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终于从担心变为现实,中国在呼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同时也开始谋求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中国逾4万亿美元的GDP规模已经位列全球第三,且超过排名第二的日本指日可待;中国还是世界第三大进出口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2.1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则雄踞全球之首。此外,由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尤其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平均每年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巨大,2008年,虽然增长有所放缓,但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仍然超过20%。从这一系列直观的排名和指标来看,中国已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大国,而且深度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
然而与中国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的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仍然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除了与周边国家在边境贸易和出境旅游消费等经贸活动中自然溢出的部分人民币外,人民币完整货币职能的发挥依然只停留在国内。在当今以美元为首,欧元、英镑和日元等跟随其后的“一极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尚没有成为“多元”中的“一元”。而作为贸易大国,中国在国际结算中严重依赖别国货币,尤其是美元,这给中国的进出口部门带来诸多汇兑风险和财务成本。
同时,人民币的非国际化还是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的先天不足,也使得中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领域缺乏与经济规模相称的话语权。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单边持有外国货币资产,使得中国在国际主要货币不断贬值的这一大的历史趋势下,面临着用实际资源换回的对外债权不断缩水的不利局面,却又缺乏必要的风险对冲手段,而这正是眼下正在发生的事实。总之,“弱小”的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明显短板。
因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成为中国不得不考虑的重要战略议题。
人民币国际化:操作层面鲜有作为
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实现计价、结算、投资和储值的功能,这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只有当人民币能够自由跨越国境流动、在国际结算中占有一定比重、并且成为外国政府的储备货币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人民币才能算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而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化货币,除了要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稳定的经济增长之外,至少还需要中国具备开放而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大量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以及稳定的币值等条件。
虽然在理论研究层面,中国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探讨已开展了若干年,但以目前的状况来看,人民币还不完全具备国际化的条件,因此在实际操作层面一直鲜有作为。
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终于从担心变为现实,中国在呼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同时也开始谋求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
首先,从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出于避险的需求,国际资本从部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以及东欧国家撤走并转换成美元资产,颇具戏剧性地导致这些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出现剧烈贬值。而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是以美元结算,货币贬值使得这些国家进口支付能力严重不足,致使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甚至有很多订单被取消,已发出的货物被拒绝入境。为了挽救出口,从去年年底到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同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使得这些国家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可以直接以人民币来支付。此举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双边贸易的正常开展,但客观上,中国一方面向外输出了人民币,另一方面则有望提高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比重,扩大人民币使用的地理范围。更重要的是,中国开启了以贸易结算为目的的货币互换先例,以后可以继续沿着此思路来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比重。
今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又联合下发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并开始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试点,为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机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同时,7月份以来,国家开发银行、东亚银行和汇丰银行相继在香港累计发行了70亿元人民币债券,以扩大境外人民币的金融资产池。9月28日,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内地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国债,进一步体现出中国政府意欲建立人民币境外投资渠道和回流机制的意图。
上述一系列做法,可以看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破冰之旅,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长而不断发展的长期渐进过程。如果政府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地推出一些有利措施,将会有效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国际化路径与障碍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选择问题,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从地理范围来看,当前应该首先推动人民币实现周边化。目前人民币在10多个周边国家已经有不同程度上的流通,因此,中国可以积极提供人民币结算和投资便利,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和贸易结算比重,这是目前较为可行的。在实现了周边化的基础上,再朝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从货币职能角度来看,人民币应当首先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主要贸易结算货币,再逐渐成为投资货币,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职能以后,人民币才有可能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
如果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人民币终究会成为国际货币,这应当是概率较大的历史趋势。在众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中,有两个方面格外重要。
其一是中国何时能够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如果人民币不可完全自由兑换,对于境外持有者而言,人民币的投资功能就很难实现,同时人民币的贸易结算功能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而目前中国还没有实行市场化的利率,利率在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的杠杆作用还无法实现;金融市场非但不发达,而且很不成熟,信用体系、法律体系还远远不够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亟待提高;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管理水平也有待改善,目前还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下的竞争。这些问题不解决,人民币就无法实现完全自由可兑换。
另外一方面,则取决于中国政府能否妥善解决好宏观经济严重的外部失衡问题。如果中国长期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那么,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就会大打折扣。道理很简单,贸易顺差使得中国必须持有更多的美元或者欧元货币资产,而很难输出人民币。而各种国际货币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中国持有的外汇资产越多,只会越发扩大所持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比重,从而限制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空间。日元就是前车之鉴,日元目前在国际储备货币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3%,而美元所占的比重仍接近2/3,欧元所占的比重则超过1/4,即使英镑也有近5%的比重。就进出口本币计价比例而言,日本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低。显然,已经国际化的日元并没有获得与日本经济规模和实力相对应的地位,因此,日元的国际化算不上成功,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日本长期的贸易顺差和庞大的外汇储备头寸肯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美元当今的国际地位,与中日两国的大力“成全”不无关系。目前全球总计6.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中日两国就持有了将近一半,其中七成以上都是美元储备。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与内部失衡是相互对应的,只有降低内部失衡才能降低外部失衡,因此,扩大内需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是有益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中国逾4万亿美元的GDP规模已经位列全球第三,且超过排名第二的日本指日可待;中国还是世界第三大进出口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2.1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则雄踞全球之首。此外,由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尤其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平均每年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巨大,2008年,虽然增长有所放缓,但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仍然超过20%。从这一系列直观的排名和指标来看,中国已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大国,而且深度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
