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结出蒙自石榴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floved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我在石榴地里给石榴套袋。
  这些石榴树是我自己栽的,已经有三年多了。三年的时间,大部分的石榴树都已开始挂果。看着这些果满枝头的石榴树,我不由自主地感慨道:我的生活有奔头了。与此同时,我也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老家的那些石榴树来,家乡的石榴树长得好吗?是否都已结果?如果管理得好,差不多和我家的石榴树一样,今年应该有收成了。
  谁知心有所思,事有所愿。忽然。我的手机响了起来,一看是我远在北方的哥哥从老家打来的,此时,我的心情好比那九九艳阳天一样的灿烂。我认真地听着这来自遥远的亲人的声音。哥在那头也是同样的激动,哥说,还记得吗?你在老家栽的那几十棵石榴树都活啦!在我的精心管理下,现在都已结果喽。还说石榴个头大,皮色亮而好看,你们蒙自的石榴品种可好哩。哥说,有一棵石榴树最多结了159个石榴,我们庄上的人都说这是一棵“石榴王”。哥说,看着这硕果累累丰收在望的石榴树。我的心里乐开了花。真比种稻种小麦划算多了……
  听哥这一说,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老家之行没有白白的去哇!
  那次我从家乡回到云南后,我一直担心那些石榴枝条能不能插活,更担心土壤不合,又怕气候不适。否则,我那遥远的梦想——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出点力的愿望就泡汤了。
  在我们老家那儿是一个远离城市比较偏僻的地方,我们那儿的人被六七十年代的日子过怕了,害怕少种粮食就会饿着肚子似的。所以在种植上始终没有突破,观念不能得到进一步更新。
  那时,我告别寒窗,离别故土,就到外边的世界漂泊流浪。在异乡的土地上,我耳闻目睹了当地农民种地的许多新鲜事物和好的经验。我把这些有益于建设家乡、改变农民种地意识的东西带回去,想让故乡变得更加富裕,更加可爱,尽一个子民的绵薄之力,便是我的第一心愿。每次打工回到故乡的那片土地上,我都给他们讲我在外边看到的农民是怎样在地里刨钱的致富经验。建议他们来一个种植大变革。我想光靠种粮食那也只是填饱肚子而已。不重视多种经营焉能富起来?
  多少年过去了,回到故乡的那块土地上。还是那个老样子,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我心急如焚。
  后来,随着命运的安排,我来到了云南,并在红土地上安家落户,生根开花。我看到蒙自有那么多的石榴,栽得那么好。结的石榴个头大,皮薄、籽甜、好吃。市场销售看好,农民收入可观,钱袋子鼓鼓的。当时我就产生一个想法,如果把蒙自的甜石榴“嫁”到我的故乡,不是也可以在那里“生儿育女”吗?我想,只要蒙自的甜石榴能落户我的老家江苏,将来,故乡所有的人都可以足不出村,在家里就能尝到蒙自的石榴。就不用我再往老家寄了。
  我来蒙自十几年了,发现石榴易栽易活,成活率相当的高,再一个就是好管理。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插枝的最好季节,只要插得好,它就会活起来。那年八月份,我回了一趟老家。此程目的,就是想将蒙自的甜石榴带到江苏去。
  那时,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也是插苗育苗的大好时光。于是我在自家的地里选了上等的石榴装了一箱,然后又砍了50多根石榴树上的粗壮枝条,用袋子精心包好。用一根小扁担挑着这两件东西从蒙自出发到昆明上了火车。
  千里难拿一根柴。何况我挑的是五六十斤的重担。一路上,转火车换汽车,把我折腾得精疲力竭。无论怎样的累,我都把甜石榴和石榴枝条保护得完好无损,等回到老家,打开一看。那箱石榴还是新鲜完好,那包树枝同样的鲜活。
  当时家里的人都不明白我的意思。看到我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的带回这几十根树枝感到惊讶?家里再穷也不会穷到没有这几根柴吧!谁见了我都摇头晃脑地说:“你疯了是吧?老远的带这东西,你就不怕别人笑话?你就不怕村里人笑你十几年混成这个寒酸相?”
