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是发展着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体的质量决定了一个民族种系保存、繁衍和发展的质量;民族的生命质量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生命的价值意义体现在人格的健全与人性的和谐发展。德育的渗透,反映出现代社会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学是学校实施多元化的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阐释的生命绝不是单纯的自然的生理性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社会的、人文意义上的生命。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我们所进行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也要结合生活,模拟生活,用于生活,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关键词】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02-02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
应当承认,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然而人的精神生活却日趋贫乏,人生方向逐渐迷离。急剧的社会变迁同样也使中学生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多元文化的冲击,给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家庭的不断瓦解、下岗人员的增多,使得处境不利的学生增加;再加上升学、就业的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等等,使得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也越来越多。应该说现代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时会出现倾斜,在某些方面有道德滑坡的倾向。因而,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担起重新构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任。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重要性
学生是一个时代的灵魂,是祖国命运的探索者。青年一代的成与败,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所以青年的培养和教育问题就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这三者中,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居于首要地位。利用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要求的。在各学科中,语文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使德育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地渗透。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德育渗透予以特殊关注,并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实践。
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加强现实性阅读形成反思性评述的教学模式渗透德育
1.读讲中渗透
以情激情: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意性。所谓“诗言志,文表情”,文学作品中凝结着作者的思想,表现其对生命的探求,传达出他们对人生百态的思索,凝聚成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教师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会深刻地触动学生,双方在思想感情上达成共识。
形象分析:语文学科具有积极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是内化在文章的具体情节、人物、事件中的。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都是一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鲜明的形象之中,往往融入了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審美感受:课文选取的文章往往文质兼美,其富有质朴美感性的语言往往表现出音乐美以及文字的建筑美等等。这些以多元化方式体现文章内在美的生动语言,必然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自觉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
此外,在讲读现实意义较强的课文时,应注意恰当调控教育的对象:了解、分析、判断学生,同时组织协调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2.拓展中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方式精心搜集、选取与社会、人生、自然关系密切的现实意义强的各类文章,整理并形成专题。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社会密切相联的阅读内容,更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乐于阅读、勤于思辨。并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评述中渗透
以读书报告、作品评论、论文撰写等多样化的写作形式为载体,传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表达情绪与思想冲突之中的精神价值取向与内涵,使“思维着的精神”进一步深化,从而在文章写作中,令立意显现出鲜明而深刻的思想性。在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立意与思想性是评价作文的重要标准,这个立意与思想性就是平时德育渗透的结果。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使学生准确传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4.活动中渗透
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热点问题研讨会,以及富有个人色彩、风格自由灵活的报廊建设等,使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
概括来说,通过加强具有现实意义的阅读内容,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深化学生的思辨能力,从广度、品位、深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以多元化写作形式为载体,传达对人生、自然的反思中,使“鲜明的思想”更为坚实、深刻,加深文章的立意。归根结底,在语文教育中,我们通过追求人文的关怀,人格的尊重,情感的自然流露,价值的真实判断,以寻求具有实效的德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编:《中小学德育工作文献规章要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周国韬、于伟主编《春风化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师读本》,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
[3]胡厚福著:《德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
[4]于钦波编著:《中国德育思想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02-02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
应当承认,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然而人的精神生活却日趋贫乏,人生方向逐渐迷离。急剧的社会变迁同样也使中学生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多元文化的冲击,给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家庭的不断瓦解、下岗人员的增多,使得处境不利的学生增加;再加上升学、就业的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等等,使得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也越来越多。应该说现代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时会出现倾斜,在某些方面有道德滑坡的倾向。因而,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担起重新构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任。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重要性
学生是一个时代的灵魂,是祖国命运的探索者。青年一代的成与败,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所以青年的培养和教育问题就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这三者中,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居于首要地位。利用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要求的。在各学科中,语文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使德育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地渗透。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德育渗透予以特殊关注,并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实践。
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加强现实性阅读形成反思性评述的教学模式渗透德育
1.读讲中渗透
以情激情: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意性。所谓“诗言志,文表情”,文学作品中凝结着作者的思想,表现其对生命的探求,传达出他们对人生百态的思索,凝聚成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教师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会深刻地触动学生,双方在思想感情上达成共识。
形象分析:语文学科具有积极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是内化在文章的具体情节、人物、事件中的。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都是一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鲜明的形象之中,往往融入了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審美感受:课文选取的文章往往文质兼美,其富有质朴美感性的语言往往表现出音乐美以及文字的建筑美等等。这些以多元化方式体现文章内在美的生动语言,必然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自觉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
此外,在讲读现实意义较强的课文时,应注意恰当调控教育的对象:了解、分析、判断学生,同时组织协调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2.拓展中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方式精心搜集、选取与社会、人生、自然关系密切的现实意义强的各类文章,整理并形成专题。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社会密切相联的阅读内容,更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乐于阅读、勤于思辨。并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评述中渗透
以读书报告、作品评论、论文撰写等多样化的写作形式为载体,传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表达情绪与思想冲突之中的精神价值取向与内涵,使“思维着的精神”进一步深化,从而在文章写作中,令立意显现出鲜明而深刻的思想性。在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立意与思想性是评价作文的重要标准,这个立意与思想性就是平时德育渗透的结果。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使学生准确传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4.活动中渗透
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热点问题研讨会,以及富有个人色彩、风格自由灵活的报廊建设等,使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
概括来说,通过加强具有现实意义的阅读内容,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深化学生的思辨能力,从广度、品位、深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以多元化写作形式为载体,传达对人生、自然的反思中,使“鲜明的思想”更为坚实、深刻,加深文章的立意。归根结底,在语文教育中,我们通过追求人文的关怀,人格的尊重,情感的自然流露,价值的真实判断,以寻求具有实效的德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编:《中小学德育工作文献规章要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周国韬、于伟主编《春风化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师读本》,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
[3]胡厚福著:《德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
[4]于钦波编著:《中国德育思想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