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军中的精神与信仰于一体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士兵突击》是一部关于士兵的经典,也许它表现出来的和真正的军营是不一样的生活,可是它给了每个不管是否当过兵的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发自内心的深省。我们将它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过当兵)都能在其中某一个人物上发现我们的身影。 我们不应该谈论它是否真实的反应了真正的军旅生活,可是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鼓励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从某个人物中激励自己
  一、一股杀气
  我国经历了50年代的抗美援朝,60年代的抗美援越和对印自卫还击,70年代末的对越自卫反击和80年代的两山轮战血与火的洗礼,90年代以来军队一直处于和平的氛围中。经济建设、商品经济、和平发展,似乎使军队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国家利益的冲突,忘记了意识形态与信仰的冲突也依然存在,似乎和平发展的世界真的可以让世界充满爱,完全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这些年,也有一些军事作品,《DA师》、《垂直打击》、《突出重围》等作品,但总的来说,给人的感觉是失望大于希望,根本原因就是用一种超乎生活的笔触去描写生活,而又用一种游离战争的眼光去体会战争,把战争说成是儿戏,缺少对战争残酷的把握和对军人气概的准确描述!再简单地说,就是少一种逼人的杀气!
  什么是杀气?“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就是一种杀气!《上甘岭》里的王成,弹尽无援,敌人逼近,身陷绝境却无所畏惧地高喊:向我开炮!这就是一种杀气!可惜,这样的画面在现在的作品里已经很难看到了。《突出重围》中,当装备老迈、徘徊在进退之间的A师被蓝军全歼,参谋长赵梓明愤然呼叫师炮团向被蓝军占领的阵地进行火力覆盖,并命令阵地上的士兵上刺刀向敌人发起自杀性冲锋时,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似乎看到了久违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只有战死的士兵,没有投降的军人!
  而这种精神在《士兵突击》中被演绎得则比比皆是。新兵许三多入伍刚到部队,当运兵列车车门打开的刹那,被阳光晃了眼的许三多不禁举手遮阳,这一在部队被认为是耻辱的动作立即遭到所有士兵的反感!而当许三多成为老兵时,面对父亲玩笑地用机枪指其投降时,他认真地说:部队里不允许出现这种动作。
  在钢七连面临改编的时候,以连长高城为代表的这群汉子,虽然无力左右上级的决策,但他们的表现却是绝不轻易向命运低头。他们在团部操场上训练选择了罕见的集群冲锋来表达对命运的不屈;他们集体怒闯团报编辑部,表面是争上甘岭战役是谁打的先锋,实际上是用这种无奈表达对连队荣誉的最后维护;他们在解散前仍要求最后一个新兵马小帅牢记七连的光荣战史、牢记自己是七连第五千名士兵;他们在七连人去楼空后,即使最后两个看守营房的人也要表现出七连编制还在,人还在,精神还在,在吃饭前依然要高唱战歌……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军人,贵在有一口气,有这口气,即使是战争的输家,一样能赢得对手的尊重,这种气势,这种精神,是战争的魂魄,是军人的柱石。
  二、士兵许三多
  许三多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是一个符号。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一样。他倾注了作者对人生,信仰以及生命的意义等很多问题的思考。
  (一)寂寞许三多
  许三多是个很木讷而迟钝的农村兵,当新兵不会走队列,到了七连又是后进,以至于七连长和三班副伍六一一直认为他是七连的地狱,会把七连有史以来的荣誉毁于一旦。因此许三多一直是一个很寂寞的人。因为底子差,到哪里都是个孬兵,被人耻笑,被人疏远。
  寂寞对很多人是毒药,很多人耐不住寂寞,但对于许三多,寂寞往往是成就的开始。在草原五班,因为寂寞,他便去修路,于是一个人修成了过去一个加强排一年没修成的路;在七连,因为寂寞,他死记硬背下整本教材,在全团考核中出奇不意地拿了个头彩!七连改编后,他一个人看守连队营房半年的时间,因为寂寞,所以白天不敢放松训练,晚上自己对自己重复七连入伍的誓言,这使他比别人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光荣集体中荣誉的含义。在失手杀死贩毒分子后,出于对杀人的恐惧,他一度产生了离开部队的想法,但最终还是因为寂寞使他重新回到那个使他熟悉,给他温暖的环境中。
  (二) 信念许三多
  固执,是因为信念,没有信念,也就没有固执的资本。许三多有信念,所以许三多固执得可爱。信念是什么?信念就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仅在常规的时候知道,在非常规的时候也一样知道。写信念很难,写着写着就容易陷入空洞和理论。所以不如说说许三多的具体事。
  就说许三多那惊天动地的333个腹部单杠回旋。动机其实很简单,班长史今说,如果他能做50个,班里的优秀红旗就还给三班。而这红旗是因为许三多以往的落后而丢失的。做50个,对许三多并不是上天入地的难事,因为他有基础,“晚上没人时候做过20个。”但难就难在,一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二是怎么做——凑合做50个,连长其实并不以为然,许三多还是“孬兵”,史今知道这一点,他更知道许三多其实还能做得更好,好到超过连里最好的伍六一。而对许三多,做够50个就意味着红旗能回到班上,他就能对得起班里的荣誉,而对他最好的班长就能不走!这就是他的信念。
