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招商地产、绿地集团等房企借壳举动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涉及分拆商业进行上市,此举与房企转向商业地产亟需资金有关。
在宏观调控政策趋严、开发商资金链趋紧的双重压力下,从去年开始,房企股权转让、并购等案例密集出现。近期万达、绿地也跟上了“内房股”在港上市的步伐。招商地产更是在去年借壳之后,近期直接注资香港壳公司。
此前金地集团、万科集团等房企均陆续在港买壳成功,旭辉地产和新城控股及金轮天地甚至相继赴港上市登陆,已有越来越多房企加入这波海外融资潮。只是近期房企借壳举动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涉及分拆商业进行上市。
商业板块分拆上市
作为内地房企赴港买壳的首个成功案例,4月25日,停牌两日的招商地产复牌后发布公告称,拟将旗下4家子公司股权注入去年收购的香港上市公司东力控股,涉及资产金额达49.65亿元。
公告显示,这4家子公司在广州、佛山、重庆和南京共持有8个房地产项目,以高端住宅和商业综合体为主。这意味着在香港借壳一年后,招商地产开始有了实质性的举动。
招商地产董秘刘宁近期透露,由于符合香港联交所反向收购条件,东力实业将被视为IPO进行审核,联交所审核通过的话6月份就会开股东大会。
另一家国企,绿地集团酒店和海外业务借壳上市的目标,已锁定盛高置地。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在1月底曾表示,上海市政府一直希望绿地集团整体上市,但由于公司规模庞大,整体上市不具备条件。据张玉良此前透露,绿地资产已达2000亿,其中海外资产及酒店资产涉200亿之多。
“如果顺利的话可能上半年就会有消息公布出来。”绿地集团相关人士对记者透露,目前上市事宜有专门团队在操作,还处于保密协议阶段,不便透露更多消息。有消息人士透露,绿地集团旗下在建及建成的60余家酒店或将注入该公司,而在未来三年绿地注入该酒店上市公司的数量将达到100家左右。
一直谋求分拆上市的万达,在分拆商业地产及院线业务谋求内地上市无果之后,港股借壳方案终于尘埃落定。4月10日,据香港联交所股权资料显示,恒力商业地产3月20日将所持65%股权售予万达商业地产,万达持有恒力约24.82亿股,成为最大单一股东。
“像绿地这样的大型房企整体借壳上市的难度很大,光在房地产板块销售已经是千亿量级了。”在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看来,近期借壳的几家大型房企将商业等板块进行分拆上市,显得更加灵活合理。
资金饥渴与低价买壳
在国内A股房企的IPO上市基本已暂停两年的背景下,房企早已将目光集体聚焦海外融资。据克尔瑞研究中心监测的103家房企今年一季度融资总量达到109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96%;其中,海外融资总额占比为67%。
在这种背景下,房企频频在港谋求资本运作,或是借壳,或是直接上市。从去年开始万科宣布以10.79亿港元收购南联地产73.91%股权,且正在进行B转H股的计划。而金地斥资16.54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星狮地产56.05%股份,成功买壳。
针对房企分拆商业地产板块上市,业内人士认为这和房企转向商业地产亟须资金有关,包括万达等房企都频频传出资金紧张传闻。以绿地为例,尽管张玉良也曾公开表示“不差钱”,但随着绿地开始转型,其商业地产比重越来越大。据年报显示,绿地2012年房地产板块销售突破千亿,其中商业地产的贡献占比超过40%,预计2013年商业地产比例将突破60%。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绿地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开工的超高层建筑突破20栋。此外,绿地在全国建成或在建酒店60余家,资产规模200多亿元。
在张宏伟看来,商业地产与住宅运营完全不同,住宅快进快出的模式能快速回笼资金,而商业地产需要长期持有,持有比例较大则短期内资金链会受到一定影响。
克尔瑞分析师朱一鸣认为,住宅限购之后,随着商业地产热度增加,大型房企商业地产业务比重随之扩大,而内地由于缺乏匹配商业地产的融资途径,龙头房企更倾向于分拆商业地产部分谋求海外上市。在业内人士看来,香港拥有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对于大量持有商业地产的万达、绿地等公司而言,能为其提供较好的增发配股、国际融资的平台。
根据万科、招商、万达几家收购案例来看,几家大型房企均是筹谋已久,进行低价收购。例如万达向恒力商业主席兼控股股东陈长伟购买股份及可换股债券,即是低价买壳典型案例。
业内人士推测,由于近年盛高置地连年亏损,更有望被绿地折价收购。
倒逼建立长效融资机制
业内人士指出,房企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一方面是基于开启境外融资新渠道的中短期需求,另一方面是希望借此接轨国际,建立完善的房地产开发模式。
