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中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现状,探讨其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适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82-02
职业适应是指毕业生个体结束学校教育,进入职业环境,与这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互动、调整以达到和谐的过程。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过程中,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并能够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自己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综合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合理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职业适应能力决定学生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生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的阶梯。本文试针对中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其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中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一)专业能力欠缺
从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调查情况来看,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较快地适应公司的工作,造成工作适应性偏低。主要原因是专业不对口,课程设置与企业要求脱节,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实际需要相差较大,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不够,没有在专业上的延伸拓展能力,没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个人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二)职业规划能力较差
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职业期望值过高,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在面临挫折与失败时缺乏自信,产生退缩倾向。调查中发现,造成学生转换工作单位或岗位的直接原因是工作报酬太低、工作环境太差、工作劳动强度太大、不喜欢所做的工作、生活环境太差。而影响学生转换岗位的深层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不能够准确自我定位,缺乏明晰的职业理想,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没有中长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三)心理适应能力不足
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面对与校园环境差异较大的企业文化氛围,显得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学生角色很难转变为职业角色,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团队工作环境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意识比较严重,个人的合作能力比较弱。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缺少企业文化的渗透,未能根据中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训练。
(四)人际交往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乏,在与人合作和沟通方面存在障碍,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人际关系。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校期间过少参加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缺乏相关能力,如沟通能力、处世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耐挫能力的锻炼,使得人际交往能力参差不齐。
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载体。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真实产品或生产任务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使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主渠道,团队合作教学方式是培养职业适应能力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团队教学可以增加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通过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过程,开展行为导向的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缩短职业适应期。
3.建立现代企业生产“场景式”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主要场所,建立现代企业生产“场景式”实训基地,营造真实工作情境,对学生进行与企业对员工要求相近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转换。在教学场所的布置以及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奠定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二)开展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是指在整个中职教育期间,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并把它列入学生培养方案,以一定的学分加以保证。通过对中职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对就业有充分的认识,对自身准确定位,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清晰的职业目标、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端正学习态度,产生学习动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环境,缩短职业磨合期。
(三)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高其职业心理素质是核心。根据中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礼仪、有效的沟通技巧等相关的课程,教会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技巧和艺术,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以及处理、调节生活或工作压力的方法与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根据在校学生的不同阶段,组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融职业精神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和荣誉感, 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素质。
【参考文献】
[1]金怡.中职毕业生职业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2]于淑霞等.把职业精神教育与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J].职业,2008(7)
[3]韩金明.对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2008(9)
[4]米志强等.专业课程教学应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J].福建电脑,2010(5)
【作者简介】蒙俊健(1962- ),女,广西北流人,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教务处主任,高级讲师,工学学位,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适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82-02
职业适应是指毕业生个体结束学校教育,进入职业环境,与这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互动、调整以达到和谐的过程。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过程中,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并能够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自己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综合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合理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职业适应能力决定学生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生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的阶梯。本文试针对中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其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中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一)专业能力欠缺
从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调查情况来看,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较快地适应公司的工作,造成工作适应性偏低。主要原因是专业不对口,课程设置与企业要求脱节,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实际需要相差较大,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不够,没有在专业上的延伸拓展能力,没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个人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二)职业规划能力较差
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职业期望值过高,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在面临挫折与失败时缺乏自信,产生退缩倾向。调查中发现,造成学生转换工作单位或岗位的直接原因是工作报酬太低、工作环境太差、工作劳动强度太大、不喜欢所做的工作、生活环境太差。而影响学生转换岗位的深层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不能够准确自我定位,缺乏明晰的职业理想,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没有中长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三)心理适应能力不足
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面对与校园环境差异较大的企业文化氛围,显得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学生角色很难转变为职业角色,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团队工作环境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意识比较严重,个人的合作能力比较弱。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缺少企业文化的渗透,未能根据中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训练。
(四)人际交往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乏,在与人合作和沟通方面存在障碍,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人际关系。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校期间过少参加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缺乏相关能力,如沟通能力、处世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耐挫能力的锻炼,使得人际交往能力参差不齐。
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载体。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真实产品或生产任务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使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主渠道,团队合作教学方式是培养职业适应能力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团队教学可以增加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通过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过程,开展行为导向的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缩短职业适应期。
3.建立现代企业生产“场景式”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主要场所,建立现代企业生产“场景式”实训基地,营造真实工作情境,对学生进行与企业对员工要求相近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转换。在教学场所的布置以及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奠定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二)开展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是指在整个中职教育期间,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并把它列入学生培养方案,以一定的学分加以保证。通过对中职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对就业有充分的认识,对自身准确定位,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清晰的职业目标、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端正学习态度,产生学习动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环境,缩短职业磨合期。
(三)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高其职业心理素质是核心。根据中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礼仪、有效的沟通技巧等相关的课程,教会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技巧和艺术,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以及处理、调节生活或工作压力的方法与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根据在校学生的不同阶段,组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融职业精神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和荣誉感, 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素质。
【参考文献】
[1]金怡.中职毕业生职业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2]于淑霞等.把职业精神教育与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J].职业,2008(7)
[3]韩金明.对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2008(9)
[4]米志强等.专业课程教学应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J].福建电脑,2010(5)
【作者简介】蒙俊健(1962- ),女,广西北流人,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教务处主任,高级讲师,工学学位,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