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美国珀金·埃尔默公司亚太地区主席、香港中华厂商会创新委员会主席 香港生物科技之父卢毓琳,2007年底荣获2007“中华十大财智人物”称号,2008年,被选为吉林省政协委员。
提起香港生物科技之父卢毓琳,业内人都十分熟悉,这位年过半百、风度翩翩的儒商,为推动生物科技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拼搏了几十个年头。这个意义深远的荣誉称号不仅是对他的尊称,也是对他的认可。此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他为振兴中华的科技与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看着他数十年勤奋工作,持之以恒地为实现圆梦而奔忙。其中,大多数时间和项目都是围绕着推动生物科技发展的系统工程上了。
初听起来,“生物科技”这个名词相当深奥、抽象。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几乎没有人听说过“生物科技”这个词,许多人对生物科技感到陌生,甚至不解其意。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它在香港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一种很重要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现任香港特区政府生物科技委员会创会主席的卢毓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被人们誉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
说起卢毓琳独特的前瞻目光,人们就会交口称赞,尤其是他对生物科技情有独钟,只要谈起来就津津乐道。他说:生物科技这门学问很奇怪,大家明明知道什么叫生物,也知道什么叫科技,偏偏合起来,就不明所以。原来,生物科技说穿了,就是用生物去提高生活质素的科技。这就是科技创新发展与整合的成果。
生物科技的出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早已经屡见不鲜。例如食用油,通过生物科技专家学者们不懈努力,将生物技术引进食用油提炼、发酵、品质鉴定的制造过程中,研制出更好的产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素。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定义生物科技,可以这样描述:生物科技是一门能改变人类身体健康、生活质素和经济环境的科学技术,也是现今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到实际需要的产品中的一门转化和应用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空间十分广阔,科研领域涉及面广,它的前景无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97年发表的《香港制造》研究报告中指出,香港的电子工业、资讯科技、生物技术(包括中药)等行业具备发展高新科技的潜力。这份报告由于理据充分,所以引起了特区政府有关机构及诸多专家的注意。
也许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缘由,“出口转内销”的理论,达到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就在人们畅谈《香港制造》言之有理的时候,特区政府生物科技委员会主席卢毓琳兴奋地说:“美国人说香港发展生物科技有潜力,其实是听我们讲的。”这就是说先于美国人看出生物科技在香港大有可为者,不是别人,正是香港的科技工作者们。当然,卢主席是首当其冲。因为,这是他的梦想。
“人生谁没有梦想?没有梦想,就不能变为现实;有了梦想,需要勤奋努力才能变为现实。”卢毓琳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梦想是振兴中华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咋听起来,真是异想天开。然而,他要将梦想变为现实,又谈何容易。
人人都在做梦,许多人也有梦想。然而,圆梦却并非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有些人只做梦不圆梦,或者说始终无法圆梦,只能没完没了地继续做梦;有些人整天大梦不醒,没完没了地想入非非,生活在云里雾里之中。卢毓琳在做梦,也要圆梦。他始终把圆梦视为目标,以坚定的信念和实干精神,多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努力去做。因为他一定要把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为实现梦想自我奋斗
卢毓琳从年轻时就有了为科教兴国干实事的梦想。那时,仅仅是在做梦。他知道,要想实现这个梦想,必须具备一定的平台。要想站到这个平台上,首先要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学习和工作,提高自身的能力,在科教水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跻身于高科技前沿的队伍中,才能有资格唱起圆梦曲。
机会总是倾向充满智慧又刻苦实干的人。任何一个展示英姿的舞台,也是为这些人搭建的。一个人的基础条件差也不要紧,只要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选准位置,刻苦努力去争取,就能将梦想变为现实。卢毓琳在求学和发展事业过程中,他都能享受两个不同领域中最好的事物。他生于中国南方,15岁从内地来香港,在纱厂半工读。白天工作,满头满脸都是白纱,晚上就在货仓里老鼠的陪伴下读书,深夜人鼠同眠。一开始,因为只会讲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都不懂,成绩很差。他不甘就此过一生,经过一番挣扎和刻苦的努力,成绩好了起来,最终在香港一所中文中学毕业。
1969年,他与家人一起移民到加拿大,开始在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修读化学。此时,语言不通,还要上学,有时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更要冒着随时被遣返的风险。为了完成学业,卢毓琳不得不和同学们千方百计打工赚钱。回忆起那段日子,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捉蚯蚓的经历。那时,为了挣生活费,他和同学经常到高尔夫球场捉蚯蚓卖钱。一开始,他站在球场里,根本找不到一条蚯蚓。后来,别人告诉他,蚯蚓并不难捉,但要耐心,还要善于发现。人一定要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一点一点寻找,才会有所收获。卢毓琳的悟性惊人,此时他不仅学到了捉蚯蚓的方法,更能举一反三领悟其中的哲理。从那以后,“蚯蚓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卢毓琳,使他终身受益匪浅。不仅在事业上始终保持细心、耐心和决心。在工作中也能够下马观花,深入调研,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灵性和悟性,体现在他的人生旅途之中。
卢毓琳大学毕业后,先在加拿大剑桥纪念医院工作,担任该院实验室学员,两年后任临床化学主任。此时,美国“伯乐”公司实验室邀请他加盟。他考虑,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向实验室及医院提供生物材料和仪器,这是市场前景广阔的阵地。于是,他抓住了这个机会,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加入了该公司,努力地学习和工作。1983年,他以工作业绩晋升为加拿大“伯乐”全国市场策划销售经理。此时,他感到已初步具备了“发言”的权利。但是,还需要搭建平台。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他成功地说服了公司的高层,开始在亚太区开展业务。
在亚洲创办生物技术企业,推动中华科教发展,是卢先生多年来的梦想,他终于为实现这个梦想迈出了第一步,并勤恳地为这一地区的生物技术工业播种。通过艰苦奋斗,命运又给了他新的机会。1986年,他出任伯乐亚太地区总经理,并在香港成立“伯乐”亚太地区的第一个办事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随后,他继续在亚太地区多个城市设立办事处,为区域生物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1992年起,他担任美国“伯乐”太平洋有限公司总裁,主理该公司在亚太地区的业务。他认为,平台已搭建成功,可以施展拳脚大干一番。在此期间,他始终将自己的梦想和公司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做到了双赢。
卢毓琳先生开始积极推动新科技的发展,并以改善人类的生活素质为原则,这份情操,很快便获得香港商界的赞赏和支持。此时,他可以得心应手地将公司业务和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声唱响圆梦曲。通过引进供医院和实验室应用的分析仪器、研究器材及生物材料,协助全球各地的人民提升健康和医疗标准。为了有利于全面开展工作,他除了担任美国伯乐太平洋有限公司总裁一职外,还是华鼎药业公司主席,以及印度德国Gland Pharma药业厂的董事。事业的成功,社会任职也接踵而来,圆梦的理想也越干越实在。
正当卢先生在“伯乐”公司干得如鱼得水之时,美国珀金埃尔默有限公司将彩球抛向了他,邀请卢先生加盟并聘任为亚太区总裁。他认为:这是一家有着70年历史的老牌分析仪器公司,它的发展史伴随着世界上一个又一个第一:全球第一台商用红外分光光度计-12型,第一台商用气相色谱仪-154型,第一台原子吸收分析仪-AA303型等独创产品,均出自该家公司之手。一系列里程碑似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奠定了它在业界的领先地位,也为全球分析工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今天,它还一如既往地坚持这技术领先的策略,并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这里有更加广阔的空间舞台。
