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在各种教育理论指导下课程教学改革层出不穷,但并未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中的改变。教师只想要扭转并停留在传授固化知识,却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给忽视,使教学能够有效地将学生进入到更高层的学习层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探究思维;学生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的革命,它不是由单一的词汇组成,而是以文字和图像结合的形式,核心思想就是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使左脑和右脑协同运作,思维导图的出现优化了教学,提升了新视角同时还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 思维导图的概念界定与研究历史
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了“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东尼·博赞在研究神经心理学、语义学、信息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大脑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独立工作与大脑各项功能协同工作的效率更低;而且,发散的、多向的思考方式与线性的思考方式相比,更符合大脑的思维规律,有助于开启大脑的巨大潜能,从而使大脑接受、认知和应用信息的效率提高。1974年,东尼·博赞在《启动大脑》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思维导图”的概念,随后思维导图便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有关思维导图的论文、书籍都相继出现,其中不乏涉及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虽将有助于管理学生,便于教师全面掌控教学进度,但却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让人难以接受,传统教学方法备受质疑。因此,课程要改革,需提出能变革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于是各地的学校也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寻求更加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它将单调的文字信息转换成色彩丰富和高度组织化的图式,不再让人局限于整齐又繁冗的文字中,将逻辑推理的形式加以利用,由点到面的有步骤、有逻辑、动态地表现出知识的生成过程,更形象、具体、完整地呈现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美地展现了相吻合的思维的动态生成过程。思维导图作为教师组织图解教学内容的载体,立体化、形象化地呈现教材知识体系,能够加深大脑对知识的“渴求”,为优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和路径。
二、 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运用
美国品格教育联合会(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 CEP)将可视化定义为,“可视化是一種将抽象符号转化为具体几何关系的计算和处理的方法,可以使研究者亲眼看见模拟和计算的结果,使用户见到本来无法看见的东西。”大量现代认知科学的实证研究都已显示,可视化的表达方法在知识的重建、扩散和应用等方面相比于文本的表达方法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优化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实现有效学习,概念图、知识图、思维导图等各种可视化的知识表征工具不断涌现,思维导图的发展迅速之快让人震惊,成为可视化技术的代表性工具。通过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可视化地表达文字难以描述抽象知识和复杂结构,一方面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优化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分析、概括、知识再现等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转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进行“左脑 右脑”的全脑思考,以此促进有效学习的产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为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效的教学工具,现代化的各种教育技术早已经渗透到了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思维导图是可视化技术支持的产物,可将内隐的知识转换为有组织的知识资源,形象地记录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呈现调整教学思路,同时又融合了传统的语言智能、数字智能和创造智能,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
三、 思维导图的功能
(一) 导入新课
对教学成败中课堂导入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要求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重视知识间的关联和递进作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和可视化能够让学生把焦点专注在教学活动上,迅速进入课堂角色。同时,通过思维导图呈现旧图式,唤醒原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增加分支主题进而导入新知识,这样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更为快速,清楚知识间的新旧联系,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期待。
(二) 辅助教学设计
首先,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呈现教学重难点,使教学目标更细化。思维导图整个结构框架清晰明确,学生可以快速地识别出不同的颜色、字体、线条和符号,并快速解决整个教学活动所围绕的问题。教师在制作思维导图时,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主题,把每个细化的教学目标作为思维导图的关键词,然后扩展剖析关键词,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补充细节信息。其次,思维导图可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将思维导图中的一节课的主题、理论一个个反映出来,不断在思维导图中增加新的想法。然后利用思维导图开放性、层次性、发散性的特征,将每一个节点、每一节课的思维导图聚合起来,如此就形成了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图,为不断增长的内在知识网络创造一个外在的鏡像。最后,思维导图教学易于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新接收的知识和信息添加到同一主题的思维导图,增加新颖的讲课内容,这就避免了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又不会加大教师的工作负担。思维导图已成为教师深度剖析教材、把握教材结构、实现高效设计的有力帮手。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是否稳固,发现是否有遗漏的知识、错误的认知等问题,起到自我监督的作用;最后加入个人的理解和看法,实现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以帮助学生摆脱机械的、无意义的学习,转向有意义的、建构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功玲.浅析思维导图教学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0,(4).
[2]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2-45.
[3]杨昆.思维导图在不同课型中的应用[J].中小学管理,2015,(5):38-40.
