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闻天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是党在较长时期内的重要领导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可以用浮士德精神来诠释他的一生,即仁爱和人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不断探索的精神、追求人生意义,心性高卓的精神。
关键词:张闻天;仁爱;自强不息;心性高卓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倾其一生的代表作品,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主要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现在人们常用“浮士德精神”来比喻一个人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张闻天是我党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时期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他为中国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高潮时期,署名闻天的他,写下了在当时最详细《浮士德》的文章,并对其中的主要思想作为党日后精神汲取的地方,提出用浮士德精神改造国民性。在他毕生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身上所具备的浮士德精神。
一、仁爱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诗剧一开始的时候, 浮士德便用符咒召唤来地灵, 还要和蔑视自己的神灵一较高低。在与弟子瓦格纳的对话中,他又一次把自己比作“神的化身”“自以为已超越二品天使”,充分展示了人的自尊和自豪感。他又对进入自己书斋的魔鬼毫不畏惧,并把自己的灵魂作为赌注与魔鬼结盟,把魔鬼做了自己的奴隶,他的目的是:
整个人类注定要承受的一切,
我都渴望在灵魂深处体验感觉,
用我的精神去攫取至高、至深,
在我的心上堆积全人类的苦乐,
把我的自我扩展成人类的自我,
哪怕最后也同样地失败、沦落。[1]
浮士德从关注自我扩展到全人类的苦乐,表现了浮士德作为人类一份子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他人道主义的表现,是那么的高贵、善良又乐于助人。他为了拯救在瘟疫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宁愿冒被死神抓住的危险,也要去救人,人们非常感激他,他却因为没有真正帮助人们祛除苦难而深深自责。
这一点上,张闻天也表现出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张闻天在八届八中全会上退出政治舞台后在经济研究所当特约研究员,他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孜孜不倦地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写了许多笔记和报告,他认为这是影响人民生活的大问题,而且也是反映群众的要求,必须向党中央反映,他关心人民疾苦,这充分地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自强不息、不断探索真理的精神
浮士德的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是由两次打赌所表现出来的。首先,魔鬼和上帝打赌,魔鬼梅菲斯特它否定人和世界,上帝是善良的,他始终坚信人的力量和精神,“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第二次打赌便是用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约定。他俩约定生前魔鬼梅菲斯特满足浮士德的一切愿望和理想,但是死后浮士德的灵魂归属于魔鬼梅菲斯特。这次打赌为浮士德这一个平凡的人变成半神半人的人物提供了条件,之后他经历了精神探索的五个阶段。他试图用自己顽强的意念来不断追求理想,在《书斋》一场中,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话体现了整个诗句的中心思想:
我要投入时代的激流!
我要追逐事变的旋转!
让痛苦与欢乐,
让失败与成功,
尽量互相转换,
只有自强不息,才算得个堂堂男子汉。[2]
在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较量,在艰苦挫折的磨难中一直向上,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勇敢精神。
张闻天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表现出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长征途中,他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一起,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正确的、坚决的斗争。在他担任总书记期间,坚持民主集中制,他总是征求毛泽东的意见,别人笑他是“泥菩萨”他却说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在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在夹金山、达维之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在会师之后,针对红军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张国焘同南下的错误方针做了深刻的批评,顾全大局的他还为此向毛泽东提出退出总书记的职位,换取张国焘北上。在1959庐山会议上,在张闻天发表讲话之前,胡乔木、田家英等人劝他少讲,但是他却认为当时的特殊情况,只有纠正了毛泽东在“大跃进”时期的错误主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党和国家才能少走些弯路,因此“犯上”也要说。他的发言中,对1958年“大跃进”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发言的理论高度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他在文革中受到了软禁,背负着历史使命感的张闻天抓紧时间看书学习写字,最终写了将近10万字的《肇庆文稿》,系统的总结了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左倾”的错误观点,又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出了阐释,语言质朴,却句句真理,到现在他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三、追求人生意义、心性高卓的精神
就像宗白华所说:“《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浮士德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以及事业悲剧。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后的结尾:
一切无常世象,
无非是个比方;
人生欠缺遗憾,
在此得到补偿;
无可名状境界,
在此已成现实;
跟随永恒女性,
我等向上、向上![3]