尤其是,该公司始终致力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在环境、食品等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这正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时代里,公司的业务范围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拓展,在预防性诊断、筛选,新药研发以及细胞科学等领域已取得不凡业绩。这一切,都能显现出它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卢先生分析,在这些快速发展的领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性能的产品,同时还需要快速的响应和卓越的服务。当然,全方位的服务背后,必定有着强有力的产品支撑,该公司拥有广泛的产品生产线,能够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些方面,对推动中国的生物科技发展十分需要。
圆梦的自身基础已具备,外部环境通过努力的打造,也形成了有利条件。他分析,香港现有约一万人从事生物科技的开发、研究及产品的生产与制造。从1995年开始,政府平均每年投入7 000万港元,支持本地生物科技工业的发展,联想到自身从前是学临床检验的,又是生物科技专才,如果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会更加得心应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努力培养新的人才,还能具体指导研究项目,培育年轻人发展,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发动各界支持生物科技工业,社会贡献更大。
内地在早几年就知道生物科技的重要,有关部门已经先行展开对生物科技的开发和研究。“香港与内地关系密切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将内地看做上游,香港好比是中游,彼此合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下游(生物科技工业)将会大有作为。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是一个成功的方程式。如果,再连接到国际市场的终端,形成一条龙,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用这种方式来从事生物科技的开发与研究,方兴未艾。
其实,合作的项目已有先例,合作的基础也已具备,内地同香港已经开始联手研发生物科技。例如:中国第一军医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研发了一系列保健产品,其中包括最新抗氧化素、运动活力素、灵芝皇、芦荟等系列产品等。经过香港关怀国际有限公司(李锦生产记集团)生产,这些科研成果已经转化为社会效益的工业产品。
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为发展中国的生物科技奠定了基础。如果,再跻身于全球生物科技三大公司之一的高层管理者,唱响圆梦曲也就指日可待了。
卢先生感到,时机已成熟,有这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和享有盛誉的企业,有这样高科技的企业为平台,有这些高科技产品为支撑,有这么多高科技人才为基础,广阔的天地会更有作为,圆梦也会指日可待。2000年,他决定马上上任,一下子风风火火的干了七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卢先生深知,真正要想得心应手地唱响圆梦曲,必须选准人生发展的自我定位,根据自身在高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有利条件,决定向复合型人才方面发展,才能有所作为,有利于大展身手取得显著成效。他的自身定位,是有科学依据的。尤其是在香港这个大都会里,大多数人都会在混凝土森林中落地生根。然而,自己必须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形成独特的魅力和杰出工作的独特性。同时,利用教育阵地和社会网络,彰显对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整个社会所作的重要服务及宝贵贡献。
卢先生悠然自得。他按照选定的人生定位和目标,在商业和科研、学术和工业、私人企业和公共服务以及东西文化之间兼顾自如。他总能在这些具有明显分界的领域之间架起桥梁,并以“促进科研服务于人类”为己任,越干越红火,平台也越来越大,声望也越来越高,社会兼职工作也日趋增多。
科教商齐头并进促发展
卢毓琳从海外回国二十余年来,站到了科技高端,担任着世界顶尖的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跻身于高科技和教育行列,1995年他创建了生物科技委员会,当上了创会主席。这家社会团体的前身是香港政府技术委员会辖下的一个分会。它能从一个分会升格为独立的委员会,说明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生物科技的认知和重视。
香港生物科技委员会是个顾问性质的机构,其中有近20名委员都不从委员会里支取薪水。这些委员,分别来自生物科技界、学术界、政府有关部门及与生物科技相关的专业技术行业。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集思广益,及时向特区政府提供发展生物科技的政策性意见,同时每年亦就有关“工业支援资助计划”的申请,向特区政府工业署提供意见,以支持一些有助于本港工业或科技整体发展的生物科技研究项目。
委员们对待工作,个个都是满腔热情。其中的动力,既有自身职业的因素,也有对生物科技充满兴趣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是大家认为在香港发展生物科技,前景美好。
身为创会主席的卢先生,对这个认知不是盲目的。他认为,香港面积不大,搞农业不具备土地资源;冲击高精尖的电子技术,有些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头;进行大规模工业材料研究,缺少社会基础。然而,香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大多数人已经吃穿不愁,眼下香港人更关心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活质素,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内地民众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同样的追求。此时此刻,正是推动生物科技发展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就在两岸三地穿梭奔忙,为在中国与国际合作的宏图上织锦,更加忙碌起来。
卢毓琳说,中国加入WTO以后,美国许多风险投资家都想到内地投资,他们跑了许多地方,也和许多企业谈过,最后还是觉得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企业在产权、资源划分等许多方面说不清楚,缺少一个清晰的分界线。由于这个原因,许多风险投资就停留在香港,希望香港扮演一个调整,规范的角色。
以前,人们在认识上始终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总是简单地把香港看成一个融资的地方,到那里就是为了拿钱,他们没有意识到,香港在金融、法律、医药等方面的制度和经验更为宝贵,对内地而言,软环境方面的改善显得更为迫切。
他认为,香港不仅在生物科技方面,在许多行业都有国际经验,在金融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一个产业项目来讲,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资金。美国有风险投资家,由于有了他们的资金,经济才会转动起来,美国的纳斯达克便是以给高科技产业提供资金而著称。在香港,创业板也起了同样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内地的企业从香港股市上得到了许多融资的机会。现在,台湾省也把香港看成一个融资渠道,因为在台湾省上市并不容易,而且香港股市相对比较稳定。
卢先生心中一直乐于推动科技发展,他利用在商界有着广泛的联系,从容地结合在社会需要的各种环境中,虽然情况在不断变化,依然能够洞察先机。各种有利的条件,使他在公共机构和私人企业之间架起了桥梁。多所本地和内地学术机构通过邀请他担任不同的职务,让他们的研究人员可以分享卢先生的宝贵经验和真知灼见。这些高等学府都可以从这位企业家的全球性视野中获益良多。他目前在学术机构担任的职务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兼任教授、北京医科大学荣誉顾问学术委员、厦门大学客席教授、北京预防医科院客席教授、广东省神经科学会高级顾问、香港生物科技联会主席及亚太艾滋病研究所董事;此外,他还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工程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城市大学教育合作委员会荣誉主席、香港浸会大学顾问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荣誉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学的特别顾问等。
卢先生将从商、从教、从研的综合实力,交融应用到各个方面,渗透到公共服务精神之中。他通过在香港特区政府以及内地的省、市政府辖下多个委员会的工作,促成工业界与学术界紧密合作,从事技术开发工作。他现时在这方面所担任的公职包括:香港政府工业署创新及科技基金(生物科技项目)评审委员会主席、工业署优良生产管理协会委员及四川省中药产业处顾问、长春市经济局顾问、香港生物科技标准鉴证行董事……
