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更好!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y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年前的那天晚上,耀眼的荧光灯束照在洁白的被子上显得苍白无力,大街上隆隆的汽车声传到耳朵里感到格外沉闷,在医生、护士的亲昵呼喊声中,我在全身麻醉中醒来,回到这个无限美好的世界,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朦朦胧胧的我想起上午10点进人手术室的情景:马上就要进行心脏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亲朋好友来了,同室的病友来了,似乎要送战友踏上征程。护士要扶我上推车,我也许当过兵受过生死考验,也许我心理素质好,一点也不感到紧张,自己挺胸走上手术台,真有点“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感觉。“人生寄一世,奋忽若飙尘”。生老病死,我感到乃是人生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培根有句名言:“死亡是大自然赐给人的一种恩惠。”所有的封建帝皇天天喊万岁,有几个长寿的?秦始皇到东海寻长生不老药,49岁就命归西天。汉武帝冀望生命不息,请方士练丹求仙,但最终只活了50多岁,谁也躲不过寿终正寝的结局。在对待生老病死的问题上,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庄子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认为死是回归自然。基于我对生老病死的豁达认识,而且深信现在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尽管这种手术风险很大,全身麻醉,肋骨要砸断几根,血液体外循环要70分钟左右,但我仍然镇定自若,泰然面对,一切交给医生。正因为我有这个思想准备和镇定的心理素质,使手术很顺利。术中没有输一滴血,术后没发一天烧。我的实践验正了一位医学专家的判断:患者过度紧张会使血液白蛋白的工作能力下降,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
  手术成功只是心脏手术的一半,术后配合治疗尽快康复十分重要。在我手术的医院胸外科,从医生、护士到病员都传颂着一句话:“明天会更好!”他们说,怕什么,开刀好比睡一觉,一觉醒来手术做完了;康复起来一天比一天好,明天会更好。术后,口干舌燥,医生要求在24小时内不准喝水。身上插满管子,布满导线,形容“五花大绑”一点也不夸张。最可恨的是要咳嗽,真是撕心裂肺。我想到“明天会更好”这句话,心里豁然开朗,充满着希冀和幸福的憧憬,就不怕吃苦,不顾遭罪,积极配合医生,按时服药,做好每一次康复练习。咬着牙吃饭,下定决心把痰咳出来,忍着疼痛第五天下床走路。终于,伤口一天比一天好,痛苦一天比一天少,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自理能力一天比一天强。有人说,人生只有3天:昨天、今天、明天。我想起我国的岑桑写过的《昨天和今天》一文,他说,昨天已经与我们分手,有如大江东去,再也不复回了;而今天,只属于今天它自己。他在文中最后谈到明天:“明天,曙光初临的时分,当你揖别我们眼下这个沸腾的‘昨天’,愿你不要因为曾经荒弃过它而感到羞赧。”岑桑的3天论富有人生哲理,病人的3天更有其特殊性。病体的累赘和病痛的折磨已成昨天,治疗和康复之桥已在今天架起,只有乐观开朗、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走向痊愈的明天。手术治疗既是对躯体的考验,也是对人生心灵的洗礼。手术治疗不仅治好了我的躯体之病,而且使我的思想开始升华,更懂得了许多做人的真谛。
其他文献
“木门对木门,竹门对竹门”,门当户对是曾经支撑了中国几千年的婚姻传统。过去谈婚论嫁的首道程序,是探门户、查八字,这些早已被现代人所不齿,并一直受到批判。  然而,就在我们自以为摆脱了这种种旧习俗的束缚时,却发现自己依然一而再地止步于热恋之后的婚姻门前……   事实上,现代人对于“门当户对”的讲究丝毫不逊于过去。只不过,过去的门当户对被另外一种代替,讲究的是“个人综合条件对等”。    新“门当户对
杨先生今年50岁,却已有20多年“酒龄”了。他28岁那年,妻子抛下他和两岁的女儿与“第三者”远走高飞了。当时他的心情非常苦闷,便借酒消愁,从此染上酒瘾,用他的话说,每天宁可食无饭,不可饮无酒。他日复一日饮酒不止,酒量越来越大,每天至少也要喝1小瓶(200毫升)50多度的白酒。长期过量饮酒,造成他慢性酒精中毒,大伤身体。他曾因酒精性肝炎、脂肪肝和胃炎多次住院,医生每每劝他戒酒,他也有所决心,但病情一
不少老年朋友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比年轻人,有点口臭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口臭不仅会影响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形象,还是体内某些疾病的“代盲人”,千万小看不得。有位年过花甲的老教师一直对自己的口臭不以为然,有一次聚会时遇到我,我就建议他到医院去查一查,这一检查,好了,发现他有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原来,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液内存在高度活性的尿素酶,将胃内的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而导致口臭。  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