  后来我打开那箱石榴。我才告诉他们这些石榴就是这些枝上结的。我是把它们带到家乡“传宗接代”的。
  这时,我家的屋里挤满了一屋子的人,乡亲们都来看我从云南带回什么稀奇好吃的东西。我从箱里随便拿了几个大石榴,让他们自己剥开,乡亲们一看这石榴籽像珍珠似玛瑙,个个称奇,说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石榴。
  我说,再过几年你们就能吃到跟这一样的石榴了,他们以为我在开国际玩笑。都不相信。我从另一边拿出一根石榴树枝给他们看,并告诉他们我要把蒙自的石榴树栽到故乡的土地上,让家乡也变成美丽的石榴园。有几个上了年纪的人拿几根石榴树枝瞧瞧,向我点了点头,算是明白了我为什么带这“柴火”回家。大家便给了我一阵掌声。算是对我的感激。都说我人在他乡,没有忘记家乡人民,心里还惦记着故乡的发展。
  老家每年都在七八月份雨水最多,我到家的第二天,便下起了大雨。梅雨季节到来了。那天,我和哥把石榴枝拿去地里栽。按照一定的尺寸距离,量好之后,挖坑,淋着大雨把这几十根石榴枝全栽下去了。哥担心不活,我说,不怕,肯定会活的,我告诉哥,在蒙自那里,每年到雨水季节。果农们就纷纷从树上选择粗的石榴枝砍下,插到地里,雨季后大部分的石榴枝就成活了。其实在我的故乡,能不能插活,也很难说,毕竟这些树枝跟着我翻山越岭过江跨海的,在路上坐火车换汽车的相隔了好几日,到北方会不会水土不服?我心里七上八下的没有底。
  我在家过了一个星期,这雨也整整下了一个星期,一直没停止过。等到我要打道回府的那天,天忽然放晴了。阳光明丽霞光万道,我收拾好行囊,准备起程之前,不放心又跑去地里看看。看看那些石榴枝是否能活,我看到不少树枝都没有干枯,证明它还活着。突然我惊喜地发现有几根石榴枝开始萌芽了,有的已长出嫩嫩的绿叶。悬在心上的石头终于一下着地了。回家后,我对哥说,这些石榴树成活,您放心好好地管理吧,三年后,我在云南等待石榴树结果的好消息。
  然后,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那块土地,告别了我的亲人,告别了我童年的伙伴,我走了。
  回到云南,为了生活,我像小鸡一样一直忙于刨食。也经常惦着我栽在故乡的那些石榴树是否能茁壮成长。因为山长路远的来去不便,只有等待果树丰收的消息。
  那天哥在电话里兴致勃勃地说,他计划从这几十棵石榴树生发开去。形成规模化种植,让蒙自的石榴树在咱们村里成片成林。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其他文献
爷爷奶奶们后悔什么?    比利时的《老人》杂志曾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了一次题为“你最后悔什么”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很有意思:  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致事业无成。  67%的老人后悔年轻时错误选择了职业。  63%的老人后悔对于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  58%的老人后悔锻炼身体不够。  56%的老人后悔对伴侣不够忠诚。  47%的老人后悔对双亲尽孝不够。  41%的老
期刊
建议    编辑你好!我是从2007年1月开始购买贵刊的,以前只是因为失业了无事做时才看一下。但自从看了两期后就爱不释手,并每期都购买了。现我对贵刊有几条建议,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原谅。  1、《江门文艺》自从2008年开设新栏目:《课堂》和《认识一位作家》后,其《人世间》和《小说万象》这两个栏目的篇幅明显减少。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最喜欢看的栏目就是《本刊推荐》、《人世间》和《小说万象》。因为这三个栏目
期刊
一    稀稀拉拉的鞭炮这里那里凌乱地响着,原本形销骨立的树枝忽然间又变得臃肿起来,大雪给它们挂上了厚厚一层白色的肥肉。都说瑞雪兆丰年,昨天夜里开始的这场大雪,是否预示着来年的丰收,现在还不好说,但带来了浓厚的年味儿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否则,那几个在大人的呵斥声中顶风冒雪地堆雪人打雪仗的孩子,怎么会那么兴奋呢。  可少年站在门口,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今天是大年三十儿,晚上就要过年。但到目前为止,家里