综合能力的显现他是通过为多个地区的大专院校、政府机构,向工商界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对香港和亚洲不断发展的生物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社会多做工作切实奉行他坚信不疑的服务精神。当人们问到是什么因素推动他超越个人的诉求,追寻更高层次的成就,卢先生就以他独特的热诚态度回答:“唯一的因素是要有极大的热忱。我有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热忱,我对亚洲的生物科技充满热忱,而我更对在中国和亚洲乃至全球发展生物技术充满热忱。”卢先生已把他无穷的经历倾注在有价值的理想上,并使他的梦想成真。
与此同时,他已经全身心地为推动中国生物科技发展干起了实事。早在1994年,中英关系最紧张之际,卢先生亲自倡导并组织了香港科技精英及政府高管,并以工业署之下科技局生物科技主席身份,北上拜会了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科协主席周光召、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和卫生部陈敏章部长等国家科技领导,相互交流经验,商谈合作项目与意愿。继而,在上海也获中科院之各大所长招待并进行交流。相互真诚的举措,商谈的深度与广度,称之谓开创了中港科技合作的先河。他迈出了圆梦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初次见到了显著成效,也就越干越带劲。为提高中港两地生物科技之产业化,创立了香港生物科技联会,为行业加添了更好之平台。从此,他更加倾心于鼓励、宣传、建立生物科技行业,力求达成生物科技大企业之理念。1996年,香港回归前夕,卢先生作为香港科技局下生物科技主席,亲自又倡导了中港政府部门共同携手规划白皮书 “BioFocus Study”。他与时任中方主席的科技部副部长惠永正共同领导整个团队,就如何深层次开展中港之间生物医学、中药现代化等方面的合作,进行调研,顺利完成了第一份指导性报告。这份报告至今仍被奉为中港科技合作之重要参考的里程碑,为以后深港合作、粤港合作及田祥林之 “Made by HK”,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卢先生认为,科技交流是一个方面,促进国内与多方合作,推动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他看到大健康产业在全球发展的趋势,看到了大健康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联想到要抓住契机发展中医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拓展中医药国际市场。
传统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卢先生认为香港以往由于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社会一度对中药有很大的偏见。现在情况变了,连美国人都对中药发生了极大兴趣,也投入了不少的力量。因为西方国家的许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中草药的优越性,尤其是生成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很小,药品对人体的副作用亦小于西药。从大健康的理念来看,因人而异,用自然药物医治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卢先生感到,发展中药是我们华人的优势。如果外国人从我们手中将先人留下来的法宝抢了去,有了新的开发研究,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将愧对江东父老。
促成任何一件事要想获得预期的成功,都需要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更何况是中医药拓展国际市场的庞大工程。
为此,他又倾心于这项工作。香港生物科技界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传统中药推至“第一药”的位置。近期的目标是,设法将一些市场上有售的中医药健康食品现代化,比如天津丹心、上海银杏等产品。与此同时,提出了要尽快改变旧的包装面孔,推向国际市场,让外国、特别是美国的医学、卫生权威机构认同,使产品获得认可证书。
在此基础上,再从中药的临床检验、疫苗生产等方面下工夫,开发研究一些创新开发的药品。这样的创新产品,将会在国际市场上前景广阔。卢先生认为,只要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就能使中医药品及中医药健康食品,成为具有高科技附加值、拥有专利版权、有市场推动的优质产品。
卢毓琳说,香港要想在中药现代化上有所发展,没有内地的合作是不行的,在高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所以,香港要好好利用“一国两制”这个政策,形成一个大家能分享资源的平台,不论是技术、市场、人才、经验等都是如此。“一国两制”把香港和内地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共同走在一起,各自都有优势,形成互补。香港又和世界保持同步,这样才能逐渐使内地与国际接轨。于是,1996年,他从香港带领一个规模颇大的科技/中药团,前往四川省进行考察与交流,促进合作成功。此行,受到了四川省省长张中伟及多位副省长、市长的欢迎与接见,双方进行了实质性项目洽谈。由于事先卢先生与四川省有关领导进行过深入探讨与交流,针对性较强的项目一拍即合,最终达到了多项合作成功。香港代表团成员在“川港联手发展现代化中药产业”的签字仪式上,共有22家企业签字合作,并落实了在四川省建立企业。从而,开创了首次川港两地科技/中药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科技领先,教育也应同步发展。卢先生十分热爱中港两地之科技教育,一直致力于中港科技与高教互补。时任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孔宪铎、北京大学任申彦书记(前江苏省副书记)等共同提出于深大、北大、科大、深圳市政府之间加强科研合作。为此,卢毓琳荣获香港科技大学第一个荣誉会士荣衔。
其实,在这之前,当然,这方面的合作早已开始了。中科院在香港建立了六大重点实验室与香港的大学合作。另外,香港卫生局和国家医药管理局达成了协议,在香港两所大学医学院设立临床实验室。通过大量的工作,它们已经得到了美国FDA认证,有了这些条件,内地新研制的药品要推向国际市场,可以先拿到香港认证,因为在这方面香港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这就好像把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比作A,B,C,因为C已承认B,如果B再承认A,那么C承认A也就容易多了。这样一来,香港就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内地的产品可以先通过它接受国际标准的检验。而且,国内研制的新药不一定要在国内生产,可以直接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循环之中。
卢先生把帮助民族生物产业走向世界当成是他另一使命,身为北大科兴董事,亲自策划指导并参与了该公司在美国主版上市,利用在跨国公司之工作经验,指导该公司推广标准化程序,遵循国际惯例,建立了完整规范体系,达到了预期效果。最近,该公司的股票已由2美元升至5美元,吸引了跨国企业的关注,促成了该公司与世界性之大药厂GSK合作研发疫苗,此成效将会在季度报告发布。
成功的喜悦接二连三,卢先生的业绩举不胜举。推动两岸三地科研合作,又为他谱写了新的篇章。翻开2003年为国际基因研究这一页,“Hap Map”完成25%之人体基因组单体型计划,这是两岸三地之科研精英结合完成的项目,也是在香港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与资助见到的成效。更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焕明院士及香港大学徐丽之校长为首之重大科研成果。
硕果的成就,成功的欢欣,让杨焕明院士十分兴奋,特发函给卢先生表达心情。文中道:“今天我们荣幸的向你通报,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圆计划国际协作组已于日前公布HapMap计划并已取得阶段成果。中国HapMap协作组所承诺百分之一的任务也精准地按时完成。
这有赖于整个中华协作组在两岸三地的首次重大科技合作中,全体人员能忠诚配合,不辞劳苦的工作态度。亦证明了卢先生在2003年初为了这个HapMap项目,大力倡议并热心地与香港各大学及政府各部门斡旋的高识远瞻、功不可没。香港研究小组能成功为整个国际计划完成了2.5%的研究工作,成就于香港大学徐立之校长高度的战略意识及无私专业精神、香港科技大学王子晖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韦妙宜教授等专家的热诚参与,都为人类基因组做出中华民族新的贡献。
希望我们能继续地本着“共有、共为、共享“的精神同全世界科学家一道研究,共创人类健康的未来。”
此文的副本还抄送给:香港政府工商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何宣威先生、香港大学徐立之校长、香港科技大学王子晖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韦妙宜教授等人。由此可见杨院士对这件事的慎重态度。
类似的评价,对于卢先生来说举不胜举。他在不断地探索创新发展的新需求,尤其是重视将发展科教与支持国家政策相结合。由于他把握着中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合作的关键点,考虑到如何利用自身的国际人脉资源,用于促进中国与国际合作。
他看到,中国在提倡独生子女的政策下,新生儿之健康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卢先生就积极游说海外公司,不断为中国人民健康水平加放投入。2006年他成功地说服珀金埃尔默公司与中国卫生部合作,并向七个省份之卫生厂捐出共50万美元之仪器,为防治新生儿传染病作出贡献。类似方面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儒商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活着,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尤其是连“做梦”想的也是为促进国家科教发展,这样的活法可真有意义。这就是卢先生的人生观,也是他人生价值的显现。
