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采集感染性腹泻患者肛拭子和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分析,调查细菌性食物中毒原因。 方法 通过微生物鉴定分析仪检定菌株。 结果 从36份患者肛拭子、粪便样品和涂抹液检出8株类志贺邻单孢菌。 结论 这是一起由类志贺邻单孢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关键词】 食物中毒;类志贺邻单孢菌;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70-01
類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PS)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感染性腹泻及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病原特性、生态分布、对人和动物的致病作用以及微生物学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类志贺邻单胞菌在水、鱼类、多种哺乳动物及人类肠道中发现,能引起人的腹泻,是一种重要的肠道致病菌,此菌可引起食物中毒。[1-2]下面分析一起由类志贺邻单孢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1 中毒经过
2010年5月25日,我市某酒店入住了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提前考试(职校类)的某职业学校的51名师生,19:30集体用餐。25日21:30左右,一名学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等症状,随即被送往医院救治。至5月26日6:30,陆续有14名学生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相似的症状。
2 流行病调查
2.1 临床资料 首例病人于进食后2h即发病,其余14名学生均在食后6-12h发病,未有24h后发病的病人,潜伏期2-12h,平均10h。病人发病初期有恶心、头晕、胃部不适之症,随后出现腹痛、腹泻(黄色水样便),少数病人伴有呕吐、头痛、畏寒等症状。15例病人中症状相对较重的7名学生均送至医院住院治疗,其余8名学生在门诊观察治疗,经抗生素、补液等药物的治疗后,于当日全部痊愈出院。
2.2 现场卫生学调查 食品烹调加工中,刀具、砧板、容器存在生熟交叉使用情况,熟菜的进出经过餐具清洗区,切配间冰箱内生熟混放等。
3 实验室检验
3.1 样品来源 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样6份,餐厅工作人员肛拭子24份,盛放米饭不锈钢桶涂抹液、抹布涂抹液和餐具涂抹液各2份,未采到可疑食物。
3.2 检验方法 细菌分离、鉴定按照GB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3]进行。检验项目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食物中毒病原菌。
4 结 果
4.1 分离结果 6份粪便样,24份肛拭子,6份涂抹液均未检出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食物中毒病原菌,但从餐厅工作人员2份肛拭子、3份患者粪便样、3份涂抹液中分离出类志贺邻单孢菌。
4.2 菌落与形态 分离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粗杆菌,在碱性胨水和GN增菌液中呈混浊生长,在SS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菌落直径约2.5mm,在TCBS培养基中不生长。
4.3 生化特征 分离菌在双糖铁培养基上表现为斜面呈红色,底层呈黄色,不产气,不产H2S。氧化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β-半乳糖苷酶、肌醇、靛基质、动力呈阳性;发酶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能产生吲哚;不能发酵蔗糖、鼠李糖、密二糖、阿拉伯糖、甘露醇、水杨素,(结果详见表1)。应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结果鉴定准确为99.9%,t值为1,注解为:极好的鉴定。
5 讨 论
类志贺邻单胞菌是一种能引起人胃肠炎、引起腹泻的病原菌,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在淡水鱼和水生动物中分布广泛。食用水产品是患该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虽然类志贺邻单胞菌在腹泻病人中时有检出,但引起食物中毒在我市尚无报道。该菌对人类的危害正被逐渐认识。
本次食物中毒的中毒患者为集体共餐人群,有共同的饮食史,虽然主要的可疑食物已“没有剩余”或已被宾馆餐厅处理,但从餐厅工作人员2份肛拭子、3份患者粪便样、3份涂抹液中分离出类志贺邻单孢菌,从分离菌的菌落形态和生化特征均符台类志贺氏邻单胞菌生物学特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可以认定本次食物中毒病原菌为类志贺氏邻单胞菌。
这次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名餐厅从业人员的带菌,加上该酒店卫生设施不合理,卫生管理不严,操作程序不规范,餐具消毒不彻底,导致类志贺邻单孢菌交叉污染食品和餐具而引发食物中毒。
参考文献
[1] 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8-461.
