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短暫救市非長久之計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ngyuan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為應對疫情對本澳各行各業造成的衝擊,政府推出數百億財政儲備抗疫,您認為哪些措施對旅遊業有助?以及有哪些需改進之處?
  澳門探索號文化旅遊胡玉沛董事總經理: 政府為應對疫情,將動用500億財政儲備抗疫,包括中小企利息貸款、減免稅項、企業援助款項計劃以及帶津培訓計劃,等等,及時對各行各業包括旅遊相關業界提供了極大的援助。當中全民關注的消費補貼計劃,暫時受惠的對象主要在零售業,其他旅遊服務業則難以受惠。
  近日旅遊局介紹將推出旅遊復甦計劃,包括:第一階段的啟動支持澳門本地業界及海外的宣傳計劃;第二階段的向過夜旅客提供免費半天遊;第三階段對航空、海運、跨境陸路巴士等交通網絡上的優惠措施。遊業界期盼本地旅遊業活動盡早重啟,亦認同政府向過夜旅客提供免費半天遊,不論對業界還是居民皆有雙贏之效,一來,為業界舒困吊塩水,維持企業運作,重振旅遊業活力;二來,刺激旅遊消費同時,亦有助居民認識自己家園,加大對居住城市的歸屬感。惟推行時應審慎,期盼政府聆聽業界的聲音,改變過去單一的指定判給模式,把支持的對象擴大至所有的旅行社,真正做到所有業界都有機會受惠,百花齊放。這方面可參照2008年金融海期間旅遊局所推出的措施,鼓勵旅行社吸引旅客留澳,即可獲得旅遊局相應的資助額。
  澳門文化遺產導遊協會簡萬寧主席:從廣義層面,旅遊業涵蓋行、遊、食、住、購、娛等各個行為。政府推出數百億救市,得益較突出的是食肆、超市(購物)兩個行業。得益較少的,或者說幾乎沒有甚麼得益的是旅行社業和導遊業。因此,目前而言,100億援助款對旅遊行業的某些行業有幇助,但對某些行業沒有甚麼幫助。早前,政府已表示倘留有32億作為扶助旅遊業,那要看疫情的發展情況,全面恢復旅遊業經營之後才知道政府扶助整體旅遊業方面,政策的作用和效果有多大。不過,社文司司長在5月19召開的旅遊發展委員會全體會議時表示,政府援助旅遊業政策分三個階段,主要是在促銷、採用補貼和回贈等手段,以招徠來遊客,如贈送免費半天遊給入住酒店的遊客。此舉措一來可以吸引遊客到澳旅遊和過夜;二來也可讓旅行社和導遊獲得經營和工作機會。但是,這些措施皆是短暫救市措施,只能解決燃眉之急,不是長久之計。
  抗疫措施方面,我幾個月前在澳門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電子消費券》限制用於出境旅遊消費有意義嗎?》談到相關的問題。第1期電子消費卡投入使用前,已訂定相關的規則,不得用於支付出境遊費用。如此規定,對旅行社業及導遊業極其不利。理由很簡單,就連用於支付一天珠海橫琴遊或珠海、中山等景點旅遊都限制的話,說實在的,2期的電子消費卡,所投放的金額,旅行社和導遊沒有在自身業務獲得任何的援助。對此,界業非議甚多。據聞,政府要在發放第2期電子消費金額,對於相關規則將有調整,我們樂見其成。
  澳門旅遊學院旅遊管理學校任連萍副教授:疫情當前,澳門特區政府第一時間做出應對並研討和實施抗疫措施,為企業和民眾減輕壓力。
  比如,消費劵項目為帶動內需起到很明顯的作用,消費劵項目的帶動作用不僅僅來自消費劵數目的總額,也來自於消費劵所帶來的乘數效應。
  再比如,免息貸款助旅遊企業(尤其是那些小型企業)度過難關。小型企業的現金儲備少,疫情的持久存在讓不少小型企業面臨結業的困惑。免息貸款能讓這些企業支撐更多的時間。澳門的旅遊業在很大層面上依賴這些小型企業的存在,因此期望政府多加關注。
  澳門休閒旅遊服務創新協會理事長陸連金:特區政府應對本次疫情開支超過500億澳門元,其中很多援助措施對於疫情下極其艱難的本澳旅遊業可謂是“及時雨”和“救命草”:
  扶持中小企業的措施如推出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
  減免商戶各種稅費如酒樓、餐廳免納旅遊稅;企業商號水電費補貼措施
  豁免在酒店、餐廳、旅行社等的設施檢查費等
  豁免發給執照及行政準照或其續期行為的費用及相關印花稅等
  豁免營業車輛的車輛使用拍照稅等
  加快審批中小企業援助計劃、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劃、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劃以及調整分享援助計劃的還款措施
  推出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等
  透過企業援助款項計劃,向符合條件的商號發放一次性援助款項15,000至200,000元不等。
  消費補貼計劃澳門居民8000元/人,以及其他的僱員補助計劃及帶津培訓計劃等
  這些措施對於本澳從事旅遊業相關的中小企業和商號在節約成本和獲得資金援助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僱員、企業和政府之間共同努力抗疫樹立了成功的做法和榜樣。
  至於不足之處,居民消費補貼計劃應對於與旅遊相關行業有所傾斜,而對於沒受到影響反而受益的行業如超市等有所限制;其次是對於疫情在未知何時能結束,旅遊業未知何時可以復蘇的情況下,建議政府與相關業界保持常態化溝通機制,以便不斷調整和優化有關援助政策等。
其他文献
