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在天边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哈密是六月中旬,气温已达摄
   氏39度。我说要下戈壁滩,所有的人都说:“你疯了!”这个季节,酷暑干旱,下戈壁,不热死才怪!刘晓明他们却还是默默准备好了越野车和食物、饮用水,我们约定,第二天一早出发。
  清晨5点,天光依稀见亮,改装过的越野车驶上了哈罗公路。在哈密,公路修到哪里,寻石人的脚步就会走到哪里。
  路像飘带一样,起伏着伸向远方。我看过宁浩电影《无人区》的预告片,这情景跟片中一模一样。很快,路旁偶尔长出的骆驼刺和红柳也看不见了,视野里没一点绿色,莽莽苍黄,仿佛把天空也染成了一样的颜色。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南湖煤矿,老南熟练地驾车离开公路,驶进大漠。南湖附近以前是硅化木的主要产地,但这个最早给哈密石市带来繁荣的石种,几年前就已几乎绝迹。眼前,老煤矿宿舍的旧址也已风蚀残破,不远处新的大型煤矿却车流不息。自然、人、繁荣与荒凉,就这样奇迹般地共存着……
  车在南湖没多停留,继续向戈壁深处驶去。车前尽是辙印,那是前人寻石留下的痕迹。路上见到一堆戈壁石,显然是有人捡了之后,又觉得没什么价值,重留在这儿的。这片戈壁上,不知有多少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而像这些石头一样,被捡了又留下来的,恐怕并不多,这不知是它们的不幸,还是它们的幸运。
  寻石人认路的本领是惊人的,在我看来毫无分别的一片茫茫,却被他们称为“自留地”。他们也像农民熟悉自家地里的韭菜、辣椒一样,哪儿是戈壁石,哪里出火山岩,丝毫不差。他们给这些“自留地”都取了形象的名字,我们这就小心翼翼地穿越“八公里沙滩”,来到“东平台”。
  东平台主要出戈壁石。车一停下,就见石头遍地,密密麻麻,好像谁有意摆好了似的,竟是一副“就等着你来捡”的样子。我不免跃跃欲试起来,帽子、围巾、墨镜,外加长袖T恤,我“全副武装”地上阵了。刘晓明、张新民、老南、马老师,四个石友远远近近地边捡石边照顾着我。
  这时太阳已升高,极目望去,干涸的荒漠看不到边界。除了我们五个,就只剩一两只顽强的苍蝇在嗡嗡飞舞,此外别无生物。这一望无际的荒凉,令人如到天边,有一种隐隐的茫然与不安……
  石头看起来俯拾皆是,认真搜检起来,值得赏玩的却少之又少。也难怪,所有这些产地,早被当地的石友细细搜寻过何止千百遍,稍稍可观的石头,都难逃他们的法眼。但爱石头的人,大概总是相信自己能跟石头特别有缘,何况,寻石的乐趣,也正在这种“淘宝”的艰难过程里。看着几个同行石友默契地各寻方向,四散搜索而去,我也急切地开始寻找。
  当地石友对形的要求较高,不出形的石头,他们一般是不屑一顾的。我呢,看到形体变化虽不大,但却细腻温润的绿碧玉,却已经爱不释手。这种绿碧玉在这片戈壁滩上还能随处见到,颜色不艳,形也笨笨的,但触手细滑,如丝如缎,我随手捡起,不一会儿就满满一抱,有些手足无措了。石友帮我拿来了帆布袋,这也是他们捡石的专用工具。看看旁边的石友,带着审视的眼光,严格挑拣;我却像个择菜的老太太,“放到篮里的都是菜”,只管贪婪地不断往里装。不一会儿袋子就沉甸甸得快背不动了。
  太阳明晃晃得让人有些晕眩,每一秒都在努力榨取着人身上的水分,空气干燥得像能擦出火星。偶尔一滴水落到地上,就会迅速蒸发得毫无踪迹。据说现在戈壁地表的气温有六七十度,我们必须在中午之前返程,否则,下午的高温是谁都受不了的。身边体贴的石友,早就接过了我肩上的帆布袋。我气喘吁吁地往前走,不停地喝水,眼睛却还舍不得离开地上的石头。
  此行,对石、绿碧玉和平展展的衬板,是丰收的三项。这当然是依靠经验丰富的同行石友。他们热情而慷慨,把自己的收获全都送给了我,说这是第一次带石友下戈壁滩的规矩。车里满满的快没了下脚处,我们决定休息一下,开始沙漠午餐。
  美味的馕饼,甘甜的西瓜,借着吉普车仅有的荫凉,有什么比这一刻更惬意的呢!边吃,边欣赏刚捡到手的石头,再给遥远的同好打个电话炫耀一下——多么简单而纯粹的幸福啊,甜美如口中浸润的瓜汁!