这一节中,是对浮士德一生的总结,也是全剧思想的升华,主人公一次次的追求一次次的失败,最后一个意蕴深长的结尾:已经失明的浮士德自以为带领着民众完成伟大的事业,努力在开拓能让自由之民勤劳,自由的生活的疆土,事实上,却只有一群僵尸在监工梅菲斯特的驱赶下给老博士挖墓。这也是一个戏剧性的、有讽刺意味的结局。这体现了浮士德临死前还想着民生问题,想着为子孙后代开疆扩土,在他不断进取的过程中,虽然有时候没有掌握“度”,但是他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心性高卓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在张闻天的一生中,他生活简朴,讲求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他不居功不争权,不独断专行,不摆领导架子,他坚持独立思考,按原则做事,心性高卓的品质让毛泽东都不得不为之赞扬,毛泽东称他是“开明君主。”他一生致力于民生问题的建设,他一贯保持着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张闻天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关注民生问题,1919年《社会问题》上就开始主张实行普选,选举真正代表人民说话的人,在他参加革命工作以后,他还一直强调要倾听每一个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吸收群众代表的积极分子为人民服务。他在1933年《学习领导群众的艺术》一文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党决不能脱离群众, 党必须同群众在一起,依靠在群众的身上,去完成所提出的正确任务。”[4]他还十分注重教育工作,1937年他在中央苏区就一直强调要加强文化教育,张闻天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必须是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让每一个群众都可以接收到知识,因此印发了许多刊物,报纸供大家阅读。此外,他还十分注意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生产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他认为党的工作就是要提高生产力,让农民有土地,有耕畜,可以过好生活。在土改后,他积极的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他还提出:“为了充分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今后必须大力提倡在农民个体私有经济的基础上,组织互助合作的劳动。”[5]张闻天对农业的发展道路,对民生问题的思想至今仍有很多借鉴意义。
从张闻天的革命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到浮士德精神在张闻天身上的体现,他积极进取,奋发努力,自强不息,具有浓厚人道主义精神和关注民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的榜样。这也提醒我们以后要独立思考,认真做事,不随人俯仰,不随波追流,不争名夺利,不文过饰非,坦荡为人,唯理是从。
注释:
[1]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91页.
[2]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698页.
[4]张闻天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5]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参考文献:
[1]程中原.张闻天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2]刘英.刘英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张闻天选集编辑组.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回忆张闻天》编辑组.回忆张闻天[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韦及.浮士德精神辨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
[7]杨武能.何止自强不息[J].外国文学究,2004.
关键词:张闻天;仁爱;自强不息;心性高卓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倾其一生的代表作品,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主要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现在人们常用“浮士德精神”来比喻一个人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张闻天是我党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时期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他为中国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高潮时期,署名闻天的他,写下了在当时最详细《浮士德》的文章,并对其中的主要思想作为党日后精神汲取的地方,提出用浮士德精神改造国民性。在他毕生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身上所具备的浮士德精神。
一、仁爱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诗剧一开始的时候, 浮士德便用符咒召唤来地灵, 还要和蔑视自己的神灵一较高低。在与弟子瓦格纳的对话中,他又一次把自己比作“神的化身”“自以为已超越二品天使”,充分展示了人的自尊和自豪感。他又对进入自己书斋的魔鬼毫不畏惧,并把自己的灵魂作为赌注与魔鬼结盟,把魔鬼做了自己的奴隶,他的目的是:
整个人类注定要承受的一切,
我都渴望在灵魂深处体验感觉,
用我的精神去攫取至高、至深,
在我的心上堆积全人类的苦乐,
把我的自我扩展成人类的自我,
哪怕最后也同样地失败、沦落。[1]
浮士德从关注自我扩展到全人类的苦乐,表现了浮士德作为人类一份子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他人道主义的表现,是那么的高贵、善良又乐于助人。他为了拯救在瘟疫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宁愿冒被死神抓住的危险,也要去救人,人们非常感激他,他却因为没有真正帮助人们祛除苦难而深深自责。
这一点上,张闻天也表现出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张闻天在八届八中全会上退出政治舞台后在经济研究所当特约研究员,他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孜孜不倦地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写了许多笔记和报告,他认为这是影响人民生活的大问题,而且也是反映群众的要求,必须向党中央反映,他关心人民疾苦,这充分地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自强不息、不断探索真理的精神
浮士德的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是由两次打赌所表现出来的。首先,魔鬼和上帝打赌,魔鬼梅菲斯特它否定人和世界,上帝是善良的,他始终坚信人的力量和精神,“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第二次打赌便是用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约定。他俩约定生前魔鬼梅菲斯特满足浮士德的一切愿望和理想,但是死后浮士德的灵魂归属于魔鬼梅菲斯特。这次打赌为浮士德这一个平凡的人变成半神半人的人物提供了条件,之后他经历了精神探索的五个阶段。他试图用自己顽强的意念来不断追求理想,在《书斋》一场中,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话体现了整个诗句的中心思想:
我要投入时代的激流!
