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特征对夏季公园林荫空间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k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福州市西湖公园林荫空间为样地,借助ENVI-met软件,引入正交试验设计,探究植物群落特征对夏季林荫空间微气候的影响.结果 表明如下几方面.1)树木叶面积指数在所有时段均对林荫空间的降温通风能力起主导作用,降湿效应在早上时段主要受乔灌草比例影响,其余时段主要受树木叶面积指数影响.2)树木叶面积指数、灌木层占比与林荫空间的降温能力呈正相关,与降湿能力呈负相关;乔木植距与冠幅比值略大于1∶1时,降温效果最佳;空间的通风效果与树木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受树冠高度影响;随着灌木层占比和种植密度的升高,空间风速呈下降趋势.3)降温降湿通风效果最佳的组合方案为:选择叶面积指数高(6.6)的树木,乔灌草比例为3∶1∶1,种植密度为12m.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设计策略,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和设计依据.
其他文献
以异山梨醇(IS)作为第三单体,对苯二甲酸和1,3-丙二醇为基本原料,在5 L缩聚釜中制得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PTT)及不同IS含量的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异山梨醇共聚酯(PTTI);使用核磁共振氢谱仪分析PTT及PTTI的结构,使用差式扫描量热仪测定PTT和PTTI在不同降温速率下的降温曲线,并采用Jeziorny法研究PTT及PTTI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在PTTI试样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化学位移为4.296~5.706处出现了IS上8个氢原子所形成的特征峰,表示IS成功参与了PT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合三峡山地环境条件,提出景观格局规划优化途径,包括维育山水生态活力、保护簇群核心生境、修复山地蓝绿景观,以及管控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库区人居景观建设提供规划方法和管控建议,以期实现生态文明语
基于风景园林学对空间庇护感的建构理论,以重庆龙头寺公园为调查区域,选取由3种庇护类型(植物群落、景观建筑、休憩设施)和3种庇护等级(顶部覆盖面、两侧和后侧围合面及前方遮挡面构成的高、中、低空间围合关系)构成的9类空间样本,现场测试83名受试者在空间样本中观察前后,注意力和情绪等心理感受及脉搏和血压等生理信号的恢复性效果.结果 表明,注意力方面,高庇护和中庇护等级的恢复绩效均明显优于低庇护等级;情绪方面,休憩设施和景观建筑的恢复绩效明显优于植物群落;舒张压和收缩压方面,植物群落的恢复绩效显著优于休憩设施和景
亲生物性是提高人居环境的健康与福祉、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理论,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引入亲生物性对于提升城市中植物的固碳潜力具有重要作用.绿色建筑设计中亲生物性设计策略的选择受到当地气候特征的影响,但当前关于地域性亲生物性设计策略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研究尚缺乏.通过文献综述,从气候响应的视角梳理亲生物性理论,总结归纳湿热气候下的亲生物性设计策略框架.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领先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构建亲生物性设计策略框架并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归纳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在条文分类、分值
秦皇岛市家政服务业起源较晚,但随着经济发展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和长足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行业不规范、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状,针对性给出提升秦皇岛市家政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系列政策建议.
20世纪20-30年代,武汉与广州、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皆编制了公园系统分项规划,处于中国近代风景园林及城市规划发展的初创期.为研究武汉城市公园系统规划编制历史及其主要技术方法,解读原始档案,并将指标、分类、布局等技术内容与同时期国内外规划技术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武汉规划者熟知20世纪初英、美及日本的公园系统规划模型,在编制规划方案过程中,他们辨识并借鉴了源于美国及日本的理论与技术,根据城市现状、发展阶段及市民实际需要,将一些指标、技术原则加以更改,制定出适应武汉的城市公园系统模型.
城市是碳排放产生的主要地域空间,是进行“碳中和”核算与政策制定的主体.除了减少固定能源与交通碳排放外,增加城市碳汇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沈阳三环区域城市碳汇(植被、土壤、水系、建筑物)不同组成部分的碳汇能力,估算出城市碳汇固碳量为430.93万t,能够抵消沈阳市年能源消耗产生CO2的7.34%.在明晰城市碳汇固碳机理、固碳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增加固碳面积与提升碳密度两方面的城市碳汇功能提升策略,旨在为中国低碳规划与碳中和实现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路网密度的提升会导致斑块破碎、栖息地减少等现象.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获取1995、2005、2015年的绿色空间数据,运用形态学空间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绿色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划分出绿地斑块等级,同时针对包含高速公路在内的5种道路类型分别按照100、500、1000、2000m的宽度建立缓冲区,分析出不同道路类型在不同缓冲区下绿地斑块级别、面积和破碎化指数的变化情况,总结了绿色空间破碎化与道路网络耦合的图谱关系.1)土地利用变化以绿色空间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1995-2005年绿地斑块破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和大量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土壤、生态系统乃至人类的健康.城市绿地土壤在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及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梳理了以下3个方面内容:1)城市绿地的兴起与分类;2)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内涵与评价;3)绿地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在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权衡城市绿地土壤资源开发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因此,未来应深入绿地土壤质量理论研究,加强绿
本文以Mg-xZn-0.5Er(x=0.5,2.0,3.0,4.0,质量分数,%)合金板材为研究对象,考察退火前/后织构及第二相变化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粗大第二相可促进动态再结晶(DRX)的发生,细化变形组织;同时,粗大第二相也可促进静态再结晶(SRX)的发生,进一步细化组织、弱化织构,但板材强度降低;退火后,合金板材室温杯突值(IE)普遍降低,且其大小与第二相含量呈负相关;而退火中产生的纳米第二相则进一步减弱了板材的室温成形能力,这说明第二相抵消或削弱了织构优化对成形能力的提升作用.第二相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