一个人的能力,在某个方面突出,并不为奇,如果综合能力样样突出,那就非同一般。前不久,卢先生在山东建工学院的学术讲演厅里,身材魁梧,气质非凡的卢毓琳教授对着台下的学生侃侃而谈。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不是站在讲坛上照本宣科,而是站在讲坛的最前面,用有力的手势和语调阐述他的生物科技观念。在讲演中,他会不时注视着你的眼睛,你就会不由自主的被他打动,于是“生物科技之父”这个有些枯燥的概念,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这就是儒商的大家风度。
卢毓琳认为:“人的创新取决于思维,人的力量来自于意志,人的成功需要智慧+实干。”卢毓琳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就是按照这个人生准则走过来的。回想起往事历历在目,说起回香港的初衷,感触颇深。卢毓琳说,当时在加拿大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是他一直想找机会回香港。那个时候许多香港人都想出国,而卢先生的想法却与其相反,千方百计要回香港。此举,连家里人都不理解。尽管那几年是香港人移民最多的时候,但他一直觉得中国是他的根,香港才是他的家,只有家里才有他的位置。他认为在人心惶惶的时候,在人们都认为没有机会的时候,正是最大发展的好时机。正好那时美国伯乐公司派他去开发亚洲市场,他认为梦想变成现实的机会来了,决不轻易放过。
经过多年的奋斗,香港在生物科技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多年的拼打与合作,卢毓琳和孔宪铎也通过生物科技这条纽带成为至交。这其中,志同道合当然是关键因素,但两人在为人处世上的坦诚与宽厚,也使他们走得更近了。
对于卢毓琳的为人,孔宪铎有一段精彩而幽默的评价。他说,卢主席单枪匹马,使香港在生物科技方面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所以在香港大家都叫他“生物科技之父”。近年来,卢主席的夫人彭慧冰女士走马上任,在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创新署主管生物科技。他们家里,有个“生物科技之父”,现在又多了一个“生物科技之母”。两人成为夫唱妇随、真诚合作、携手并进的事业伙伴,又打造了“生物科技之家”。孔先生认为,卢先生不仅在事业上很有成就,而且是我一生中遇到的一个大好人。他在做人方面有一点别人做不到的地方,就是对每个人都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他会让你觉得对你特别好。
人格的魅力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卢先生的成功,就是取决于不断提高的综合素质,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实干,形成了人格的魅力,也成为成功的助推力。他始终认为:宽容和大度是高层管理者的首要素质,文化和理念是高层管理者的精神支柱,创新和实干是高层管理者的成功基础;事业和责任是高层管理者的思想境界;人生的追求是高层管理者的价值体现。卢毓琳遵循的原则是爱国又爱公司。他以企业家的精力和经验,科学家的知识和严谨;思想家的前瞻与创新;外交家的风度与敏锐,将本职与兼职工作融为一体,分不出分内与分外,取得了多赢。
知情人都知道,他是一位爱国家、爱社会、爱公司的儒商,多项工作都能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干出了一番成就,得到了多方称赞。他在努力圆梦的同时,又对公司的首脑说:“我们在中国抓住了最好的时机,要在中国大干一番。”他说的这番话也是事实。
自2002年5月以来,珀金埃尔默公司从以往的代理销售模式转变为直接销售,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成为该公司五大销售区业绩评比中,同时捧得“销售成长”和“维修服务”的两个年度冠军的地区。这些变化,都是发生在亚太区总裁卢毓琳走马上任之后。
用兵者,审势为先。这家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保持旺盛的销售势头,卢毓琳作为亚太区掌门人审时度势,抓住时机自然功不可没。而中国经济整体好景,以及中国在世界产业中的角色定位,亦为这家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作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制造工厂”,中国每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对GDP年均8%左右的增长意义非凡。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已是大势所趋。而中国的制造业要走向世界,中国的制造厂就必须符合国外的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每年因为国标产品无法达到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区的高标准、严要求,大量中国商品被这些国家和地区拒之门外。要改变这种现状,正是该公司拓展市场的机会所在。他说,“凭借着我们公司生产的高品质、多系列的分析仪器,可以帮助食品、饮料、制药、环保、纺织、石化等各个行业中制造企业的产品符合国际质量标准,从而拿到国际订单,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如今,该公司的三大业务框架 —— 化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仪器以及光电子设备都在中国展开了业务。但是,由于生命科学研究在中国尚处于起步期,中国绝大多数制药厂还无力投资于昂贵的生命科学仪器。然而,针对化工、纺织、食品等传统制造行业的化学分析仪,已占了珀金埃尔默中国市场销售总额的60%强。卢毓琳说,在和这些行业的客户打交道时,我们必须首先当好顾问的角色。“很多时候,客户需要通过大量严格的培训来操作仪器,我们除了帮助他们安装好配套的软硬件,还要准备随时讲解一些基础应用原理、排除使用不当引起的故障,做到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卢毓琳强调说,我公司卖给客户的不仅仅是一台仪器,还包含从硬件、软件到应用的技术支持等一整套解决方案。他提出:“我们的产品,与日用消费品不同,我们的客户需要不断的技术支持和度身定制服务。凭借我们60多年在各种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遍及全世界的技术支持网络,我们可以给客户提供最专业的建议和最强大的售后服务。” 这是卢毓琳开宗明义地解释自己的经营之道,也是儒商大家的坦诚告白。
珀金埃尔默公司决策者看到亚太区在卢先生的经营管理下,成为该公司在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卢毓琳也以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增长的业绩,说服了公司总部加大了对中国投资力度。2006年2月,该公司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成立了中国技术中心。新的技术中心大楼集中了公司的销售、物流、维修、技术支持、客户服务等各个部门,展现出综合管理的实力。同时,他们还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物流和研发的基地,在技术中心里建立了亚太区最大的示范实验室,专门投资装备了服务于全球半导体行业分析应用的1000级超净实验室。在示范实验室里,可以看到珀金埃尔默公司在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仪器等方面几乎所有最新型号的仪器。除此之外,他们每个月都会举办多期用户培训班,并为客户提供方法开发、优化等多项增值服务。中国技术中心的建成,将成为珀金埃尔默公司提高对整个中国地区,乃至整个亚太区域的客户的服务水平打下的坚实基础。
伴随这全球认同的珀金埃尔默品牌,作为一种职责,将把它的领先技术延伸到针对应用项目的全球销售和维修第一线。在发展业务的同时,继续改善机构和管理过程的运作,实现对客户、对投资者和雇员的承诺。
卢先生的经营之道见到了显著成效,他的专业知识得到一致的称赞,他的社会工作和活动日趋频繁。为此,他头上不断地增添各种光环,社会任职也越来越多。跨在科技、教育、中医药等行业的几十个头衔。然而,他对推动生物高科技发展却情有独钟。他认为,任何一件事要想获得预期的成功,通常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尽管在过去数年间,香港政府在生物科技工业方面投入了不少资源,一些科技基础设施亦已陆续落成启用。虽然香港现在有近三十家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又有知识产权、市场主导和发展科技的良好基础,但是,从综合实力来看,香港的生物科技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在国际市场及亚洲区内亦有不少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可见香港的生物科技要成熟发达,任重道远。这样的现实卢毓琳心里十分明白,他也有更多的任务需要继续。
此时此刻,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卢毓琳的显赫业绩,更看清了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成功人士。他的成功是用一生的不断创新和求变换来的。这也是他凭着努力拼搏和坚韧不屈的精神,闯出来的结果。这位被誉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香港生物科技联会创会主席的儒商,至今仍然始终如一地以社会活动家的运筹帷幄,以企业家的精明和实干,以教育家的亲和品格,以科学家的钻研态度为一身,大商、大儒气质相得益彰,融会贯通。
如今,这位德高望重、朋友遍天下,桃李满天下的卢教授,带着五光十色的光环,坚定地继续朝着科教兴国的目标迈进。他一路唱着圆梦曲,一直做着圆梦事,精神焕发、信心十足地朝前走着、走着。他要在人生的征途上,以那独特的儒商大家的风范,不断地拾起散落在各地的珍珠,用红线将它们一颗一颗地穿起来。人们期待着见到“科技之父”捧着准备献给母亲的珍珠项链,献出一生对母亲的爱戴与忠诚。