我要追逐事变的旋转!
让痛苦与欢乐,
让失败与成功,
尽量互相转换,
只有自强不息,才算得个堂堂男子汉。[2]
在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较量,在艰苦挫折的磨难中一直向上,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勇敢精神。
张闻天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表现出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长征途中,他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一起,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正确的、坚决的斗争。在他担任总书记期间,坚持民主集中制,他总是征求毛泽东的意见,别人笑他是“泥菩萨”他却说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在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在夹金山、达维之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在会师之后,针对红军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张国焘同南下的错误方针做了深刻的批评,顾全大局的他还为此向毛泽东提出退出总书记的职位,换取张国焘北上。在1959庐山会议上,在张闻天发表讲话之前,胡乔木、田家英等人劝他少讲,但是他却认为当时的特殊情况,只有纠正了毛泽东在“大跃进”时期的错误主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党和国家才能少走些弯路,因此“犯上”也要说。他的发言中,对1958年“大跃进”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发言的理论高度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他在文革中受到了软禁,背负着历史使命感的张闻天抓紧时间看书学习写字,最终写了将近10万字的《肇庆文稿》,系统的总结了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左倾”的错误观点,又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出了阐释,语言质朴,却句句真理,到现在他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三、追求人生意义、心性高卓的精神
就像宗白华所说:“《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浮士德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以及事业悲剧。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后的结尾:
一切无常世象,
无非是个比方;
人生欠缺遗憾,
在此得到补偿;
无可名状境界,
在此已成现实;
跟随永恒女性,
我等向上、向上![3]
这一节中,是对浮士德一生的总结,也是全剧思想的升华,主人公一次次的追求一次次的失败,最后一个意蕴深长的结尾:已经失明的浮士德自以为带领着民众完成伟大的事业,努力在开拓能让自由之民勤劳,自由的生活的疆土,事实上,却只有一群僵尸在监工梅菲斯特的驱赶下给老博士挖墓。这也是一个戏剧性的、有讽刺意味的结局。这体现了浮士德临死前还想着民生问题,想着为子孙后代开疆扩土,在他不断进取的过程中,虽然有时候没有掌握“度”,但是他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心性高卓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在张闻天的一生中,他生活简朴,讲求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他不居功不争权,不独断专行,不摆领导架子,他坚持独立思考,按原则做事,心性高卓的品质让毛泽东都不得不为之赞扬,毛泽东称他是“开明君主。”他一生致力于民生问题的建设,他一贯保持着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张闻天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关注民生问题,1919年《社会问题》上就开始主张实行普选,选举真正代表人民说话的人,在他参加革命工作以后,他还一直强调要倾听每一个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吸收群众代表的积极分子为人民服务。他在1933年《学习领导群众的艺术》一文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党决不能脱离群众, 党必须同群众在一起,依靠在群众的身上,去完成所提出的正确任务。”[4]他还十分注重教育工作,1937年他在中央苏区就一直强调要加强文化教育,张闻天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必须是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让每一个群众都可以接收到知识,因此印发了许多刊物,报纸供大家阅读。此外,他还十分注意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生产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他认为党的工作就是要提高生产力,让农民有土地,有耕畜,可以过好生活。在土改后,他积极的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他还提出:“为了充分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今后必须大力提倡在农民个体私有经济的基础上,组织互助合作的劳动。”[5]张闻天对农业的发展道路,对民生问题的思想至今仍有很多借鉴意义。
从张闻天的革命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到浮士德精神在张闻天身上的体现,他积极进取,奋发努力,自强不息,具有浓厚人道主义精神和关注民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的榜样。这也提醒我们以后要独立思考,认真做事,不随人俯仰,不随波追流,不争名夺利,不文过饰非,坦荡为人,唯理是从。
注释:
[1]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91页.
[2]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698页.
[4]张闻天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5]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参考文献:
[1]程中原.张闻天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2]刘英.刘英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张闻天选集编辑组.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回忆张闻天》编辑组.回忆张闻天[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韦及.浮士德精神辨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
[7]杨武能.何止自强不息[J].外国文学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