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表达是绘画作品主要的表达对象。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是艺术家将自我或社会情感提升华,然后通过绘画语言呈现在作品中。无论在东方艺术或西方艺术中,情感是艺术创作或写生中重要的参与者。本文主要在作品的主题选择、人的情感、作品中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绘画作品;情感;表达
一、 作品主题
绘画作品的获得有写生和创作两种方式。写生是艺术家直接的面对所描绘的自然对象,是要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将感情一泻千里 。创作多是室内的,受干扰因素较少。对比写生,创作是“细水长流”。室内的写生比起直接描绘自然也是逊色的。写生的过程中我们会受到很多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时间、光线、温度、画家的身体条件等。这样一来在写生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有一个表现中心,这个中心的表现由于内在或外在的种种因素影响,最后的作品都不太可能是写实的再现自然,即使是“写实”,也是写实了艺术家的情感。即使拥有了长时间的创作,也是不可能将自然百分百传移模写的,这其中必定融合着创作者的情感。
二、关于情感
1.人的情感
人是创作的主体,情感是影响创作主体的重要因素。情感是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总结的心理认知。情感具体表现为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感受或状态。《心理学大辞典》中记述:“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在绘画的写生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把情感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客观的事物处于次要位置。
2.作品中的情感
人的情感是内在的,没有明确地外在形式表现。但是,在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被“形式化”了。这个形式是经过艺术家提炼组织的绘画语言。它用来诉说情感,通过绘画作品让欣赏者体会到创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是符号化的,是艺术家自己或整个社会的情感。苏珊·朗格主张: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虽然作品中表现的是笔觸、色彩、明暗。但是,它的基础来源于艺术家的情感,它的内涵也是情感的。
三、情感的表达方式
情感从无形到有形,最后传递给欣赏者,这其中重要的媒介就是绘画语言。绘画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它也是可以表述情感的。绘画语言是只有绘画才能产生的语言,是绘画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创作主体的情感借助绘画语言得到表现,通过形象的表现出情绪。简单的绘画语言经过创作者的组织、提炼被赋予了“生命”——情感。
1.线条
线条是造型表现的重要手法之一。东西方艺术对线条的应用很多,在西方的原始时期线条就是表现对象的主要手段,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中人们用简洁粗狂的线条描绘对象,我们可以认为这时候的线条是“纯情感”化的,是未加修饰的“直抒胸臆”。只是在后期艺术发展史中,油画的兴起使得艺术家对线条的使用逐渐弱化。线条在中国画艺术中却很重视,在山水、人物、花鸟等不同的分类中都能见到线条的使用。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有提到:“无线非画也”。从中可以看出线条和画作之间的重要关系。线条本身是简单的,作为绘画语言是经过艺术家的归纳总结的,自然分类形式就多样化了。线有粗细、长短、疏密、曲折等不同的形式,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不同形式的线条给欣赏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画面中线条形式的多样性,恰恰也就表明了创作者情感的丰富。线条的在中国美术史上出现的很多样式,如“张家样”、“吴家样”、“曹家样”、“周家样”等四大样式,“四家样”的风格各有不同:张僧繇善图寺壁,奇形异貌,夷夏皆妙,始创疏体,被称为“张得其肉”;曹仲达能画梵像,衣服紧贴在身上,如刚刚从水中出来一般,被称为“曹衣出水”;吴道子用笔,其势圆转,而其所画人物的衣服如同迎风飘扬,故称为“吴带当风”,在就是“满壁风动”;晚唐周防画菩萨,丰肥端丽,衣裳劲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周家样。“四家样”通过线条即可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也可以传递这种感受给欣赏者。
2.色彩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色彩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直接的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情绪)。色彩本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并没有情感性。只是人们通过生活的日积月累对色彩有了一定的共识,如:白色象征着公正,纯洁,端庄,; 黑色象征着凝重,严肃; 红色象征着伟大,热诚,喜庆,危险; 蓝色象征着青春,敏锐,轻快,(深蓝代表孤傲、忧郁、寡言)。粉红象征着可爱,温馨,娇嫩、浪漫、愉快。这种共识和艺术作品结合在一起中间是需要艺术创作者这个桥梁的。艺术家将这共同的色彩意識用到了艺术作品中,来渲染艺术作品的氛围和表达情感。比如:毕加索的“蓝色时期”,这时的毕加索生活条件差,关注的对象又是社会底层的人民。这时的蓝色被艺术家用于表现对新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艺术家对处在困难中人民的同情。蓝色时期的作品多被蓝色所包围,主体物已不是表现的主要对象,某些作品中的人物已经夸张变形或只保留着外在大的形体,五官和其他细节被省略掉,情感表现成为作品的主角。“粉色时期”的毕加索,作品虽然还是有大面积的蓝色,但是粉色的出现也是他将自己生活的转变和心情大好在作品中的表现,因为此时的毕加索收获了爱情,经济上也在好转。艺术作品中色彩被赋予了情感,这也是值得肯定的。由于文化的差异这又不是千篇一律的。
总的来讲,艺术家是创作的主体,艺术品是艺术家的“产品”,在创造的过程中情感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或是被艺术家放大占满整个画面。与此同时,每一位艺术家的情感又是不同的,所以艺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顾丞峰.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2]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西方美术简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04
