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奥托·鲍威尔民主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123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着重评析了第二国际和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著名领袖、“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家和代表人物——奥托·鲍威尔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对他一系列相关著作中的理论观点的归纳和总结,摈弃传统思维定式,重新认识了鲍威尔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相关思想,辩证地看待奥托·鲍威尔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
  关键词:奥托·鲍威尔;民主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039-02
  奥托·鲍威尔(Otto Bauer,1881-1938)是奥地利著名政治家,“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家,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主要领袖之一,第二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奥托·鲍威尔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探析和研究,对我们加深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鲍威尔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鲍威尔一生致力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围绕着奥地利、俄国(苏联)以及整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为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表了大量著作,形成了一系列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理论。
  自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数十年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主义、流派相互冲击,正是在这种大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背景下,包括奥托·鲍威尔在内的众多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和著名论断,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在西欧的政治舞台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著名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培养出了奥托·鲍威尔、马克思·阿德勒、鲁道夫·希法亭、卡尔·伦纳等政治活动家。变化莫测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形势和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本身的这个大环境为鲍威尔的思想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鲍威尔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最终形成了一套影响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乃至欧洲整整一代人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
  二、鲍威尔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鲍威尔的国家学说
  1.“阶级力量均势”论
  “阶级力量均势”论是鲍威尔国家学说的核心,他指出国家从一开始出现时就是一个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工具,资产阶级国家就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鲍威尔在总结1918—1922年奥地利革命经验时第一次提出这个观点,后来又在《阶级力量均势》《民主制和社会主义》等著作中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鲍威尔指出,依据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在封建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一个阶级力量均势时期,那么按照这个发展趋势,鲍威尔认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国家之间也会有一个阶级力量均势的时期。
  2.“职能民主”论
  “职能民主”论是鲍威尔在国家学说方面的又一个重要思想,主要是对民主国家统治方式即政体的探讨。在1918年奥地利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以鲍威尔为代表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逐渐开始大力宣扬和提倡“职能民主”论,把“职能民主”看成是最终补充或代替“议会民主”的最佳手段。鲍威尔的“职能民主”论在没有彻底改变民主的资产阶级属性之前只能是昙花一现,除了在某一历史阶段实现对国家各阶级之间的调和与社会的改良之外,很难有更大的作为。
  (二)鲍威尔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问题的理论
  1.“社会力量因素”论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当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通过暴力即“机关枪的力量”创造了奇迹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时,鲍威尔充分肯定了十月革命,认为“十月革命是俄国无产阶级的一个胜利”[1]。同时鲍威尔一再强调列宁有理由诉诸暴力,并对各种反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声音进行反击,但鲍威尔也指出布尔什维克用暴力夺取政权的道路只适合俄国的特殊条件,并在《布尔什维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一书中系统分析了欧洲革命和俄国革命的前提,最终指出俄国无产阶级走过的暴力革命道路不适合于西欧和中欧的工业国家。鲍威尔为了将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思想进行系统而明确的表述,专门提出了“社会力量因素”论,论证了民主制国家和非民主制国家的差别以及暴力和“社会力量因素”的关系。
  2.“防御性暴力”论
  鲍威尔曾经从理论角度承认无产阶级通过运用暴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社会主义运动和平发展的年代,鲍威尔将无产阶级革命描绘成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流血的阶级斗争年代。他对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鼓吹的放弃革命暴力、“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谬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1]75,指出无论从前还是现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才能实现”[1]75。但是鲍威尔更多地强调无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而使用暴力是迫不得已的、是具有防御性的,因此鲍威尔把无产阶级的革命暴力称之为“防御性暴力”。
  (三)鲍威尔关于专政和民主的理论
  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观,表现在民主和专政问题上,就是把民主超阶级化,认为民主和专政是两个相互对立排斥的政治范畴。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妨碍了人性的自由发展,无产阶级专政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合理形式。鲍威尔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无产阶级专政及其发展趋势展开的,这也是十月革命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又一个重要分歧。随着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鲍威尔关于苏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命运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他开始逐渐寄希望于苏维埃制度的民主化,并日益加深对民主化的坚信。鲍威尔把苏维埃无产阶级专政看作是向民主制度发展的过渡阶段,主张保卫苏联,但他关于苏维埃制度民主化的观点又始终与要求废除无产阶级专政联系在一起。