提起香港生物科技之父卢毓琳,业内人都十分熟悉,这位年过半百、风度翩翩的儒商,为推动生物科技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拼搏了几十个年头。这个意义深远的荣誉称号不仅是对他的尊称,也是对他的认可。此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他为振兴中华的科技与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看着他数十年勤奋工作,持之以恒地为实现圆梦而奔忙。其中,大多数时间和项目都是围绕着推动生物科技发展的系统工程上了。
初听起来,“生物科技”这个名词相当深奥、抽象。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几乎没有人听说过“生物科技”这个词,许多人对生物科技感到陌生,甚至不解其意。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它在香港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一种很重要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现任香港特区政府生物科技委员会创会主席的卢毓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被人们誉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
说起卢毓琳独特的前瞻目光,人们就会交口称赞,尤其是他对生物科技情有独钟,只要谈起来就津津乐道。他说:生物科技这门学问很奇怪,大家明明知道什么叫生物,也知道什么叫科技,偏偏合起来,就不明所以。原来,生物科技说穿了,就是用生物去提高生活质素的科技。这就是科技创新发展与整合的成果。
生物科技的出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早已经屡见不鲜。例如食用油,通过生物科技专家学者们不懈努力,将生物技术引进食用油提炼、发酵、品质鉴定的制造过程中,研制出更好的产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素。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定义生物科技,可以这样描述:生物科技是一门能改变人类身体健康、生活质素和经济环境的科学技术,也是现今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到实际需要的产品中的一门转化和应用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空间十分广阔,科研领域涉及面广,它的前景无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97年发表的《香港制造》研究报告中指出,香港的电子工业、资讯科技、生物技术(包括中药)等行业具备发展高新科技的潜力。这份报告由于理据充分,所以引起了特区政府有关机构及诸多专家的注意。
也许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缘由,“出口转内销”的理论,达到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就在人们畅谈《香港制造》言之有理的时候,特区政府生物科技委员会主席卢毓琳兴奋地说:“美国人说香港发展生物科技有潜力,其实是听我们讲的。”这就是说先于美国人看出生物科技在香港大有可为者,不是别人,正是香港的科技工作者们。当然,卢主席是首当其冲。因为,这是他的梦想。
“人生谁没有梦想?没有梦想,就不能变为现实;有了梦想,需要勤奋努力才能变为现实。”卢毓琳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梦想是振兴中华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咋听起来,真是异想天开。然而,他要将梦想变为现实,又谈何容易。
人人都在做梦,许多人也有梦想。然而,圆梦却并非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有些人只做梦不圆梦,或者说始终无法圆梦,只能没完没了地继续做梦;有些人整天大梦不醒,没完没了地想入非非,生活在云里雾里之中。卢毓琳在做梦,也要圆梦。他始终把圆梦视为目标,以坚定的信念和实干精神,多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努力去做。因为他一定要把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为实现梦想自我奋斗
卢毓琳从年轻时就有了为科教兴国干实事的梦想。那时,仅仅是在做梦。他知道,要想实现这个梦想,必须具备一定的平台。要想站到这个平台上,首先要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学习和工作,提高自身的能力,在科教水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跻身于高科技前沿的队伍中,才能有资格唱起圆梦曲。
机会总是倾向充满智慧又刻苦实干的人。任何一个展示英姿的舞台,也是为这些人搭建的。一个人的基础条件差也不要紧,只要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选准位置,刻苦努力去争取,就能将梦想变为现实。卢毓琳在求学和发展事业过程中,他都能享受两个不同领域中最好的事物。他生于中国南方,15岁从内地来香港,在纱厂半工读。白天工作,满头满脸都是白纱,晚上就在货仓里老鼠的陪伴下读书,深夜人鼠同眠。一开始,因为只会讲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都不懂,成绩很差。他不甘就此过一生,经过一番挣扎和刻苦的努力,成绩好了起来,最终在香港一所中文中学毕业。
1969年,他与家人一起移民到加拿大,开始在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修读化学。此时,语言不通,还要上学,有时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更要冒着随时被遣返的风险。为了完成学业,卢毓琳不得不和同学们千方百计打工赚钱。回忆起那段日子,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捉蚯蚓的经历。那时,为了挣生活费,他和同学经常到高尔夫球场捉蚯蚓卖钱。一开始,他站在球场里,根本找不到一条蚯蚓。后来,别人告诉他,蚯蚓并不难捉,但要耐心,还要善于发现。人一定要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一点一点寻找,才会有所收获。卢毓琳的悟性惊人,此时他不仅学到了捉蚯蚓的方法,更能举一反三领悟其中的哲理。从那以后,“蚯蚓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卢毓琳,使他终身受益匪浅。不仅在事业上始终保持细心、耐心和决心。在工作中也能够下马观花,深入调研,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灵性和悟性,体现在他的人生旅途之中。
卢毓琳大学毕业后,先在加拿大剑桥纪念医院工作,担任该院实验室学员,两年后任临床化学主任。此时,美国“伯乐”公司实验室邀请他加盟。他考虑,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向实验室及医院提供生物材料和仪器,这是市场前景广阔的阵地。于是,他抓住了这个机会,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加入了该公司,努力地学习和工作。1983年,他以工作业绩晋升为加拿大“伯乐”全国市场策划销售经理。此时,他感到已初步具备了“发言”的权利。但是,还需要搭建平台。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他成功地说服了公司的高层,开始在亚太区开展业务。
在亚洲创办生物技术企业,推动中华科教发展,是卢先生多年来的梦想,他终于为实现这个梦想迈出了第一步,并勤恳地为这一地区的生物技术工业播种。通过艰苦奋斗,命运又给了他新的机会。1986年,他出任伯乐亚太地区总经理,并在香港成立“伯乐”亚太地区的第一个办事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随后,他继续在亚太地区多个城市设立办事处,为区域生物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1992年起,他担任美国“伯乐”太平洋有限公司总裁,主理该公司在亚太地区的业务。他认为,平台已搭建成功,可以施展拳脚大干一番。在此期间,他始终将自己的梦想和公司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做到了双赢。
卢毓琳先生开始积极推动新科技的发展,并以改善人类的生活素质为原则,这份情操,很快便获得香港商界的赞赏和支持。此时,他可以得心应手地将公司业务和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声唱响圆梦曲。通过引进供医院和实验室应用的分析仪器、研究器材及生物材料,协助全球各地的人民提升健康和医疗标准。为了有利于全面开展工作,他除了担任美国伯乐太平洋有限公司总裁一职外,还是华鼎药业公司主席,以及印度德国Gland Pharma药业厂的董事。事业的成功,社会任职也接踵而来,圆梦的理想也越干越实在。
正当卢先生在“伯乐”公司干得如鱼得水之时,美国珀金埃尔默有限公司将彩球抛向了他,邀请卢先生加盟并聘任为亚太区总裁。他认为:这是一家有着70年历史的老牌分析仪器公司,它的发展史伴随着世界上一个又一个第一:全球第一台商用红外分光光度计-12型,第一台商用气相色谱仪-154型,第一台原子吸收分析仪-AA303型等独创产品,均出自该家公司之手。一系列里程碑似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奠定了它在业界的领先地位,也为全球分析工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今天,它还一如既往地坚持这技术领先的策略,并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这里有更加广阔的空间舞台。
