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以境生 由境显情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ngh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与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概念,情由境而生。《文心雕龙》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境对情起着凸显的作用,离开了特定的境,情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当代作家汲取了古典文学的营养,在创作时很注意通过对境的描写来表现情,形成特定的情境,使人回味无穷。但在学生的作文中,却很少看到对境的描写,他们往往直接叙事抒情,缺少情境的创设,情感表达苍白直露、浅薄无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学会造境,由境显情。
  一、造境的概念
  造境一词源于王国维《人间词话》,文曰:“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这里的境指的是意境,造境指的是虚构之境。本文所说的造境是营造情境,即通过对构成境的各要素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二者有所区别,但静安先生强调境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这是值得借鉴的。
  二、造境的作用
  《沧浪诗话》曰:“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明代哲学家王廷相同样指出: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总之,在文学创作中,“境”与“情”之间形成了一种激荡、回旋的互动互渗的关系,前者聚结着、内敛着、吸附着后者,后者笼罩着、包裹着、渗透着前者。造境为抒情作铺垫、蓄势,因此,抒情便能妙合天机、水到渠成,而抒情又使造境得以活脱、升腾,因此,造境便能契合文情,沁人心脾。总之,造境能提升作文内容的厚度,增加情感表达的韵味,使文章产生别样魅力。因此,指导学生学会造境,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三、造境的方法
  1时境
  时间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时间的选择对于突出文章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鲁迅先生的代表作《祝福》: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文本将祥林嫂的悲惨死去安排在“祝福”这样一个充满喜庆气氛的节日里,通过反衬,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意义,使作品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悲哀之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中学生写作往往忽视时间的选择,或者没有时间,或者只有笼统的时间,诸如夏日,秋季等,这对表现文章主题没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表现亲情感恩等主题时,可以选择中秋、春节、父母亲生日等具有某种意义的时间,通过特定的时间,营造出特殊情境,凸显特殊的情感。
  2空境
  空间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善于选择故事发生的地点,无疑能更好地突出主题。
  例如,鲁迅小说《孔乙己》,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安排在一个小酒店中,在这个普通小镇的一角,各种人物纷纷登场,形成一个简化的社会网络,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各类人物对孔乙己的态度,揭示了悲剧的根源。
  中学生大多没有认识到空间对凸显主题的重大意义,写作的空间意识淡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空间的不同特点,如教室、宿舍、食堂、卧室、街角、网吧、公园、车站等,这些空间具有不同的氛围,为了表现不同的主题,可以灵活选择故事发生的空间。
  3事境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写作时要注意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文章除主要事件以外,还会有一些相关的其他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了主要事件的背景,它们可以略写,但不能完全删去,因为它们往往对情感的表现起到特别的作用。
  例如,《背影》的主要事件颇为简单,一个小吏送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除了这一主体事件外,作者还简略交代了其他几件小事:祖母逝世、家境惨淡、父亲奔走谋职。这些小事用笔极少,但作用却很大。父亲在如此情境下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地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正因为作品中所写的这些貌似与主要事件无关的小事,形成了父子特定的心境。
  在学生作文时,如果能在叙述主体事件时恰当交代能够体现人物心境的某些事件,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物境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选取相似的事物形成映衬,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物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是要说明什么,或赞誉怎样的人。
  例如,丁立梅《蔷薇几度花》: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卖糖老人)。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文中为了表现卖糖老人的随性自然,选择了蔷薇这样一个特定的物像,形成某种情境,使花与人交相辉映,实现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学生在写作时,如果能够选取特定的事物与人物形成映衬,必将让作文提升一个层次。
  5景境
  景物描写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让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人物、事件的真实感,从侧面来表现人物品质,突出事物特点。它或是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作铺垫,或是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
  例如,《望柳庄》:
  1994年10月18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子女们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了昆仑山的土地……随着将军的骨灰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了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此刻,覆盖看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
  这里的景物描写营造了肃穆、庄严、神圣的情境,歌颂了慕生忠将军高尚的品质和不朽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慕生忠将军的崇敬之情。
  学生在作文时如能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就能使文章情感的表达更有韵味,从而增强文学色彩,提升作品的审美效果。有位同学在祖父去世时,不直接写自己的忧伤,只是写道:“傍晚,一弯凄清的冷月挂在有风的夜空”。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不言“悲”而将“悲”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营造情境是表达情感、凸显主题的重要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灵活掌握营造情景的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的作文更有韵味,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23700)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对文字的分析与把握,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和事,单从其说话的模式与态度,便能对其做出基本的性格与教养的评判,因为一个人的说话方式能够直接显露其综合素质。而初中学生在经历了小学的语言基础学习之后,便进入了语言的进一步美化探究与理性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对语言的感知也非常敏锐,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与语言综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理念也不断渗透到各种学科之中。因此,语文教学也需要创新。  一、“新”与“旧”的错误理解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新名词、新术语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什么“人文性”、“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什么“体验感悟”
期刊
想要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成效,就必须要注意学生的基础性差异,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以这些差异为参考。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直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一现象,从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到练习考核阶段都能兼顾到学生学习基础的高低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并以此为重要抓手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分层编排小组成员  当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非常成功的改
期刊
一直以来,关于中学语文课本是否删减鲁迅先生作品问题的争论此起彼伏,2009年更是掀起了“将鲁迅请出中学语文课本”的大浪潮。2013年8月,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删去鲁迅《风筝》一文,“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呼声再次响起。  曾经有一位中学生在其博客上这样写道:“其文笔已经陈旧不堪,甚至语句不通,互相矛盾。像什么‘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之类的话,实在是让常人难以接受。再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目前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大多语言生动、含义深邃、意境隽永、韵律优美,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而且陶冶了道德情操。但是,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教学误区。  误区一:以题代教,以答当析。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看重提问的功效,学生只要答对要点,就认为达标,从而使教学变成了提问,鉴赏变成了解题,学生掌握
期刊
生本教育理念是新时代新型的教育理念,“抛秧启示”是“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将之类比到教育上来,学生就是我们的秧苗,“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就好比是传统的插秧方式,主观意愿很想获得丰收,但学生却并不领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最大资源,要以尊重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真正做到“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笔者结合教学实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使之更能贴近当下学生,实现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四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以供同行参考。  一、尊重主体,实现生本对话  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
期刊
那是初三的最后一节课,我跟同学们说,我建了一个新浪博客,取名“相期邈云汉”,暑假你不愿写摘抄,就写作文,写悄悄话也可以,写完了传给我,我在博客上给你点评,帮你分析,那将成为咱们共同的家园,哪怕远隔千万里,也要“相期邈云汉”。  一、对哀愁的回应  假期开始不久,就不断有学生发来大作,俨然一副作家模样,我想这真是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传统作文课中,恐怕不会有这么多真性情的文章。而面对很多同学在“悄悄话”
期刊
进入初中后,很多学生感到语文学习远不像小学时那么轻松了,特别是作文,犹如拦路虎,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本文从当前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出发,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通过融入意境、进入角色、设置线索、厚积薄发等四个方面,论述如何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最佳感觉。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新的《语文课程标谁》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
期刊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传道”就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先于“授业解惑”而被列于首位的。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注重的是课文的朗读、文章的结构分析、句意的理解,甚至于关键字的解析,很少与学生去探究课文的生活价值。语文课本上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很多课文就像许多老歌一样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体会。但是,作为中学生,由于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