  再说说他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段。七连改编后,所有的人,包括和他一起看守营房的连长也走了,足足半年,就剩了他一个人。没有人早上督促他,他依然按照过去的习惯早起负重跑步,没有人检查他,他依然按照条令规定打扫内务……我们相信,如果没有这自觉的每天1万2千米的负重跑,可能就没有后来老A的许三多;没有自觉的整理内务的意识,他可能就吃下了荒原上成才递过来的馒头。这一点,连长高城都迷茫过,所以后来他有一段对许三多相当经典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先做好手上的事情,我这两天刚接触一个人,错误之皇,每作对一件小事就被他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好,他抱着的已经是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他教会了我这些。”   提起信仰,我们总觉得遥不可及,神圣而又虚幻。其实,信仰往往就在不经意间,你松开,它就溜走,你抓住,它就潜入你的心中。你持守的东西,就在你的心间,用到时,自然有,而没有,自然也就没有。就像在西藏看到的叩长头的藏民,他们的信仰就在他一丝不苟地用身体丈量这个世界中。
  (三)不放弃,不抛弃
  不放弃,不抛弃,原来是钢七连的信条。不放弃,是对自己,永不放弃自己信守和追求的目标;不抛弃,是对自己,又是对战友,不抛弃战友,同生死,共患难,这是战场生存的唯一准则。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许三多的第二任班长史今。史今是许三多的领路人,是他的导师。他把许三多带出偏远的山村,带到部队这个更广阔的世界,没有史今,就没有《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面对连里和班里所有人的不理解,唯有史今一个人在坚持,这种坚持很无奈,因为他很清楚,许三多失败了他也就失败了,他带的班将因成绩落后而使他失去转士官的机会,但他仍用一切他能用的手段激励许三多,以至于当他退役很久后,在老A的选拔赛的冰冷水泡子里,伍六一唯一能用来刺激许三多的就是“班长又挨训了,就是因为你不争气。”但这话也就是出自伍六一之口,而绝非是史今所说,史今可以因为许三多而挨训,却绝不会用其他人对待许三多的态度:冷漠、讽刺、不屑,他唯一的就是耐心与坚持。
  史今班长给许三多留下了太多的记忆。也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如果能碰到像史今班长这样的导师,他的一生将受益无穷。史今对许三多的一诺千金,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一直表现在许三多身上。在老A选拔赛中,当名额只剩一人时,他宁肯输掉选拔仍要坚持背负伍六一到达终点;在依靠本能杀死贩毒分子后,他苦苦寻找这句话的含义,最后他发现:还是回到部队才是对他最熟悉的地方;在演习中,负伤脱离队伍的他依靠这种信念最终帮助战友完成了任务,而在那一刻,他选择的依然是掩护战友,虽然他明知道他将就此“阵亡”而退出演习。
  三、有声有色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严格说没有太多原创音乐,而是大量借用了西方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先不评论这种做法的好坏,但在音乐的选用上,导演确实是匠心独具。
  在钢七连面临改编的情节中,导演几次使用苏联著名的歌曲《神圣的战争》,用在这里,既体现了军人面对命运不屈服的意志,又多了几分悲壮和苍凉。
  在七连临近解散时,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一首乐曲,由压抑到逐渐激扬,这是希腊先锋电子作曲范吉利斯1992年为一部纪念和反映哥伦布等探险者历尽惊涛骇浪,最终到达新大陆而拍摄的电影《1492-征服天堂》所做的电影配乐。范吉利斯的音乐充满了史诗般的壮丽辉煌和宏伟气势,堪称九十年代最成功的电影配乐之一。
  许三多和班长史今是朋友,班长对许三多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在电视剧中,有一段描写班长和许三多一起擦步兵战车的画面,配以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让为电影《菊次郎的夏天》所配的一段插曲。而在许三多砸班长手后躲在战车里时的配乐,则选用了久石让给北野武的电影《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所作的配乐,后被收到了《久石让遇到北野武》这张专辑里。
  最有意思的就是在电视剧片花中,竟然使用了《加勒比海盗》中一段急促动荡的曲子,叫 He’s A Pirate(他是海盗),音乐提示了这部电视剧的风格。
其他文献
[摘要] 据说文德斯这部献给“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电影,是跟随皮娜和她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所有成员拍摄,采用3D技术来展示皮娜创造的现代舞艺术,将传说中的“舞蹈剧场”及皮纳的舞台导演艺术以新的维度投射到银幕之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娜不断探索戏剧可能的开放之路,为世界留下了丰富卓绝的、风格不一的舞台创作,推动了20世纪西方戏剧的发展。  [关键词] 皮娜鲍什 后现代主义戏剧