根据香港法律规定,绿地未来两年注入的资产规模将受到限制,否则将构成重大交易,将按照IPO的标准来审批。也就是说,短期通过股权融资的可能性不大。
值得注意的还有招商地产的入股举动,由于A股企业赴港融资后,持股大多在40%以下,是为了空出更多股份来融资流通。
招商地产董秘刘宁表示,现在招商地产对东力非常在意,对其股份分配也非常“吝啬”,因为要保持25%的流通量,才不得不拿出9个亿的股本在市场上卖,并无意多融资。
朱一鸣也表示,目前房企融资总额都并不高,以成功IPO上市的旭辉和新城来说,首发募集的资金分别仅为15亿港元和20.56亿港元,赴港上市长期目的是建立海外融资平台和长效融资机制。
对于上市原因,包括万达等多家房企都声称“不是为了钱”。在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看来:“上市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好的现代企业制度,也为了高管以及长期跟随我们发展的小股东,以减少他们的流动性。”
张宏伟认为,万达、绿地等大型房企已经开始海外扩张,谋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海外融资平台的欲望更加强烈。如万达集团并购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寄希望于欧美扩张;万科联手铁狮门,由此启动了国际化策略;而绿地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要将位于韩国济州以及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的海外项目也注入壳公司。
朱一鸣指出,绿地等房企要实现成功借壳上市尚需时日。内地企业赴香港买壳上市,需经过商务部、证监会、发改委等部门的审核,若涉及国有控股的上市企业进行收并购行为,则另需要国资委的批准。因此,相对民企的万达,绿地借壳的审批时间将更长。
同时,业内人士指出,借壳后部分房企可能会加速动作,作为内房壳股先驱的东力实业,在招商局地产借壳不足一年后迅速获注资。不排除其他内房企会仿效招商局地产的做法,估计万科置业海外获注资的机会较大。
取道香港的融资潮还在继续。据克尔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包括广东龙光地产、五洲国际、重庆协信集团在内的6家内地房企已经提交了上市材料,预计分别在今年二季度和下半年完成上市,募资总额预计达16.5亿美元。
在宏观调控政策趋严、开发商资金链趋紧的双重压力下,从去年开始,房企股权转让、并购等案例密集出现。近期万达、绿地也跟上了“内房股”在港上市的步伐。招商地产更是在去年借壳之后,近期直接注资香港壳公司。
此前金地集团、万科集团等房企均陆续在港买壳成功,旭辉地产和新城控股及金轮天地甚至相继赴港上市登陆,已有越来越多房企加入这波海外融资潮。只是近期房企借壳举动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涉及分拆商业进行上市。
商业板块分拆上市
作为内地房企赴港买壳的首个成功案例,4月25日,停牌两日的招商地产复牌后发布公告称,拟将旗下4家子公司股权注入去年收购的香港上市公司东力控股,涉及资产金额达49.65亿元。
公告显示,这4家子公司在广州、佛山、重庆和南京共持有8个房地产项目,以高端住宅和商业综合体为主。这意味着在香港借壳一年后,招商地产开始有了实质性的举动。
招商地产董秘刘宁近期透露,由于符合香港联交所反向收购条件,东力实业将被视为IPO进行审核,联交所审核通过的话6月份就会开股东大会。
另一家国企,绿地集团酒店和海外业务借壳上市的目标,已锁定盛高置地。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在1月底曾表示,上海市政府一直希望绿地集团整体上市,但由于公司规模庞大,整体上市不具备条件。据张玉良此前透露,绿地资产已达2000亿,其中海外资产及酒店资产涉200亿之多。
“如果顺利的话可能上半年就会有消息公布出来。”绿地集团相关人士对记者透露,目前上市事宜有专门团队在操作,还处于保密协议阶段,不便透露更多消息。有消息人士透露,绿地集团旗下在建及建成的60余家酒店或将注入该公司,而在未来三年绿地注入该酒店上市公司的数量将达到100家左右。
一直谋求分拆上市的万达,在分拆商业地产及院线业务谋求内地上市无果之后,港股借壳方案终于尘埃落定。4月10日,据香港联交所股权资料显示,恒力商业地产3月20日将所持65%股权售予万达商业地产,万达持有恒力约24.82亿股,成为最大单一股东。
“像绿地这样的大型房企整体借壳上市的难度很大,光在房地产板块销售已经是千亿量级了。”在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看来,近期借壳的几家大型房企将商业等板块进行分拆上市,显得更加灵活合理。
资金饥渴与低价买壳
