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当下,东亚各国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刻的领会到维护本国经济稳定与安全的重要性,如果仅凭一个国家的力量很难达成。协调区域经济,优化经贸关系已经在东亚各国达成共识,其工作主旨是形成自由贸易区。在中日韩建设自由贸易区,有良好的先天条件和保障,增强对现状的研究,能加深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认识。
自由贸易区(FTA) 经济合作 可行性条件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区域经济趋势产生之后,地区与国家间建立FTA(自由贸易区)俨然成为一种风气。2004年,WTO在有关贸易环境的报告中指出:向WTO报告,并且已经生效的地区FTA超过200个,另外还有30个即将生效。中日韩作为东亚三大经济体系,表现出松散的局势,不在一体化组织内,必然会对三国经济体系与发展构成威胁。
中日韩FTA的现状
2010年,中日韩在韩国济州举办了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会间对中日韩在文化、政治、经济、人员等方面得到的成绩表示满意,并且将继续贯彻《中日韩三国合作联合宣言》与《中日韩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共同促进国际和平发展与经济建设。三国领导人决定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2011年在韩国成立三国合作秘书,2012年前落实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工作。但是由于日本态度不定,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进行比较,中韩自由贸易区更加实际。
2012年,中日韩签订的自由贸易投资协议中,对中日韩投资协议进行了界定,其中包含国民待遇、应用范围、税收、转移、争议等27条与1项议定书。自2012年11月中日韩自贸区启动之后,共进行7轮谈判,三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重要的经济体,总计国内生产总值大于16万亿美元,占世界份额20%左右。三国对外贸易总量将近7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额中超过20%。因此,形成中日韩自贸区有助于三国产业互补,更好的挖掘三国贸易潜力,形成统一的区域价值链。
建立三国FTA的可行性条件
(1)经济上的互补性构成了中日韩FTA的物质前提。劳动力资源互补。韩国、日本都面临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能向韩国、日本给予充分的劳动力资源,在减小开发成本的同时,又能缓解就业压力。2.社会结构互补。截至目前,日本经济已经属于后工业时期,产业结构正向高层次迈进。韩国为减小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力求发展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产业。中国的优势更多体现为劳动力密集,三个国家的特点各不相同,加强合作有很好的发展前景。3.出口商品互补。商品贸易中,三国没有显著的竞争关系与矛盾,更多的体现为合作,通过贸易竞争就能说明三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产品竞争力。
(2)经济发展战略和开放政策的结合点为三国建立FTA奠定了制度基础。韩国、日本结合国土面积有限、资源匮乏等问题,在二战初期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成立贸易立国战略,通过改革金融策略、贸易策略与管理机构,对汇率进行了调整,使用引进外资与鼓励出口等方式,促进对外经济发展,这让对外贸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尤其是成为WTO成员后,为使用世界经济发展要求,在对外开放力度上进行了调整,开始从地域开放面向产业开放转变,这让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韩国、日本长时间将出口市场集中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北美自由贸易与欧盟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同时,区域集团表现出很强的排他性,尤其是美国,长时间对美日贸易过程,日本巨额收入不满,想方设法限制日本多种产品输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出现后,让韩国、日本从重视发达国家经贸关系转为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协作。三国外向型发展策略与政策都为经济协作给予了很好的环境。
(3)地理上临近、文化价值的相容性提供了人文环境。历史建设中,中国和日韩有久远的文化、历史渊源,人员往来与经济交流次数较多。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价值观没有之前那样着重,但是东亚价值观与文化理念拥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这对三方合作给予了很好的社会条件。
中日韩建立FTA面临的障碍
(1)经济因素。经济差异。如:人均GDP中,中日韩的HTA有3个不同的层次:排在第一的是日本,然后是韩国,中国位于最低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1990年,其人均收入就已经大于3万美元;韩国是典型的中等发达国,人均收入大于1万美元;中国刚好跨过1000美元。在经济发展中,中日韩有很大的差异。2.经济体系差异。韩国、日本已经拥有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经过将近30年的改革,市场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经济体系的不足。3.中日韩贸易摩擦。在加速工业化进程期间,中国和日韩企业的竞争随之加剧。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日本与中国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在同一层次,中韩竞争也呈趋同的状态呈现。除此之外,中日韩间在农产品上的摩擦一直没有间断,这对三国合作都造成了影响。
(2)中日韩贸易摩擦,影响三方合作交流。各个国家都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导致在国际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各个国家采取违背自由贸易原则的做法,贸易分歧、贸易摩擦随之出现。中日韩之间的贸易合作也存在诸多贸易摩擦。就中日贸易来看,2009年日本修改进口标准,导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菠菜超标。次年,日本又采用新规则限制中国香菇对日本的出口,并对中国产品实行歧视政策,采用双重标准政策等。除此之外,日本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制裁、绿色和技术壁垒等都加剧了双边的贸易摩擦。