【作者简介】  电影《芭芭拉》海报 新柏林学派,这一当代德国电影流派并不被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甚至在他们自己国家—德国,这个术语也并不像德国表现形式主义电影或者新德国电影那样拥有名望。然而他们简洁克制的风格,写实的态度却逐渐引起了电影界的关注。这一术语最初是被德国影评人赖讷·干斯哈于2001年在南德意志报中评论托马斯·阿斯兰的电影时提出并使用,但当时并未激起强烈反响,反而是在法国首先引起了共鸣并被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一方面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会对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艺术创作是在传播(读者阅读)过程中才最终完成的,文学创作是如此,美术创作亦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的传播活动。那么,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的不同,势必对美术的发展产生影响。电视,作为当代最便捷、最普及、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也就无可避免地参与了美术的传播,而美术也需
[摘要] 电影《末路狂花》的表面叙事对性别的颠覆,也就是通过暴力描写所展现的女性解放是性别编码化了的,本身成为一种被看的“奇观”,女性暴力在此成为男性观众“窥视”快感的一种影视元素,其女性解放的意义完全被遮蔽了。在此所谓的女性解放反而成为男权巩固自己中心地位的砝码,这部影片仍然是男权话语下的性别想象,所谓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的反抗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绝非是最终的目的。  [关键词] “第二性”;“盖
【作者简介】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海报  似乎是为了摆脱第五代电影人“影响的焦虑”,崛起于上世纪年代的第六代导演放弃了对国家和民族寓言的书写,而将目光转向自我与内心。这些初出茅庐的新锐导演在创作初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青春与成长的题材,他们纷纷怀着极大的热情缅怀已逝的青春,袒露成长中隐秘的个人经验。在这类影片中,表现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影片数量颇丰,如《头发乱了》(导演管虎,1993)、《周末情人》(
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如何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可悲的主人公被完全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在电影中大众传媒始终贯穿左右且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策划了一部漫长的真人生活秀。  一、大众文化泡沫的制造者  (一)大众文化中的意识控制  在西方研究理论中有一种观点是把大众文化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机器’’,其炮制俨如法律的规则,专横统
[摘要] 电影对爱情的表现与思考,大大超越了现实爱情的种种可能性。爱情类型具有多样、错乱、悲情的特点,爱情主题具有错过、坚守的特征。对爱情片自身类型与主题的研究可找出其特征与规律,可为爱情片创作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 爱情片 类型 主题 错过 坚守  爱情是人类艺术永恒的表达主题,它能跨越时空,超越种族,超越生死亦或人神之界。几乎所有的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展现了爱情或婚姻关
[摘要] 法国影片《白色婚礼》是一部颇有争议的艺术片,1990年获法国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影片中马蒂尔和弗朗索瓦最初对彼此的迷狂是一种意向性爱欲的体现,但在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之后,马蒂尔对爱的表达方式却变得深沉。马蒂尔的死亡就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昭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所以马蒂尔在墙上写下:“弗朗索瓦,这里是海”。    [关键词] 理性 潜意识 迷狂 爱欲  doi:10.3969/j
[摘要] 如果说一部《一九四二》冯小刚等了十九年,那么作为本不应被遗忘的一九四二年的历史则等了七十年。尽管国产大片创作已满十年但它仍处在政治与道德的夹缝处,它左顾右盼只为寻得一条平衡路,十九年的等待也不单是艺术的探索与话语权的积累,更是为了放慢脚步等待一个合适的创作与接受的时机。 《一九四二》从萌发创作到最后面市所经历的坎坷不言自明,尽管影片仍有遗憾之处,但从完成程度及“良心主义”创作上来说它确实
《当幸福来敲门》是由意大利著名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执导,威尔·史密斯携手儿子贾登·史密斯联袂出演的一部励志电影。影片虽然没能获得2007年的奥斯卡奖,仅获得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却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和支持,获得了最高票房。这部影片是由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出版的同名自传改编而成。影片故事讲述了一名黑人医疗器械推销员在经历了妻子离家、经济破产、无家可归等磨难后,通过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