作者简介:
刘亚琴,重庆市,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
关键词:思维导图;探究思维;学生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的革命,它不是由单一的词汇组成,而是以文字和图像结合的形式,核心思想就是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使左脑和右脑协同运作,思维导图的出现优化了教学,提升了新视角同时还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 思维导图的概念界定与研究历史
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了“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东尼·博赞在研究神经心理学、语义学、信息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大脑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独立工作与大脑各项功能协同工作的效率更低;而且,发散的、多向的思考方式与线性的思考方式相比,更符合大脑的思维规律,有助于开启大脑的巨大潜能,从而使大脑接受、认知和应用信息的效率提高。1974年,东尼·博赞在《启动大脑》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思维导图”的概念,随后思维导图便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有关思维导图的论文、书籍都相继出现,其中不乏涉及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虽将有助于管理学生,便于教师全面掌控教学进度,但却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让人难以接受,传统教学方法备受质疑。因此,课程要改革,需提出能变革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于是各地的学校也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寻求更加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它将单调的文字信息转换成色彩丰富和高度组织化的图式,不再让人局限于整齐又繁冗的文字中,将逻辑推理的形式加以利用,由点到面的有步骤、有逻辑、动态地表现出知识的生成过程,更形象、具体、完整地呈现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美地展现了相吻合的思维的动态生成过程。思维导图作为教师组织图解教学内容的载体,立体化、形象化地呈现教材知识体系,能够加深大脑对知识的“渴求”,为优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和路径。
二、 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运用
美国品格教育联合会(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 CEP)将可视化定义为,“可视化是一種将抽象符号转化为具体几何关系的计算和处理的方法,可以使研究者亲眼看见模拟和计算的结果,使用户见到本来无法看见的东西。”大量现代认知科学的实证研究都已显示,可视化的表达方法在知识的重建、扩散和应用等方面相比于文本的表达方法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优化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实现有效学习,概念图、知识图、思维导图等各种可视化的知识表征工具不断涌现,思维导图的发展迅速之快让人震惊,成为可视化技术的代表性工具。通过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可视化地表达文字难以描述抽象知识和复杂结构,一方面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优化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分析、概括、知识再现等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转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进行“左脑 右脑”的全脑思考,以此促进有效学习的产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为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效的教学工具,现代化的各种教育技术早已经渗透到了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思维导图是可视化技术支持的产物,可将内隐的知识转换为有组织的知识资源,形象地记录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呈现调整教学思路,同时又融合了传统的语言智能、数字智能和创造智能,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
三、 思维导图的功能
(一) 导入新课
对教学成败中课堂导入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要求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重视知识间的关联和递进作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和可视化能够让学生把焦点专注在教学活动上,迅速进入课堂角色。同时,通过思维导图呈现旧图式,唤醒原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增加分支主题进而导入新知识,这样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更为快速,清楚知识间的新旧联系,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期待。
(二) 辅助教学设计
首先,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呈现教学重难点,使教学目标更细化。思维导图整个结构框架清晰明确,学生可以快速地识别出不同的颜色、字体、线条和符号,并快速解决整个教学活动所围绕的问题。教师在制作思维导图时,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主题,把每个细化的教学目标作为思维导图的关键词,然后扩展剖析关键词,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补充细节信息。其次,思维导图可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将思维导图中的一节课的主题、理论一个个反映出来,不断在思维导图中增加新的想法。然后利用思维导图开放性、层次性、发散性的特征,将每一个节点、每一节课的思维导图聚合起来,如此就形成了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图,为不断增长的内在知识网络创造一个外在的鏡像。最后,思维导图教学易于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新接收的知识和信息添加到同一主题的思维导图,增加新颖的讲课内容,这就避免了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又不会加大教师的工作负担。思维导图已成为教师深度剖析教材、把握教材结构、实现高效设计的有力帮手。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是否稳固,发现是否有遗漏的知识、错误的认知等问题,起到自我监督的作用;最后加入个人的理解和看法,实现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以帮助学生摆脱机械的、无意义的学习,转向有意义的、建构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功玲.浅析思维导图教学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0,(4).
[2]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2-45.
[3]杨昆.思维导图在不同课型中的应用[J].中小学管理,2015,(5):38-40.
作者简介:
刘亚琴,重庆市,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