期刊
加利鞋厂规模不大,可车间里的两条流水线却从早上8点一直不停地运转到深夜11点,似乎每天却有赶不完的货。  在包装车间,有20来人,除一名主管和一名粘胶纸封箱的男员工外,其余全是清一色的女孩。她们每天都要将堆积如山的鞋子包装完,累得只有喘气的份儿。而主管为了讨好老板。竟然时常延迟下班时间。  这个包装主管可有点底子——老板是他叔父。他姓陈,40来岁,其貌不扬。形如猴子。他那在香港做五金生意的叔父回到
期刊
我步入打工圈已经很多年,一直都是做销售,历经沧桑,换了不少老板,但这次遇到的,是我打工路上最敬佩的一位老板。  在打工族,听到过许多打工人议论:“做老板的,没有几个好人,他们几乎都拿工人当工具,每天都是一副严肃、高傲的表情,不愿与工人们平等相待。”可是,我们这位矮矮胖胖的老板就不同了。他每天左手夹着公文包,右手摸头摸脑,面带笑容出现在工人面前。他就是我现在的老板——白老板。  白老板拥有两间工厂,
期刊
丁新征,甘肃白银人,70年代末生于陕西,毕业于兰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发表文学作品若干,著有长篇小说《我不是暧昧的花朵》,中短篇小说集《美人如刀》,剧本《义教》等。小说《追杀丁二狗》获第二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现从事影视行业,自由写作。    毕业后我在一家国营单位干了四年。在这四年里经历了太多人事变迁,身边的领导换了一个又一个,同事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在离开的同事中,有年轻的,也有不年轻的;有
期刊
一    弟弟是个标准的帅小伙,长着一张耐看的脸,有着和我一样的高鼻梁。然而,久治不愈的鼻窦炎使得弟弟孩童般整日流着鼻涕,严重“破坏”了他的帅气。帅气的弟弟初中刚毕业便嚷着要我带他到广东,他通过父母在电话里向我传达自己的想法:广东好啊,能赚大把钱又好玩,要不两个姐姐怎么都不读书,早早去了广东呢,甚至过年都不想回家?  我觉得事情有点严重。打电话劝他继续念高中,说两个姐姐已出来打工,读书的学费还是赚
期刊
刘春林进宏新鞋厂的时候,是绝对没有想到鞋厂会有这么累的。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天加班到深夜12点甚至凌晨2点,有时赶货时还得加通宵班。第二天休息一个上午,下午又继续上班。  刘春林今年2月份来到宏新鞋厂,是跟一个同乡来的。他以前在电子厂做过,在家俬厂干过,但工资都不是很高,一个月下来,也就是几百块钱。做了一段时间,刘春林就不想做了,想跳槽。打工这几年,他已经换了好几家工厂,就去年一年,换了三家。
期刊
凌春杰,男,1971年出生于湖北长阳,土家族,大学文化,著有《所指与美》、《我是大山人》、《巴王村深圳各一只眼睛》。2004年涉足品牌战略,专栏作家。    很多有多年打工经历的朋友,几乎没有什么职业规划,指引他打工方向的只是工资的高低。哪里工资高,就往哪里去,一年之中,跳三次槽。可能从事的还是三个完全不同的行业。未料到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怎么跳来跳去,工资不是越来越高,反而越来越低了,这让人困
期刊
春节又快到了,腊月十二,我和丈夫武便像许多外出打工的人一样,已经准备好归家的行囊。可就在这时。远在贵州老家的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说家乡几天前下起了罕见的雨淞雪,地上已经凝结了冰层,道路上已出了好几桩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现在,家乡的各条主道已被政府部门严格封锁。父亲还十分关切地说:“桑儿,你们不要急着回来,等过几天情况好转再回来也不迟,安全是最重要的。”  对于突如其来的消息。我和丈夫归家的心情一下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