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技术及其应用探析

来源 :数字化用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持续推进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质的飞跃。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的发展带来的严重资源危机。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全面实施智能配电的发展策略,以缓解我国现阶段用电紧张的局势。本篇文章对智能配电的概况做出了主要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智能配电系统中几种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配电 技术 概况 应用
  一、引言
  智能电网的提出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解决日益严峻的资源危机的重大举措。作为新形势下电力发展的主流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的实施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坚强保障,为我国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提供基本服务设施的同时也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步。其中智能电网中的配电网络部分与用户的用电设施紧密相连,对于用户的用电需求与用电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智能配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就尤为重要了。
  二、智能配电概况
  (一)智能配电的相关概念
  顾名思义,智能电网即整个电力系统网络的高速集成与智能化。在高速运行的网络上进行传输的同时经过设备的有效监测、处理及控制,从根本意义上实现电能的安全可靠传输,保证用户用电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同时,智能电网的使用使得电力的传输具有一定的经济与环保性能,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及经济的进步是完全一致的。
  智能配电系统是联系用户与电力传输系统的纽带,是智能电网中不可替代的组成要素。因此,智能配电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在原有配电线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高效的整合及革新,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真正践行我国电力事业的根本职责。
  (二)智能配电的重要作用
  智能配电技术的实施将我国人工控制单向供电转变为高度自控的同时实现了我国经济与社会两重效益的全面提高。首先,智能配电网在运行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监测技术对整个配电网络的运行情况进行集中式的管理,通过对系统容载比的合理控制,做到了配电网负荷率及系统容量的全面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电力系统二次投资的产生。其次,智能配电网的实施彻底杜绝了以往由于电闸故障而引起的线路问题的产生,为用户的用电提供了可靠性能的安全保障。此外,智能电网的应用属于资源节约环保的范畴。传统的配电系统片面侧重于配电数量的最大化,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用户接入的最大值限制,单就其配电的整体规划来讲也缺乏相对的完善性,这些状况的存在都大大影响了电能的科学配送,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智能配电的实施允许更多的用户接入其中,而不会产生电能供应不足及能源损耗的现象。这些都要归功于其独有的自适应进行用户接入量与运行成本之间的调节。同时,电能损耗的减少也将煤等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到最低水平,从而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前进步伐。
  三、智能配电系统中几种配电技术的应用
  (一)配电网自愈技术的应用
  自愈指的是在无人为控制或极少数人为控制条件下,将配电网中已损坏的设备进行分割或通过其本身的性能进行设备的调控使其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配电系统风险的产生,全面实现用户用电的正常化。配电网这种自愈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配电网的分区维护与运转上的,即将配电网分为正常、故障、维修、脆弱四个完整的区域,并通过一定的数学计算方法对区域的类型加以判断,继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补救。此外,智能配电系统中开关的设置受到软件控制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其状态进行安全监控、辨别其问题的产生并进行自我修复,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这就实现了开关的可靠性运行保障。
  (二)以分布式发电及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微网技术
  智能配电的互联式发电是由发电站的合理分布及资源的有效存储实现的。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智能配电技术更多的是依靠整个网络结构的优化,但也要注意单个网络自身运转的正常。微网的建立既完成了单个网络的运转,又顺利实现了整个网络的可靠性,并将这两种模式进行灵活的转换,从本质上来说实现了配电系统的最大智能化。
  (三)仿真技术的应用
  所谓仿真技术实为配电网络进行自适应调控与故障发生情况下的网络拓扑结构重建工作时进行的配电网内部评估与检测。这种仿真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实时平台软件的开发与数学理论的综合应用,参考配电网络的实时运行与物理性能的表现,进行配电网的确切状态估计,并在评估机制产生之后启动应急措施而实施的系统配置及时优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配电的产生及运用是解决新时期我国能源枯竭问题的重要法宝,同时也是满足我国人民日常用电质量的可靠保障。我们应在其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更大范围的完善与更新,从根本上实现配电系统经濟与社会效益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智能配电系统的关键技术与系统结构[J].河南科技,2013(6).
  [2]王成山,王守相,郭力.我国智能配电技术展望[J].南方电网技术,2010(1).
  [3]吴洪勋.论智能配电技术在城市配电中的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4]李哲熙,李海华.关于智能用电技术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
  作者简介:
  胡庆瑜,男,1973年出生,现任沁阳电业局计量管理中信主任、助理工程师。
其他文献
【摘 要】焦化污染越来越成为环境污染中重要部分,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焦化污染包括粉尘污染和废水污染,其中,焦化废水的污染尤其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居住环境。它是工业生产中所废弃的多种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受技术和设备上的局限,焦化废水的处理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其根本处理不完全,一些设备简陋的工厂甚至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先找出废
自体肝移植将肝脏移植技术和器官保存技术充分应用到肝脏外科,为不能常规手术切除的肝脏占位性病灶或严重肝脏外伤患者提供了手术治愈的可能,也为缓解目前供肝短缺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自体肝移植的发展概况、技术要点、该术式的优点及进一步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等作一简单介绍。
目的确定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溶血特征。方法比较1998年1月至2017年4月108例经典型PNH患者、127例AIHA患者与172例H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溶血特征。结果①网织红细胞比例(Ret%):PNH患者Ret%[6.70%(0.14%~22.82%)]明显低于AIHA患者[14.00%(
早期,由于高丰度13C底物及其检测仪器的难求,人们一度着力于14C呼气试验的研究.但随着13C底物研发和检测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核素放射性和半衰期认识的深入,13C呼气试验不断应用于营养学、药物代谢学以及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断研究,但目前临床对13C呼气试验的应用并不是很多,我们希望通过分析目前遇到的难题,为临床案寻找有针对性地解决措施,提供一定帮助。
目的 观察丙胺酰-谷氨酰胺(Ala-Gln)预处理对大鼠体外循环(CPB)后血浆和肠黏膜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血浆D-乳酸及脂多糖(LPS)浓度的影响,探讨Ala-Gln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摘 要】在电梯使用中中经常发现在电梯运行时轿厢内有异常声响,针对导致该现象的一种主要原因-补偿链选用不当或长度不符合要求,进行分析,并对电梯补偿链的正确选用作了建议。  【关键词】电梯 补偿链 试验 异响 分析 修复 保养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电梯已经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但随之而来的电梯质量及保养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电梯的正常使用,对电梯的乘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共同承办的"2007全国腰椎退行性疾患学术论坛"于2007年10月19-21日在青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脊柱外科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学术论坛。
20世纪末Eugene Braunwald已预言,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房颤)将逐渐成为人类心血管疾病中的“二大流行病”,房颤患病率将明显增高。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导致严重的病死、病残后果,长期以来人们对房颤的治疗和研究从未懈怠,心律—心室率控制的对照研究,射频消融、器械治疗的进展,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问世,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的开发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尤以射频消融已是光
期刊
目的 检测高糖刺激下微小RNA(miRNA)在前列腺组织及细胞中的差异表达,探讨高血糖对前列腺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血糖组(>300 mg/dl),应用miRNA芯片技术检测两组间miRNA表达谱的差异,并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验证;以qRT-PCR检测差异表达的miRNAs在高糖(50 mmol/L)培养的RWPE-1细胞中的表达;噻唑
目的 探讨纳米载体缓释的胎盘生长因子(PGF)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制备PGF纳米粒(PGF-PLGANPs),理化分析后行动物研究.40只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