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而微电影作为原本就从互联网中形成的影视产品,更具有研究调查的条件,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互联网的视野下,微电影应该如何更好的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微电影相关的发展历程,阐述微电影发展历程以及展望微电影未来的趋势研究。
关键词:微电影;互联网;发展趋势
在微博、微信之后,作为一种影响力强大且艺术魅力独特的文化传播现象,微电影得到迅速的发展及推广。微电影的创作形式与观影方式简单便捷,有利于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形成了与传统电影大不相同的审美体验。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微电影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本文分析了微电影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微电影的发展前景,仅供参考借鉴。
微电影的创作者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思想深度而言,数量激增的微电影质量却在退步。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从业者提升自身敬业度和专业度,认识到自己作出行业的高尚性和崇高性,除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以外,还要有钻研、创新精神,点击率很重要,而一味追求点击率就可能陷入谄媚,甚至还会影响行业未来走势。如果要严肃对待微电影的拍摄,坚持值得去坚持的东西对从业者非常重要。
一、微电影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微电影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自制生产的启蒙期、概念产生后的发展期和产业的成熟期三个阶段来进行研究。
(一)启蒙期(2005-2009年):草根群体,自娱自乐
2005年12月28日,一部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短片被投放到国内各大视频网站,该短片重新剪辑了电影《无极》、法制栏目及马戏城表演等视频素材,配以无厘头对白,调侃了原片的一些漏洞及社会现象,迅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同与转载,2天累计点击量超几十万。传播度甚至远超当时正在热映的古装奇幻大片《无极》本身,让人们看到了网络视频短片的巨大潜力。
(二)发展期(2010-2012年):明确概念,类型分化
2009年微博诞生后,各种以“微”命名的网络微缩事物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微电影形态在经历了5年多时间的探索后,终于在2010年形成了明确清晰的概念。这主要归功于两部微电影——《老男孩》和《一触即发》。因此,2010年也被众多研究者视为“中国微电影元年”。
(三)成熟期(2013年以后):盈利模式明确,产业逐渐成熟
2010年之后,微电影作品数量剧增、作品类型更多样、作品题材更广泛、制作水平大幅提高,并在2013年实现爆发。2017年1至9月,全国举办的微电影赛事高达130多项,所涉及的主题多种多样,参加活动的主体来自各个行业及年龄层,活动经费和大赛奖金大多来自政府和广告商的赞助。微电影行业进口和出口数量极少,进口的主要类型为爱情类微电影,进口国家主要为韩国、日本、泰国;出口的主要为商业类微电影。
近年来,微电影行业的发展z离不开视频网络平台的推广。一方面,微电影依靠这些平台获得公众的关注度,并研究如何抓住网民的眼球;另一方面,电影院却和微电影划清了界限一般不相往来。而网络平台的观众,大部分是免费或低端消费群体,其观影习惯相对不挑剔,具有随意性,只要有一个吸引眼球的理由或题目就可以,电影院则要满足观众更多的要求。
电影的传播通道主要靠网络平台,不免造成了其为了博人眼球而搬弄文字,出现了一些“标题党”“荤段子”“明星脸”,为聚人气策略百出,却有失操守。微电影就像蒙着眼睛听别人指路的行者,其盲目性较为明显。微电影缺乏影院播放的渠道和观众。对微电影的从业者来说,如果不依附广告,则直接影响生存,导致了该行业的发展过分依靠企业广告。如果任凭这种现象蔓延,微电影有成为变相的广告片的可能。
当下,国内影院在培育观众好莱坞大片式的审美体系。由于观众缺少对短片电影艺术性的认同,国内基本无法保证短片电影的票房,电影院似乎理所应当地将其拒之门外。而如果电影院不参与观众市场的培育,这部分观众群体就永远无法聚拢到影院来,影院又怎能在未来获得这一份市场的价值呢?微电影的文艺价值趋向,也会被越推越远。
与此同时,自媒体平台没有门槛的泛滥,并自有动力的发展和传播,微电影经常遭受剽窃和低俗的趋势,导致在一个非专业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处理传播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扩大交流的平台,提神传播度。微电影缺乏影院播放的渠道和观众,但是对微电影的从业者来说,如果不依附广告,低成本低收益的微电影则直接影响生存,导致了该行业的发展过分依靠企业广告,如果任凭这种现象蔓延,微电影有可能成为变相的广告片,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在一些电影业发达的国家,电影观众层次被培育得很好,短片电影一样有追捧的观众。短片电影通过组合的方式构成一定的时间长度,然后也集中在影院、电影节播映,由于观众已经培养成熟,票房也有了保障。另外一個可以借鉴的模式是,国内这几年有一些小众戏剧,其注重培育并建立自己的独立剧场方式,抓住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市场。比如剧作家孟京辉的先锋戏剧和蜂巢剧场,这样的运作模式值得微电影行业借鉴。
二、结语
微电影事实上并没有完全被电影艺术吸纳为正式成员。这导致很多导演在创作微电影时的初衷有微妙的变化,他们不会觉得这是一件艺术品,可能只是一个植入式广告的影像载体或一项业务。同时,一些坚持把微电影当作电影艺术的导演,经过努力之后却难以获得相应的认可。对于微电影艺术身份的认同,既需要业界给予关心,同时也需要本行业基层从业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栗建波.新媒体时代手绘动画艺术表现个性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2]尤达.新媒体漫画的创作及发展分析[J].大众文艺,2015,(06):136.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微电影;互联网;发展趋势
