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视觉意蕴解析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m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推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由原本的简略转向丰富。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将文学作品《洛神赋》改编成卷轴形式的绘画作品《洛神赋图》,借以表现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此图虽然是人物画,但在画面中可以看到,顾恺之将诗画结合,以大量的山水風景为背景,运用了三段式的构图表现画面。顾恺之是当时较早涉猎山水画创作和提出书画理论的大家之一,他的《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在当时具有代表性。《洛神赋图》的叙事主要采用三段式构图,诗意地描绘了《洛神赋》中的意境,诗画相得益彰,使文学作品中的视觉意蕴得以再现。
  关键词: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传神论
  一、顾恺之及其绘画风格
  顾恺之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著名画家、理论家。他博学多才,擅长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精于鸟兽、山水、人像、佛像等,世称“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顾恺之作画时常用“铁线描”,南朝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师承顾恺之,并称“六朝三杰”,有“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的美誉。同时,顾恺之和陆探微又因用笔皆密而不窒,密中有疏,以繁密中透出空灵为妙,并称“顾陆”,风格被称为“密体”。
  顾恺之的画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顾家样”,著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等绘画理论著作。顾恺之主要研究人物画和肖像画,提出了“以形写神”论,意思是作画不仅要追求外在的“形似”,还应该注重内在意蕴的“神似”。顾恺之还有一个观点是“迁想妙得”,强调画家作画将自身的情感“迁入”表达的对象之中,借以抒发内心所想,这一观点成为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绘画理论源自绘画实践,这些观点也通过他的作品一一呈现。
  二、《洛神赋图》的由来及内容
  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是一幅绢本设色的长卷画,画面人物众多,画卷主要描绘了曹植、洛神宓妃二位主人公真挚而又纯洁的爱情故事,以及一系列极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画家将众多人物置于大山之中,展现出一种奇妙的空间美。
  《洛神赋图》自右端开始,描绘了曹植带领众多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时十分疲累、在经过的洛水之滨停驻休息的场景。周围一片祥和,而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绰约的洛神像仙女一样飘逸而来。此时柳岸边热闹起来,曹植起身微微前倾,想要触碰洛神,并伸出双手挡住其他随从。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集中于水面上美丽的洛神。曹植解玉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则出现心情矛盾的神情。随后,二人便敛容定神,守之以礼,眼神之中情意缠绵。
  画卷中段主要描绘了曹植与洛神人神殊途,不得不别离时痛苦而又无奈的情景,这也是画卷的高潮部分。画家将创作重心放到此处,着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宏大场面:画面中洛神乘着由六条巨龙驾驶的云车,显得身份尊贵无比,驶向远方;鲸鲵跃出水面,环绕在云车左右,声势浩大;画面中的云车被云气萦绕,烘托出离别场面的凄惨和壮美。此时,岸边的曹植在众随从的搀扶下,如痴如醉,含泪目送洛神远去,眼神之中满是眷恋与无奈。
  画卷最后描绘了曹植与洛神各自启程离去的场景。见洛神离去,曹植乘轻舟试图追赶云车,但无奈人神相隔,早已不见洛神踪影。无奈之下,曹植只能返回洛水之滨,久久徘徊,期盼洛神再临。随后,曹植的随从们准备驱车上路,他仍不断回头张望,依依不舍地踏上返回封地的路。
  三、《洛神赋图》的艺术内涵
  (一)构图的空间魅力?