尤其是,该公司始终致力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在环境、食品等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这正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时代里,公司的业务范围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拓展,在预防性诊断、筛选,新药研发以及细胞科学等领域已取得不凡业绩。这一切,都能显现出它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卢先生分析,在这些快速发展的领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性能的产品,同时还需要快速的响应和卓越的服务。当然,全方位的服务背后,必定有着强有力的产品支撑,该公司拥有广泛的产品生产线,能够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些方面,对推动中国的生物科技发展十分需要。
圆梦的自身基础已具备,外部环境通过努力的打造,也形成了有利条件。他分析,香港现有约一万人从事生物科技的开发、研究及产品的生产与制造。从1995年开始,政府平均每年投入7 000万港元,支持本地生物科技工业的发展,联想到自身从前是学临床检验的,又是生物科技专才,如果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会更加得心应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努力培养新的人才,还能具体指导研究项目,培育年轻人发展,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发动各界支持生物科技工业,社会贡献更大。
内地在早几年就知道生物科技的重要,有关部门已经先行展开对生物科技的开发和研究。“香港与内地关系密切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将内地看做上游,香港好比是中游,彼此合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下游(生物科技工业)将会大有作为。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是一个成功的方程式。如果,再连接到国际市场的终端,形成一条龙,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用这种方式来从事生物科技的开发与研究,方兴未艾。
其实,合作的项目已有先例,合作的基础也已具备,内地同香港已经开始联手研发生物科技。例如:中国第一军医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研发了一系列保健产品,其中包括最新抗氧化素、运动活力素、灵芝皇、芦荟等系列产品等。经过香港关怀国际有限公司(李锦生产记集团)生产,这些科研成果已经转化为社会效益的工业产品。
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为发展中国的生物科技奠定了基础。如果,再跻身于全球生物科技三大公司之一的高层管理者,唱响圆梦曲也就指日可待了。
卢先生感到,时机已成熟,有这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和享有盛誉的企业,有这样高科技的企业为平台,有这些高科技产品为支撑,有这么多高科技人才为基础,广阔的天地会更有作为,圆梦也会指日可待。2000年,他决定马上上任,一下子风风火火的干了七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卢先生深知,真正要想得心应手地唱响圆梦曲,必须选准人生发展的自我定位,根据自身在高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有利条件,决定向复合型人才方面发展,才能有所作为,有利于大展身手取得显著成效。他的自身定位,是有科学依据的。尤其是在香港这个大都会里,大多数人都会在混凝土森林中落地生根。然而,自己必须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形成独特的魅力和杰出工作的独特性。同时,利用教育阵地和社会网络,彰显对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整个社会所作的重要服务及宝贵贡献。
卢先生悠然自得。他按照选定的人生定位和目标,在商业和科研、学术和工业、私人企业和公共服务以及东西文化之间兼顾自如。他总能在这些具有明显分界的领域之间架起桥梁,并以“促进科研服务于人类”为己任,越干越红火,平台也越来越大,声望也越来越高,社会兼职工作也日趋增多。
科教商齐头并进促发展
卢毓琳从海外回国二十余年来,站到了科技高端,担任着世界顶尖的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跻身于高科技和教育行列,1995年他创建了生物科技委员会,当上了创会主席。这家社会团体的前身是香港政府技术委员会辖下的一个分会。它能从一个分会升格为独立的委员会,说明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生物科技的认知和重视。
香港生物科技委员会是个顾问性质的机构,其中有近20名委员都不从委员会里支取薪水。这些委员,分别来自生物科技界、学术界、政府有关部门及与生物科技相关的专业技术行业。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集思广益,及时向特区政府提供发展生物科技的政策性意见,同时每年亦就有关“工业支援资助计划”的申请,向特区政府工业署提供意见,以支持一些有助于本港工业或科技整体发展的生物科技研究项目。
委员们对待工作,个个都是满腔热情。其中的动力,既有自身职业的因素,也有对生物科技充满兴趣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是大家认为在香港发展生物科技,前景美好。
身为创会主席的卢先生,对这个认知不是盲目的。他认为,香港面积不大,搞农业不具备土地资源;冲击高精尖的电子技术,有些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头;进行大规模工业材料研究,缺少社会基础。然而,香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大多数人已经吃穿不愁,眼下香港人更关心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活质素,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内地民众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同样的追求。此时此刻,正是推动生物科技发展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就在两岸三地穿梭奔忙,为在中国与国际合作的宏图上织锦,更加忙碌起来。
卢毓琳说,中国加入WTO以后,美国许多风险投资家都想到内地投资,他们跑了许多地方,也和许多企业谈过,最后还是觉得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企业在产权、资源划分等许多方面说不清楚,缺少一个清晰的分界线。由于这个原因,许多风险投资就停留在香港,希望香港扮演一个调整,规范的角色。
以前,人们在认识上始终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总是简单地把香港看成一个融资的地方,到那里就是为了拿钱,他们没有意识到,香港在金融、法律、医药等方面的制度和经验更为宝贵,对内地而言,软环境方面的改善显得更为迫切。
他认为,香港不仅在生物科技方面,在许多行业都有国际经验,在金融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一个产业项目来讲,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资金。美国有风险投资家,由于有了他们的资金,经济才会转动起来,美国的纳斯达克便是以给高科技产业提供资金而著称。在香港,创业板也起了同样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内地的企业从香港股市上得到了许多融资的机会。现在,台湾省也把香港看成一个融资渠道,因为在台湾省上市并不容易,而且香港股市相对比较稳定。
卢先生心中一直乐于推动科技发展,他利用在商界有着广泛的联系,从容地结合在社会需要的各种环境中,虽然情况在不断变化,依然能够洞察先机。各种有利的条件,使他在公共机构和私人企业之间架起了桥梁。多所本地和内地学术机构通过邀请他担任不同的职务,让他们的研究人员可以分享卢先生的宝贵经验和真知灼见。这些高等学府都可以从这位企业家的全球性视野中获益良多。他目前在学术机构担任的职务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兼任教授、北京医科大学荣誉顾问学术委员、厦门大学客席教授、北京预防医科院客席教授、广东省神经科学会高级顾问、香港生物科技联会主席及亚太艾滋病研究所董事;此外,他还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工程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城市大学教育合作委员会荣誉主席、香港浸会大学顾问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荣誉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学的特别顾问等。
卢先生将从商、从教、从研的综合实力,交融应用到各个方面,渗透到公共服务精神之中。他通过在香港特区政府以及内地的省、市政府辖下多个委员会的工作,促成工业界与学术界紧密合作,从事技术开发工作。他现时在这方面所担任的公职包括:香港政府工业署创新及科技基金(生物科技项目)评审委员会主席、工业署优良生产管理协会委员及四川省中药产业处顾问、长春市经济局顾问、香港生物科技标准鉴证行董事……
综合能力的显现他是通过为多个地区的大专院校、政府机构,向工商界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对香港和亚洲不断发展的生物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社会多做工作切实奉行他坚信不疑的服务精神。当人们问到是什么因素推动他超越个人的诉求,追寻更高层次的成就,卢先生就以他独特的热诚态度回答:“唯一的因素是要有极大的热忱。我有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热忱,我对亚洲的生物科技充满热忱,而我更对在中国和亚洲乃至全球发展生物技术充满热忱。”卢先生已把他无穷的经历倾注在有价值的理想上,并使他的梦想成真。