然而与中国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的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仍然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除了与周边国家在边境贸易和出境旅游消费等经贸活动中自然溢出的部分人民币外,人民币完整货币职能的发挥依然只停留在国内。在当今以美元为首,欧元、英镑和日元等跟随其后的“一极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尚没有成为“多元”中的“一元”。而作为贸易大国,中国在国际结算中严重依赖别国货币,尤其是美元,这给中国的进出口部门带来诸多汇兑风险和财务成本。
同时,人民币的非国际化还是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的先天不足,也使得中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领域缺乏与经济规模相称的话语权。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单边持有外国货币资产,使得中国在国际主要货币不断贬值的这一大的历史趋势下,面临着用实际资源换回的对外债权不断缩水的不利局面,却又缺乏必要的风险对冲手段,而这正是眼下正在发生的事实。总之,“弱小”的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明显短板。
因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成为中国不得不考虑的重要战略议题。
人民币国际化:操作层面鲜有作为
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实现计价、结算、投资和储值的功能,这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只有当人民币能够自由跨越国境流动、在国际结算中占有一定比重、并且成为外国政府的储备货币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人民币才能算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而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化货币,除了要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稳定的经济增长之外,至少还需要中国具备开放而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大量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以及稳定的币值等条件。
虽然在理论研究层面,中国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探讨已开展了若干年,但以目前的状况来看,人民币还不完全具备国际化的条件,因此在实际操作层面一直鲜有作为。
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终于从担心变为现实,中国在呼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同时也开始谋求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
首先,从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出于避险的需求,国际资本从部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以及东欧国家撤走并转换成美元资产,颇具戏剧性地导致这些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出现剧烈贬值。而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是以美元结算,货币贬值使得这些国家进口支付能力严重不足,致使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甚至有很多订单被取消,已发出的货物被拒绝入境。为了挽救出口,从去年年底到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同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使得这些国家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可以直接以人民币来支付。此举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双边贸易的正常开展,但客观上,中国一方面向外输出了人民币,另一方面则有望提高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比重,扩大人民币使用的地理范围。更重要的是,中国开启了以贸易结算为目的的货币互换先例,以后可以继续沿着此思路来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比重。
今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又联合下发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并开始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试点,为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机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同时,7月份以来,国家开发银行、东亚银行和汇丰银行相继在香港累计发行了70亿元人民币债券,以扩大境外人民币的金融资产池。9月28日,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内地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国债,进一步体现出中国政府意欲建立人民币境外投资渠道和回流机制的意图。
上述一系列做法,可以看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破冰之旅,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长而不断发展的长期渐进过程。如果政府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地推出一些有利措施,将会有效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国际化路径与障碍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选择问题,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从地理范围来看,当前应该首先推动人民币实现周边化。目前人民币在10多个周边国家已经有不同程度上的流通,因此,中国可以积极提供人民币结算和投资便利,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和贸易结算比重,这是目前较为可行的。在实现了周边化的基础上,再朝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从货币职能角度来看,人民币应当首先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主要贸易结算货币,再逐渐成为投资货币,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职能以后,人民币才有可能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
如果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人民币终究会成为国际货币,这应当是概率较大的历史趋势。在众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中,有两个方面格外重要。
其一是中国何时能够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如果人民币不可完全自由兑换,对于境外持有者而言,人民币的投资功能就很难实现,同时人民币的贸易结算功能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而目前中国还没有实行市场化的利率,利率在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的杠杆作用还无法实现;金融市场非但不发达,而且很不成熟,信用体系、法律体系还远远不够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亟待提高;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管理水平也有待改善,目前还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下的竞争。这些问题不解决,人民币就无法实现完全自由可兑换。
另外一方面,则取决于中国政府能否妥善解决好宏观经济严重的外部失衡问题。如果中国长期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那么,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就会大打折扣。道理很简单,贸易顺差使得中国必须持有更多的美元或者欧元货币资产,而很难输出人民币。而各种国际货币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中国持有的外汇资产越多,只会越发扩大所持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比重,从而限制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空间。日元就是前车之鉴,日元目前在国际储备货币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3%,而美元所占的比重仍接近2/3,欧元所占的比重则超过1/4,即使英镑也有近5%的比重。就进出口本币计价比例而言,日本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低。显然,已经国际化的日元并没有获得与日本经济规模和实力相对应的地位,因此,日元的国际化算不上成功,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日本长期的贸易顺差和庞大的外汇储备头寸肯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美元当今的国际地位,与中日两国的大力“成全”不无关系。目前全球总计6.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中日两国就持有了将近一半,其中七成以上都是美元储备。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与内部失衡是相互对应的,只有降低内部失衡才能降低外部失衡,因此,扩大内需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