同样地,中韩贸易摩擦也较为频繁。例如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征收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农民利益等。这种贸易摩擦对双边的经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并带来经济损失。作为独立的经济体,双边为保护本国利益而采取贸易政策造成了中韩贸易摩擦。但中韩贸易摩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原因。韩国反外资倾向和保护本国贸易的思想,导致韩国对外资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贸易摩擦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日韩三方的合作交流,也损害了三方的经济利益。 (3)中日韩贸易竞争激烈。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不仅存在合作,还存在激烈的竞争。中日韩之间也存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在低附加值产品上,中国较韩国和日本的劳动力价格低。所以,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价格上的优势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迅速抢占了国际市场,将韩国和日本大部分传统部门的产品挤出了国际市场。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中国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展露头角。也就是说,在高附加值产品上,中国与日本、韩国的贸易竞争正在逐步加剧。
由此可见,中国和日本、韩国的贸易竞争激烈,产品范围从低附加值产品延伸至高附加值产品,贸易竞争范围扩大。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三方均有可能采取保护政策。
解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问题的对策
(1)推进三国局部领域和局部地区先行合作。因为三国领土相邻,让三国临近区域与沿海一带建成了区域性合作关系。在中日韩三国区域合作区域内部,它们各有优势,对参与地区和国家都有着很大的吸引。从合作形式与方式来看:应尽量使用多边、双边模式,并且让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始终处于同一线上。
(2)解决政治问题,加强经济合作。因为三国始终在政治上存在分歧,所以严重影响了三国经济合作布局和节奏。针对这种局面,三国应该主动解开政治纷争,进行平等的交流,寻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在技术与经济交流中,求同存异,这样才能获得共同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明确区域合作以及谈判目标与内容,通过加强领域协作,促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快速成型。
(3)坚持共生、三赢的合作方式,创造友好的政治环境。中日韩合作,更多的是为追寻利润,如果三国都想得到更大的利润,必须以三赢为准则,不是只想着自身利润。为实现三赢、共生合作形式,必须营造良好的政治背景与合作环境,将互相合作、信赖视为三个国家长效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也是三国实现自由贸易合作的保障。然后通过双边合作,在深化与发展中形成多边合作,最终形成自由贸易区。
[1]董洪梅.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条件与机制分析[J].北方经贸,2014(04)
[2]冼国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与东北亚经贸合作前景[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3]董洪梅.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路径思考[J].商业经济. 2013(21)
[4]敦璇.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条件及影响因素[J].中国商贸,2011(08)
自由贸易区(FTA) 经济合作 可行性条件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区域经济趋势产生之后,地区与国家间建立FTA(自由贸易区)俨然成为一种风气。2004年,WTO在有关贸易环境的报告中指出:向WTO报告,并且已经生效的地区FTA超过200个,另外还有30个即将生效。中日韩作为东亚三大经济体系,表现出松散的局势,不在一体化组织内,必然会对三国经济体系与发展构成威胁。
中日韩FTA的现状
2010年,中日韩在韩国济州举办了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会间对中日韩在文化、政治、经济、人员等方面得到的成绩表示满意,并且将继续贯彻《中日韩三国合作联合宣言》与《中日韩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共同促进国际和平发展与经济建设。三国领导人决定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2011年在韩国成立三国合作秘书,2012年前落实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工作。但是由于日本态度不定,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进行比较,中韩自由贸易区更加实际。
2012年,中日韩签订的自由贸易投资协议中,对中日韩投资协议进行了界定,其中包含国民待遇、应用范围、税收、转移、争议等27条与1项议定书。自2012年11月中日韩自贸区启动之后,共进行7轮谈判,三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重要的经济体,总计国内生产总值大于16万亿美元,占世界份额20%左右。三国对外贸易总量将近7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额中超过20%。因此,形成中日韩自贸区有助于三国产业互补,更好的挖掘三国贸易潜力,形成统一的区域价值链。
建立三国FTA的可行性条件
(1)经济上的互补性构成了中日韩FTA的物质前提。劳动力资源互补。韩国、日本都面临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能向韩国、日本给予充分的劳动力资源,在减小开发成本的同时,又能缓解就业压力。2.社会结构互补。截至目前,日本经济已经属于后工业时期,产业结构正向高层次迈进。韩国为减小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力求发展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产业。中国的优势更多体现为劳动力密集,三个国家的特点各不相同,加强合作有很好的发展前景。3.出口商品互补。商品贸易中,三国没有显著的竞争关系与矛盾,更多的体现为合作,通过贸易竞争就能说明三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产品竞争力。