与此同时,他已经全身心地为推动中国生物科技发展干起了实事。早在1994年,中英关系最紧张之际,卢先生亲自倡导并组织了香港科技精英及政府高管,并以工业署之下科技局生物科技主席身份,北上拜会了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科协主席周光召、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和卫生部陈敏章部长等国家科技领导,相互交流经验,商谈合作项目与意愿。继而,在上海也获中科院之各大所长招待并进行交流。相互真诚的举措,商谈的深度与广度,称之谓开创了中港科技合作的先河。他迈出了圆梦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初次见到了显著成效,也就越干越带劲。为提高中港两地生物科技之产业化,创立了香港生物科技联会,为行业加添了更好之平台。从此,他更加倾心于鼓励、宣传、建立生物科技行业,力求达成生物科技大企业之理念。1996年,香港回归前夕,卢先生作为香港科技局下生物科技主席,亲自又倡导了中港政府部门共同携手规划白皮书 “BioFocus Study”。他与时任中方主席的科技部副部长惠永正共同领导整个团队,就如何深层次开展中港之间生物医学、中药现代化等方面的合作,进行调研,顺利完成了第一份指导性报告。这份报告至今仍被奉为中港科技合作之重要参考的里程碑,为以后深港合作、粤港合作及田祥林之 “Made by HK”,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卢先生认为,科技交流是一个方面,促进国内与多方合作,推动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他看到大健康产业在全球发展的趋势,看到了大健康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联想到要抓住契机发展中医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拓展中医药国际市场。
传统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卢先生认为香港以往由于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社会一度对中药有很大的偏见。现在情况变了,连美国人都对中药发生了极大兴趣,也投入了不少的力量。因为西方国家的许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中草药的优越性,尤其是生成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很小,药品对人体的副作用亦小于西药。从大健康的理念来看,因人而异,用自然药物医治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卢先生感到,发展中药是我们华人的优势。如果外国人从我们手中将先人留下来的法宝抢了去,有了新的开发研究,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将愧对江东父老。
促成任何一件事要想获得预期的成功,都需要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更何况是中医药拓展国际市场的庞大工程。
为此,他又倾心于这项工作。香港生物科技界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传统中药推至“第一药”的位置。近期的目标是,设法将一些市场上有售的中医药健康食品现代化,比如天津丹心、上海银杏等产品。与此同时,提出了要尽快改变旧的包装面孔,推向国际市场,让外国、特别是美国的医学、卫生权威机构认同,使产品获得认可证书。
在此基础上,再从中药的临床检验、疫苗生产等方面下工夫,开发研究一些创新开发的药品。这样的创新产品,将会在国际市场上前景广阔。卢先生认为,只要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就能使中医药品及中医药健康食品,成为具有高科技附加值、拥有专利版权、有市场推动的优质产品。
卢毓琳说,香港要想在中药现代化上有所发展,没有内地的合作是不行的,在高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所以,香港要好好利用“一国两制”这个政策,形成一个大家能分享资源的平台,不论是技术、市场、人才、经验等都是如此。“一国两制”把香港和内地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共同走在一起,各自都有优势,形成互补。香港又和世界保持同步,这样才能逐渐使内地与国际接轨。于是,1996年,他从香港带领一个规模颇大的科技/中药团,前往四川省进行考察与交流,促进合作成功。此行,受到了四川省省长张中伟及多位副省长、市长的欢迎与接见,双方进行了实质性项目洽谈。由于事先卢先生与四川省有关领导进行过深入探讨与交流,针对性较强的项目一拍即合,最终达到了多项合作成功。香港代表团成员在“川港联手发展现代化中药产业”的签字仪式上,共有22家企业签字合作,并落实了在四川省建立企业。从而,开创了首次川港两地科技/中药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科技领先,教育也应同步发展。卢先生十分热爱中港两地之科技教育,一直致力于中港科技与高教互补。时任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孔宪铎、北京大学任申彦书记(前江苏省副书记)等共同提出于深大、北大、科大、深圳市政府之间加强科研合作。为此,卢毓琳荣获香港科技大学第一个荣誉会士荣衔。
其实,在这之前,当然,这方面的合作早已开始了。中科院在香港建立了六大重点实验室与香港的大学合作。另外,香港卫生局和国家医药管理局达成了协议,在香港两所大学医学院设立临床实验室。通过大量的工作,它们已经得到了美国FDA认证,有了这些条件,内地新研制的药品要推向国际市场,可以先拿到香港认证,因为在这方面香港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这就好像把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比作A,B,C,因为C已承认B,如果B再承认A,那么C承认A也就容易多了。这样一来,香港就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内地的产品可以先通过它接受国际标准的检验。而且,国内研制的新药不一定要在国内生产,可以直接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循环之中。
卢先生把帮助民族生物产业走向世界当成是他另一使命,身为北大科兴董事,亲自策划指导并参与了该公司在美国主版上市,利用在跨国公司之工作经验,指导该公司推广标准化程序,遵循国际惯例,建立了完整规范体系,达到了预期效果。最近,该公司的股票已由2美元升至5美元,吸引了跨国企业的关注,促成了该公司与世界性之大药厂GSK合作研发疫苗,此成效将会在季度报告发布。
成功的喜悦接二连三,卢先生的业绩举不胜举。推动两岸三地科研合作,又为他谱写了新的篇章。翻开2003年为国际基因研究这一页,“Hap Map”完成25%之人体基因组单体型计划,这是两岸三地之科研精英结合完成的项目,也是在香港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与资助见到的成效。更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焕明院士及香港大学徐丽之校长为首之重大科研成果。
硕果的成就,成功的欢欣,让杨焕明院士十分兴奋,特发函给卢先生表达心情。文中道:“今天我们荣幸的向你通报,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圆计划国际协作组已于日前公布HapMap计划并已取得阶段成果。中国HapMap协作组所承诺百分之一的任务也精准地按时完成。
这有赖于整个中华协作组在两岸三地的首次重大科技合作中,全体人员能忠诚配合,不辞劳苦的工作态度。亦证明了卢先生在2003年初为了这个HapMap项目,大力倡议并热心地与香港各大学及政府各部门斡旋的高识远瞻、功不可没。香港研究小组能成功为整个国际计划完成了2.5%的研究工作,成就于香港大学徐立之校长高度的战略意识及无私专业精神、香港科技大学王子晖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韦妙宜教授等专家的热诚参与,都为人类基因组做出中华民族新的贡献。
希望我们能继续地本着“共有、共为、共享“的精神同全世界科学家一道研究,共创人类健康的未来。”
此文的副本还抄送给:香港政府工商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何宣威先生、香港大学徐立之校长、香港科技大学王子晖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韦妙宜教授等人。由此可见杨院士对这件事的慎重态度。
类似的评价,对于卢先生来说举不胜举。他在不断地探索创新发展的新需求,尤其是重视将发展科教与支持国家政策相结合。由于他把握着中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合作的关键点,考虑到如何利用自身的国际人脉资源,用于促进中国与国际合作。
他看到,中国在提倡独生子女的政策下,新生儿之健康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卢先生就积极游说海外公司,不断为中国人民健康水平加放投入。2006年他成功地说服珀金埃尔默公司与中国卫生部合作,并向七个省份之卫生厂捐出共50万美元之仪器,为防治新生儿传染病作出贡献。类似方面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儒商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活着,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尤其是连“做梦”想的也是为促进国家科教发展,这样的活法可真有意义。这就是卢先生的人生观,也是他人生价值的显现。