【关键词】:绘画作品;情感;表达
一、 作品主题
绘画作品的获得有写生和创作两种方式。写生是艺术家直接的面对所描绘的自然对象,是要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将感情一泻千里 。创作多是室内的,受干扰因素较少。对比写生,创作是“细水长流”。室内的写生比起直接描绘自然也是逊色的。写生的过程中我们会受到很多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时间、光线、温度、画家的身体条件等。这样一来在写生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有一个表现中心,这个中心的表现由于内在或外在的种种因素影响,最后的作品都不太可能是写实的再现自然,即使是“写实”,也是写实了艺术家的情感。即使拥有了长时间的创作,也是不可能将自然百分百传移模写的,这其中必定融合着创作者的情感。
二、关于情感
1.人的情感
人是创作的主体,情感是影响创作主体的重要因素。情感是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总结的心理认知。情感具体表现为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感受或状态。《心理学大辞典》中记述:“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在绘画的写生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把情感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客观的事物处于次要位置。
2.作品中的情感
人的情感是内在的,没有明确地外在形式表现。但是,在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被“形式化”了。这个形式是经过艺术家提炼组织的绘画语言。它用来诉说情感,通过绘画作品让欣赏者体会到创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是符号化的,是艺术家自己或整个社会的情感。苏珊·朗格主张: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虽然作品中表现的是笔觸、色彩、明暗。但是,它的基础来源于艺术家的情感,它的内涵也是情感的。
三、情感的表达方式
情感从无形到有形,最后传递给欣赏者,这其中重要的媒介就是绘画语言。绘画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它也是可以表述情感的。绘画语言是只有绘画才能产生的语言,是绘画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创作主体的情感借助绘画语言得到表现,通过形象的表现出情绪。简单的绘画语言经过创作者的组织、提炼被赋予了“生命”——情感。
1.线条
线条是造型表现的重要手法之一。东西方艺术对线条的应用很多,在西方的原始时期线条就是表现对象的主要手段,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中人们用简洁粗狂的线条描绘对象,我们可以认为这时候的线条是“纯情感”化的,是未加修饰的“直抒胸臆”。只是在后期艺术发展史中,油画的兴起使得艺术家对线条的使用逐渐弱化。线条在中国画艺术中却很重视,在山水、人物、花鸟等不同的分类中都能见到线条的使用。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有提到:“无线非画也”。从中可以看出线条和画作之间的重要关系。线条本身是简单的,作为绘画语言是经过艺术家的归纳总结的,自然分类形式就多样化了。线有粗细、长短、疏密、曲折等不同的形式,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不同形式的线条给欣赏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画面中线条形式的多样性,恰恰也就表明了创作者情感的丰富。线条的在中国美术史上出现的很多样式,如“张家样”、“吴家样”、“曹家样”、“周家样”等四大样式,“四家样”的风格各有不同:张僧繇善图寺壁,奇形异貌,夷夏皆妙,始创疏体,被称为“张得其肉”;曹仲达能画梵像,衣服紧贴在身上,如刚刚从水中出来一般,被称为“曹衣出水”;吴道子用笔,其势圆转,而其所画人物的衣服如同迎风飘扬,故称为“吴带当风”,在就是“满壁风动”;晚唐周防画菩萨,丰肥端丽,衣裳劲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周家样。“四家样”通过线条即可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也可以传递这种感受给欣赏者。
2.色彩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色彩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直接的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情绪)。色彩本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并没有情感性。只是人们通过生活的日积月累对色彩有了一定的共识,如:白色象征着公正,纯洁,端庄,; 黑色象征着凝重,严肃; 红色象征着伟大,热诚,喜庆,危险; 蓝色象征着青春,敏锐,轻快,(深蓝代表孤傲、忧郁、寡言)。粉红象征着可爱,温馨,娇嫩、浪漫、愉快。这种共识和艺术作品结合在一起中间是需要艺术创作者这个桥梁的。艺术家将这共同的色彩意識用到了艺术作品中,来渲染艺术作品的氛围和表达情感。比如:毕加索的“蓝色时期”,这时的毕加索生活条件差,关注的对象又是社会底层的人民。这时的蓝色被艺术家用于表现对新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艺术家对处在困难中人民的同情。蓝色时期的作品多被蓝色所包围,主体物已不是表现的主要对象,某些作品中的人物已经夸张变形或只保留着外在大的形体,五官和其他细节被省略掉,情感表现成为作品的主角。“粉色时期”的毕加索,作品虽然还是有大面积的蓝色,但是粉色的出现也是他将自己生活的转变和心情大好在作品中的表现,因为此时的毕加索收获了爱情,经济上也在好转。艺术作品中色彩被赋予了情感,这也是值得肯定的。由于文化的差异这又不是千篇一律的。
总的来讲,艺术家是创作的主体,艺术品是艺术家的“产品”,在创造的过程中情感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或是被艺术家放大占满整个画面。与此同时,每一位艺术家的情感又是不同的,所以艺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顾丞峰.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2]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西方美术简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