  作品采用连环画的构图方式叙述故事。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洛神和曹植存在于每一个段落,符合连环画的形式。顾恺之在采用中国绘画传统构图方式的同时,结合了散文、诗歌的艺术手法,形成了绘画作品和文学作品的交融,这是一种艺术的创新。


  《洛神赋图》一改汉代以来主流的平视画法,采用俯视的角度,开阔了视野,同时也能更好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顾恺之在画面中精心安排了人物位置的高低、背景山石的远近以及树木花草的布局,加强了画面的韵律感。将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和结局都展现在同一画面上,能够在时间与空间上加强节奏,给观者以完整的叙事体验。“连环画”的构图形式,加上富有意味的故事情节,联系曹植与洛神的情思,使平面画卷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上升到另一维度。除此之外,画卷不仅还原了文学故事,还在画面中创造出如梦似幻的仙人形象。主人公洛神原型为宓妃,而在画面中则夸张为神,她驾驭的云车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存在,加上诸多的神兽和神仙人物,使画卷蒙上了一层魏晋时期独有的宗教气息和玄幻色彩。顾恺之将画面中景物的大小、形状、线条、明暗、冷暖安排得错落有致,注意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洛神赋图》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顾恺之在创作时没有按照现实的自然规律,而是将以人物为主,将人物画得高于大山,借以突出主人公,渲染故事情节,真正达到借物寓意、借景抒情,将曹植与洛神之间的深挚情意融入山水之间的诗情画意。画面的一些细节处理也耐人寻味:曹植、洛神与山川背景之间的大小关系不断变换;近景与远景之间的距离被拉近,远处的高山如土丘,大河如小溪;岸上等待的曹植在侍从的簇拥下举步前行,不舍的神情与随从僵滞的面部形成鲜明对比,形体也因处于主体位置而变得高大、引人注目。
  《洛神赋图》全卷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之间布局的疏密恰到好处,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来回交替、重叠,使得画面和谐、生动,无处不呈现空间之美。
  (二)色彩的柔和舒适
  《洛神赋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的表现内敛、含蓄。画面中衣服内部线条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而外部环境的坡脚、岸边则施以泥金,使得画面生动、自然。山石树木的结构单一,各类物体扁平,没有立体感,却具有装饰性。更令人惊叹的是,顾恺之在创作时融入了魏晋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以及帛画的绘制手法,在一些树、石的表现上,运用凹凸晕染的方法加强立体感,这在当时也是对绘画技法的新尝试。   在色调上,顾恺之也作了相应的处理,《洛神赋图》主要运用沉稳的色调,生动描绘曹植与洛神四目相对的场景,人物身上衣物为蓝色,有沉静、安逸之感,能够使观者深切地体会二人的情意。云车载着洛神飞驰离去时,衣物上的青蓝色产生一种收缩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营造紧张的画面气氛;而洛神飘然离去后,画面色彩则多为灰黑色,使观者产生惆怅感。画家在表现人物衣饰时,运用了勾线填色法,先用线条勾勒,平涂,再添加不同的色彩,借以表现不同人物的地位和身份,用红、黄等服饰色调突出曹植、洛神这两个主要人物,用淡色衣衫表现随从,主次分明。顾恺之在描绘洛神的服饰时,罗裙的表现更为生动,衬托出洛神清秀典雅、飘逸脱俗的气质。此外,整幅画面的黑白灰关系也处理得当,有的地方不作填色处理,而是墨色晕染,有的地方则运用了凹凸染法加强体积感,使画面中的空间感、层次感更为突出。
  (三)形神兼备的笔墨意境
  《洛神赋图》之美,美在曹植与洛神的深厚情意。顾恺之用了大量的细节描绘二人的深情:曹植在洛水之滨休憩,凝神张望远方而来的洛神;洛神衣带随风飘逸,风姿绰约,委婉从容,神情之中有关心,也有一丝犹豫。凝视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含泪远望凌波的洛神,一往情深。洛神则梳着高高的云髻,裙带随风起舞,正是曹植笔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的仙子。两人一见便情根深种,奈何人神有别,犹豫难决的洛神,最终驾着六龙云车离去,而曹植在岸边苦苦等待,最后在随从的簇拥下依依不舍地离去。这种情难自禁、欲语还休的场面,最是动人。
  四、结语
  顾恺之在《洛神赋》这一原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自身的想象力,结合绘画本身的特性,出此旷世名作。画面中交织错落的情感信息,在绘画里呈现为大量的意象以及密集的人物形象,衬托人神之间的感情传递。更神奇的是,画面通过颜色、技法、对空间的布局实现了一种立体效果,引人入胜;画家还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将绘画中的物象比拟现实,用简洁的画面抒写原作中的细节,使作品充满书画的韵味。
  《洛神赋图》之所以被誉为前无古人的古典绘画瑰宝之一,正是由于此画卷在表达画面内容、表现人物造型、环境渲染和笔墨形式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突破。这幅画更是体现了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艺术观点,把表现对象的内心与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实现了绘画理论的创革,从而把时代的绘画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顾恺之还倡导“晤对通神”,即通过描绘人物的姿态动作以及与其他人物、背景的相互关系,巧妙地衬托、传达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这也是鉴赏绘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另外,《洛神赋图》在美学层面上也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一改汉代已降绘画的古拙、雄壮的阳刚之美,转为婉约、轻巧的阴柔之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的转变。
  通过对顾恺之作品的解读和画学理论的研究,笔者深感中国画不仅是传统美学理念的沉淀表达,更是中华民族奋发不息、乐观向上民族精神的体现,后世画家应当含英咀华,找寻艺术创作的新方向。
  作者简介
  于翠姣,1995年1月生,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与理论。
其他文献
锌-空气电池和电解水技术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在新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氢/氧电极反应,包括氧还原反应(ORR)、析氧反应(OER)和析氢反应(HER),动力学缓慢,是制约这两大新能源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需要开发高效的电催化剂来加速反应的进行。目前,贵金属Pt-基材料是性能最优异的ORR和HER催化剂,Ir-和Ru-基材料具有最佳的OER催化活性,但是这些贵金属催化剂价格昂贵、储量稀缺,严重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以储量丰富且价格低廉的过渡金属(如Fe、?
