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欲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可以从三个环节得以实现: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气氛;组织交流与合作,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摒弃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努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获得道德认知。
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获得道德认知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简单谈几点体会: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指的是个性心理观念的积极活动,总是以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内在来源”,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有效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产生求知的兴趣与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教学中,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引入新课的质疑情景: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音乐背景保护珍禽时而献身的大学生徐秀娟的故事。学生在有画面、歌声的情景中去亲身感受场面气氛,深思其精神和体会其情感。我要求学生去解读《一个真实的故事》的真正内涵和较高的思想境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对自己提出种种感兴趣且诱发思维的学习问题。学生们面对徐秀娟的壮举会想到许多,如:一个刚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国家、父母培养她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还来不及回报社会和父母,却为了救一只普通的丹顶鹤而献身。这种付出与回报在价值方面的差距有多大?要说国家和社会及父母都得到回报,那回报是什么?回报有多少?要说她也得到回报,那回报又是什么?回报又有多少?她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这些都成了学生争先恐后去思考和探究的话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受到了激发,上课的注意力也就高度集中起来,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使挖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此时“我想知道”的强烈学习意识则让其以渴求的心理进入新知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也由此逐步培养起来了。
2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气氛。
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重要条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民主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自主、探究精神的人。
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教学民主意识,要创设一个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假设和陈述。当然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所局限,可能发表一些不成熟的、不完善的,但是却包含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个人见解,教师要艺术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的心智交流,使师生共享教学民主,以达到增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这一教学内容时,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的一个情景:2007年8月1日,26岁的小英逛完某百货商场后,被商场保安强制搜包。被保安“搜查”的小英很委屈。商场事后称,保安可以通过“职业敏感”来判断对方是否行为不正。然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的角度去思考回答以下的的思考题:①为什么小英很委屈?她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②她应该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法律在这方面有什么养的规定?因问题的设置在内容上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老师的鼓励,使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争着抢着发言,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总之,为了能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或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积极倡导学生大胆提出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贯穿
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组织交流与合作,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合作交流是作为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我们强调合作交流,因为它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形成,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作为合作交流学习的有效载体,我们应重视师生或者生生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惑,教师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一般以前后两张桌子的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也可以是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或以班级自然小组为单位。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开展讨论,都必须让每一位学生有参与合作讨论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承担责任,在讨论中分享收获。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保护自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案例情景:2011年5月30日凤凰网载文指出,广东深圳罗湖某中学数名中学生遭到莫名群殴,受害者之一小明(化名)的父亲曾先生送儿子到医院后,看到还有其他的中学生身上也有被硬物砸伤的痕迹。曾先生询问得知,这些学生的遭遇与自己儿子一样,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也相同,均在东门路与湖贝路的交叉口处。再提出“我们中学生在遇到类似的不法侵害时,应该怎样做?”这一问题,并指定第一组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后,找一名代表发言,同时要求第二组的同学对第一组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补充。第一组的同学指出,在我们中学生遇到类似的不法侵害时有机会逃脱纠缠就当机立断地跑掉;力量对比悬殊时可以暂时妥协、与之周旋、事后马上报警;看看周围的情况,有机会可以尽量大声呼救,求得周围人的帮助。接着让第二组的同学在讨论、交流、合作后先给第一组同学的做法作评价,然后进行补充:受到殴打时要尽量保护好身体的要害部位;记住歹徒的相貌特征,衣着打扮;记住歹徒的去向。经过组与组同学之间反复的讨论与交流,最后让同学们认识到,我们中学生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
经过这样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自主地探索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多地体验到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共同分享的快乐,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必须凸现,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探取知识的奶酪,获得道德的认知,构建道德信念,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才能向理想的目标不断靠近。
参考文献
[1]《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
[2]《自主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陈红艳
[3]李东.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思考[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05)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摒弃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努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获得道德认知。
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获得道德认知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简单谈几点体会: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指的是个性心理观念的积极活动,总是以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内在来源”,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有效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产生求知的兴趣与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教学中,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引入新课的质疑情景: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音乐背景保护珍禽时而献身的大学生徐秀娟的故事。学生在有画面、歌声的情景中去亲身感受场面气氛,深思其精神和体会其情感。我要求学生去解读《一个真实的故事》的真正内涵和较高的思想境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对自己提出种种感兴趣且诱发思维的学习问题。学生们面对徐秀娟的壮举会想到许多,如:一个刚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国家、父母培养她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还来不及回报社会和父母,却为了救一只普通的丹顶鹤而献身。这种付出与回报在价值方面的差距有多大?要说国家和社会及父母都得到回报,那回报是什么?回报有多少?要说她也得到回报,那回报又是什么?回报又有多少?她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这些都成了学生争先恐后去思考和探究的话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受到了激发,上课的注意力也就高度集中起来,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使挖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此时“我想知道”的强烈学习意识则让其以渴求的心理进入新知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也由此逐步培养起来了。
2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气氛。
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重要条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民主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自主、探究精神的人。
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教学民主意识,要创设一个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假设和陈述。当然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所局限,可能发表一些不成熟的、不完善的,但是却包含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个人见解,教师要艺术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的心智交流,使师生共享教学民主,以达到增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这一教学内容时,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的一个情景:2007年8月1日,26岁的小英逛完某百货商场后,被商场保安强制搜包。被保安“搜查”的小英很委屈。商场事后称,保安可以通过“职业敏感”来判断对方是否行为不正。然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的角度去思考回答以下的的思考题:①为什么小英很委屈?她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②她应该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法律在这方面有什么养的规定?因问题的设置在内容上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老师的鼓励,使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争着抢着发言,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总之,为了能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或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积极倡导学生大胆提出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贯穿
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组织交流与合作,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合作交流是作为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我们强调合作交流,因为它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形成,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作为合作交流学习的有效载体,我们应重视师生或者生生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惑,教师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一般以前后两张桌子的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也可以是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或以班级自然小组为单位。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开展讨论,都必须让每一位学生有参与合作讨论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承担责任,在讨论中分享收获。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保护自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案例情景:2011年5月30日凤凰网载文指出,广东深圳罗湖某中学数名中学生遭到莫名群殴,受害者之一小明(化名)的父亲曾先生送儿子到医院后,看到还有其他的中学生身上也有被硬物砸伤的痕迹。曾先生询问得知,这些学生的遭遇与自己儿子一样,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也相同,均在东门路与湖贝路的交叉口处。再提出“我们中学生在遇到类似的不法侵害时,应该怎样做?”这一问题,并指定第一组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后,找一名代表发言,同时要求第二组的同学对第一组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补充。第一组的同学指出,在我们中学生遇到类似的不法侵害时有机会逃脱纠缠就当机立断地跑掉;力量对比悬殊时可以暂时妥协、与之周旋、事后马上报警;看看周围的情况,有机会可以尽量大声呼救,求得周围人的帮助。接着让第二组的同学在讨论、交流、合作后先给第一组同学的做法作评价,然后进行补充:受到殴打时要尽量保护好身体的要害部位;记住歹徒的相貌特征,衣着打扮;记住歹徒的去向。经过组与组同学之间反复的讨论与交流,最后让同学们认识到,我们中学生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
经过这样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自主地探索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多地体验到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共同分享的快乐,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必须凸现,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探取知识的奶酪,获得道德的认知,构建道德信念,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才能向理想的目标不断靠近。
参考文献
[1]《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
[2]《自主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陈红艳
[3]李东.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思考[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