(2)经济发展战略和开放政策的结合点为三国建立FTA奠定了制度基础。韩国、日本结合国土面积有限、资源匮乏等问题,在二战初期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成立贸易立国战略,通过改革金融策略、贸易策略与管理机构,对汇率进行了调整,使用引进外资与鼓励出口等方式,促进对外经济发展,这让对外贸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尤其是成为WTO成员后,为使用世界经济发展要求,在对外开放力度上进行了调整,开始从地域开放面向产业开放转变,这让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韩国、日本长时间将出口市场集中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北美自由贸易与欧盟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同时,区域集团表现出很强的排他性,尤其是美国,长时间对美日贸易过程,日本巨额收入不满,想方设法限制日本多种产品输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出现后,让韩国、日本从重视发达国家经贸关系转为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协作。三国外向型发展策略与政策都为经济协作给予了很好的环境。
(3)地理上临近、文化价值的相容性提供了人文环境。历史建设中,中国和日韩有久远的文化、历史渊源,人员往来与经济交流次数较多。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价值观没有之前那样着重,但是东亚价值观与文化理念拥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这对三方合作给予了很好的社会条件。
中日韩建立FTA面临的障碍
(1)经济因素。经济差异。如:人均GDP中,中日韩的HTA有3个不同的层次:排在第一的是日本,然后是韩国,中国位于最低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1990年,其人均收入就已经大于3万美元;韩国是典型的中等发达国,人均收入大于1万美元;中国刚好跨过1000美元。在经济发展中,中日韩有很大的差异。2.经济体系差异。韩国、日本已经拥有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经过将近30年的改革,市场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经济体系的不足。3.中日韩贸易摩擦。在加速工业化进程期间,中国和日韩企业的竞争随之加剧。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日本与中国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在同一层次,中韩竞争也呈趋同的状态呈现。除此之外,中日韩间在农产品上的摩擦一直没有间断,这对三国合作都造成了影响。
(2)中日韩贸易摩擦,影响三方合作交流。各个国家都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导致在国际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各个国家采取违背自由贸易原则的做法,贸易分歧、贸易摩擦随之出现。中日韩之间的贸易合作也存在诸多贸易摩擦。就中日贸易来看,2009年日本修改进口标准,导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菠菜超标。次年,日本又采用新规则限制中国香菇对日本的出口,并对中国产品实行歧视政策,采用双重标准政策等。除此之外,日本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制裁、绿色和技术壁垒等都加剧了双边的贸易摩擦。
同样地,中韩贸易摩擦也较为频繁。例如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征收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农民利益等。这种贸易摩擦对双边的经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并带来经济损失。作为独立的经济体,双边为保护本国利益而采取贸易政策造成了中韩贸易摩擦。但中韩贸易摩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原因。韩国反外资倾向和保护本国贸易的思想,导致韩国对外资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贸易摩擦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日韩三方的合作交流,也损害了三方的经济利益。 (3)中日韩贸易竞争激烈。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不仅存在合作,还存在激烈的竞争。中日韩之间也存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在低附加值产品上,中国较韩国和日本的劳动力价格低。所以,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价格上的优势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迅速抢占了国际市场,将韩国和日本大部分传统部门的产品挤出了国际市场。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中国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展露头角。也就是说,在高附加值产品上,中国与日本、韩国的贸易竞争正在逐步加剧。
由此可见,中国和日本、韩国的贸易竞争激烈,产品范围从低附加值产品延伸至高附加值产品,贸易竞争范围扩大。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三方均有可能采取保护政策。
解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问题的对策
(1)推进三国局部领域和局部地区先行合作。因为三国领土相邻,让三国临近区域与沿海一带建成了区域性合作关系。在中日韩三国区域合作区域内部,它们各有优势,对参与地区和国家都有着很大的吸引。从合作形式与方式来看:应尽量使用多边、双边模式,并且让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始终处于同一线上。
(2)解决政治问题,加强经济合作。因为三国始终在政治上存在分歧,所以严重影响了三国经济合作布局和节奏。针对这种局面,三国应该主动解开政治纷争,进行平等的交流,寻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在技术与经济交流中,求同存异,这样才能获得共同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明确区域合作以及谈判目标与内容,通过加强领域协作,促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快速成型。
(3)坚持共生、三赢的合作方式,创造友好的政治环境。中日韩合作,更多的是为追寻利润,如果三国都想得到更大的利润,必须以三赢为准则,不是只想着自身利润。为实现三赢、共生合作形式,必须营造良好的政治背景与合作环境,将互相合作、信赖视为三个国家长效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也是三国实现自由贸易合作的保障。然后通过双边合作,在深化与发展中形成多边合作,最终形成自由贸易区。
[1]董洪梅.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条件与机制分析[J].北方经贸,2014(04)
[2]冼国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与东北亚经贸合作前景[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3]董洪梅.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路径思考[J].商业经济. 2013(21)
[4]敦璇.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条件及影响因素[J].中国商贸,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