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来源 :校本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nydxlh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 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让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主动探索 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沟通纵横 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識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的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学生数的11/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11,六一班学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
   四、激励成功 培育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官渡镇官渡桥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