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来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398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漳州市东山县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与静脉溶栓组,各30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静脉溶栓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静脉推注阿替普酶。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周、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治疗后1、2、3个月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改良Rankin(mRS)评分,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PR),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个月病死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1周、2周,静脉溶栓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1、2、3个月,静脉溶栓组BI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m R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前,2组APTT、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静脉溶栓组APTT、TT、PT长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前,2组TNF-α、IL-1β、hs-CP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静脉溶栓组TNF-α、IL-1β、hs-CPR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出血率、3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综合生活能力,并改善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指标,降低病死率。
其他文献
新时期国家交通运输网络不断扩大、完善,公路桥梁数量也随之增加。为满足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交通需要,必须构建满足大众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是公路工程常见施工技术之一,且该技术适用性突出,在各种地形均可有效应用,能够提高工程建设稳定性。文章对钻孔灌注桩进行简单介绍,分析钻孔灌注桩施工注意点及其在公路桥梁中的应用,以此为相关公路工程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出现了很多提高公路桥梁建设质量的技术。钻孔灌注桩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路桥梁施工的效率。但钻孔灌注桩技术属于隐蔽工程,需要严格控制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程。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钻孔灌注桩技术对于公路桥梁的重要作用,接着分析了在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具体应用,随后针对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其病理过程复杂,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当前IS的治疗仍以治疗时间窗内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为主,但易受时间窗较窄的限制;神经保护剂于临床前研究虽有较佳效果,但在临床研究中无明显疗效;而通过预防IS的致病因素达到降低IS的发生风险可能为防治最佳策略,但存在药物使用不合理及患者依从性较差的问题。因此,延长溶栓时间窗、优化神经保护剂的使用和临床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具有成本较低、施工方式简单等特点,常用于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灌注桩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公路桥梁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关系密切,因此必须重视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提升,以确保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对此,文章分析了钻孔灌注桩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