随着对石油燃料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人们开始着眼于开发新的高效能源和清洁能源。氢能由于无碳、可循环利用和能量密度高等优点,被人们认为是最有潜力的石油燃料的替代品。通过电催化剂进行水电解是一种大规模生产高纯度氢的商业策略,其中电催化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水分解的过电位。当前,用于催化反应的最高效的电催化剂主要是价格昂贵、储备稀缺的贵金属,因此开发具有相对丰度高,电化学活性稳定的低成本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十分重要。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可以作为电催化材料的前驱体。因此
α-蒎烯的加氢反应在松节油深加工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加氢产物顺式蒎烷广泛用于香料、医药、农药和精细化工等领域,通过后续一系列反应将廉价的天然可再生松节油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目前工业上常用的Pd/C、雷尼镍等催化剂生产顺式蒎烷,存在生产条件苛刻、选择性不佳、催化剂易失活、难以分离回收等缺点。因此,亟需寻找加氢工艺温和、高活性、高选择性与高稳定性的新型环境友好催化剂。
  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对于多种液相催化反应,非负载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均高于负载型催化剂,但由于产品分离和催化剂循环
摘要:对《匋雅》这部书,引之人多,释之人少;研究者多,着墨者少。本文从辨伪角度出发,引《匋雅》中辨伪之论,加以阐释,分析其与现代对传统陶瓷鉴定方法的联系。用举例分析法,从个例到一般性概括,通过条陈分析、引用、解释,进而阐明其原理、方法和判断思路,说明其为传统陶瓷鉴定学之基础中不可或缺之一部,加深研究者的理解,对目前传统陶瓷的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匋雅;辨伪;传统陶瓷鉴定;赝品  《匋雅》是
期刊
酚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实现含酚废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具有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意义。树脂吸附技术因具有无害化程度高、资源化效果好、材料结构定向可调、可再生利用等优点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然而,核心吸附材料的改性方式仍以活性位点的合理分配为主,在吸附容量和选择性等方面仍需提高;相关机理的研究仅从提高亲水性及极性的角度定性阐述,缺乏构效关系的定量匹配,无法反馈指导新材料的设计制备;研究体系相对单一,尚未系统考察共存因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规律,无法有效推广材料的应用出口。因此,本文以对苯二酚、对硝基
常规阻燃剂存在阻燃效率普遍偏低、用量较大,对高聚物材料的物理性能影响大,环境及安全问题严重等缺陷。因此,寻找绿色高效阻燃剂是阻燃领域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1-烷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基化合物(简称N-烷氧基受阻胺或NORs)不仅具有优异的光稳定作用,而且还对聚烯烃兼有阻燃和协效阻燃作用。目前商业化的NORs主要是汽巴公司的NOR116。它对聚丙烯(PP)纤维和薄膜等具有优异的阻燃及协效阻燃作用,千分之几的浓度就能显著减少常规阻燃剂的添加量。毫无疑问,NORs为发展绿色高效多功能阻燃剂开辟了一条崭新
摘要:汉中玉是产自汉中的颜色润泽、质地致密的各类玉的总称,其中,蛇纹石玉因颜色明黄而鲜艳,质地温润细腻,被称为汉中黄玉,是为上品。文章着重论述汉中黄玉的历史、文化内涵、产地以及宝石学特性,并分析其美学特征,拟从汉中黄玉的质地、色泽以及图案肌理等角度进行综合设计实验,探索玉石首饰的创新性设计思路。  关键词:汉中黄玉;首饰;设计  一、汉中黄玉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便有“玉石之国”的称号。广博而
期刊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素材和依据,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大来源。只有不断提高文物管理水平,才能确保历史文化的传承。但就当前形势而言,能够真正得到妥善保存的文物数量并不多。作为保存文物的主要机构,博物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博物馆文物管理的保护措施进行全面分析,不仅能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优化思路,更能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期刊
摘要:张垣地区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农耕民族文化碰撞、冲突又相互渗透、交融的文化多元地带,这里不仅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三叉口”,还是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双向通路”,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绚烂的文化遗产。本文探析张垣古陶瓷的特征、年代及出土地域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张垣;古陶瓷;考古学文化;出土年代;分布特征;研究价值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早在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
期刊
在煤层的沉积过程中,瓦斯伴随着煤的变质作用而形成,并保存于煤层,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其分布受历次构造活动的影响。
  本文运用板块理论、区域构造演化理论、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黑龙江东部区域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动力学背景入手,分析了黑龙江东部盆地群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了勃利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构造对七台河矿区构造的控制作用以及七台河矿区构造演化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并结合新铁矿井生产中的大量瓦斯地质数据,分析了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揭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