研究每对配伍后,形成的有效化学成分,对人体是否有害有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决定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禁忌和应用。
关键词: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249-01
在中医中药临床工作中,作为中医中药工作人员,把中药十八反、十九畏,被认为属于配伍禁忌,是十分谨慎和注意的,稍有不慎,出现意外情况,将要承担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但自古以来,很多医家将其同配于一方之中,不仅有作外用剂,而且更多的是作内服剂。早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已注意到“旧方用药,并亦有相恶、相反者,服之不乃为忤。”李时珍说:“古人多用相恶、相反者。”从汉至宋的千余年间,十八反、十九畏并不受医家所重视。张志聪说:“考伤寒、金匮、千金方,相畏,相反者多并用”。如《金匮要略》中将半夏与乌头同用一方的有“赤丸”,甘遂与甘草同方的有“甘遂半夏汤”;“《千金要方》中藜芦、人参同用的有鸡鸣紫丸。虞抟谓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认为攻坚积药。“四物汤”中加人参、五灵脂,能治血块。可见,利用配伍禁忌是早有先例的。据统计,宋以前的《金匮要略》等医书中,含有十八反组对药物的内服方就达二百余方。自宋以后,使用“反”、“畏”组对制方仍不鲜见,仅《普济方》中就有数百方。还有对清代方书中方剂统计,载“十八反”组对的处方共有近百个。而内服十九畏组对的方剂更不乏其例,而且各个组对配伍都有。至今,我国药典一部分也仍有内服的。如内消瘰疬丸,即有海藻与甘草。更值得提及的是,有的含十八反、十九畏组对的成方有着长期应用的历史。如青洲的白丸子,始见于公元十二世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味药中有生半夏、生川乌,用治半身不遂、口眼歪邪、痰涎壅塞及一切风证。实际上用川乌、半夏合用治疗中风、痰厥的古方很多,如《太平惠方》的半夏圆、《妇人大全良方》中的七生丸、都是以半夏、川乌为主体组方。《温病条辨》中化瘀固生丹,方中人参、五灵脂属十九畏,实际上此方为《万病回春》回生丹加味,回生丹也含人参、五灵脂。可见此方沿用已经多个世纪。
从以上资料可知,中药中十八反、十九畏组对配方,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应用,而且也并没有因为十八反、十九畏的提出而减少。象《千金方》等都曾宣称“药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但都记载有不少的“反”“畏”方剂。因此,中药中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
1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在主治病证中的应用
古今医学文献中,记载十八反、十九畏药物组对的临床应用很广,其所主治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一般认为,运用十八反、十九畏所治病症多属痼症、险症、急症。但是“反”、“畏”药对往往有其自己的适应症,并不是完全无区别的应用。明清以后,治疗组对最多的案例有乌头配半夏以治疗风寒湿痹及中风瘫痪;附子配半夏以治疗伤寒及痰饮;附子配瓜蒌以治疗心肌梗塞;甘草配甘遂以治疗息肉;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甘草配海藻,除治疗瘰疬最多外,尚可用于瘿瘤、乳痈、甲状腺多属现代医学中的腺体病变。同样,赤白带下、月经不调、崩漏、虚损等几乎为肉桂配石脂所专治,如“女金丹”方中即有肉桂,赤(白)石脂,《中国药典》仍有收载。由此说明,“反”、“畏”各组对配伍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适应证。
此外,对于部分病症,也有以多对反药共同治疗。尚有将乌头、白蔹、白芍同用,治疗脑疽、流注;将甘草、甘遂、附子、半夏同用,治疗噎膈反胃;将附子、半夏、瓜蒌同用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将甘草、甘遂、芫花、大戟同用,治疗消渴、水肿,将藜芦、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同用,治疗心悸等。说明各对反药除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外,在某些复杂的病症中可能又有协同作用。
2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在主治病证中的不良反应
从临床报道来看,应用“反”、“畏”治病,引起不良反应者较少见。虽然一些资料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反药配伍,甚至甘草与海藻配伍也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如出现口干、恶心、腹胀、腹痛、乏力、便秘等胃肠反应,但仅见于部分患者,与全部应用反药的病例比较,所占比例很小,而且这些副反应一般可自行消失,中毒反应极为少见。
3讨论
中药中十八反、十九畏究竟是否配伍禁忌,从其产生以来,始终纷争未休,迄今尚未得统一的结论。在临床上既将其视作禁区者,也有用之力挽冗疴、驱邪除疾。因此,应当以辨证的观点对待之,即不应将它当作绝对的配伍禁忌,也不应在尚未弄清其作用机制之前,全盘否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3. 1不应将“反”、“畏”视作一个整体,因为限于历史条件,古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具体到十八反、十九畏,很可能有些部分是错误的。从“反”、“畏”各组对药物的药性、化学成分上看,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几乎没有一组对配伍可能作为全部“反”、“畏”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的代表。因此,应该具体分析研究每对配伍,这一对配伍的结论未必适用于另一配伍。
3. 2大多数“反”、“畏”药本身就有毒,即使不与相反、相畏药配伍也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如乌头、硫黄、大戟、芫花、藜芦、巴豆、牵牛、水银、砒霜等都是毒性极强的药物,即便是海藻,也有可能在春夏之间采服的藻类粘附河豚卵而发生中毒。因此,在应用时应予以注意。
3. 3剂量不宜过大,这不仅限于“反”、“畏”药中的有毒物,对其它无毒性的药物也应注意。如有资料表明,甘草剂量增大,其与大戟、芫花、甘遂配伍后的毒性也增强,这与甘草所含的草甘次酸有关。
总之,临床上如涉及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应用,在有明确其适应范围,没有足够的把握时,应当严肃对待,谨慎小心为是。
以上是本人在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在主治病证中的一点浮浅认识,以供大家参考。真正做好应用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在主治病证中这方面的工作,还要在实践工作中,根据每对十八反、十九畏中药材的各自特点,具体分析研究每对配伍后,形成的有效化学成分,对人体是否有害有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决定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禁忌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