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核心底蕴还是对人心灵的唤醒,是唤起人生命深处的自我意识、探究意识,使他有一种理性,以兴趣、爱好、特长实现人生价值追求。
在很多家长心目中有一个形成思维定式的“成才链”,即只有进入好的小学,才能进入好的中学;只有进入好的中学,才能考入好的大学;只有考入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工作,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大家期望中的“人才”,是政府高级官员、大科学家、社会名流、公司老总等等,这不仅是对“人才”理念的扭曲,也是对“教育”理念的扭曲。
教育本是人人必须“经验”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之为人必须“历练”的重要途径。我们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是为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拥有一个可以谋生的手段,进而发展到自身所能发展的极限。但是,我们把学校教育却“异化”成了非凡人物的“制造”中心。在封建社会,教育是特权阶层“升官进爵”的专利,“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是少数人的权利,是特殊阶层出人头地、光祖耀宗、发财晋级的手段。这一思想的惯性,延续到今天,便是广大家长望子成龙、期女成凤的社会心态,具体表现为不惜代价地购买所謂的“学区房”以及“择校”“择班”“择师”的不理智行为,人们依然把成为社会“精英”全力以赴地寄托给学校教育,教育承受着无法承受之重。
在英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华裔男孩毕业于免费公立中学后,又考上了牛津大学法学院,为此家长感觉非常有面子,周围华人也啧啧称赞,觉得父母的心血总算没白费,将来儿子成为开业律师收入一定颇丰,华裔多以此作为督促子女努力学习的样板。华裔的洋邻居也有一个同龄的男孩,自小学至高中每年皆花费数万英镑接受昂贵的私立教育。高中毕业后,小伙子居然决定不去上大学,先到西亚、东亚和喜马拉雅山旅行,爬雪山、过草地吃尽了苦,接着又通知父母暂不回家,去了非洲,在乌干达当了义务乡村教师。其家信常常是他如何克服种种艰难与当地土著人沟通,以及如何战胜艰苦的物质条件克服生存困难的日记。洋青年的父母总欣喜地举着儿子来信向外人展示夸耀,他们认为,孩子喜欢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成为了一个自信快乐的人,这是他们最大的喜悦。这种中外“成才”理念的差异,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与思考。
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人们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的核心底蕴还是对人心灵的唤醒,是唤起人生命深处的自我意识、探究意识,使他有一种理性,以兴趣、爱好、特长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真心呼唤全社会的人们重新认识教育,重新界定人才,使我们的教育回归人本、回归科学!
在很多家长心目中有一个形成思维定式的“成才链”,即只有进入好的小学,才能进入好的中学;只有进入好的中学,才能考入好的大学;只有考入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工作,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大家期望中的“人才”,是政府高级官员、大科学家、社会名流、公司老总等等,这不仅是对“人才”理念的扭曲,也是对“教育”理念的扭曲。
教育本是人人必须“经验”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之为人必须“历练”的重要途径。我们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是为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拥有一个可以谋生的手段,进而发展到自身所能发展的极限。但是,我们把学校教育却“异化”成了非凡人物的“制造”中心。在封建社会,教育是特权阶层“升官进爵”的专利,“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是少数人的权利,是特殊阶层出人头地、光祖耀宗、发财晋级的手段。这一思想的惯性,延续到今天,便是广大家长望子成龙、期女成凤的社会心态,具体表现为不惜代价地购买所謂的“学区房”以及“择校”“择班”“择师”的不理智行为,人们依然把成为社会“精英”全力以赴地寄托给学校教育,教育承受着无法承受之重。
在英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华裔男孩毕业于免费公立中学后,又考上了牛津大学法学院,为此家长感觉非常有面子,周围华人也啧啧称赞,觉得父母的心血总算没白费,将来儿子成为开业律师收入一定颇丰,华裔多以此作为督促子女努力学习的样板。华裔的洋邻居也有一个同龄的男孩,自小学至高中每年皆花费数万英镑接受昂贵的私立教育。高中毕业后,小伙子居然决定不去上大学,先到西亚、东亚和喜马拉雅山旅行,爬雪山、过草地吃尽了苦,接着又通知父母暂不回家,去了非洲,在乌干达当了义务乡村教师。其家信常常是他如何克服种种艰难与当地土著人沟通,以及如何战胜艰苦的物质条件克服生存困难的日记。洋青年的父母总欣喜地举着儿子来信向外人展示夸耀,他们认为,孩子喜欢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成为了一个自信快乐的人,这是他们最大的喜悦。这种中外“成才”理念的差异,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与思考。
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人们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的核心底蕴还是对人心灵的唤醒,是唤起人生命深处的自我意识、探究意识,使他有一种理性,以兴趣、爱好、特长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真心呼唤全社会的人们重新认识教育,重新界定人才,使我们的教育回归人本、回归科学!