  接近正午,每迈一步都更加艰难。太阳直射,找不到一寸荫凉,戈壁滩也从苍黄变成耀眼的白色。我觉得自己已被晒干,远处相对而出的“天门洞”却遥远得令人绝望。远处的石友,在白晃晃的日光里只是一个渺小的影子,人,这一刻在戈壁里显得分外无助。好在路上偶有意外收获。一种薄如片纸的砂岩,上面布满浪漫的蓝色花纹——这石头,让我回程时小心翼翼地抱了一路。
  几乎被石友半推半拉着爬上一座小沙丘,却也耗尽了我仅剩的体力。我们准备返程。路上经过戈壁滩上又一个著名景点——“布达拉宫”,我想拍照却已经有气无力了。
  重新驶上公路,戈壁滩被甩在了身后。路上摘到的桑葚很甜,哈密市区的土制酸奶清凉醇厚,但我脑海里仍是戈壁滩上明晃晃的太阳,它让我如饮美酒,沉醉不醒。直到现在,在深圳,在台风带来的暴雨里,我似乎又感受到那从未体验过的温度,从未体验过的荒凉,从未体验过的、一切杂质蒸发殆尽的人生的纯粹。
  
  注:戈壁,蒙语,原意为“土地干燥和遍布沙砾的广阔沙漠”,汉语古称“大漠”、“瀚海”。
其他文献
此石,由石基向上向外鼓起,沿着轮廓膨胀游走至石的腰部便不断内缩收紧,最后塑成一桃状。  这桃,除了左上方的几抹琉璃黄,整个石皮色泽莹润,红得耀眼,红得炙热,让人想起母亲做新娘时桃花般的脸庞。  此石更乃精气所成之物,岁月铸造了她的形;星月点缀了她的彩。放置于厅堂,更有种茗香满室、蓬荜生辉之感。  亘古的寿礼,喜庆、灿烂,得之:是福、是乐、是寿,是辈辈心中凝聚的祈愿。如此的果实,怎能不珍贵?
期刊
伏龙降虎黄龙玉雕件,雕件大,意蕴足,极具国玺之气派。红黄两色交辉,宛如残照映佛,烘托出智慧弘冉的大境来。罗汉不是佛界之大人物,算是“干事”吧。“干事”这词有意思,要深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等纲常的高等觉悟,所以伏龙降虎,一面宠物恋己,一面解人己之烦恼,直面生之大孤独、大悲苦。好在雕造者,颇具法眼,两罗汉顾盼生姿,生生相“印”,果真是“点石成金”。
期刊
孤山遥指,  独枝乍现,  墨蕴幽幽成木。  片花妆绯意无争,  却展尽春风满路。    曲枝点雪,  清节立傲,  香沁寻常千户。  莫信世道难行,  喜看三两花开处。
期刊
大同小异的两块玛瑙花,不多不少两条龙,精致、到位!   左侧的小龙偏向圆融,柔和的莹白包裹着青黛,首尾表现亦都极为含蓄,呈低头思考状,姿态温婉;右侧的不仅龙首高高扬起,尾也顺势上翘,给人调皮、活泼之感。整体观之,似右边的正用心地摆着各种姿态,想吸引左边的小龙开心一般。再辅以精雕的云座,将其托举得更加玲珑、舒展——游龙戏珠图赫然眼前:两条嬉戏的小龙,在爱石人的精心“撮合”下,就这样不期而遇了,此番自
期刊
赶展族,石界庞大而活跃的一群人。他们像种子一样散播四方,把各色各样的石头传播到一座座城市。在多年的赶展生涯中,他们积累了哪些经验,又有哪些甘苦?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赶展首选:经济发达人脉熟络氛围浓厚    《中华奇石》:您一般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展会消息?对这些展会又是如何取舍的呢?  哈密任进迎:了解展会消息,一是通过石展主办方的短信或邀请函,再就是杂志上的展讯。像《中华奇石》,每期都登
期刊
古玩圈里所谓的“鬼市”,指的是一些地方半夜三更进行交易的古玩市场,一般在后半夜至天亮前交易,由于黑灯瞎火、时间特殊,所以被形象地称为“鬼市”。     酒城奇石“鬼市”,别样的风景线    大家都知道,奇石买卖一定要“光明正大”,就算小心翼翼,也难免看“走眼”,失手交学费或是高价搬回一块“精工细琢”的假货摆在墙角以示警醒。  然而,在四川省的泸州市,却有那么一大批人反其道而行之,热衷于“黑交易”,
期刊
我有一位朋友,靠搞收藏发了财。前不久他出手一件不知从哪弄到的橘红瓶,居然卖了个令人吃惊的好价钱。他常对我说,凡是非同寻常的东西,就有非同寻常的价值。我在他的撺掇下也搞起收藏。  刚入道,我见什么稀奇就收藏什么。朋友提醒我,“你这样乱收一气是得不偿失的,搞收藏有很大学问,你可以搞一种独特的门类,进行专门收藏。”听了他的劝告,我就专门收藏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久而久之,我对收藏石头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在当
期刊
弱橙色的小珠子挤热闹一样黏在一起,随心又单纯地,厚实且不失其晶莹;深褐色的三处,就像哪位大家遗落的墨滴,自右下而左上,渐轻渐远。   其实是一只正在休息的小鸟。看它自信地站在枝头,张着大眼睛,无视外面的风吹草动, 随心地,单纯地。
期刊
短短几天的展会,凤城云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赏石家、奇石爱好者。辉煌过后,更多的是感慨,作为办展方的感慨,作为参展方的感慨。  这几天是忙碌的,是难以忘怀的,同时来自心底的那份激动和满足感也更加彻底。  每一次展会都凝结着工作人员的心血和参展人员的激情,而当身临其境的时候,才能越发的感受到那份来之不易。  在此要特别感谢广州的李观云先生,台湾的林世基先生,阳春的黄欣先生,江安的李亚民先生……以及所有为
期刊
看多了“睡佛”的主题,眼前的作品立意为“醉佛”似乎更为贴切。整石基本横卧于榻上,形象突出,左侧突起的头部交代了方向;酒杯置于怀中,似乎还翘着二郎腿,看似未必修真的姿态反倒明确了主题所表达的随性。  “醒”了难,喧嚣纷扰总在耳边;“醉”了好,独处宁静,不争朝夕。心中悟佛,又何必拘于一姿?醉中醒,为了远离世俗,感悟人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