在国内A股房企的IPO上市基本已暂停两年的背景下,房企早已将目光集体聚焦海外融资。据克尔瑞研究中心监测的103家房企今年一季度融资总量达到109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96%;其中,海外融资总额占比为67%。
在这种背景下,房企频频在港谋求资本运作,或是借壳,或是直接上市。从去年开始万科宣布以10.79亿港元收购南联地产73.91%股权,且正在进行B转H股的计划。而金地斥资16.54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星狮地产56.05%股份,成功买壳。
针对房企分拆商业地产板块上市,业内人士认为这和房企转向商业地产亟须资金有关,包括万达等房企都频频传出资金紧张传闻。以绿地为例,尽管张玉良也曾公开表示“不差钱”,但随着绿地开始转型,其商业地产比重越来越大。据年报显示,绿地2012年房地产板块销售突破千亿,其中商业地产的贡献占比超过40%,预计2013年商业地产比例将突破60%。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绿地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开工的超高层建筑突破20栋。此外,绿地在全国建成或在建酒店60余家,资产规模200多亿元。
在张宏伟看来,商业地产与住宅运营完全不同,住宅快进快出的模式能快速回笼资金,而商业地产需要长期持有,持有比例较大则短期内资金链会受到一定影响。
克尔瑞分析师朱一鸣认为,住宅限购之后,随着商业地产热度增加,大型房企商业地产业务比重随之扩大,而内地由于缺乏匹配商业地产的融资途径,龙头房企更倾向于分拆商业地产部分谋求海外上市。在业内人士看来,香港拥有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对于大量持有商业地产的万达、绿地等公司而言,能为其提供较好的增发配股、国际融资的平台。
根据万科、招商、万达几家收购案例来看,几家大型房企均是筹谋已久,进行低价收购。例如万达向恒力商业主席兼控股股东陈长伟购买股份及可换股债券,即是低价买壳典型案例。
业内人士推测,由于近年盛高置地连年亏损,更有望被绿地折价收购。
倒逼建立长效融资机制
业内人士指出,房企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一方面是基于开启境外融资新渠道的中短期需求,另一方面是希望借此接轨国际,建立完善的房地产开发模式。
根据香港法律规定,绿地未来两年注入的资产规模将受到限制,否则将构成重大交易,将按照IPO的标准来审批。也就是说,短期通过股权融资的可能性不大。
值得注意的还有招商地产的入股举动,由于A股企业赴港融资后,持股大多在40%以下,是为了空出更多股份来融资流通。
招商地产董秘刘宁表示,现在招商地产对东力非常在意,对其股份分配也非常“吝啬”,因为要保持25%的流通量,才不得不拿出9个亿的股本在市场上卖,并无意多融资。
朱一鸣也表示,目前房企融资总额都并不高,以成功IPO上市的旭辉和新城来说,首发募集的资金分别仅为15亿港元和20.56亿港元,赴港上市长期目的是建立海外融资平台和长效融资机制。
对于上市原因,包括万达等多家房企都声称“不是为了钱”。在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看来:“上市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好的现代企业制度,也为了高管以及长期跟随我们发展的小股东,以减少他们的流动性。”
张宏伟认为,万达、绿地等大型房企已经开始海外扩张,谋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海外融资平台的欲望更加强烈。如万达集团并购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寄希望于欧美扩张;万科联手铁狮门,由此启动了国际化策略;而绿地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要将位于韩国济州以及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的海外项目也注入壳公司。
朱一鸣指出,绿地等房企要实现成功借壳上市尚需时日。内地企业赴香港买壳上市,需经过商务部、证监会、发改委等部门的审核,若涉及国有控股的上市企业进行收并购行为,则另需要国资委的批准。因此,相对民企的万达,绿地借壳的审批时间将更长。
同时,业内人士指出,借壳后部分房企可能会加速动作,作为内房壳股先驱的东力实业,在招商局地产借壳不足一年后迅速获注资。不排除其他内房企会仿效招商局地产的做法,估计万科置业海外获注资的机会较大。
取道香港的融资潮还在继续。据克尔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包括广东龙光地产、五洲国际、重庆协信集团在内的6家内地房企已经提交了上市材料,预计分别在今年二季度和下半年完成上市,募资总额预计达16.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