在微博、微信之后,作为一种影响力强大且艺术魅力独特的文化传播现象,微电影得到迅速的发展及推广。微电影的创作形式与观影方式简单便捷,有利于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形成了与传统电影大不相同的审美体验。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微电影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本文分析了微电影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微电影的发展前景,仅供参考借鉴。
微电影的创作者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思想深度而言,数量激增的微电影质量却在退步。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从业者提升自身敬业度和专业度,认识到自己作出行业的高尚性和崇高性,除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以外,还要有钻研、创新精神,点击率很重要,而一味追求点击率就可能陷入谄媚,甚至还会影响行业未来走势。如果要严肃对待微电影的拍摄,坚持值得去坚持的东西对从业者非常重要。
一、微电影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微电影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自制生产的启蒙期、概念产生后的发展期和产业的成熟期三个阶段来进行研究。
(一)启蒙期(2005-2009年):草根群体,自娱自乐
2005年12月28日,一部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短片被投放到国内各大视频网站,该短片重新剪辑了电影《无极》、法制栏目及马戏城表演等视频素材,配以无厘头对白,调侃了原片的一些漏洞及社会现象,迅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同与转载,2天累计点击量超几十万。传播度甚至远超当时正在热映的古装奇幻大片《无极》本身,让人们看到了网络视频短片的巨大潜力。
(二)发展期(2010-2012年):明确概念,类型分化
2009年微博诞生后,各种以“微”命名的网络微缩事物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微电影形态在经历了5年多时间的探索后,终于在2010年形成了明确清晰的概念。这主要归功于两部微电影——《老男孩》和《一触即发》。因此,2010年也被众多研究者视为“中国微电影元年”。
(三)成熟期(2013年以后):盈利模式明确,产业逐渐成熟
2010年之后,微电影作品数量剧增、作品类型更多样、作品题材更广泛、制作水平大幅提高,并在2013年实现爆发。2017年1至9月,全国举办的微电影赛事高达130多项,所涉及的主题多种多样,参加活动的主体来自各个行业及年龄层,活动经费和大赛奖金大多来自政府和广告商的赞助。微电影行业进口和出口数量极少,进口的主要类型为爱情类微电影,进口国家主要为韩国、日本、泰国;出口的主要为商业类微电影。
近年来,微电影行业的发展z离不开视频网络平台的推广。一方面,微电影依靠这些平台获得公众的关注度,并研究如何抓住网民的眼球;另一方面,电影院却和微电影划清了界限一般不相往来。而网络平台的观众,大部分是免费或低端消费群体,其观影习惯相对不挑剔,具有随意性,只要有一个吸引眼球的理由或题目就可以,电影院则要满足观众更多的要求。
电影的传播通道主要靠网络平台,不免造成了其为了博人眼球而搬弄文字,出现了一些“标题党”“荤段子”“明星脸”,为聚人气策略百出,却有失操守。微电影就像蒙着眼睛听别人指路的行者,其盲目性较为明显。微电影缺乏影院播放的渠道和观众。对微电影的从业者来说,如果不依附广告,则直接影响生存,导致了该行业的发展过分依靠企业广告。如果任凭这种现象蔓延,微电影有成为变相的广告片的可能。
当下,国内影院在培育观众好莱坞大片式的审美体系。由于观众缺少对短片电影艺术性的认同,国内基本无法保证短片电影的票房,电影院似乎理所应当地将其拒之门外。而如果电影院不参与观众市场的培育,这部分观众群体就永远无法聚拢到影院来,影院又怎能在未来获得这一份市场的价值呢?微电影的文艺价值趋向,也会被越推越远。
与此同时,自媒体平台没有门槛的泛滥,并自有动力的发展和传播,微电影经常遭受剽窃和低俗的趋势,导致在一个非专业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处理传播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扩大交流的平台,提神传播度。微电影缺乏影院播放的渠道和观众,但是对微电影的从业者来说,如果不依附广告,低成本低收益的微电影则直接影响生存,导致了该行业的发展过分依靠企业广告,如果任凭这种现象蔓延,微电影有可能成为变相的广告片,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在一些电影业发达的国家,电影观众层次被培育得很好,短片电影一样有追捧的观众。短片电影通过组合的方式构成一定的时间长度,然后也集中在影院、电影节播映,由于观众已经培养成熟,票房也有了保障。另外一個可以借鉴的模式是,国内这几年有一些小众戏剧,其注重培育并建立自己的独立剧场方式,抓住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市场。比如剧作家孟京辉的先锋戏剧和蜂巢剧场,这样的运作模式值得微电影行业借鉴。
二、结语
微电影事实上并没有完全被电影艺术吸纳为正式成员。这导致很多导演在创作微电影时的初衷有微妙的变化,他们不会觉得这是一件艺术品,可能只是一个植入式广告的影像载体或一项业务。同时,一些坚持把微电影当作电影艺术的导演,经过努力之后却难以获得相应的认可。对于微电影艺术身份的认同,既需要业界给予关心,同时也需要本行业基层从业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栗建波.新媒体时代手绘动画艺术表现个性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2]尤达.新媒体漫画的创作及发展分析[J].大众文艺,2015,(06):136.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