琴澳合作,產學研助力多元   行政長官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較大篇幅提到橫琴,提出橫琴是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的第一站,是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最便利、最適宜的新空間。澳門在實現與橫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同時,也將逐步實現兩地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銜接,探索將澳門醫療體系及社會保險直接適用並延伸到橫琴,為澳門居民拓展優質的生活空間;加快集養老、居住、教育、醫療等功能於一體的橫琴“澳門新街坊
期刊
新型冠狀病毒無情,威脅的不僅僅是市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更會令整個城市運作停了下來。在澳門,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本地傳播,政府1月尾當機立斷啟動一系列防疫工作,包括:限制持中國湖北省簽發中國護照的遊客入境、嚴格執行逗留本澳湖北省旅客入營隔離、暫緩大型活動、關閉賭場及其他娛樂場所運運15天……事實證明,特區政府系列決策及措施是正確的,英明的,及時有效地切斷感染源,防遏本土感染,為澳門取得連續二
期刊
創新合作模式,磨合制度差異   眾所周知,澳門本身地域狹小,市場有限,產業結構單一,需要向外沿發展,大灣區規劃尤其是琴澳融合發展,等於給澳門敞開了龐大腹地,一下讓澳門獲得了非常大的空間。琴澳一體發展,不僅有助於解決長期以來澳門土地狹小以及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而且從經濟多元化的角度來看,琴澳融合能夠切實扭轉澳門經濟一向以博彩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產業形態,透過“比特區更特區”的優惠政策提升澳門經濟產業。 
期刊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施政報告中,用2000多字的篇幅論述如何“做好開發橫琴文章,促進經濟多元發展”,讓外界再次聚焦和審視未來澳門與橫琴的關係,以及兩地如何協同發展、共譜新篇。同時相信在全國兩會上,關於琴澳發展亦必將成為當下社會時政熱點。在這樣的政策支持下,珠澳合作開發橫琴的腳步勢必明顯加快,尤其促進疫後澳門經濟復甦,推動產業多元,特別是橫向多元,橫琴被今屆政府賦予了更高的期望。   本期以橫琴
期刊
疫情對全球以及本澳傳統旅遊業帶來哪些改變?是等待政府政策搭救度過疫關?還是業界突疫自救?   澳門探索號文化旅遊胡玉沛董事總經理:自農曆新春期間疫情爆發,本澳旅遊業界旋即步入寒冬,至今不論旅行社還是導遊、司機都難以為維持生計。疫情初期,業界還可接待少量香港團客,至3月中下旬海外學生回澳後港澳兩地“封關”,幾乎所有旅行社業務停頓。   疫情考驗下,本澳旅遊業界雖受疫境所困,但未有完全自我氣餒,反而自
期刊
在2019年12月下旬在內地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隨著一場席捲全國各省市的春運工程,而向全國各省市以及海內外國家蔓延開來,澳門在春節期間亦不例外出現疫情,直至2月28日本澳共有十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個案,其中7名武漢病人來澳被確診新型肺炎全部治愈出院。為應對疫情,1月22日,澳門政府及時推出一系列疫情下措施,包括推出保障澳門居民口罩計劃、停工停學、賭場關閉、經濟援助以及入境限制等等,展開全民抗
期刊
琴澳合作,资源共享   “琴澳一體化”發展是澳門未來發展的重要機遇。澳門回歸以來,珠澳兩地的關係始終是緊密聯繫的,以往各屆政府在推進珠海與澳門,尤其是琴澳合作發展商,通常是以從項目方案逐個開展,比如“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項目落地。如今,從行政長官賀一誠的首份施政報告來看,將橫琴作為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的第一站。通過合力發展的理念,與廣東、珠海合作,做
期刊
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持續下,令全球各地旅遊業活動幾乎停止,本澳旅遊業亦不能例外地深受影響。隨著疫情由疫情始發地亞洲國家地區轉移去歐美國家蔓延,近月本澳及中國內地率先走出疫境,至今本澳取得連續個多月零新增及清零的抗疫佳績,令市民對本地旅遊業的需求及信心大增,尤其旅遊業界對此的呼聲最高。   旅遊局近期就公開將推出多項措施,包括:第一階段的啟動支持澳門本地業界及海外的宣傳計劃;第二階段的向過夜旅客提供免費
期刊
“2020品牌的故事─澳門原創服裝展”分五期舉行,繼首期展覽結束後,由主打充滿青春甜美氣息之本地女裝品牌Nega C.接棒。展覽以鮮艷色彩及花卉圖案,顯露出充滿活潑的氣息,同場設有新進吉祥物“Ball Ball”及其系列服飾,展現出創新多變的面貌。場內還有“2020時尚薈萃─品牌集合店”銷售空間,售賣34個本地原創品牌服裝及配飾產品。   “2020品牌的故事─澳門原創服裝展”涵蓋的參展品牌包括:
期刊
澳門文化廣場   澳門文化廣場近期完成裝修工程,以全新、舒適、寬敞的閱讀空間示人,入口處特設“知識之林”兒童閱讀區,方便親子選購並即場閱讀各種新書,藉此鼓勵孩子善用時間閱讀,愛上閱讀。除重點打造兒童閱讀區外,另設餐飲潮流、抗疫健康、旅遊觀光、本土閱讀、文史哲學及工具書類、文化產業等專題區,迎合不同人士需求。文化廣場原展覽廳計劃以新面貌登場,將相繼安排工作坊、新書首發及講座等活動,並考慮以此平台推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