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的秘密》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su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 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 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现象产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 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重量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知道摩擦力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 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三、教学难点
  
  研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教学准备
  
  测力计、砂纸、皮筋、小石块、小车、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等。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结构
  
  本课内容分四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了解摩擦现象、摩擦力。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存在的条件。通过动手实验体会摩擦力的产生所需条件。
  第三部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第四部分,认识摩擦力的功与过。认识摩擦力无处不在,它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不可爱的一面。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激趣:师播放影片《举起手来》片段。
  2. 导入:其实,老奶奶赶走日本鬼子关键靠一种力帮忙,你知道是什么力吗?
  3. 师小结并揭题:摩擦力。
  日本鬼子从斜坡往下滑的现象叫摩擦现象。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师用两个手掌同步做出动作),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揭题板书:摩擦力)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
  (二)从生活中寻找摩擦力,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条件
  1. 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哪儿有摩擦力?学生举例。
  2. 亲身感受摩擦力。
  (1)用手擦脸颊。
  (2)用手在桌面上由后向前推动。
  3. 师生共同小结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运动)
  (三)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师出示几种生活现象)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组合作讨论。
  现象1: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有关;
  现象2:在刚洗过的瓷砖地面上行走容易滑倒——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现象3: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有关;
  现象4: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住——猜想速度大摩擦大……
  2. 汇报交流: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课件)
  3. 学生实验验证。
  (1)谈话:刚才我们凭感觉做出了自己的假设,但在科学研究中仅仅凭感觉是不够的,还需要同学们通过亲自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你们愿意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吗?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样来研究呢?请在小组里面商量一下,可以把你的方法写出来,也可以画出来。
  (3)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组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介绍?
  (4)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出了不少方法,现在就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法来实验,别忘了把记录填写好。还没有讨论出方法的小组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讨论,好吗?
  (5)学生探究。
  (6)交流探究结果:你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7)小结:根据刚才各小组的交流,谁能把摩擦力的大小与表面情况的关系说一说?(板书:重量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四)认识摩擦力的功与过。
  1. 摩擦力无处不在,它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不可爱的一面。
  课件演示(汽车轮子在路面上、划船、写字、火箭上天、走路等)。
  仔细观察、思考:摩擦力在哪,是帮助还是阻碍?
  2. 学生描述、分类。
  3.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谁来说说看?
  4. 拓展延伸
  看来摩擦力并非十全十美。但是如果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行吗?
  想一想:没有了摩擦力,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五)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想知道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吗?
  板书设计:
  摩擦力的秘密
  产生: 接触运动
  假设:接触面 摩擦力 物体的重量
   粗糙 → 大 ←重
   光滑 小轻
  验证: √√
  →←
其他文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造环境,突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充分体现学
期刊
语文立体化教学的实践探索是《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在立体化教学的探索当中,笔者曾尝试了课内外的延伸和嫁接、学科间的延伸和渗透、校园和社会接轨关联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由单纯走向多元,由平面化向多层次的模式转变。但是,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关于三维目标设置的意义及立体化教学的基本理念的实施目的之后,笔者认为,“教师”、“学生”和“学习方式”应当是语
期刊
一、直接入题,读词语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屡屡幽香袅袅弥漫 诗意  T:我们看一下两组词语,谁来读?  T:声音响亮,如果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更好。谁来读?  T:读得非常好,很有诗意,谁再来读?  T:读的时候,要把词语的意思留在我们的心间。经常运用词语,就会化做自己的语言。一起来读。(方法的指导在不经意间,是无声的渗透)  (每读一个,都有要求,S的回答略)  T:在你的心目中,
期刊
一、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 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
期刊
一、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
期刊
一、教学设想    正归一应用题是浙教版第七册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在本课时前,教材原本还安排了一课时进行“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概念与相互关系的教学。由于本次教学是借三年级的学生上四年级的内容,因此我把相关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着重从购物经历入手,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帮助教学,同时有意回避了专门术语的出现,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与体会正归一应用
期刊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 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2.
期刊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把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期刊
一、引子    1. 出示“居”(板书),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2. “吴音”,你能用“吴侬软语”来问候一下大家么?  3. 各种乡音合起来,就会成为一首诗篇。  4. 走进“辛弃疾”。出示词《破阵子》。  T:……有时候词牌就表现词的内容(意境)……  5. 给音乐。听。(激昂雄壮的音乐起。似乎是战士的一种豪迈,或是战死沙场的从容……)再给第二首音乐。(温婉的,抒情的,是《水调歌头》)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时,有时候烦恼得无话可说,有时候却越写越有劲,一股无穷的动力推动着你战胜作文中的一切困难,这股动力就是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现结合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心中装着大自然——激趣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自然是美的。”何不让学生有意观察大自然、练就一双敏锐的发现美的眼睛,激发观察兴趣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