  (四)鲍威尔的“整体社会主义”理论   鲍威尔晚年在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在1936年发表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吗》的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的危机》中提出了“整体社会主义”的观点。当时国际局势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法西斯势力膨胀蔓延,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日益高涨。此时已流亡到捷克的鲍威尔大力支持建立统一战线,为了克服改良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超脱”社会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僵化观点,鲍威尔提出要建立“既把社会民主主义又把共产主义结合在自身中的整体社会主义。”[1]474站在历史的高度看,鲍威尔的“整体社会主义”论是从理论上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如何使争取改良的日常斗争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相结合,特别是在全世界面临法西斯主义威胁的二战前夕提出“整体社会主义”论,比较客观地看到社会民主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的优点和局限,以便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抗击法西斯主义,更加有利于社会民主主义与布尔什维主义在理论上的相互交流和互补,统一社会主义理论认识。
  三、鲍威尔对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
  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比,鲍威尔的思想可以说是相去甚远,但他对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巨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民主社会主义体系较为复杂,但始终分为两种倾向:一个是受伯恩施坦主义影响的传统温和民主社会主义,强调随机改良,无条件地参加执政,主张放弃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另一个是主要受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激进民主社会主义,重视传统理论,力主维护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鲍威尔对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影响在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因激进而遭到日益温和的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忽视,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民主社会主义重新意识形态化运动的开展,鲍威尔的思想在欧洲出现了复兴。鲍威尔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或者从更大范围来讲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意义不仅仅是曾经支配过国际性民主社会主义组织(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和全欧洲范围(除苏联)的工人运动,更主要的是它的一系列理论观点、理论主张有的成为今天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有的被今天的民主社会主义所接受,以至于它的一些改良主义实践对战后各国社会民主党的施政纲领也提供了某些借鉴,如瑞典社会民主党战后实行的所谓“职能社会主义”。
  鲍威尔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判断、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等问题上一再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但与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相比较,鲍威尔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最大的特点是坚持了社会主义选择。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及其开创的奥地利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改良主义理论和实用主义传统的熏陶下,社会民主党人一直在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政策,致使离社会主义的目标日行渐远。事实证明,民主社会主义并没有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找到一条更优越的道路,反而在脱离社会主义的轨道上越走越远,改良主义固有的理论贫乏、原则的丧失使得西欧社会民主党日益失去传统特点,并逐渐与保守派、自由派政党趋同,这对于鲍威尔等早期的改良主义者来说恐怕也是始料未及的。
  奥托·鲍威尔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史和运动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我们对他的认识也在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分析可看出在鲍威尔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中,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交织在一起,他与伯恩施坦、考茨基的观点有着显著的区别,我们也不能完全以列宁对他的评价为标准,因为列宁对他的评价是由当时的情况决定的,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和评价鲍威尔的思想,不能笼统地肯定或是否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追溯历史,温故知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鲍威尔言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其他文献
期刊
对于那场给中国造成了沉重苦难的侵华战争,我们通过历史书、影视作品了解了很多,但对于中国战场之外的对日战争,许多历史细节还不为人知,比如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是否能碾压日本鬼子?为什么日本失败在即,还要投放原子弹?为什么投放地点选择广岛而非东京?为什么说“原子弹下无冤魂”?为什么战后日本天皇没有受到审判?  而不了解这些,就无法全面地认知和评价那场战争,无法全面了解日本人的本性,无法理解杜鲁门为什么要
期刊
楔子    印象中,三月烟花迷蒙,四月,则适合背着一只单肩包、戴上一顶鸭舌帽,酷酷地在陌生与熟悉的角落辗转流离。于是,在霏雨纷纷的清明,我动了下江南的凡念,与一群同样具有江南情结的人们,一道踏歌而去,在氤氲的迷离水汽中,流离到梦里水乡。呵,锦瑟年华无限好,梦里水乡易醉人。甚至在尚未抵达时,一颗旁逸斜出的心,早已在时光的舒缓流淌中,在空间的无限靠近里,缱绻着“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意境,这飘渺、灵动
期刊
案例背景rn百联集团是上海原一百、华联、友谊三家商业集团和物资总公司合并组成的国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截至2014年末,百联集团旗下拥有6家上市公司,门店网点6000多家,从业
按照什么标准识别和选拔人才,既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选人用人的大问题,又是领导者在确立什么样的人才观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用人究竟坚持什么样的标准,古今中外智者见智,仁者
本文主要阐述实现国有森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 :转变职工思想观念 ,保护培育森林资源 ,提高木材附加值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推进森林旅游事业 ,推行实用科学技术 ,积极
把科学发展观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辩证地认识和正确处理当前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五大矛盾,依法管好用活国土资源,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执法为
在蜚声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西南约3公里处,有个梨花飘香、玉水长流的村子--长水村.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531户人家、2043人,有党小组6个、党员121人.近年来,长水村党
本文较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林业近况和森林资源情况,阐述了中俄林业合作的可行性,提出了加强中俄林业合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