一个人的能力,在某个方面突出,并不为奇,如果综合能力样样突出,那就非同一般。前不久,卢先生在山东建工学院的学术讲演厅里,身材魁梧,气质非凡的卢毓琳教授对着台下的学生侃侃而谈。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不是站在讲坛上照本宣科,而是站在讲坛的最前面,用有力的手势和语调阐述他的生物科技观念。在讲演中,他会不时注视着你的眼睛,你就会不由自主的被他打动,于是“生物科技之父”这个有些枯燥的概念,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这就是儒商的大家风度。
卢毓琳认为:“人的创新取决于思维,人的力量来自于意志,人的成功需要智慧+实干。”卢毓琳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就是按照这个人生准则走过来的。回想起往事历历在目,说起回香港的初衷,感触颇深。卢毓琳说,当时在加拿大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是他一直想找机会回香港。那个时候许多香港人都想出国,而卢先生的想法却与其相反,千方百计要回香港。此举,连家里人都不理解。尽管那几年是香港人移民最多的时候,但他一直觉得中国是他的根,香港才是他的家,只有家里才有他的位置。他认为在人心惶惶的时候,在人们都认为没有机会的时候,正是最大发展的好时机。正好那时美国伯乐公司派他去开发亚洲市场,他认为梦想变成现实的机会来了,决不轻易放过。
经过多年的奋斗,香港在生物科技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多年的拼打与合作,卢毓琳和孔宪铎也通过生物科技这条纽带成为至交。这其中,志同道合当然是关键因素,但两人在为人处世上的坦诚与宽厚,也使他们走得更近了。
对于卢毓琳的为人,孔宪铎有一段精彩而幽默的评价。他说,卢主席单枪匹马,使香港在生物科技方面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所以在香港大家都叫他“生物科技之父”。近年来,卢主席的夫人彭慧冰女士走马上任,在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创新署主管生物科技。他们家里,有个“生物科技之父”,现在又多了一个“生物科技之母”。两人成为夫唱妇随、真诚合作、携手并进的事业伙伴,又打造了“生物科技之家”。孔先生认为,卢先生不仅在事业上很有成就,而且是我一生中遇到的一个大好人。他在做人方面有一点别人做不到的地方,就是对每个人都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他会让你觉得对你特别好。
人格的魅力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卢先生的成功,就是取决于不断提高的综合素质,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实干,形成了人格的魅力,也成为成功的助推力。他始终认为:宽容和大度是高层管理者的首要素质,文化和理念是高层管理者的精神支柱,创新和实干是高层管理者的成功基础;事业和责任是高层管理者的思想境界;人生的追求是高层管理者的价值体现。卢毓琳遵循的原则是爱国又爱公司。他以企业家的精力和经验,科学家的知识和严谨;思想家的前瞻与创新;外交家的风度与敏锐,将本职与兼职工作融为一体,分不出分内与分外,取得了多赢。
知情人都知道,他是一位爱国家、爱社会、爱公司的儒商,多项工作都能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干出了一番成就,得到了多方称赞。他在努力圆梦的同时,又对公司的首脑说:“我们在中国抓住了最好的时机,要在中国大干一番。”他说的这番话也是事实。
自2002年5月以来,珀金埃尔默公司从以往的代理销售模式转变为直接销售,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成为该公司五大销售区业绩评比中,同时捧得“销售成长”和“维修服务”的两个年度冠军的地区。这些变化,都是发生在亚太区总裁卢毓琳走马上任之后。
用兵者,审势为先。这家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保持旺盛的销售势头,卢毓琳作为亚太区掌门人审时度势,抓住时机自然功不可没。而中国经济整体好景,以及中国在世界产业中的角色定位,亦为这家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作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制造工厂”,中国每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对GDP年均8%左右的增长意义非凡。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已是大势所趋。而中国的制造业要走向世界,中国的制造厂就必须符合国外的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每年因为国标产品无法达到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区的高标准、严要求,大量中国商品被这些国家和地区拒之门外。要改变这种现状,正是该公司拓展市场的机会所在。他说,“凭借着我们公司生产的高品质、多系列的分析仪器,可以帮助食品、饮料、制药、环保、纺织、石化等各个行业中制造企业的产品符合国际质量标准,从而拿到国际订单,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如今,该公司的三大业务框架 —— 化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仪器以及光电子设备都在中国展开了业务。但是,由于生命科学研究在中国尚处于起步期,中国绝大多数制药厂还无力投资于昂贵的生命科学仪器。然而,针对化工、纺织、食品等传统制造行业的化学分析仪,已占了珀金埃尔默中国市场销售总额的60%强。卢毓琳说,在和这些行业的客户打交道时,我们必须首先当好顾问的角色。“很多时候,客户需要通过大量严格的培训来操作仪器,我们除了帮助他们安装好配套的软硬件,还要准备随时讲解一些基础应用原理、排除使用不当引起的故障,做到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卢毓琳强调说,我公司卖给客户的不仅仅是一台仪器,还包含从硬件、软件到应用的技术支持等一整套解决方案。他提出:“我们的产品,与日用消费品不同,我们的客户需要不断的技术支持和度身定制服务。凭借我们60多年在各种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遍及全世界的技术支持网络,我们可以给客户提供最专业的建议和最强大的售后服务。” 这是卢毓琳开宗明义地解释自己的经营之道,也是儒商大家的坦诚告白。
珀金埃尔默公司决策者看到亚太区在卢先生的经营管理下,成为该公司在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卢毓琳也以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增长的业绩,说服了公司总部加大了对中国投资力度。2006年2月,该公司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成立了中国技术中心。新的技术中心大楼集中了公司的销售、物流、维修、技术支持、客户服务等各个部门,展现出综合管理的实力。同时,他们还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物流和研发的基地,在技术中心里建立了亚太区最大的示范实验室,专门投资装备了服务于全球半导体行业分析应用的1000级超净实验室。在示范实验室里,可以看到珀金埃尔默公司在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仪器等方面几乎所有最新型号的仪器。除此之外,他们每个月都会举办多期用户培训班,并为客户提供方法开发、优化等多项增值服务。中国技术中心的建成,将成为珀金埃尔默公司提高对整个中国地区,乃至整个亚太区域的客户的服务水平打下的坚实基础。
伴随这全球认同的珀金埃尔默品牌,作为一种职责,将把它的领先技术延伸到针对应用项目的全球销售和维修第一线。在发展业务的同时,继续改善机构和管理过程的运作,实现对客户、对投资者和雇员的承诺。
卢先生的经营之道见到了显著成效,他的专业知识得到一致的称赞,他的社会工作和活动日趋频繁。为此,他头上不断地增添各种光环,社会任职也越来越多。跨在科技、教育、中医药等行业的几十个头衔。然而,他对推动生物高科技发展却情有独钟。他认为,任何一件事要想获得预期的成功,通常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尽管在过去数年间,香港政府在生物科技工业方面投入了不少资源,一些科技基础设施亦已陆续落成启用。虽然香港现在有近三十家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又有知识产权、市场主导和发展科技的良好基础,但是,从综合实力来看,香港的生物科技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在国际市场及亚洲区内亦有不少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可见香港的生物科技要成熟发达,任重道远。这样的现实卢毓琳心里十分明白,他也有更多的任务需要继续。
此时此刻,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卢毓琳的显赫业绩,更看清了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成功人士。他的成功是用一生的不断创新和求变换来的。这也是他凭着努力拼搏和坚韧不屈的精神,闯出来的结果。这位被誉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香港生物科技联会创会主席的儒商,至今仍然始终如一地以社会活动家的运筹帷幄,以企业家的精明和实干,以教育家的亲和品格,以科学家的钻研态度为一身,大商、大儒气质相得益彰,融会贯通。
如今,这位德高望重、朋友遍天下,桃李满天下的卢教授,带着五光十色的光环,坚定地继续朝着科教兴国的目标迈进。他一路唱着圆梦曲,一直做着圆梦事,精神焕发、信心十足地朝前走着、走着。他要在人生的征途上,以那独特的儒商大家的风范,不断地拾起散落在各地的珍珠,用红线将它们一颗一颗地穿起来。人们期待着见到“科技之父”捧着准备献给母亲的珍珠项链,献出一生对母亲的爱戴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