[2] 陈应坚,甘莉萍,杨慧,等.类志贺邻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4681-468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关键词】 食物中毒;类志贺邻单孢菌;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70-01
類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PS)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感染性腹泻及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病原特性、生态分布、对人和动物的致病作用以及微生物学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类志贺邻单胞菌在水、鱼类、多种哺乳动物及人类肠道中发现,能引起人的腹泻,是一种重要的肠道致病菌,此菌可引起食物中毒。[1-2]下面分析一起由类志贺邻单孢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1 中毒经过
2010年5月25日,我市某酒店入住了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提前考试(职校类)的某职业学校的51名师生,19:30集体用餐。25日21:30左右,一名学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等症状,随即被送往医院救治。至5月26日6:30,陆续有14名学生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相似的症状。
2 流行病调查
2.1 临床资料 首例病人于进食后2h即发病,其余14名学生均在食后6-12h发病,未有24h后发病的病人,潜伏期2-12h,平均10h。病人发病初期有恶心、头晕、胃部不适之症,随后出现腹痛、腹泻(黄色水样便),少数病人伴有呕吐、头痛、畏寒等症状。15例病人中症状相对较重的7名学生均送至医院住院治疗,其余8名学生在门诊观察治疗,经抗生素、补液等药物的治疗后,于当日全部痊愈出院。
2.2 现场卫生学调查 食品烹调加工中,刀具、砧板、容器存在生熟交叉使用情况,熟菜的进出经过餐具清洗区,切配间冰箱内生熟混放等。
3 实验室检验
3.1 样品来源 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样6份,餐厅工作人员肛拭子24份,盛放米饭不锈钢桶涂抹液、抹布涂抹液和餐具涂抹液各2份,未采到可疑食物。
3.2 检验方法 细菌分离、鉴定按照GB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3]进行。检验项目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食物中毒病原菌。
4 结 果
4.1 分离结果 6份粪便样,24份肛拭子,6份涂抹液均未检出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食物中毒病原菌,但从餐厅工作人员2份肛拭子、3份患者粪便样、3份涂抹液中分离出类志贺邻单孢菌。
4.2 菌落与形态 分离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粗杆菌,在碱性胨水和GN增菌液中呈混浊生长,在SS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菌落直径约2.5mm,在TCBS培养基中不生长。
4.3 生化特征 分离菌在双糖铁培养基上表现为斜面呈红色,底层呈黄色,不产气,不产H2S。氧化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β-半乳糖苷酶、肌醇、靛基质、动力呈阳性;发酶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能产生吲哚;不能发酵蔗糖、鼠李糖、密二糖、阿拉伯糖、甘露醇、水杨素,(结果详见表1)。应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结果鉴定准确为99.9%,t值为1,注解为:极好的鉴定。
5 讨 论
类志贺邻单胞菌是一种能引起人胃肠炎、引起腹泻的病原菌,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在淡水鱼和水生动物中分布广泛。食用水产品是患该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虽然类志贺邻单胞菌在腹泻病人中时有检出,但引起食物中毒在我市尚无报道。该菌对人类的危害正被逐渐认识。
本次食物中毒的中毒患者为集体共餐人群,有共同的饮食史,虽然主要的可疑食物已“没有剩余”或已被宾馆餐厅处理,但从餐厅工作人员2份肛拭子、3份患者粪便样、3份涂抹液中分离出类志贺邻单孢菌,从分离菌的菌落形态和生化特征均符台类志贺氏邻单胞菌生物学特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可以认定本次食物中毒病原菌为类志贺氏邻单胞菌。
这次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名餐厅从业人员的带菌,加上该酒店卫生设施不合理,卫生管理不严,操作程序不规范,餐具消毒不彻底,导致类志贺邻单孢菌交叉污染食品和餐具而引发食物中毒。
参考文献
[1] 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8-461.
[2] 陈应坚,甘莉萍,杨慧,等.类志贺邻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4681-468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